列子04章,仲尼注解

道医阁  2023-09-19 11:45:39

列子04章,仲尼注解

《列子》04章 仲尼


仲尼闲居,子贡入待,而有忧色。子贡不敢问,出告颜回。颜回援琴而歌。孔子闻之,果召回入,问曰:“若奚独乐?”回曰:“夫子奚独忧?”孔子曰:“先言尔志。”曰:“吾昔闻之夫子曰:‘乐天知命故不忧’,回所以乐也。”孔子愀然有间曰:“有是言哉?汝之意失矣。此吾昔日之言尔,请以今言为正也。汝徒知乐天知命之无忧,未知乐天知命有忧之大也。今告若其实。修一身,任穷达,知去来之非我,亡变乱于心虑,尔之所谓乐天知命之无忧也。曩吾修《诗》《书》,正礼乐,将以治天下,遣来世;非但修一身,治鲁国而已。而鲁之君臣日失其序,仁义益衰,情性益薄。此道不行一国与当年,其如天下与来世矣?吾始知《诗》《书》礼乐无救于治乱,而未知所以革之之方:此乐天知命者之所忧。虽然,吾得之矣。夫乐而知者,非古人之谓所乐知也。无乐无知,是真乐真知;故无所不乐,无所不知,无所不忧,无所不为。《诗》《书》礼乐,何弃之有?革之何为?”颜回北面拜手曰:“回亦得之矣。”出告子贡。子贡茫然自失,归家淫思七日,不寝不食,以至骨立。颜回重往喻之,乃反丘门,弦歌诵书,终身不辍。

陈大夫聘鲁,私见叔孙氏。叔孙氏曰:“吾国有圣人。”曰:“非孔丘邪?”曰:“是也。”“何以知其圣乎?”叔孙氏曰:“吾常闻之颜回,曰:‘孔丘能废心而用形。’”陈大夫曰:“吾国亦有圣人,子弗知乎?”曰:“圣人孰谓?”曰:“老聃之弟子有亢仓之者,得聃之道,能以耳视而目听。”鲁侯闻之大惊,使上卿厚礼而致之。亢仓子应聘而至。鲁侯卑辞请问之。亢仓子曰:“传之者妄。我能视听不用耳目,不能易耳目之用。”鲁侯曰:“此增异矣。其道奈何?寡人终愿闻之。”亢仓子曰:“我体合于心,心合于气,气合于神,神合于无。其有介然之有,唯然之音,虽远在八荒之外,近在眉睫之内,来干我者,我必知之。乃不知是我七孔四支之所觉,心腹六脏之知,其自知而已矣。”鲁侯大悦。他日以告仲尼,仲尼笑而不答。

商太宰见孔子曰:“丘圣者欤?”孔子曰:“圣则丘何敢,然则丘博学多识者也。”商太宰曰:“三王圣者欤?”孔子曰:“三王善任智勇者,圣则丘弗知。”曰:“五帝圣者欤?”孔子曰:“五帝善任仁义者,圣则丘弗知。”曰:“三皇圣者欤?”孔子曰:“三皇善任因时者,圣则丘弗知。”商太宰大骇,曰:“然则孰者为圣?”孔子动容有间,曰:“西方之人,有圣者焉,不治而不乱,不言而自信,不化而自行,荡荡乎民无能名焉。丘疑其为圣。弗知真为圣欤?真不圣欤?”商太宰嘿然心计曰:“孔丘欺我哉!”

子夏问孔子曰:“颜回之为人奚若?”子曰:“回之仁贤于丘也。”曰:“子贡之为人奚若?”子曰:“赐之辨贤于丘也。”曰:“子路之为人奚若?”子曰:“由之勇贤于丘也。”曰:“子张之为人奚若?”子曰:“师之庄贤于丘也。”子夏避席而问曰:“然则四子者何为事夫子?”曰:“居!吾语汝。夫回能仁而不能反,赐能辨而不能讷,由能勇而不能怯,师能庄而不能同。兼四子之有以易吾,吾弗许也。此其所以事吾而不贰也。”

子列子既师壶丘子林,友伯昏瞀人,乃居南郭。从之处者,日数而不及。虽然,子列子亦微焉,朝朝相与辨,无不闻。而与南郭子连墙二十年,不上谒请;相遇于道,目若不相见者。门之徒役以为子列子与南郭子有敌不疑。有自楚来者,问子列子曰:“先生与南郭子奚敌?”子列子曰:“南郭子貌充心虚,耳无闻,目无见,口无言,心无知,形无惕。往将奚为?虽然,试与汝偕往。”阅弟子四十人同行。见南郭子,果若欺魄焉,而不可与接。顾视子列子,形神不相偶,而不可与群。南郭子俄而指子列子之弟子末行者与言,衎衎然若专直而在雄者。子列子之徒骇之。反舍,咸有疑色。子列子曰:“得意者无言,进知者亦无言。用无言为言亦言,无知为知亦知。无言与不言,无知与不知,亦言亦知。亦无所不言,亦无所不知;亦无所言,亦无所知。如斯而已。汝奚妄骇哉?”

子列子学也,三年之后,心不敢念是非,口不敢言利害,始得老商一眄而已。五年之后,心更念是非,口更言利害,老商始一解颜而笑。七年之后,从心之所念,更无是非;从口之所言,更无利害。夫子始一引吾并席而坐。九年之后,横心之所念,横口之所言,亦不知我之是非利害欤,亦不知彼之是非利害欤,外内进矣。而后眼如耳,耳如鼻,鼻如口,口无不同。心凝形释,骨肉者融;不觉形之所倚,足之所履,心之所念,言之所藏。如斯而已。则理无所隐矣。

初,子列子好游。壶丘子曰:“御寇好游,游何所好?”列子曰:“游之乐所玩无故。人之游也,观其所见;我之游也,观之所变。游乎游乎!未有能辨其游者。”壶丘子曰:“御寇之游固与人同欤,而曰固与人异欤?凡所见,亦恒见其变。玩彼物之无故,不知我亦无故。务外游,不知务内观。外游者,求备于物;内观者,取足于身。取足于身,游之至也;求备于物,游之不至也。”于是列子终身不出,自以为不知游。壶丘子曰:“游其至乎!至游者,不知所适;至观者,不知所眂,物物皆游矣,物物皆观矣,是我之所谓游,是我之所谓观也。故曰:游其至矣乎!游其至矣乎!”

龙叔谓文挚曰:“子之术微矣。吾有疾,子能已乎?”文挚曰:“唯命所听。然先言子所病之正。”龙叔曰:“吾乡誉不以为荣,国毁不以为辱;得而不喜,失而弗忧;视生如死;视富如贫;视人如豕;视吾如人。处吾之家,如逆旅之舍;观吾之乡,如戎蛮之国。凡此众疾,爵赏不能劝,刑罚不能威,盛衰、利害不能易,哀乐不能移。固不可事国君,交亲友,御妻子,制仆隶。此奚疾哉?奚方能已之乎?”文挚乃命龙叔背明而立,文挚自后向明而望之。既而曰:“嘻!吾见子之心矣,方寸之地虚矣。几圣人也!子心六孔流通,一孔不达。今以圣智为疾者,或由此乎!非吾浅术所能已也。”

无所由而常生者,道也。由生而生,故虽终而不亡,常也。由生而亡,不幸也。有所由而常死者,亦道也。由死而死,故虽未终而自亡者,亦常也。由死而生,幸也。故无用而生谓之道,用道得终谓之常;有所用而死者亦谓之道,用道而得死者亦谓之常。季梁之死,杨朱望其门而歌。随梧之死,杨朱抚其尸而哭。隶人之生,隶人之死,众人且歌,众人且哭。目将眇者,先睹秋毫;耳将聋者,先闻蚋飞;口将爽者,先辨淄渑;鼻将窒者,先觉焦朽;体将僵者,先亟奔佚;心将迷者,先识是非:故物不至者则不反。

郑之圃泽多贤,东里多才。圃泽之役有伯丰子者,行过东里,遇邓析。观析顾其徒而笑曰:“为若舞,彼来者奚若?”其徒曰:“所愿知也。”邓析谓伯丰子曰:“汝知养养之义乎?受人养而不能自养者,犬豕之类也;养物而物为我用者,人之力也。使汝之徒食而饱,衣而息,执政之功也。长幼群聚而为牢藉庖厨之物,奚异犬豕之类乎?”伯丰子不应。伯丰子之从者越次而进曰:“大夫不闻齐鲁之多机乎?有善治土木者,有善治金革者,有善治声乐者,有善治书数者,有善治军旅者,有善治宗miao者,群才备也。而无相位者,无能相使者。而位之者无知,使之者无能,而知之与能为之使焉。执政者,乃吾之所使;子奚矜焉?”邓析无以应,目其徒而退。

公仪伯以力闻诸侯,堂谿公言之于周宣王,王备礼以聘之。公仪伯至;观形,懦夫也。宣王心惑而疑曰:“女之力何如?”公仪伯曰:“臣之力能折春螽之股,堪秋蝉之翼。”王作色曰:“吾之力者能裂犀兕之革,曳九牛之尾,犹憾其弱。女折春螽之股,堪秋蝉之翼,而力闻天下,何也?”公仪伯长息退席,曰:“善哉王之问也!臣敢以实对。臣之师有商丘子者,力无敌于天下,而六亲不知,以未尝用其力故也。臣以死事之。乃告臣曰:‘人欲见其所不见,视人所不窥;欲得其所不得,修人所不为。故学眎者先见舆薪,学听者先闻掸钟。夫有易于内者无难于外。于外无难,故名不出其一家。’今臣之名闻于诸侯,是臣违师之教,显臣之能者也。然则臣之名不以负其力者也,以能用其力者也;不犹愈于负其力者乎?”

中山公子牟者,魏国之贤公子也。好与贤人游,不恤国事;而悦赵人公孙龙。乐正子舆之徒笑之。公子牟曰:“子何笑牟之悦公孙龙也?”子舆曰:“公孙龙之为人也,行无师,学无友,佞给而不中,漫衍而无家,好怪而妄言。欲惑人之心,屈人之口,与韩檀等肄之。”公子牟变容曰:“何子状公孙龙之过欤?请闻其实。”子舆曰:“吾笑龙之诒孔穿,言‘善射者,能令后镞中前括,发发相及,矢矢相属;前矢造准而无绝落,后矢之括犹衔弦,视之若一焉。’孔穿骇之。龙曰:‘此未其妙者。逢蒙之弟子曰鸿超,怒其妻而怖之。引乌号之弓,綦卫之箭,射其目。矢来注眸子而眶不睫,矢隧地而尘不扬。’是岂智者之言与?“公子牟曰:”智者之言固非愚者之所晓。後镞中前括,钧後于前。矢注眸子而眶不睫,尽矢之势也。子何疑焉?“乐正子舆曰:‘子,龙之徒,焉得不饰其阙?吾又言其尤者。’龙诳魏王曰:‘有意不心。有指不至。有物不尽。有影不移。发引千钧。白马非马。孤犊未尝有母。’‘其负类反伦,不可胜言也。”公子牟曰:’子不谕至言而以为尤也,尤其在子矣。夫无意则心同。无指则皆至。尽物者常有。影不移者,说在改也。发引千钧,势至等也。白马非马,形名离也。孤犊未尝有母,非孤犊也。”乐正子舆曰:“子以公孙龙之鸣皆条也。设令发于余窍,子亦将承之。”公子牟默然良久,告退,曰:“请待余曰,更谒子论。”

尧治天下五十年,不知天下治欤,不治欤?不知亿兆之愿戴己欤?不愿戴己欤?顾问左右,左右不知。问外朝,外朝不知。问在野,在野不知。尧乃微服游于康衢,闻儿童谣曰:“立我蒸民,莫匪尔极。不识不知,顺帝不则。”尧喜问曰:“谁教尔为此言?”童儿曰:“我闻之大夫。”问大夫,大夫曰:“古诗也。”尧还宫,召舜,因禅以天下。舜不辞而受之。

关尹喜曰:“在己无居,形物其著,其动若水,其静若镜,其应若响。故其道若物者也。物自违道,道不违物。善若道者,亦不用耳,亦不用目,亦不用力,亦不用心。欲若道而用视听形智以求之,弗当矣。瞻之在前,忽焉在后;用之弥满,六虚废之莫知其所。亦非有心者所能得远,亦非无心者所能得近。唯默而得之而性成之者得之。知而忘情,能而不为,真知真能也。发无知,何能情?发不能,何能为?聚块也,积尘也,虽无为而非理也。”


道家经典

《先秦散文·列子·天瑞篇(节选)》原文鉴赏

《先秦散文·列子·天瑞篇(节选)》原文鉴赏

孔子游于太山①,见荣启期行乎成之野②,鹿裘带索③,鼓琴而歌。孔子问曰:“先生所以乐④,何也?”对曰:“吾乐甚多:天生万物,唯人为贵。而吾得为人,是一乐也。男女之别,男尊女卑,故以男为贵,吾既得为男矣,是二乐也。人生有不见日月,不免襁褓者⑤,吾既已行年九十矣⑥,是三乐也。贫者士之常也⑦,死者人之终也⑧。处常得终⑨,当何忧哉⑩?”孔子曰:“善乎!能自宽者也(11)。



【注释】 ①太山:即泰山。 ②荣启期:人名。成:国名,周武王封其弟叔武于此。春秋时属鲁,为孟氏邑。在今山东泰安地区宁阳县东北九十里。 ③鹿裘:粗制的皮衣。鹿:粗。带索:以索为带。 ④以乐:应作“为乐”。 ⑤不见日月:指瞽目。不免襁褓:指夭折:免,离。 ⑥行年:历年,经年。 ⑦常:平常,谓常事或常情。 ⑧终:极,终结,归宿。 ⑨处:居。得,应作“待”。 ⑩当:读作尚(shang上),犹,还。(1 1⑩自宽:自爱,自我安慰。



【今译】 孔子游历到泰山,碰见荣启期走在成邑的郊外,穿着粗制的皮衣,腰里系着带子,弹着琴唱歌。孔子问道:“先生这样快乐,为什么呢?”荣启期答道:“我的快乐是很多的:苍天生育万物,只有人最宝贵。而我能够做个人,这是一乐。男女的区别,就在于男尊女卑,所以以男为贵,我既然能做个男子,这便是二乐。人生有没见到日月、没有离开襁褓就死了的,我却已经活了九十岁了,这便是三乐。至于贫穷,那是士人常有的事,死是人的最后归宿,平平安安地活着,等待生命的结束,还忧愁什么呢?”孔子说:“这话说得好啊!他是个能自我安慰的人啊。”



【集评】 宋·刘辰翁《列子冲虚真经评点》:“俚谚云:“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此章形容俯仰宛□推广,使人听其言如得之世外而人人自足耳。贫死二语,正是要害去处,眼前道理发。能自宽三字,收拾得亦不作怪。”

明·孙矿《列子冲虚真经评》:“快论。”又:“收尾断语俱佳。”

明·归有光《诸子汇函》卷三:“此段诲人以贫富死生之理,故如此寓言耳。”

又:“三乐之说,近人情之论也。”

民国·张之纯《评注诸子菁华录》:“凡事作退一步想,便有许多乐境,可以养心,可以安命。”



【总案】 荣叟所谓三乐,不过是一种消极的处世哲学,但正如俗谚所云,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亦可使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得到心理上的平衡。此篇寓言寥寥数语,便把一个隐逸者的形象勾画得栩栩如生。他的一篇宏论又是如此痛快淋漓,使急于用世的儒者孔丘也深受感染。而孔子的“能自宽”三字收拾得极妙。儒道本非一家,各有门户,但在这里,却得到和谐的统一,读者也便在这种和谐中得到一种人生的体悟。

林类年且百岁①,底春被裘②,拾遗穗于故畦③,并歌并进④,孔子适卫,望之于野。顾谓弟子曰:“彼叟可与言者,试往讯之⑤!”子贡请行。逆之垅端⑥,面之而叹曰:“先生曾不悔乎⑦,而行歌拾穗?”林类行不留,歌不辍⑧。子贡叩之不已,乃仰而应曰:“吾何悔邪?”子贡曰:“先生少不勤行⑨,长不竞时⑩,老无妻子,死期将至:亦有何乐而拾穗行歌乎?”林类笑曰:“吾之所以为乐,人皆有之,而反以为忧。少不勤行,长不竞时,故能寿若此(11)。老无妻子,死期将至,故能乐若此。”子贡曰:“寿者人之情,死者人之恶(12),子以死为乐,何也?”林类曰:“死之与生,一往一反,故死于是者,安知不生于彼?故吾知其不相若矣(131)。吾又安知营营而求生非感乎(14)?亦又安知吾今之死不愈昔之生乎(15)?”子贡闻之,不喻其意,还以告夫子。夫子闻:“吾知其可与言,果然;然彼得之而不尽者也。”



【注释】 ①林类:人名。且:将,将近。 ②底:当,在。被(pi音批):同“披”。裘(qiu音求):皮衣,此指恶服。 ③遗穗:收获后田中丢弃的谷穗。故畦(qi音其):上年的旧田垄。 ④并歌并进:且歌且进。 ⑤讯:问。 ⑥逆:迎。垅,同“垄”。垅端:犹言地头。⑦曾:乃,竟。 ⑧留:停。辍:止。 ⑨少(shao音绍):指年轻时。勤行(xing音形),谓劳苦于学习之事。勤:劳。行:事。 ⑩长(zhang音掌):指壮盛时。时,时世,世俗。 ( 1 1)寿:老死曰寿,指终其天年。(12)恶(wu音务):厌恶。 (13)“吾”下脱“安”字。若:如,合。 (14)营营:往来奔忙的样子。求生下当有“之”字。 (15)愈:胜,超过。



【今译】 林类年纪将近一百岁了。当初春之时,穿着粗制的皮衣,在旧田垄里拾着丢弃的谷穗,边唱边走。孔子前往卫国,老远看见他在田野里,回头对学生说:“那位老人可以和他说说话的,试着去问问他!”子贡要求去。在地头碰上了他。面对他叹息道:“先生居然不悔恨吗,却边走边唱拾着谷穗?”林类走路不停,唱歌不止。子贡不住地追问,林类才仰着头答道:“我悔恨什么呢?”子贡说:“先生年轻时不在学业上勤奋努力,长大了又不在社会上争名争利,年纪大了没有妻子儿女,死的期限快要到了,还有什么快乐来拾着谷穗边走边唱呢?”林类笑着说道:“我当作快乐的几种情况,人们都有,但人们反而把它当作忧愁。我年轻时不在学业上勤奋努力,成年时不在社会上争名争利,所以能这样长寿。年纪大了没有妻子儿女,死期快要到了,所以能这样快乐。”子贡说:“长寿是人的欲望,死是人的忌讳。你把死当作快乐,为什么呢?”林类说:“死与活,一去一回。所以死在这里的,怎知他不活在那里?所以我怎知死生二者不相一致。我又怎知忙忙碌碌以求生存不是胡涂的吗?”子贡听了这番话,不明白他的意思,回来把这话告诉教师。教师说:“我知道可以跟他交谈的,果真如此,但他懂得了这个道理却没有把它讲深讲透。”



【集评】 宋·刘辰翁《列子冲虚真经评点》:“死于此安知不生于彼。此生字即其不死者,非复生为人之谓也。不知此理,故有轮转之论也,语言自极明快。”

又:“列子之书,皆尊敬孔子,故其寓言之中多借孔子以为说。不知果出于列子否耶?”

明·孙矿《列子冲虚真经评》:“写状貌好。”

又:“此即轮回之说,故吾谓前身。”

明·归有光《诸子汇函》卷三:“林类明于所乐。文意欠畅。”

明·陈仁锡《列子奇赏》:“卒然闻林类之言,盛以为已造极矣,而夫子方谓未尽,夫尽者无所不尽,亦无所尽,然后尽理都全耳。今方对无于有,去彼取此,则不得不觉内外之异,然所不尽者,亦少许处耳。若夫万变玄一,彼我两忘,即理所夷,而实无所遣。夫冥内游外,同于人群者,岂有尽与不尽者乎?”



【总案】 此段接过庄子“齐物论”、“外生死”的话头,张扬视死生如“往反”的观点,和《庄子·至乐》的自然生死观一脉相承。文笔疏放飘逸,与达观的人生体认相副。“底春被裘”、“行歌拾穗”所勾勒的一副高隐模样,虽则有似曾相识于《庄子》之感,而置问不答,“行不留,歌不辍”的风神,“叩问不已”则“仰而应曰”的举止,寥寥几笔,显示了超俗不凡的得道者的仪态。儒家高足子贡做为陪角,几次发问都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使林类的高论愈显得洒脱不羁,与人皆有之的爱好憎恶适则相反。而且林类的“所以为乐”并非难以寻觅,而是“人皆有之,而反以为忧”,只是那些戚戚终生者没有达到人生的体悟而已。几个“安知”的反问、排比而发,就更见出气辞不凡的谈吐。末尾孔子“得之而不尽者”的评论,轻轻点逗一笔,表明儒家对道家思想的赞许而又不尽相同,使一段文字放而有收,颇耐人思味一番。

子贡倦子学①,告仲尼曰:“愿有所息②。”仲尼曰:“生无所息。”子贡曰:“然则赐息无所乎③?”仲尼曰:“有焉耳,望其圹④,皋如也⑤,宰如也⑥,坟如也⑦,鬲如也⑧,则知所息矣。”子贡曰:“大哉死乎!君子息焉,小人伏焉⑨。”仲尼曰:“赐!汝知之矣。人胥知生之乐⑩,未知生之苦;知老之惫,未知老之佚(11)之佚;知死之恶,未知死之息也。”



【注释】 ①子贡: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孔子弟子,长言语,善货殖。 ②息:休息。 ③所:处所,地方。 ④圹(kuang音旷):墓穴。 ⑤皋(gao音高):高貌。 ⑥宰如:言如冢宰。 ⑦坟如:言如圹墓。 ⑧鬲(li音离)如:谓如瓦鬲。鬲:古代食器,形如鼎,上小下大。 ⑨伏:藏匿,躲避。 ⑩胥:皆,都。 (11)佚:同“逸”。



【今译】 子贡厌倦学习,告诉孔子说:“希望有个地方休息。”,孔子说:“活着就没有地方休息。”子贡说:“既然这样,我就没有地方休息了吗?孔子说:“有啊。看那个墓穴吧,象个土堆,象个冢子,象个坟墓,象个瓦鬲,就知道你休息的地方了。”子贡说:“死是件大事啊!君子是休息去了,小人是躲避去了。”孔子说:“赐!你懂得这道理了。人都知道活着的快乐,却不知道活着的痛苦;知道年老时的疲困,却不知道年老时的安逸;知道死的厌烦,却不知道死就是休息。”



【集评】 宋·刘辰翁《列子冲虚真经评点》:“第言死之乐亦浅,此独从倦学以请。喟然若弛担息肩,而悟入在是矣。从生壮老死至此,句句切近,有情文字。皆熟不深不浅又甚。”

又:“据此一段虽为贪生恶死者设,然今禅家有死心之论,有夭死人却活之语,此中又有深意,非徒曰生死而已。”

明·孙矿《列子冲虚真经评》:“不云死方得息,却但举坟墓之状告之,煞是奇肆。”

明·归有光《诸子汇函》卷三:“何椒丘曰:‘此列子借圣贤之名,因进止之说而明生死之理也’。”



【总案】 这是一曲残废的赞歌,由子贡的倦学愿息,巧妙地转入“人哉死乎”的讨论。用颂诗般的语调赞美坟墓高耸、宽敞、岸然隆起、空阔,简直是在描写广宫大屋,安室利处一样。虽然有“生之苦”的话头,却说得平淡而无感觉,缺乏博大的气度。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仲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②,不当坠耶?”晓之者日③:“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④,亦不能有所中伤⑤。”其人曰:“奈地坏何?”晓者曰:“地积块耳⑥,充塞四虚⑦,亡处亡块。若躇步呲蹈⑧,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其人舍然大喜⑨,晓之者亦舍然大喜。长庐子闻而笑之曰⑩:虹霓也,云雾也,风雨也,四时也,此积气之成乎天者也。山岳也,河海也,金石也,火木也,此积形之成乎地者也。知积气也,知积块也,奚谓不坏?夫天地,空中之一细物,有中之最巨者。难终难穷,此固然矣;难测难识,此固然矣。忧其坏者,诚为大远(11):言其不坏者,亦为未是。天地不得不坏,则会归于坏。遇其坏时,奚为不忧哉?子列子闻而笑曰:“言天地坏者亦谬,言天地不坏者亦谬。坏与不坏,吾所不能知也。虽然,彼一也,此一也。故生不知死,死不知生;来不知去(12),去不知来。坏与不坏,吾何容心哉(13)?”



【注释】 ①杞(qi音起):国名,周初所封,即今河南开封地区杞县。 ②星宿(xiu音秀):对宇宙中星体的统称。 ③晓之者曰:“晓”下本无“之字”,蒙上文“因往晓之”句而衍。 ④只使:藉使,假使。 ⑤中(zhong音众)伤:击伤。 ⑥块:土块。 ⑦四虚:四方的天空。虚:太虚,太空。 ⑧躇(chu音除), 呲(ci音次):都为践蹈之意。 ⑨舍(shi音释)然:忧虑消释的样子。 ⑩长庐子:楚人,著书九篇,属道家流。 ( 1 1)大(tai音泰):同“太”。 (12)来:将来。去:过去。 ( 1 3 )容心:用心,犹言费心。



【今译】 杞国有个人担心天塌下来地陷下去,自己无处藏身,睡不着觉,吃不下饭;又有个为杞人的忧虑担心的人,就前去开导他,说:“天,是凝聚起来的气体,没有什么地方是没有气体的。你俯仰呼吸,整天就在天里边动作休息,怎么担心天塌下来呢?”那人说:“天真的是凝聚起来的气,那么日月星辰,不就要掉下来吗?”开导的人说:“日月星辰,也是凝聚的气中有光亮的;即使掉下来,也不能击伤什么。”那人说:“地塌了怎么办?”开导的人说:“地,是凝聚起来的土块,充满四方。你行走践踏,整天在地上动作休息,怎么担心地塌下去呢?”那人忧愁顿消,十分高兴;开导的人也忧愁顿消,十分高兴。长庐子听说这事笑道:“虹霓呀,云雾呀,风雨呀,四时呀,这是凝聚的气体在天上形成的。山岳呀,河海呀,金石呀,火木啊,这都是凝聚的物质在地上形成的。既然知道是凝聚的气体,知道是凝聚的土块,怎么能说不塌?天地,是空间里的一个细小的东西,实有中最大的。很难弄清它的边际,这本来如此;很难测量很难认识,这本来如此。担心它塌,确实太远,说它不塌,也是未必就对。天地不能不塌,那么总归要塌,如果碰上天地塌时,怎么能不担忧呢?”列子听到长庐子的话笑道:“说天地要塌的也错说天地不塌的也错。塌与不塌,是我不能知道的。既然如此,那么那个说天不塌的是一种说法,这个说天会塌的也是一种说法。所以活着不知道死,死了不知道活着,将来不知道过去,过去不知道将来。天塌与不塌,我何必操心呢?”



【集评】 宋·刘辰翁《列子冲虚真经评点》:“荣叟、林类、子贡皆取诸怀抱,晓人以常理,此独忧所不当忧而得不忧然后知忧死者之可笑亦若此也。孰非寓言孰非至理,止在识者自得之。”

又:“从滑稽得实话,即前天地与我偕终,彼一也,此一也,谓人与天地同囿于形,坏自不免不坏者,则有在也,列子为人省烦恼存自然。”

明·孙矿《列子冲虚真经评》:“突撰出奇人,用以骇俗。然三节解说,不只是就常情揣摩,不知至理果止此否?”

明·归有光《诸子汇函》卷三:“此段之意,谓天本积气,地本积块,必有坏时,故设为此义以形容之。”

民国·张之纯《评注诸子菁华录》:“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乃暇代逆旅主人优堂室之漏乎,然则忧为谁优,喜为谁喜,此则不解之惑也。”



【总案】 《列子》寓言结构喜用三层转折,层层深入,最后揭明主题。此则即是一例,如登山攀顶,拾阶而上,所上愈高,所见愈广。晓之者、长庐子、列子三段议论,节节铺设,一路逶迤而来,至末“坏与不坏”方为登堂入室。三人所见虽有高下之别,但对宇宙本体形成的认识则一线相穿。主体意识的达观和文笔的劲炼朴放,首尾的自然环扣,拟揣出世俗的一般认识,而层层逐节推论,比起正面直接发论,就要生色得多了。

齐之国氏大富,宋之向氏大贫;自宋之齐,请其术。国氏告之曰:“吾善为盗。始吾为盗也,一年而给①,二年而足,三年大穰②。自此以往③,施及州闾④。”向氏大喜,喻其为盗之言,而不喻其为盗之道⑤。遂逾垣凿室⑥,手目所及,亡不探也⑦。未及时⑧,以赃获罪⑨,没其先居之财⑩,向氏以国氏之谬己也(11),往而怨之。国氏曰:“若为盗若何?”向氏言其状。国氏曰:“嘻(12)!若失为盗之道至此乎?今将告若矣。吾闻天有时(13),地有利(14)。吾盗天地之时利,云雨之滂润(15),山泽之产育,以生吾禾,殖吾稼(16),筑吾垣,建吾舍。陆盗禽兽,水盗鱼鳖,亡非盗也。夫未稼、土木、禽兽、鱼鳖,皆天之所生,岂吾之所有?然吾盗天而亡殃。夫金玉,珍宝,谷帛财货,人之所聚,岂天之所与?若盗之而获罪,孰怨哉?”向氏大惑,以为国氏之重罔己也(17),过东郭先生问焉(18)。东郭先生曰:“若一身庸非盗乎(19)?盗阴阳之和以成若生,载苦形(20);况外物而非盗哉(21)?诚然,天地万物不相离也(22);仞而有之(23),比惑也。国氏之盗,公道也,故亡殃;若之盗,私心也,故得罪。有公私者,亦盗也;亡公私者,亦盗也。公公私私,天地之德。知天地之德者,孰为盗耶,孰为不盗耶?”



【注释】 ①给(ji音几):供给。 ②穰:丰收。 ③往:后。 ④施;惠。 ⑤道:一本作“意。” ⑥垣:外墙。 ⑦探:一作“探取”。 ⑧未及时:一作“俄而”。 ⑨赃(zang 音脏):脏物,偷来的东西。 ⑩居(chu音贮):蓄。 ( 11)廖:诈,欺诈。 (12)嘻:哀痛之声。 (13)时:四时。 (14)利:指土地和??产的。 (15)滂(pang音旁):润泽。 ( 1 6 )殖:一本作“植”。 (17)重(chong音虫):再,又。罔(wang音枉),欺。 ( 1 8 )过(ge音戈):往访。 (19)审:岂。 (20)载:成。 (21)外物:指人之外的一切物体。 (22)仞(ren音忍):通“认”。



【今译】 齐国的国氏很富,宋国的向氏很穷;向氏从宋国到了齐国,请教致富的方法。国氏告诉他说:“我会做偷盗的事。开始我偷盗的时候,一年就能自给,两年就有余了,三年就获大丰收。从此以后,我便施舍财物,恩惠遍及乡里。”向氏非常高兴。但他虽明白偷盗的话,却没明白偷盗的含义,就翻墙穿屋,手摸到的,眼看到的,没有不统统拿走的。不久,便因被查出脏物而受处罚,没收了他以往积蓄的财产。向氏认为国氏是骗自己,就前去埋怨他。国氏说:“你是怎样偷盗的?”向氏就说了他偷盗的情况。国氏说:“唉!你弄错了偷盗的含义到这种地步吗?现在我要告诉你了。我知道天有四时,地有出产。我偷盗天地的四时与地里的出产,云雾雨露的滋润,山岳湖泽的养殖,来种植我的禾黍,载培我的庄稼,打起我的墙垣,建起我的屋舍。在陆地上就偷盗禽兽,在水里就偷盗鱼鳖,没有不偷盗的。至于庄稼、土木、禽兽、鱼鳖,都是天地长成的,难道我自己有它吗?但是我向天地偷盗就不会有什么祸殃。而金玉这些珍宝,粮食布疋这些货物,是人生产出来的,难道是天赐与的吗?你偷盗它们而犯罪,这又怨谁呢?”向氏大惑不解,认为国氏又来欺弄自己。拜访东郭先生向他请教。东郭先生说:“你整个身体怎么就不是偷盗来的呢?那是偷盗阴阳二气的调和来完成你的生命,长成你的形体;何况自身之外的东西就不是偷盗来的吗?确实如此,天地万物是一个道理;承认它而占有它,都是错的。国氏的偷盗,是出于公理,所以免除灾祸;你的偷盗,是出于私心,所以受到惩罚。有公道私道的,亦算偷盗,没有公道私道的,也算偷盗,以天地所生为公道,以人之所聚为私道,这是天地的本性,懂得天地的本性哪个算偷盗呢?哪个算不偷盗呢?”



【集评】 宋·刘辰翁《列子冲虚真经评点》:“创论怪奇,委形委蜕,犹是隔一壁诘。善盗阴阳之和,以成若生。险语通近,未可为戏言也。……老子曰;‘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己。’正是此意。此等处似非列子本书”。

明·孙矿《列子冲虚经评》:“雅细明净,彻首尾完善。是一篇有条理文字,然未入涤境。”

又:“以盗喻道,自是道家大旨,故为谜语见奇。”

又:“亦有风度。”

明·归有光《诸子汇函》卷三:“郑少谷曰:‘此段意言人在天地之间,皆盗窃天地之有所以为生。’故如此形容,所以为异端。”



【总案】 国氏的“盗天”之论洋洋洒洒,山一连串短句组成,强调按照自然规律,发挥人的征服自然主观能动性,获取物质所得,具有显明的积极意义。与国氏的物质实论相比,东郭先生则是哲理虚论,“若一身庸非盗乎”承接前文盗人、盗天之论,进而推及“况外物而非盗哉”。全段处处围绕“盗”字立论行文,“盗”字络绎出现十八次之多,意不相类,读来颇有趣致。庄谐相映,事理互衬,构思巧妙 。 起手发语“吾善为盗”,引出无限波折,末尾“孰为盗耶?孰为不盗耶”,淡宕飘逸,而具“目送归鸿,手挥五弦”的意致,使人寻味不尽。

列子简介:最早提出宇宙生成四阶段学说的思想家

列子,东周战国时期的思想家,道家的代表人物。创立了先秦哲学学派列子学,最早提出宇宙生成四阶段学说,关于宇宙和天体的学说都早于西方,是位了不起的学者。

列子画像

列子生性随意,不爱慕虚荣,悠然自得,专心研究学问,在先秦诸子中拥有很高的地位,也是最豁达的人。列子有众多弟子,很多都常年伴其左右,听其传道授业解惑也,列子学派在战国后期影响很大。列子更是老子和庄子的过度阶段,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列子的代表作是《列子》,今存于世的有天瑞、仲尼、力命、黄帝、汤问、说符、杨朱、周穆王八篇,其余篇章已失传。留下的篇章中有许多寓言故事被广为流传,意味深长,成为哲理,用以教育人们的言行举止。《列子》一书是先秦时期的代表作之一,其中记录了许多当时背景下的风土人情、人物文化、地域特征等,是研究历史的优秀作品。

列子的个人思想包括:贵虚、以道为本、齐物为一、体道合真、无心之境、力命。他的思想大部分是精神层面的,而且强调养生。将道视为生命的本体,用以获得心灵的自由,使人的心身都到达一个高度。对万物所处的状态,归结于万物自身,对不能解释的现象归结于命。其道学的思想影响了后世,封建帝王对他的思想也很重视,在唐玄宗时期被封为“冲虚真人”,所著的《列子》一书,也留下深远影响。

列子资料

列子,战国时代著名的思想家,主张清静无为,思想本源是黄老思想。生活贫困,但修为很高,将万物的产生归结于无形。

列子图

《列子》,相传原著作者是列子,共二十篇,现存的《列子》一书据研究不是真迹,而是东晋张湛编著,并加了注解。该书分为八篇,分别是《天瑞》《黄帝》《周穆王》《仲尼》《汤问》《力命》《杨朱》《说符》等,其余篇章已流失。留下的每篇都有很多具有哲理的寓言故事,教会人们很多为人处世的道理。唐朝将《列子》命名为《冲虚真经》,列子本人则被封为冲虚真人。《列子》是道教的经典,其文风和《庄子》相似,都含有多个寓言故事、民间故事、神话传说等。其中很所多描绘仙界奇景和神人灵异故事,这样具有神话色彩的故事,为主张修道成仙的道教提供了素材。其中《列子?说符》、《列子·汤问》、《列子?皇帝》等,教人们做事要持之以恒、把握规律,教人们勤学苦练,积极向上等,其思想影响到一代又一代的人。

其实《列子》版本有很多种,《列子》的成书过程大概有三个阶段:一是列子和列子门徒根据列子行为和言论所著。二是汉代而成《汉书.艺文志》。三是张湛根据资料,整理残卷所著。并依照《汉书.艺文志》,编撰成如今的《列子》,里面可以看出很多魏晋文笔和思想。

列子是什么家

列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文学家,是除老子、庄子外,道家的又一代表人物。道家是在先秦时期创立的,道家思想始于老子,他收集先人的智慧,通过不断探索,总结并逐步形成了“无为”等相关的道家理论,标志着道家学派的初步形成。

列子雕像

这些思想对我国的哲学、宗教、科学、技术、文学等产生深远的影响。道家的代表人物还有黄帝、太公、关尹子、文子、列子、管子等等,他们以“道”为核心,主张道法自然,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老子的《道德经》是道家思想形成的标志,其他道家著作还有《老子》、《庄子》、《黄帝内经》、《列子》、《管子》、《关尹子》、《吕氏春秋》等。除上述几个外,道家的著作多到数不胜数,还有很多经典之作,为我国道家文化的精髓。

道家以道为本原,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因每个时期对“道”理解的不同,在几千年的发展史上,又分为很多学派,每个学派都是根据当时特殊的历史背景产生的,都有独特的风格与特点。据《汉书.艺文志》记载道家学派多达37家,著作有上千本,但在秦国和汉代时遭到破坏,很多已消失。道家现存学派有:老庄之学、黄老之学、杨朱之学、道教之学、新道家等,虽然它们都是从老子拓展出来的,但各有特色,不可混谈。

列子的作品

列子著有《列子》,在汉代道教出现后又命名为《冲虚真经》,是道家学派的智慧之书,列子本人在唐太宗时被封为“冲虚真人”。这本书发扬的是道家的黄老思想,能开启人的心智,给人予启示和智慧。

列子书

这本书的内容很丰富,有寓言故事、哲理散文、神话故事等,现存只有八篇。但在成书之初有二十篇,十万多字,这八篇是 *** 收集资料而编的,其他部分已经在历史长河中流失。这八篇分别是:天瑞、仲尼、汤问、杨朱、说符、黄帝、周穆王、力命。

列子的作品多宣扬黄老思想,他隐居在郑国四十年,用尽一生完成《列子》一书。在这期间,列子在郑国的这几十年,不出名,不世俗,致使很多人都不知列子为何人。所以关于列子的事迹并不多,他也如神一般的存在,在《庄子》一书中,记载了很多关于列子的传说。

《列子》书中有很多教育人、传道理的作品,如列子学射、纪昌学射、薛谭学讴这三则故事,就是告诫人们做事情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要勤学苦练、精益求精,不可只知皮毛,要学无止境。愚公移山告诫我们要有毅力、有恒心,不要半途而废。遇见困难要迎难而上,要克服它,不要只是逃避。还有歧路亡羊、杞人忧天,两小儿辩日、夸父追日等,都蕴含了大道理,是应该被人们所珍惜的精神财富,也是人们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粮。

孔子拜师文言文

1. 【孔子拜师的原文】 “孔子见老子”的故事见《史记·孔子世家》:“鲁南宫敬叔言鲁君:‘请与孔子造周。

’鲁君予之一乘车,两马,一竖子俱,造周问礼,盖见老子云。辞去,而老子送之曰:‘吾闻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人者送人以言。

吾不能富贵,窃仁人之号,送子以言。”《家语》亦载:“孔子谓南宫敬叔曰,吾闻老聃博古而达今,通礼乐之源,明道德之归,即吾之师也。

遂至周,问礼于老聃焉。”《礼记·曾子问》有四处记载到孔子向老子从学之例。

项槖的形象是手推着独轮鸠车,一副天真无邪的样子,年长的孔子手拉着项槖连问其请教问题。《战国策·秦策》曰:“项槖生七岁,而为孔子师。”

王重民《敦煌变文集》卷三《孔子项槖向问书》记述了项槖连问孔子几个问题,孔回答不出来。因此,再无心周游列国,赶快回家继续研究学问。

2. 三年级《孔子拜师》全文,有谁知道 啊 孔子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三十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曲阜,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

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在洛阳城外,孔子看见一驾马车,车旁站着一位七十多位的老人,穿着长袍,头发胡子全白了,看上去很有学问。孔子想:这位老人大概就是我要拜访的老师吧!于是上前行礼,问道:“老人家,您就是老聃先生吧?”“你是——”老人见着位风尘扑仆仆的年轻人一眼就认出了自己,有些纳闷。孔子连忙说:“学生孔丘,特地来拜见老师,请收下我这个学生。”老子说:“你就是仲尼啊,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儿迎候。研究学问你不比我差,为什么还要拜我为师呢?”孔子听了再次行礼,说:“多谢老师等候。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您的学问渊博,跟您学习,一定会大有长进的。”

从此,孔子每天不离老师左右,随时请教。老子也把自己的学问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

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

3. 《孔子拜师》一文孔子是什么词语 《三字经》中有这样一句话:“昔仲尼,师项橐(tuó).”“仲尼”大家都知道是孔子,而“项橐”是燕国一少年.有一天,项橐见到孔子时说:“听说孔先生很有学问,特来求教.”孔子笑着说:“请讲.”项橐朝孔子拱拱手问:“什么水没有鱼?什么火没有烟?什么树没有叶?什么花没有枝?”孔子听后说:“你真是问得怪,江河湖海,什么水都有鱼;不管柴草灯烛,什么火都有烟;至于植物,没有叶不能成树;没有枝也难于开花.”项橐一听格格直笑,晃着脑袋说:“不对.井水没有鱼,萤火没有烟,枯树没有叶,雪花没有枝.”孔子叹道:“后生可畏啊!老夫愿拜你为师.” 从“孔子拜师”的故事中,我们应得到两点启示:一是学问(知识)是无止境的;二是要善于观察、分析、积累.若只捧着现有的知识,坐而不学,将被社会淘汰。

4. 孔子学琴文言文阅读 孔子学鼓琴师襄子(司马迁史记记载) 孔子学鼓琴师襄子〔1〕,十日不进〔2〕.师襄子曰:"可以益〔3〕矣."孔子曰:"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4〕也."有间〔5〕,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6〕也."有间,曰:"已习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为人〔7〕也."有间,有所穆然〔8〕深思焉,有所怡然〔9〕高望而远志焉.曰:"丘得其为人,黯然〔10〕而黑,几然〔11〕而长,眼如望羊〔12〕,如王四国〔13〕,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师襄子辟席〔14〕再拜,曰:"师盖云《文王操》〔15〕也." --------(出自《史记-孔子世家》) 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史记 · 孔子世家》)2.2 注释 〔1〕鼓琴:弹琴."师襄子":卫国乐师. 〔2〕进:前进,此指不再学习新的曲子. 〔3〕益:加,增加,此意同"进". 〔4〕数:规律,这里指演奏的技巧. 〔5〕有间:过了一段时间. 〔6〕志:志趣,意旨. 〔7〕为人:作曲的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8〕穆然:默然,沉静深思的样子. 〔9〕怡然:和悦的样子."怡",高远的样子. 〔10〕黯:深黑. 〔11〕几:通"颀",颀长. 〔12〕望羊:亦作"望洋",远视的样子. 〔13〕四国:四方,天 下. 〔14〕辟:通"避".辟席:即避席.古人席地而坐,离座而起,表示敬意. 〔15〕《文王操》:周文王作的琴曲名.2.3 译文 孔子向师襄子学琴,学了十天仍没有学习新曲子,师襄子说:“可以增加学习内容了.”孔子说:“我已经熟悉乐曲的形式,但还没有掌握方法.”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说:“你已经会弹奏的技巧了,可以增加学习内容了.”孔子说:“我还没有领会曲子的意境.”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说:“你已经领会了曲子的意境,可以增加学习内容了.”孔子说:“我还不了解作者.”又过了一段时间,孔子神情俨然,仿佛进到新的境界:时而庄重穆然,若有所思,时而怡然高望,志意深远;孔子说:“我知道他是谁了:那人皮肤深黑,体形颀长,眼光明亮远大,像个统治四方诸侯的王者,若不是周文王还有谁能撰作这首乐曲呢?”师襄子听到后,赶紧起身再拜,答道:“我的老师也认为这的确是《文王操》.” 这个故事在《史记·孔子世家》(原文一段附后),《韩诗外传》、《孔子家语》、《列子》上都有记载,它不仅给后人树立了一个难得的学习音乐的榜样,也反映出身为万世师表的大教育家孔子自己的好学、善学的精神和品质.“孔子持文王之声知文王之为人”(《韩诗外传》 -卷五),也再次涉及前面提过的“知音”的问题.。

5. 孔子的文言文 史记世家曰:“孔子名丘,字仲尼。

其先宋人。父叔梁纥,母颜氏。

以鲁襄公二十二年,庚戌之岁,十一月庚子,生孔子于鲁昌平乡陬邑。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

及长,为委吏,料量平;为司职吏,畜蕃息。适周,问礼于老子,既反,而弟子益进。

昭公二十五年甲申,孔子年三十五,而昭公奔齐,鲁乱。于是适齐,为高昭子家臣,以通乎景公。

公欲封以尼溪之田,晏婴不可,公惑之。孔子遂行,反乎鲁。

定公元年壬辰,孔子年四十三,而季氏强僭,其臣阳虎作乱专政。故孔子不仕,而退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

九年庚子,孔子年五十一。公山不狃以费畔季氏,召,孔子欲往,而卒不行。

定公以孔子为中都宰,一年,四方则之,遂为司空,又为大司寇。十年辛丑,相定公会齐侯于夹谷,齐人归鲁侵地。

十二年癸卯,使仲由为季氏宰,堕三都,收其甲兵。孟氏不肯堕成,围之不克。

十四年乙巳,孔子年五十六,摄行相事,诛少正卯,与闻国政。三月,鲁国大治。

齐人归女乐以沮之,季桓子受之。郊又不致膰俎于大夫,孔子行。

适卫,主于子路妻兄颜浊邹家。适陈,过匡,匡人以为阳虎而拘之。

既解,还卫,主蘧伯玉家,见南子。去适宋,司马桓魋欲杀之。

又去,适陈,主司城贞子家。居三岁而反于卫,灵公不能用。

晋赵氏家臣佛肸以中牟畔,召孔子,孔子欲往,亦不果。将西见赵简子,至河而反,又主蘧伯玉家。

灵公问陈,不对而行,复如陈。季桓子卒,遗言谓康子必召孔子,其臣止之,康子乃召冉求。

孔子如蔡及叶。楚昭王将以书社地封孔子,令尹子西不可,乃止。

又反乎卫,时灵公已卒,卫君辄欲得孔子为政。而冉求为季氏将,与齐战有功,康子乃召孔子,而孔子归鲁,实哀公之十一年丁巳,而孔子年六十八矣。

然鲁终不能用孔子,孔子亦不求仕,乃叙书传礼记。删诗正乐,序易彖、系、象、说卦、文言。

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二人。十四年庚申,鲁西狩获麟,孔子作春秋。

明年辛酉,子路死于卫。十六年壬戌、四月己丑,孔子卒,年七十三,葬鲁城北泗上。

弟子皆服心丧三年而去,惟子贡庐于冢上,凡六年,孔子生鲤,字伯鱼,先卒。伯鱼生急,字子思,作中庸。”

何氏曰:“鲁论语二十篇。齐论语别有问王、知道,凡二十二篇,其二十篇中章句,颇多于鲁论。

古论出孔氏壁中,分尧曰下章子张问以为一篇,有两子张,凡二十一篇,篇次不与齐鲁论同。” 程子曰:“论语之书,成于有子曾子之门人,故其书独二子以子称。”

程子曰:“读论语:有读了全然无事者;有读了后其中得一两句喜者;有读了后知好之者;有读了后直有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者。” 程子曰:“今人不会读书。

如读论语,未读时是此等人,读了后又只是此等人,便是不曾读。” 程子曰:“颐自十七八读论语,当时已晓文义。

读之愈久,但觉意味深长。” 读论语孟子法 程子曰:“学者当以论语孟子为本。

论语孟子既治,则六经可不治而明矣。读书者当观圣人所以作经之意,与圣人所以用心,圣人之所以至于圣人,而吾之所以未至者,所以未得者。

句句而求之,昼诵而味之,中夜而思之,平其心,易其气,阙其疑,则圣人之意可见矣。” 程子曰:“凡看文字,须先晓其文义,然后可以求其意。

未有不晓文义而见意者也。” 程子曰:“学者须将论语中诸弟子问处便作自己问,圣人答处便作今日耳闻,自然有得。

虽孔孟复生,不过以此教人。若能于语孟中深求玩味,将来涵养成甚生气质!” 程子曰:“凡看语孟,且须熟读玩味。

须将圣人言语切己,不可只作一场话说。人只看得二书切己,终身尽多也。”

程子曰:“论孟只剩读着,便自意足。学者须是玩味。

若以语言解着,意便不足。” 或问:“且将论孟紧要处看,如何?”程子曰:“固是好,但终是不浃洽耳。”

程子曰:“孔子言语句句是自然,孟子言语句句是事实。” 程子曰:“学者先读论语孟子,如尺度权衡相似,以此去量度事物,自然见得长短轻重。”

程子曰:“读论语孟子而不知道,所谓‘虽多,亦奚以为’。” 卷一 学而第一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

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

6. 三年级上册语文17课《孔子拜师》主要内容,急 这篇课文讲述了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拜老子为师的故事,体现了孔子谦虚好学、孜孜以求的治学精神和老子诲人不倦、爱护晚辈的品行,课文还渗透了“学无止境”的精神。

课文在叙述孔子拜师这件事时,线索非常清楚。

第一部分,孔子决意拜师。用简练的语言交待了孔子当时的身份,以及他拜师求学的愿望及原因。虽然当时他已经是“远近闻名” 的老师了,却还要拜师求学,更可见他对知识的渴望。

第二部分,孔子历尽艰辛前往洛阳拜师。先讲孔子的旅途之苦。作者使用了几个词语:“相距上千里”,表明路途之遥远;“风餐露宿”,表明途中生活艰苦;“日夜兼程”,表明孔子求知若渴的迫切心理;“终于”,说明孔子虽然在路上遭遇了许多困难,但凭着毅力和信心,最终还是来到了洛阳。课文接着详细描写了孔子与老子初次见面时的情景,通过人物间的对话,表现出孔子和老子的谦逊有礼。

第三部分,写孔子认真求学。他虚心向老子请教,老子则毫无保留地把学问传授给他。

第四部分,写人们既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又敬重他们的人品。

编选这篇课文的意图是,让学生从孔子拜师这个故事中,对我国历史上产生深远影响的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有初步的了解,激发探索祖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是了解孔子拜师的过程,体会孔子谦虚好学、老子诲人不倦的品行,并在读懂故事的基础上对孔子和老子作出简单的评价。

7. 关于孔子的文言文 只有《论语》吧!【原文】1·1 子曰(1):“学(2)而时习(3)之,不亦说(4)乎?有朋(5)自远方来,不亦乐(6)乎?人不知(7),而不愠(8),不亦君子(9)乎?”【注释】(1)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

《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2)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3)时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

“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4)说:音yuè,同悦,愉快、高兴的意思。(5)有朋:一本作“友朋”。

旧注说,“同门曰朋”,即同在一位老师门下学习的叫朋,也就是志同道合的人。(6)乐:与说有所区别。

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7)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

缺少宾语。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

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8)愠:音yùn,恼怒,怨恨。

(9)君子:《论语》书中的君子,有时指有德者,有时指有位者。此处指孔子理想中具有高尚人格的人。

【译文】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原文】1·2 有子(1)曰:“其为人也孝弟(2),而好犯上者(3),鲜(4)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5)。君子务本(6),本立而道生(7)。

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8)?”【注释】(1)有子:孔子的学生,姓有,名若,比孔子小13岁,一说小33岁。后一说较为可信。

在《论语》书中,记载的孔子学生,一般都称字,只有曾参和有若称“子”。因此,许多人认为《论语》即由曾参和有若所著述。

(2)孝弟:孝,奴隶社会时期所认为的子女对待父母的正确态度;弟,读音和意义与“悌”(音tì)相同,即弟弟对待兄长的正确态度。孝、弟是孔子和儒家特别提倡的两个基本道德规范。

旧注说:善事父母曰孝,善事兄长曰弟。(3)犯上:犯,冒犯、干犯。

上,指在上位的人。(4)鲜:音xiǎn,少的意思。

《论语》书中的“鲜”字,都是如此用法。(5)未之有也:此为“未有之也”的倒装句型。

古代汉语的句法有一条规律,否定句的宾语若为代词,一般置于动词之前。(6)务本:务,专心、致力于。

本,根本。(7)道:在中国古代思想里,道有多种含义。

此处的道,指孔子提倡的仁道,即以仁为核心的整个道德思想体系及其在实际生活的体现。简单讲,就是治国做人的基本原则。

(8)为仁之本:仁是孔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又是伦理道德准则。为仁之本,即以孝悌作为仁的根本。

还有一种解释,认为古代的“仁”就是“人”字,为仁之本即做人的根本。【译文】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

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

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原文】1·3 子曰:巧言令色(1),鲜(2)仁矣。”【注释】(1)巧言令色:朱熹注曰:“好其言,善其色,致饰于外,务以说人。”

巧和令都是美好的意思。但此处应释为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

(2)鲜:少的意思。【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原文】1·4 曾子(1)曰:“吾日三省(2)吾身。为人谋而不忠(3)乎?与朋友交而不信(4)乎?传不习乎?”【注释】(1)曾子:曾子姓曾名参(音shēn)字子舆,生于公元前505年,鲁国人,是被鲁国灭亡了的鄫国贵族的后代。

曾参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以孝子出名。据说《孝经》就是他撰写的。

(2)三省:省(音xǐng),检查、察看。三省有几种解释:一是三次检查;二是从三个方面检查;三是多次检查。

其实,古代在有动作性的动词前加上数字,表示动作频率多,不必认定为三次。(3)忠:旧注曰:尽己之谓忠。

此处指对人应当尽心竭力。(4)信:旧注曰:信者,诚也。

以诚实之谓信。要求人们按照礼的规定相互守信,以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

(5)传不习:传,旧注曰:“受之于师谓之传。老师传授给自己的。

习,与“学而时习之”的“习”字一样,指温习、实习、演习等。【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原文】1·5 子曰:“道(1)千乘之国(2),敬事(3)而言,节用而爱人(4),使民以时(5)。”

【注解】(1)道:一本作“导”,作动词用。这里是治理的意思。

(2)千乘之国:乘,音shèng,意为辆。这里指古代军队的基层单位。

每乘拥有四匹马拉的兵车一辆,车上甲士3人,车下步卒72人,后勤人员25人,共计100人。千乘之国,指拥有1000辆战车的国家,即诸侯国。

春秋时代,战争频仍,所以国家的强弱都用车辆的数目来计算。在孔子时代,千乘之国已经不是大国。

(3)敬事:敬字一般用于表。

愚公移山作者简介

《愚公移山》的作者是战国时期思想家列子。

列子,战国前期思想家,是老子和庄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与郑缪公同时。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

名寇,又名御寇(“列子”是后人对他的尊称),华夏族,周朝郑国圃田(今河南省郑州市)人,古帝王列山氏之后。

先秦天下十豪之一,著名的 道学者?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

扩展资料:

《愚公移山》是出自列子的著作《列子》

《列子》又名《冲虚真经》 。是战国早期列子、列子弟子以及其后学所著,到了汉代出现以后,便尊之为《冲虚真经》,且封列子为冲虚真人,其学说被古人誉为常胜之道。

是中国古代先秦思想文化史上著名的典籍,属于诸子学派著作,是一部智慧之书,它能开启人们心智,给人以启示,给人以智慧。

其书默察造化消息之运,发扬黄老之幽隐,简劲宠妙,辞旨纵横,是道家义理不可或缺的部分。

唐天宝元年,唐玄宗下旨设“玄学博士”,诏告《列子》为《冲虚真经》,北宋加封为“至德”,号曰《冲虚至德真经》。列为道教的重要经典之一。

——列子

——愚公移山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15053971836@139.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推荐文章
易经系传别讲上传11章,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04)在线学习
2023-09-19
易经系传别讲上传11章,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04)在线学习
性命圭旨42.坐禅图修炼详解
2023-09-20
性命圭旨42.坐禅图修炼详解
怎样才能“气沉丹田,声贯于顶”
2023-09-16
怎样才能“气沉丹田,声贯于顶”
许真君宝诰(注解)
2023-09-18
许真君宝诰(注解)
易经系传别讲下传05章,憧憧往来,朋从尔思(11)在线学习
2023-09-19
易经系传别讲下传05章,憧憧往来,朋从尔思(11)在线学习
易经系传别讲上传08章,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17)在线学习
2023-09-19
易经系传别讲上传08章,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17)在线学习
梅花易数序入门详解
2023-09-20
梅花易数序入门详解
太平经的“天医”“神药”“天父地母”说
2023-09-18
太平经的“天医”“神药”“天父地母”说
道德经简读第八十一章
2023-09-19
道德经简读第八十一章
易经证释离卦详解
2023-09-19
易经证释离卦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