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子02章,黄帝注解
《列子》02章 黄帝
黄帝即位十有五年,喜天五戴己,养正命,娱耳目,供鼻口,焦然肌色<皮干>黣,昏然五情爽惑。又十有五年,忧天下之不治,竭聪明,进智力,营百姓,焦然肌色皯黣,昏然五情爽惑。黄帝乃喟然赞曰:“朕之过淫矣。养一己其患如此,治万物其患如此。”于是放万机,舍宫寝,去直待,彻钟县。减厨膳,退而间居大庭之馆,斋心服形,三月不亲政事。昼寝而梦,游于华胥氏之国。华胥氏之国在弇州之西,台州之北,不知斯齐国几千万里;盖非舟车足力之所及,神游而已。其国无帅长,自然而已。其民无嗜欲,自然而已。不知乐生,不知恶死,故无夭殇;不知亲己,不知疏物,故无爱憎;不知背逆,不知向顺,故无利害:者无的爱惜,都无所畏忌。入水不溺,入火不热。斫挞无伤痛,指擿无痒。乘空如履实,寝虚若处床。云雾不硋其视,雷霆不乱其听,美恶不滑其心,山谷不踬其步,神行而已。黄帝既寤,怡然自得,召天老、力牧、太山稽,告之,曰:“朕闲居三月,斋心服形,思有以养身治物之道,弗获其术。疲而睡,所梦若此。今知至道不可以情求矣。朕知之矣!朕得之矣!而不能以告若矣。”又二十有八年,天下大治,几若华胥氏之国,而帝登假,百姓号之,二百余年不辍。
列姑射山在海河洲中,山上有神人焉,吸风饮露,不食五谷;心如渊泉,形如处女;不偎不爱,仙圣为之臣;不畏不怒,愿悫为之使;不施不惠,而物自足;不聚不敛,而已无愆。阴阳常调,日月常明,四时常若,风雨常均,字育常时,年谷常丰;而土无札伤,人无夭恶,物无疵厉,鬼无灵响焉。
列子师老商氏,友伯高子,进二子之道,乘风而归。尹生闻之,从列子居,数月不省舍。因间请蕲其术者,十反而十不告。尹生怼而请辞,列子又不命。尹生退,数月,意不已,又往从之。列子曰:“汝何去来之频?”尹生曰:“曩章戴有请于子,子不我告,固有憾于子。今复脱然,是以又来。”列子曰:“嚷吾以汝为达,今汝之鄙至此乎。姬!将告汝所学于夫子者矣。自吾之事夫子友若人也,三年之后,心不敢念是非,口不敢言利害,始得夫子一眄而已。五年之后,心庚念是非,口庚言利害,夫子始一解颜而笑。七年之后,从心之所念,念庚无是非;从口之所言,庚无利害,夫子始一引吾并席而坐。九年之后,横心之所念,横口之所言,亦不知我之是非利害欤,亦不知彼之是非利害欤;亦不知夫子之为我师,若人之为我友:内外进矣。而后眼如耳,耳如鼻,鼻如口,无不同也。心凝形释骨肉都融;不觉形之所倚,足之所履,随风东西,犹木叶干壳。竟不知风乘我邪?我乘风乎?今女居先生之门,曾未浃时,而怼憾者再三。女之片体将气所不受,汝之一节将地所不载。履虚乘风,其可几乎?”尹生甚怍,屏息良久,不敢复言。
列子问关尹曰:“至人潜行不空,蹈火不热,行乎万物之上而不栗。请问何以至于此?”关尹曰:“是纯气之守也,非智巧果敢之列。姬!鱼语女。凡有貌像声色者,皆物也。物与物何以相远也?夫奚足以至乎先?是色而已。则物之造乎不形,而止乎无所化。夫得是而穷之者,得而正焉?彼将处乎不深之度,而藏乎无端之纪,游乎万物之所终始。壹其性,养其气,含其德,以通乎物之所造。夫若是者,其天守全,其神无郤,物奚自入焉?夫醉者之坠于车也,虽疾不死。骨节与人同,而犯害与人异,其神全也。乘亦弗知也,坠亦弗知也。死生惊惧不入乎其胸,是故忤物而不慑。彼得全于酒而犹若是,而况得全于天乎?圣人藏于天,故物莫之能伤也。”
列御寇为伯昏无人射,引之盈贯,措杯水其肘上,发之,镝矢复沓,方矢复寓。当是时也,犹象人也。伯昏无人曰:“是射之射,非不射之射也。当与汝登高山,履危石,临百仞之渊,背逡巡,足二分垂在外。揖御寇而进之。御寇伏地,汗流至踵。伯昏无人曰:“夫至人者,上窥青天,下潜黄泉,挥斥八极。神气不变。今汝怵然有恂目之志,尔于中也殆矣夫!”
范氏有子曰子华,善养私名,举国服之;有宠于晋君,不仕而居三卿之右。目所偏视,晋国爵之;口所偏肥,晋国黜之。游其庭者侔于朝。子华使其侠客以智鄙相攻,疆弱相凌。虽伤破于前,不用介意。终日夜以此为戏乐,国殆成俗。禾生、子伯、范氏之上客。出行,经坰外,宿于田更商丘开之舍。中夜,禾生、子伯二人相与言子华之名势,能使存者亡,亡者存;富者贫,贫者富。商丘开先窘于饥寒,潜于牖北听之。因假粮荷畚之子华之门。子华之门徒皆世族也,缟衣乘轩,缓步阔视。顾见商丘开年老力弱,面目黎黑,衣冠不检,莫不眲之。既而狎侮欺诒,扌党挨扌冘,亡所不为。商丘开常无愠容,而诸客之技单,惫于戏笑。遂与商丘开俱乘高台,于众中漫言曰:“有能自投下者赏百金。”众皆竞应。商丘开以为信然,遂先投下,形若飞鸟,扬于地,<骨几>骨于为。范氏之党以为偶然,未讵怪也。因复指河曲之淫隈曰:“彼中有宝珠,泳可得也。”商丘开复从而泳之,既出,果得珠焉。众昉同疑。子华昉令豫肉食衣帛之次。俄而范氏之藏大火。子华曰:“若能入火取绵者,从所得多少赏若。”商丘开往无难色,入火往还,埃不漫,身不焦。范氏之党以为有道,乃共谢之曰:“吾不知子之有道而诞子,吾不知子之神人而辱子。子其愚我也,子其聋我也,子其盲我也,敢问其道。”商丘开曰:‘吾亡道。虽吾之心,亦不知所以。虽然,有一于此,试与子言之。嚷子二客之宿吾舍也,闻誉范氏之势,能使存者亡,亡者存;富者贫,贫者富。吾诚之无二心,故不远而来。及来,以子党之言皆实也,唯恐诚之之不至,行之之不及,不知形体之所措,利害之所存也。心一而已。物亡迕者,如斯而已。今昉知子党之诞我,我内藏猜虑,外矜观听,追幸昔日之不焦溺也,怛然内热。惕然震悸矣。水火岂复可近哉?”自此之后,范氏门徒路遇乞儿马医,弗敢辱也,必下车而揖之,宰我闻之,以告仲尼。仲尼曰:’汝弗知乎?夫至信之人,可以感物也。动天地,感鬼神,横六合,而无逆者,岂但履危险,入水火而已哉?商丘开信伪物犹不逆,况彼我皆诚哉?小子识之!”
周宣王文牧正有役人梁鸯者,能养野禽兽,委食于园庭之内,虽虎狼雕鹗之类,无不柔驯者。雄雌在前,孳尾成群,异类杂居,不相搏噬也。王虑其术终于其身,令毛丘园传之。梁鸯曰:“鸯,贱役也,何术以告尔?惧王之谓隐于尔也,且一言我养虎之法。凡顺之则喜,逆之则怒,此有血气者之性也。然喜怒岂妄发哉?皆逆之所犯也。夫食虎者,不敢以生物与之,为其杀之之怒也;不敢以全物与之,为其碎之之怒也。时其饥饱,达其怒心。虎之与人异类,而媚养己者,顺也;故其杀之,逆也。然则吾岂敢逆之使怒哉?亦不顺之使喜也。夫喜之复也必怒,怒之复也常喜,皆不中也。今吾心无逆顺者也,则鸟兽之视吾,犹其侪也。故游吾园者,不思高林旷泽;寝吾庭者,不愿深山幽谷,理使然也。”
颜回问乎仲尼曰:“吾尝济乎觞深之渊矣,津人操舟若神。吾问焉,曰:‘操舟可学邪?’曰:‘可;能游者可教也,善游者数能。乃若夫没人,则未尝见舟而谡操之者也。’吾问焉,而不告。敢问何谓也?”仲尼曰:‘讠医!吾与若玩其文也久矣,而未达其实,而固且道与。能游者可救也,轻水也;善游者文数能也,忘水也。乃若夫没人之未尝见舟也而谡操之也,彼视渊若陵,视舟之覆犹其车郤也。覆郤万物方陈乎前而不得入其舍。恶往而不暇?以瓦抠者巧,以钩抠者惮,以黄金钩抠者惮。巧一也,而有所矜,则重外也。凡重外者拙内。”
孔子观于吕梁,悬水三十仞,流沫三十里,鼋鼍鱼鳖之所不能游也。见一丈夫游之,以为有苦而欲死者也,使弟子并流而承之。数百步而出,被发行歌,而游于棠行。孔子从而问之,曰:“吕梁悬水三十仞,流沫三十里,鼋鼍鱼鳖所不能游,向吾见子道之,以为有苦而欲死者,使弟子并流将承子。子出而被发行歌,吾以子为鬼也。察子,则人也。请问蹈水有道乎?”曰:“亡,吾无道。吾始乎故,长乎性,成乎命,与齐俱入,与汨偕出。从水之道而不为私焉,此吾所以道之也。”孔子曰:“何谓始乎故,长乎性,成乎命也?”曰:“吾生于陵安于陵,故也;长于水而安于水,性也;不知吾所以然而然,命也。”
仲尼适楚,出于林中,见佝偻者承蜩,犹掇之也。仲尼曰:“子巧乎!有道邪?”曰:“我有道也。五六月,累垸二而不坠,则失者锱铢;累三而不坠,则失者十一;累五而不坠,犹掇之也。吾处也,若橛株驹,吾执臂若槁木之枝。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吾不反不侧,不以万物易蜩之翼,何为而不得?”孔子顾谓弟子曰:“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其佝偻丈人之谓乎!”丈人曰:“汝逢衣徒也,亦何知问是乎?修汝所以,而后载言其上。”
海上之人有好沤鸟者,每旦之海上,从沤鸟游,沤鸟之至者百住而不止。其父曰:“吾闻沤鸟皆从汝游,汝取来,吾玩之。”明日之海上,沤鸟舞而不下也。故曰:至言去言,至为无为;齐智之所知,则浅矣。
赵襄子率徒十万,狩于中山,藉仍燔林,扇赫百里,有一人从石壁中出,随烟烬上下,众谓鬼物。火过,徐行而出,若无所经涉者,襄子怪而留之,徐而察之:形色七窍,人也;气息音声,人也。问奚道而处石?奚道而入火?其人曰:“奚物而谓石?奚物而谓火?”襄子曰:“而向之所出者,石也;而向之所涉者,火也。”其人曰:“不知也。”魏文侯闻之,问子夏曰:“彼何人哉?” 子夏曰:“以商所闻夫子之言,和者大同于物,物无得伤阂者,游金石,蹈水火,皆可也。”文侯曰:“吾子奚不为之?”子夏曰:“刳心去智,商未之能。虽然,试语之有暇矣。”文侯曰:“夫子奚不为之?”子夏曰:“夫子能之而能不为者也。”文侯大说。
有神巫自齐来处于郑,命曰季咸,知人死生、存亡、祸福、寿夭,期以岁、月、旬、日如神。郑人见之,皆避而走。列子见之而心醉,而归以告壶丘子,曰:“始吾以夫子之道为至矣,则又有至焉者矣。”壶子曰:“吾与汝无其文,未既其实,而固得道与?众雌而无雄,而又奚卵焉?而以道与世抗,必信矣,夫故使人得而相汝。尝试与来,以予示之。”明日,列子与之见壶子。出而谓列子曰:“嘻!子之先生死矣,弗活矣,不可以旬数矣。吾见怪焉,见湿灰焉。”列子入,涕泣沾襟,以告壶子。壶子曰:“向吾示之以地文,罪乎不誫不止,是殆见吾杜德几也。尝又与来!”明日,又与之见壶子,出而谓列子曰:“幸矣,子之先生遇我也,有瘳矣。灰然有生矣,吾见杜权矣。”列子入告壶子。壶子曰:“向吾示之以天壤,名实不入,而机发于踵,此为杜权。是殆见吾善者几也。尝又与来!”明日,又与之见壶子,出而谓列子曰:“子之先生坐不斋,吾无得而相焉。试斋,将且复相之。”列子入告壶子。壶子曰:“向吾示之以太冲莫朕,是殆见吾衡气几也。鲵旋之潘为渊,止水之潘为渊,流水之潘为渊,滥水之潘为渊,沃水之潘为渊,氿水之潘为渊,雍水之潘为渊,汧水之潘为渊,肥水之潘为渊,是为九渊焉。尝又与来!”明日,又与之见壶子。立未定,自失而走。壶子曰:“追之!”列子追之而不及,反以报壶子,曰:“已灭矣,已失矣,吾不及也。”壶子曰:”向吾示之以未始出吾宗。吾与之虚而猗移,不知其谁何,因以为茅靡,因以为波流,故逃也。”然后列子自以为未始学而归,三年不出,为其妻爨,食豕如食人,于事无亲,雕彖复朴,块然独以其形立;忄分然而封戎,壹以是终。
子列子之齐,中道而反,遇伯昏瞀人。伯昏瞀人曰:“奚方而反?”曰:“吾惊焉。”“恶乎惊?”“吾食于十浆,而五浆先馈。”伯昏瞀人曰:“右是,则汝何为惊已?”曰:“夫内诚不解,形谍成光,以外镇人心,使人轻乎贵老,而敕其所患。夫浆人特为食羹之货,多余之赢;其为利也薄,其为权也轻,而犹若是。而况万乘之主,身劳于国,而智尽于事;彼将任我以事,而效我以功,吾是以惊。”伯昏瞀人曰:“善哉观乎!汝处己,人将保汝矣。”无几何而往,则户外之屦满矣。伯昏瞀人北面而立,敦杖蹙之乎颐,立有间,不言而出。宾者以告列子。列子提履徒跣而走,暨乎门,问曰:“先生既来,曾不废药乎?”曰:“已矣。吾固告汝曰:,人将保汝,果保汝矣。非汝能使人保汝,而汝不能使人无汝保也,而焉用之感也?感豫出异。且必有感也,摇而本身,又无谓也。与汝游者,莫汝告也。彼所小言,尽人毒也。莫觉莫悟,何相孰也。”
杨朱南之沛,老聃西游于秦。邀于郊。至梁而遇老子。老子中道仰天而叹曰:“始以汝为可教,今不可教也。”杨朱不答。至舍,进涫漱巾栉,脱履户外,膝行而前,曰:“向者夫子仰天而叹曰:‘始以汝为可教,今不可教。’弟子欲请夫子辞,行不闲,是以不敢。今夫子闲矣,请问其过。”老子曰:“而睢睢而盱盱,而谁与居?大白若辱,盛德若不足。”杨朱蹴然变容曰:“敬闻命矣!”其往也,舍迎将家,公执席,妻执巾栉,舍者避席,炀者避灶。其反也,舍者与之争席矣。
杨朱过宋,东之于逆旅。逆旅人有妾二人,其一人美,其一人恶;恶乾贵而美者贱。杨子问其故。逆旅小子对曰:“其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其恶者自恶,吾不知其恶也。”杨子曰:“弟子记之!行贤而去自贤之行,安往而不爱哉!”
天下有常胜之道,有不常胜之道。常胜之道曰柔,常不胜之道曰强。二者亦知。而人未之知。故上古之言:强,先不己若者;柔,先出于己者。先不己若者,至于若己,则殆矣。先出于己者,亡所殆矣。以此胜一身若徒,以此任天下若徒,谓不胜而自胜,不任而自任也。粥子曰:“欲刚,必以柔守之;欲强,必以弱保之。积于柔必刚,积于弱必强。观其所积,以知祸福之乡。强胜不若己,至于若己者刚;柔胜出于己者,其力不可量。”老聃曰:“兵强则灭。木强则折。柔弱者生之徒,坚强者死之徒。”
状不必童而智童;智不必童而状童。圣人取童智而遗童状,众人近童状而疏童智。状与我童者,近而爱之;状与我异者,疏而畏之。有七尺之骸,手足之异,戴发含齿,倚而趣者,谓之人;而人未必无兽心。虽有兽心,以状而见亲矣。傅翼翼戴角,分牙布爪,仰飞伏走,谓之禽兽;而禽兽未必无人心。虽有人心,以状而见疏矣。庖牺氏、女娲氏、神农氏、夏后氏,蛇身人面,牛首虎鼻:此有非人之状,而有大圣之德。夏桀、殷纣、鲁桓、楚穆,状貌七窍,皆同于人,而有禽兽之心。而众人守一状以求至智,未可几也。黄帝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帅熊、罴、狼、豹、貙、虎为前驱,雕、鹖、鹰、鸢为旗帜,此以力使禽兽者也。尧使夔典乐,击石拊石,百兽率舞;箫韶九成,凤皇来仪,此以声致禽兽者也。然则禽兽之心,奚为异人?形音与人异,而不知接之之道焉。圣人无所不知,无所不通,故得引而使之焉。禽兽之智有自然与人童者,其齐欲摄生,亦不假智于人也。牝牡相偶,母子相亲,避平依险,违寒就温;居则有群,行则有列;小者居内,壮者居外;饮则相携,食则鸣群。太古之时,则与人同处,与人并行。帝王之时,始惊骇散乱矣。逮于末世,隐伏逃窜,以避患害。今东方介氏之国,其国人数数解六畜之语者,盖偏知之所得,太古神圣之人,备知万物情态,悉解异类音声。会而聚之,训而受之,同于人民。故先会鬼神魑魅,次达八方人民,末聚禽兽虫蛾。言血气之类心智不殊远也。神圣知其如此,故其所教训者无所遗逸焉。
宋有狙公者,爱狙;养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心。损其家口,充狙之欲。俄而匮焉,将限其食。恐众狙之不驯于己也,先诳之曰:“与若芧,朝三而暮四,足乎?”众狙皆起而怒。俄而曰:“与若芧,朝三而暮四,足乎?”众狙皆伏而喜。物之以能鄙相笼,皆犹此也。圣人以智笼群愚,亦犹狙公之以智笼众狙也。名实不亏,使其喜怒哉。
纪渻子为周宣王养斗鸡,十日而问:“鸡可斗已乎?”曰:“未也,方虚骄而恃气。”十日又问。曰:“未也,犹应影响。”十日又问。曰:“未也,犹疾视而盛气。:十日又问。曰:“几矣。鸡虽有鸣者,已无变矣。望之似木鸡矣,其德全矣。异鸡无敢应者,反走耳。”
惠盎见宋康王。康王蹀足謦欬,疾言曰:“寡人之所说者,勇有力也,不说为仁义者也。客将何以教寡人?”惠盎对曰:“臣有道于此,使人虽勇,刺之不入;虽有力,击之弗中。大王独无意邪?”宋王曰:“善;此寡人之所欲闻也。”惠盎曰:“夫刺之不入,击之不中,此犹辱也。臣有道于此,使人虽有勇,弗敢刺;虽有力,弗敢击。夫弗敢,非无其志也。臣有道于此,使人本无其志也。夫无其志也,未有爱利之心也。臣有道于此,使天下丈夫女子莫不驩然皆欲爱利之。此其贤于勇有力也,四累之上也。大王独无意邪?”宋王曰:“此寡人之所欲得也。”惠盎对曰:“孔墨是已。孔丘墨翟无地而为君,无官而为长;天下丈夫女子莫不延颈举踵而愿安利之。今大王,万乘之主也;诚有其志,则四竟之内,皆得其利矣。其贤于孔墨也远矣。”宋王无以应。惠盎趋而出。宋王谓左右曰:“辩矣,客之以说服寡人也!”
道家经典
《列子集释》卷第三 周穆王篇(2)
老成子学幻於尹文先生,王重民曰:御览七百五十二引作?考成子?,与释文本同。释文?老?作?考?,云:考成子一本作老成子,著书十八篇。任大椿曰:姓氏急就篇,?老成氏,世本有宋大夫老成方,列子老成学幻於尹文,艺文志有老成子?,然则伯厚所见列子本作?老成子?,与今本同。三年不告。老成子请其过而求退。尹文先生揖而进之於室。屏左右而与之言曰:释文云:屏,必郢切。?昔老聃之徂西也,释文云:聃,吐蓝切。顾而告予曰:有生之气,有形之状,尽幻也。造化之所始,阴阳之所变者,谓之生,谓之死。穷数达变,因形移易者,谓之化,谓之幻。〔注〕穷二仪之数,握阴阳之纪者,陶运万形,不觉其难也。造物者其巧妙,其功深,固难穷难终。〔注〕造物者岂有心哉?自然似妙耳。夫气质愤薄,结而成形,随化而往,故未即消灭也。陶鸿庆曰:张注未得妙字之义。妙之本字当为秒,亦作玅。道德经上篇,?常无欲以观其妙?,王注云:?妙者,微之极也。?其巧妙,言其巧微妙不可知也;与下文?因形者其巧显其功浅?相对为义。伯峻案:御览七二五引作?故难穷难终?,? 固?作?故?,於义较长。释文云:愤,房吻切。因形者其巧显,其功浅,故随起随灭。〔注〕假物而为变革者,与成形而推移,故暂生暂没。功显事著,故物皆骇。知幻化之不异生死也,始可与学幻矣。〔注〕注篇目已详其义。卢文弨曰:注?注?下藏本有?见?字。王重民曰:与犹以也,说见释词。谓始可以学幻也。御览七百五十二引作?始可学夫幻矣?,文异义同。吾与汝亦幻也,奚须学哉??〔注〕身则是幻,而复欲学幻,则是幻幻相学也。〔解〕夫形气之所变化,新新不住,何殊於幻哉?故神气所变者,长远而难知;法术之所造,从近而易见;乃不知乎难知者为大幻,易见者为小幻耳。若知幻化之不异生死,更何须学耳。释文云:复,扶又切。老成子归,用尹文先生之言深思三月;释文?深?作?淫?,云:淫音深。任大椿曰:楚辞九怀?泛?兮无根?,注云,?一作沉?,犹深淫也?(战国燕策,其智深而虑沉。注云:沉犹深)。史记乐书:?声淫及商。?王肃曰:?声深淫贪商?,此淫训为深之证也。又此书淫深二字多相通。黄帝篇,?彼将处乎不深之度?,注云,?深当作淫?。淫读为深,深又读为淫,义相通也。遂能存亡自在,□校四时;吴闓生曰:□校,播弄之意。释文云:□音翻。校音绞。顾野王读作翻交四时。冬起雷,夏造冰。飞者走,走者飞。〔注〕深思一时,犹得其道,况不思而自得者乎?夫生必由理,形必由生。未有有生而无理,有形而无生。生之与形,形之与理,虽精麤不同,而迭为宾主。往复流迁,未始蹔停。是以变动不居,或聚或散。抚之有伦,则功潜而事著;修之失度,则迹显而变彰。今四时之令或乖,则三辰错序。雷冰反用,器物蒸烁,则飞炼云沙以成冰澒。得之於常,众所不疑。推此类也,尽阴阳之妙数,极万物之情者,则陶铸群有,与造化同功矣。若夫偏达数术,以气质相引,俛仰则一出一没,顾眄则飞走易形,盖术之末者也。注?冰澒?各本作?水顷?,非。释文云:烁音铄。澒音洪。终身不箸其术,释文?箸?作?著?,云:著,陟虑切。故世莫传焉。〔注〕日用而百姓不知,圣人之道也。显奇以骇一世,常人之事耳。〔解〕精乎神气之本,审乎生死之源,则能变化无方,此必然之理也。会须心悟体证,故不可以言语文字传者也。俞樾曰:?故?卢重玄本作?固?。固与故通,此古本也。张湛本竟改作?故?,转非古书之旧。子列子曰:?善为化者,其道密庸,其功同人。〔注〕取济世安物而已,故其功潜著而人莫知焉。释文云:已音以。五帝之德,三王之功,未必尽智勇之力,或由化而成。孰测之哉??〔注〕帝王之功德,世为之名,非所以为帝王也。揖让干戈,果是所假之涂,亦奚为而不假幻化哉?但骇世之迹,圣人密用而不显焉。释文云:为之之为,于伪切。
觉有八徵,释文云:觉音教。梦有六候。〔注〕徵,验也。候,占也。六梦之占,义见周官。释文云:见,贤遍切。奚谓八徵?一曰故,〔注〕故,事。二曰为,〔注〕为,作也。陶鸿庆曰:故谓舍其旧,为谓图其新,与下文得丧、哀乐、生死皆相对为义。张注未晰。三曰得,四曰丧,释文云:丧,息浪切。五曰哀,六曰乐,释文云:乐音洛。七曰生,八曰死。此者八徵,形所接也。俞樾曰:当作?此八者形所接也?,与下文?此六者神所交也?相对。王重民曰:俞说是也。吉府本作?此八者徵形所接也?。疑先误衍一?徵?字,後人遂以意移入於?者?字之下,吉府本犹存其迹。王叔岷曰:道藏高守元本引范致虚解云,?此八者形所接也?,所见本与俞说合。稗编六五引作?此八者徵形所接也?,与吉府本合。徵字非衍文,疑本作为?此八徵者,形所接也?,与下文?此六候者神所交也?相对。今本下文?六?下既挩?候?字(详後),此文亦错乱不可读矣。宋徽宗义解云:?故曰,此八证者,形所接也?(以证诂徵),所见本不误。奚谓六候?一曰正梦,〔注〕平居自梦。二曰蘁梦,〔注〕周官注云:蘁当为惊愕之愕,谓惊愕而梦。释文云:蘁音愕也。三曰思梦,〔注〕因思念而梦。四曰寤梦,〔注〕觉时道之而梦。释文云:寤音悟。五曰喜梦,〔注〕因喜悦而梦。六曰惧梦。〔注〕因恐怖而梦。此六者,神所交也。〔注〕此一章大旨亦明觉梦不异者也。王叔岷曰:宋徽宗义解:?故曰,此六候者,神所交也?。是所见本?六?下有?候?字,与上文?此八徵者形所接也?相对。当据补。草堂诗笺补遗四引?六?下有?梦?字,亦可证今本有挩文。伯峻案:据下卢解?然觉有八徵、梦有六候??知八徵、六候之常化?,可以证成王叔岷说。不识感变之所起者,事至则惑其所由然,识感变之所起者,事至则知其所由然。知其所由然,则无所怛。〔注〕夫变化云为皆有因而然;事以未来而不寻其本者,莫不致惑。诚识所由,虽谲怪万端,而心无所骇也。〔解〕夫虚心寂虑,反照存神,则能通感无碍,化被含灵矣。人徒见其用化之迹,不识夫通化之本也。何者?以其道密用而难知,其功成不异於人事,故五帝三王,人但知其勇之力,不能识其感化而成之者也。然觉有八徵、梦有六候者,生人之迹不过此矣。故、为、得、丧、哀、乐、生、死,形所接也;正、愕、思、寤、喜、惧,神所交也。形所接者,咸以为觉;神所交者,咸以为梦。而觉梦出殊,其於化也未始有别。知八徵、六候之常化也,是则识其所由矣。夫知守神不乱而化之有由,则所遇徵候,何所惊怛也?释文云:怛,丁达切。谲音决。一体之盈虚消息,皆通於天地,应於物类。〔注〕人与阴阳通气,身与天地并形;吉凶往复,不得不相关通也。故阴气壮,则梦涉大水而恐惧;〔注〕失其中和,则濡溺恐惧也。释文云:濡音儒。阳气壮,则梦涉大火而燔□;〔注〕火性猛烈,遇则燔概也。?概?各本并作,字之误也。礼记郊特牲:?既奠然後概萧合羶芗。?释文云:?概,如悦切。?敬顺释文正作?概?,亦取此音,可知唐时尚未误。玉篇有字,而悦切,同?,非顾氏原本,乃後人增窜,亦当据此校正也。惜古逸丛书玉篇残卷缺火部,无从证明矣。释文云:燔音烦。概,如悦切。阴阳俱壮,则梦生杀。〔注〕阴阳以和为用者也。抗则自相利害,故或生或杀也。释文云:抗或作亢。甚饱则梦与,甚饥则梦取。〔注〕有馀故欲施,不足故欲取。此亦与觉相类也。注?欲取?北宋本、汪本作?涉取?,今从道藏本订正。是以以浮虚为疾者,则梦扬;以沈实为疾者,则梦溺。藉带而寝则梦蛇,释文云:藉,慈夜切。飞鸟衔发则梦飞。〔注〕此以物类致感。藏本?类?下有?而?字,注末有?也?字。将阴梦火,将疾梦食。饮酒者忧,歌?者哭。〔注〕此皆明梦:或因事致感,或造极相反,即周礼六梦六义,理无妄然。〔解〕神气执有则化随,阴阳所感则梦变。或曾极而为应,或像似而见迹,或从因而表实,或反理而未表情。若凝理会真,冥神应道者,明寂然通变,忧乐不能入矣。陶鸿庆曰:饮酒者忧,歌舞者哭,两句之首皆当有?梦?字。伯峻案:陶说是也。庄子齐物论?梦饮酒者旦而哭泣,梦哭泣者旦而田猎?,文虽小异,而有?梦?字则同。又案:解?或反理而未表情?,?未?字衍文。释文云:造,七到切。子列子曰:?神遇为梦,形接为事。〔注〕庄子曰:其寐也神交,其觉也形开。伯峻案:御览三九七引作?故神遇为梦?,?子列子曰?四字作?故?,又注引庄子见齐物论。今本?神交?作?魂交?。故昼想夜梦,神形所遇。〔注〕此想谓觉时有情虑之事,非如世间常语昼日想有此事而後随而梦也。故神凝者想梦自消。〔注〕昼无情念,夜无梦寐。信觉不语,信梦不达;物化之往来者也。〔注〕梦为鸟而戾於天,梦为鱼而潜於渊,此情化往复也。注?戾?本作?厉?,亦通。但处度用诗(小雅四月云,匪鹑匪鸢,翰飞戾天。匪鱣匪鲔,潜逃于渊),诗本作?戾?,当以?戾?为正。今从藏本订。古之真人,其觉自忘,其寝不梦;几虚语哉??〔注〕真人无往不忘,乃当不眠,何梦之有?此亦寓言以明理也。〔解〕夫六情俱用,人以为实;意识独行,人以为虚者,同呼为幻;梦行人以为梦为实者,同呼为真。是曾不知觉亦神之运,梦亦神之行。信一不信一,是不达者也。若自忘则不梦,岂有别理者乎?秦恩复曰:解疑有脱误。汪莱曰:解?人以为虚者?上当增?人以为虚?四字。?梦行??为梦?四字衍。伯峻案:庄子刻意篇云?圣人之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中略)其寝不梦,其觉无忧。?(下略)大宗师篇略同。淮南子俶真训云:?夫圣人用心杖性依神相扶而得终始,是故其寐不梦,其觉不忧。?皆是此意。释文云:几音岂
文言文小故事及翻译注解
1. 文言文小故事+注释+译文 《孟母三迁》
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其母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炫卖之事。其母曰:“此又非吾所以处吾子也。”复徙居学宫旁。孟子乃嬉为俎豆揖让进退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吾子矣。”遂居焉。
舍: 家.
嬉: 游戏.
所以: 用来.
处子: 安顿儿子的地方.
墓间之事: 指埋葬, 祭扫私人一类的事.
贾人: 商贩.
炫卖:沿街叫卖.
俎豆:古代祭祀用的两种盛器,此指祭祀仪式.
揖让进退:打拱作揖,进退庙堂等礼节.
孟子小时候家离墓地很近,就常常玩办理丧事的游戏,他母亲说:“这不是我可以用来安顿儿子的地方。”于是搬迁到集市旁边,孟子又做学商人卖东西的游戏。他母亲说:“这也不是我可以用来安顿儿子的地方。”又搬家到学堂旁边。于是,孟子就又做些拱让食物的礼仪的游戏,他母亲说:“这里可以用来安顿我的儿子。”他们就在那里住了下来。
2. 求文言文翻译 鲁国有个人擅长织草鞋,妻子会纺白绸做帽子。
他想搬到越国去。有人对他说:"你到那里必定会变穷的。
"这个鲁国人问:"为什么呢?"劝他的人说:"打草鞋是为了给人穿的,但越国人不喜欢穿鞋,习惯于打赤脚走路;织白绸子是用来做帽子的,但越国人不喜欢戴帽子,而喜欢披着长发。你想到用不着你们长处的国家去过日子,要使自己不穷,难道可以办到吗?"鲁人对他说:“不用它的国家,便可引进它,它的用途甚广,怎么怕穷呢?” 注释 1.屦(jù) :麻鞋 2.缟; 白绢 。
周人用缟做帽子。 3履;鞋,这里用作动词,穿鞋。
4.跣(xiǎn):赤脚 5.被:同“披”,覆盖 6.或: 有的人 7.徙:迁移 8.长:本领 9.或;有人。
3. 简短文言文小故事加译文 32.李存审出镞教子 【原文】李存审出于寒微,尝戒诸子曰:“尔父少提一剑去乡里,四十年间,位极将相,其间出万死获一生者非一,破骨出镞者凡百余。”
因授以所出镞,命藏之,曰:“尔曹生于膏粱,当知尔父起家如此也。” 【参考译文】李存审出生于家境贫寒,地位低微的家庭,他常常告诫自己的孩子说:“你父亲年轻时提着一把剑到乡里去,四十年里面,地位达到将军宰相,这当中脱离危难,险境,得以生存(的情况)不只一次,拔出箭头的也有数百次.”因此将拔出的箭头交给儿子,命令他收藏起来,说:“你们出生在富贵人家,应当知道你父辈是像这样起家的.” 33.孙膑脱险 【原文】孙膑尝与庞涓俱学兵法。
庞涓既事魏,得为惠王将军,而自以为能不及孙膑,乃阴使召孙膑。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则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欲隐勿见。
齐使者如梁,孙膑以刑徒阴见,说齐使。齐使以为奇,窃载与之齐。
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参考译文】孙膑曾经跟庞涓一起学习兵法。
庞涓在魏国做官,成为魏惠王的将军,自己认为才能比不上孙膑,就暗中派人把孙膑叫到魏国来。孙膑到了(魏国),庞涓害怕他才能超过自己,嫉妒他,就用办法惩罚(他),弄残了他两条腿,并在他脸上刺了字,想让他埋没不被发现。
齐国的使者到了魏国,孙膑以受刑者的身份暗中拜见(使者),说服齐国使者。齐国使者认为(他)才能出众,偷偷的用车把他带到齐国。
齐国的将军田忌对(孙膑)很友好,以宾客的待遇来接待他。34.陶母责子退鲊 【原文】陶公少时,作鱼梁吏。
尝以坩鮓饷母。母封鮓付使,反书责侃曰:“汝为吏,以官物见饷,非唯不益,乃增吾忧也!” 【参考译文】晋代陶侃年青时,曾经担任监管鱼池官员,他将一些腌鱼送给母亲。
母亲封好鱼干交给送来的人,反而写信责备陶侃说:“你当官,把官府的东西送给我,不仅没有好处,反而增加我的忧虑啊! ”35.画鬼最易 【原文】客有为齐王画者,齐王问日:“画孰最难者?”日:“犬马最难。”“ 孰易者?”日:“鬼魅最易。”
夫犬马,人所知也,旦暮罄于前,不可类之。故难。
鬼魅无形者,不罄于前,故易之也。【参考译文】有人为齐王作画,齐王问他:“画什么最难?” 他说:“狗、马最难画。”
齐王又问:“画什么最容易?” 他说:“画鬼怪最容易。” 狗、马是人们所熟悉的,早晚都出现在你面前,不可仅仅画得相似而已,所以难画;鬼怪是无形的,不会出现在人们面前,所以容易画。
41.【原文】子墨子怒耕柱子。耕柱子曰:“我毋俞于人乎?”子墨子曰:“我将上大行,驾骥与羊,我将谁驱?”耕柱子曰:“将驱骥也。”
子墨子曰:“何故驱骥也?”耕柱子曰:“骥足以责。”子墨子曰:“我亦以子为足以责。”
【参考译文】墨子对耕柱子发怒,耕柱子说:“难道我就没有胜过旁人的地方吗?”墨子问:“假如我要上太行山去,用一匹良马或一头牛来驾车,你预备驱策那一乘呢?”耕柱子答道:“那我当然用良马了。”墨子问:“为什么要良马呢?”耕柱子说:“因为良马可以负得起责任。”
墨子说:“我也以为你是负得起责任的。” 42.唐太宗赐绢惩顺德 【原文】右骁卫大将军长孙顺德受人馈绢,事觉,上曰:“顺德果能有益于国家,朕与之共有府库耳,何至贪冒如是乎。”
犹惜其有功,不之罪,但于殿庭赐绢数十匹。大理少卿胡演曰:“顺德枉法受财,罪不可赦,奈何复赐之绢?”上曰:“彼有人性,得绢之辱,甚于受刑。
如不知愧,一禽兽耳,杀之何益?” 右骁卫大将军长孙顺德接受他人赠送的丝绢,事情被发觉后,唐太宗说:“顺德确实是对国家有益的,我和他共同享有官府仓库的财物,他为什么贪婪到这地步呢?”因为吝惜他有功绩,不惩罚他了,不过在大殿中赠送丝绢几十匹。大理少卿胡演说:“顺德违法接受财物,所犯的罪行不可赦免,怎么还再送他丝绢?”唐太宗说:“他是有人性的,获得丝绢的侮辱,超过了接受刑罚。
如果不知道惭愧,就是一只禽兽了,杀了他又有什么益处呢?” 43.陈万年父子 【原文】陈万年字幼公,沛郡相人也。
善事人,赂遗外戚许、史,倾家自尽,尤事乐陵侯史高。
子咸字子康,年十八,以万年任为郎。有异材,抗直,数言事,刺讥近臣,书数十上,迁为左曹。
万年尝病,召咸教戒于床下,语至夜半,咸睡,头触屏风。万年大怒,欲仗之,曰:“乃公教戒汝,汝反睡,不听吾言,何也?”咸叩头谢曰:“具晓所言,大要教咸谄也。”
万年乃不复言。【参考译文】陈万年字幼公,是沛郡湘人.他擅长讨好别人,用尽全部家产去讨好远戚许、史家,特别是乐陵侯 史高. 陈万年的儿子陈咸字子康,十八岁,凭借陈万年做了侍郎。
他资质与众不同,性子比较直,而且敢于说话。多次上书论及国事,讽刺皇帝身边的近臣。
这样的书奏大概上了数十次,结果被贬为左曹。陈万年病了,把儿子陈咸叫到床前。
教他读书,教至半夜,陈咸瞌睡,头碰到了屏风.陈万年很生气,要拿棍子打他训斥说:“我口口声声教你,你却睡去,不听我讲,为什么?” 陈咸赶忙跪下,叩头说:“爹爹的话,我都晓得,大抵教儿子对司要拍马屁、讨好啊,如此而已。
4. 谁有文言文的小故事(带翻译) 2、不禽不兽 冯梦龙所编《笑府》有云: 凤凰寿,百鸟朝贺,惟蝙蝠不至。
凰责之曰:“汝居吾下,何踞傲乎?”蝠曰:“吾有足,属于兽,贺汝何用?”一日,麒麟生诞,蝠亦不至,麟亦责之。蝠曰:“吾有翼,属于禽,何以贺与?”麟凰相会,语及蝠之事,互相慨叹曰:“如今世上恶薄,偏生此等不禽不兽之徒,真个无奈他何。”
译文: 凤凰是百鸟之王。凤凰过生日,百鸟都来祝贺,唯独蝙蝠没有露面。
凤凰把它召来训斥道:“你在我的管辖之下,竟敢这样傲慢!”蝙蝠蹬着双脚说:“我长着兽脚,是走兽国的公民。你们飞禽国管得着我吗?”过了几天,麒麟做寿。
麒麟是百兽之王。百兽都来拜寿,蝙蝠仍旧没有露面。
麒麟把它召来训斥道:“你在我的管辖之下,竟敢如此放肆!”蝙蝠拍拍翅膀说:“我长着双翅,是飞禽国的公民。你们走兽国管得太宽了吧!”有一天,凤凰和麒麟相会了,说到蝙蝠的事,才知道它在两边扯谎。
凤凰和麒麟摇头叹息,不胜感慨:“现在的风气也太坏了。偏偏生出这样一些不禽不兽的家伙,真是拿它们没有办法!”3、常羊学射 常羊学射于屠龙子朱,屠龙子朱曰:“若欲闻射乎?楚王田于云梦,使虞人起禽而射之。
禽发,鹿出于王左,麋交于王右。王引弓欲射,有鹄拂王旃而过,翼若垂云。
王注矢于弓,不知其所射。养叔进曰:‘臣之射 也,置一叶于百步之外而射之,十发而十中,如使置十叶焉,则中不中非臣所能必矣。
’” 【参考译文】常羊向屠龙子朱学习射箭,屠龙子朱说:“你想知道射箭的道理吗?从前,楚王在云梦泽打猎的时候,叫虞人把禽兽赶起来让自己射击。禽兽飞的飞,跑的跑,都出来了,鹿奔在楚王的左边,麋跑在楚王的右边。
楚王刚拉开弓要射 ,忽然又有一只天鹅掠过楚王的旗子,两个翅膀好象低垂着的云彩。楚王把箭搭在弓上,不知道该射哪个才好。
这时有个叫养叔的大夫对楚王说:‘我射箭的时候,把一片树叶放在百步之外,射十次中十次,如果在那里放上十片树叶,那么能不能射中,我就没有把握了。’”4、其父善游 [原文] 有过于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
婴儿啼。人问其故,曰:“此其父善 游!” 《吕氏春秋》 译文 有一个在江边上过路的人,看见一个人正领着一个小孩儿要把他投入江里,小孩儿正在啼哭。
那个人问他这是什么缘故。 领小孩儿的人说:“这孩子的父亲很擅长游泳。”
那小孩儿的父亲虽擅长游泳,他的孩子难道就擅长游泳吗? 5、陶母戒子 【原文】陶公少时作鱼梁吏,尝以坩鲊饷母。母封鲊付使,反书责侃曰:“汝为吏,以官物见饷,非唯不益,乃增吾忧也。”
《世说新语》 译文 陶侃在青年时期作过鉴察鱼梁事物的小官,曾派人送一陶罐腌鱼给母亲。他母亲把原罐封好交给送来的人退还,同时附了一封信责备陶侃,说:“你作小官,拿公家的东西来闭塞给我,不但对我毫无裨处,反倒使我担心。
6、两虎相斗 [原文] (卞)庄子欲刺虎,馆竖子止之,曰:“两虎方且食牛,食甘必争,争则必斗,斗则大者伤,小者死。从伤而刺之,一举必有双虎之名。”
卞庄子以为然,立须之。有顷,两虎果斗,大者伤,小者死。
庄子从伤者而刺之,一举果有双虎之功。——《史记》 卞庄子看见两只老虎在撕咬一头牛,便想挺身与虎搏斗。
他的同伴把他按住,说:“别忙。牛肉味道鲜美,两只老虎分食不匀,会争斗起来的。
结果必然是,力气小的老虎被咬死,力气大的老虎被咬伤。到那个时候,你再去刺杀伤虎,岂不是事半功倍!”卞庄子听从了同伴的劝告。
不一会儿,两只老虎果然为争枪一条牛腿咬起架来。结果,一只老虎被咬死了,另一只老虎也被咬得一瘸一拐的。
这时候,卞庄子纵身一跃,举剑就向伤虎刺去。没有几个回合,就把老虎刺死了。
这样,卞庄子等于一举杀死了两只老虎。7、按图索骥 【原文】伯乐《相马经》有“隆颡蛈日,蹄如累麴”之语。
其子执《马经》以求马,出见大蟾蜍,谓其父曰:“得一马,略与相同,但蹄不如累麴尔!” 伯乐知其子之愚,但转怒为笑曰:“此马好跳,不堪御也。” 《艺林伐山》 伯乐《相马经》里有这么两句话:“千里马的主要特征是:高脑门子大眼睛,蹄子象摞起来的酒曲块一般。”
他的儿子拿着《相马经》去找千里马。他走出门外,看见一只大癞蛤蟆,连忙带回家去告诉他父亲说:“我找到了一匹千里马,和你《相马经》上所说的大致相同,只是蹄子不象摞起来的酒曲块儿罢了”。
伯乐知道他的儿子笨,本来很生气,但又转怒为笑:“这种马好跳,不能骑啊”。 8、关尹子教射箭 [原文] 列子学射,中矣,请于关尹子。
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者乎?”对曰:“弗知也。”关尹子曰:“未可。”
退而习之三年,又以报关尹子。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乎?”列子曰:“知之矣。”
关尹子曰:“可矣, 守而勿失也。非独射也,为国与身亦皆如之。”
——《列子》 关尹子是著名的箭术教师。列子跟他学射箭。
有一次,列子接连几箭都射中了靶心。他高兴地跑去问关尹子:“老师,我可以算学会射箭了吧?” 关尹子反问他:“你自己知道了能射中靶心的道理吗?”列子说:“那我可不知道。”
关尹子说:“那不行,你。
5. 【求《墨子》中简短的文言文小故事+译文+得到的启发故事不要太长, 原文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子墨子闻之,起于齐,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 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 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者,愿藉子杀之.” 公输盘不说. 子墨子曰:“请献千金.” 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 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公输盘服. 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 公输盘曰:“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 子墨子曰:“胡不见我于王?” 公输盘曰:“诺.” 子墨子见王,曰:“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轩,邻有敝舆而欲窃之;舍其锦绣,邻有短褐而欲窃之;舍其粱肉,邻有糠糟而欲窃之——此为何若人?” 王曰:“必为有窃疾矣.” 子墨子曰:“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荆有云梦,犀兕麋鹿满之,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宋所为无雉兔鲋鱼者也,此犹粱肉之与糠糟也.荆有长松文梓楩楠豫章,宋无长木,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也.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王曰:“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于是见公输盘.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公输盘诎,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 楚王问其故. 子墨子曰:“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虽杀臣,不能绝也.” 楚王曰:“善哉.吾请无攻宋矣.” 译文 公输盘给楚国制造云梯这种器械,制成后,将要用它去攻打宋国.墨子先生听到这个消息,从齐国出发,走了十天十夜,到达郢都,去见公输盘. 公输盘说:“先生有什么教导吗?” 墨子说:“北方有欺侮我的人,希望凭借您杀掉他.” 公输盘不高兴了. 墨子说:“请允许我献给你千金.” 公输盘说:“我是讲道义的人,绝不能平白无故杀人.” 墨子站起来,拜了两拜,说:“请让我说几句话.我在北方听说您造了云梯,要去攻打宋国.宋国有什么罪呢?楚国有的是土地,缺少的是民众,如今去牺牲自己缺少的民众而争夺自己并不缺少的土地,不能说是聪明;宋国并没有罪而要去攻打它,不能说是仁爱;懂得这个道理,却不据理力争,不能说是忠诚;争论而达不到目的,不能说是强大;自己说讲道义,杀少量人还懂得不合理,却要去杀众多的人,不能说是明白事理.” 公输盘被说服了. 墨子说:“(既然)这样,为什么不停止呢?” 公输盘说:“不行,我已经向楚王说过了.” 墨子说:“为什么不向楚王引见我呢?” 公输盘说:“好吧.” 墨子见了楚王,说:“现在这里有个人,舍弃自己装饰华美的车子,邻居有破车就想去偷;舍弃自己华美的衣服,邻居有粗布衣服就想去偷;舍弃好饭好菜,邻居有粗劣饭菜就想去偷.这是什么样的人呢?” 楚王说:“一定是有偷窃毛病吧.” 墨子说:“楚国的土地方圆五千里,宋国的土地方圆五百里.这就好像华丽的车子和破车子相比.楚国有云梦这样的大河,犀兕麋鹿到处都是,长江汉水里的鱼鳖鼋鼍多得天下无比,宋国正如人们所说是连小兔小鱼都没有的地方.这就好像好饭好菜和糟糠粗劣饭菜相比.楚国有松梓楩楠樟这样的名贵木材,宋国却连多余的木材都没有.这就好像华美的衣服和粗布衣服相比.我认为大王派官吏攻打宋国,就和上面所说的行为一样." 楚王说:“好呀!虽然如此,公输盘为我制造云梯,我一定要攻打宋国.” 于是,召见公输盘.墨子解下衣带当作城,用木片当器械.公输盘多次用了攻城的巧妙战术,墨子多次抵挡了他.公输盘的攻城器械用完了,墨子的守卫方法还有很多. 公输盘理屈了,但他说:“我知道用来抵挡你的方法了,我不说.” 墨子也说:“我知道你用来抵挡我的方法,我也不说.” 楚王问他原因. 墨子说:“公输盘的意思,不过是想要杀死我.杀了我,宋国守不住就可以攻下.可是我的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经拿着我守城的器械,在宋国城墙上等待楚国进攻.即使杀了我,也不能杀尽宋国的抵抗者.” 楚王说:“好吧.那么我不攻打宋国了.”《公输》一文是记载墨子以实际行动贯彻他的“非攻”主张的一篇动人故事.主要讲墨子设喻说理,指责楚国对宋国的侵略企图,深刻地表现了墨子的才智勇敢和反对不义战争的思想.。
6. 在《庄子》《墨子》里的文言文小故事要配译文.一篇即可 巫马子谓子墨子曰:“子兼爱天下,未云利也;我不爱天下,未云贼也.功皆未至,子何独自是而非我哉?” 子墨子曰:“今有燎者于此,一人奉水,将灌之;一人掺火,将益之.功皆未至,子何贵于二人?” 巫马子曰:“我是彼奉水者之意,而非夫掺火者之意.” 子墨子曰:“吾亦是吾意,而非子之意也." 译:巫马子对墨子说:“您博爱天下,谈不上什么好处;我不爱天下人,谈不上什么害处.都没有产生 什么效果,您怎么能认为只有您对而我不对呢?” 墨子说:“现在有一处失火,一个人端来水,要浇灭它;一个人举着火,要使它烧得更大.都还没有产生 后果,您更赞同二人中的哪一个呢?” 巫马子说:“我赞同那个端水者的意愿,而否定那个举火人的意愿.” 墨子先生说:“现在你该明白了,我兼爱天下的主张是正确的,你不爱天下的用意是错误的.”。
7. 文言文小故事(最好有翻译和重点字词的) 孟母断织
【原文】
孟子之少也,既①学而归,孟母方绩②,问曰:“学何所至矣?”孟子曰:“自若也。”孟母以刀③断其织。孟子惧而问其故。孟母曰:“子④之废学,若我断斯⑤织也。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是以⑥居则⑦安宁,动则远害。今而废之,是不免于斯役,而无以离于祸患也。……”孟子惧,旦⑧夕⑨勤学不息,师事子思,遂成天下之名儒。君子谓孟母知为人母之道⑩矣。——选自《列女传》
【注释】
①既:已经。②绩:把麻纤维披开再连续起来搓成线。这里指织布。
③以刀:用刀。④子:古代指你。
⑤斯:这。⑥是以:因此。
⑦则:就。⑧旦:早晨。
⑨夕:泛指晚上。⑩道:法则、方法。
【译文】
孟子小的时候,有一次放学回家,他的母亲正在织布,(见他回来,)便问道:“学习怎么样了?”孟子(漫不经心地)回答说:“跟过去一样。”孟母(见他无所谓的样子,十分恼火,)就用剪刀把织好的布剪断。孟子见状害怕极了,就问他母亲:“为什么要发这样大的火?”孟母说:“你荒废学业,如同我剪断这布一样。有德行的人学习是为了树立名声,问才能增长知识。所以平时能平安无事,做起事来就可以避开祸害。如果现在荒废了学业,就不免于做 *** 的劳役,而且难于避免祸患。”孟子听后吓了一跳,自此,从早到晚勤学不止,把子思当做老师,终于成了天下有名的大儒。有德行的人认为孟母懂得做母亲的法则。
8. 文言文小故事和它的翻译、解词 一百字左右(原文)急用 原文: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yú),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cāng)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shú)为汝(rǔ)多知(zhì)乎?”注释 日:太阳、日头。
东:到东方、去东边。 游:游历,游学。
辩斗:争辩。 辩:辩论;斗:争斗。
其:指代两小儿。 故:原因,缘故、所以然。
以:认为、以为。 始:开始。
去:距离。 初:刚刚。
中:中午。 车盖:车篷,用来遮阳挡雨。
及:到。 则:就。
盘盂:盛物的器皿。圆者为盘,方者为盂。
为:是。 者:……的太阳。
沧沧凉凉:清凉而略带寒意。沧沧:寒冷的意思。
探:伸手`伸出。 汤:热水。
决:判定,判断。 孰:谁,哪一个。
汝:你。 孰为汝多知乎:谁说你智慧多呢?(谁说你见多识广呢?)孰:谁。
为:通“谓”。“知”通“智”,智慧。
乎:呢。 探汤:把手伸进热水里。
意思是天气很热。译文 有一天,孔子到东方游历看到两个小孩为什么事情争辩不已,就问是什么原因。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升起的时候离人近,正午的时候离人远。” 另一个小孩却认为太阳刚升起来的时候离人远,而正午时近。
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像车盖一样,到了正午却像个盘子,这不是离人远的感觉小,而离人近的感觉大吗?” 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升起的时候非常的凉爽,到了正午却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这难道不是近处的感觉热,远处的感觉凉爽吗?” 孔子也不能判断怎么回事。 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智慧高呢?”。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15053971836@139.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