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经丙部之十六(卷五十)在线注解
《太平经》丙部之十六(卷五十)
去邪文飞明古诀第六十七
六端真人纯稽首再拜谨具:“敢问上皇神人求真,吾欲使天地平安,阴阳不乱常顺行,灾害不得妄生,王者但日游冶,为大乐之经,虽所问上下众多,岂可重闻乎?”
“善哉深乎!子之所问也。何其密达也!正问此要会。子其欲进至道而退去邪文邪?诺。今且悉说之。子积善于天,吾何敢匿之?今为子眷眷其善,究于神明之心,吾不言不行,恐逆天意。若天故使子求问之也,为子具分别言,自随而记之,慎无遗也。
帝王能力用吾书,灾害悉已一旦除矣,天下咸乐,皆欲为道德之士,后生遂象先世,老稚相随而起,尽更知求真文校事,浮华去矣。心究洽于神灵,君无一忧,何故不日游乎哉?如是天地凡事,各得其所,百神因而欢乐,王者深得天意,至道往佑之,但有日吉,无有一凶事也。吾言诚诚□□,万不失一也。但恐得之不行,众邪结也。灾异浮华,天地阴阳之大病也;大病而不治,以何得解愈哉?子既来问事,为天语言,子详思吾书上下之辞,幸有至意,慎无乱之。”
“唯唯。诚得归便处,日夜惟思,得传而记之,反覆重疏,冀其万世无有去时也。”
“天地开辟,言语书文,前后相因,事同气者,以类相明,求其类而聚之,其道日以彰明,无有衰时也。故自古到今,众圣共为天谈,众贤者同其辞,共为圣谋。帝王者,天之贵子也,子承父教,当顺行之,以除天地之忧,因得其佑,故常思力行之。吾道□□哉!见事当觉,不觉天地神明,当更求亿亿万万、千千百百、十十一一、事皆当相应,然后乃审可用也。为不相应,急复求索。其兄弟比类,且有相应,不失一者,是也。凡事皆当如斯。”
“以何审知其相应乎哉?”“相应者,乃当内究于心,外应于神,远近相动,以占事覆下,则应者是也;不相应者,说皆非也。
慎之无妄言,令使人无后世也。所以然者,其说妄语无后,不可久用,故使人无后也。治道日衰,乖逆皆异言,此实非也,皆应乱天文地理,不应圣人心者,神不可使也。故言者,当内究于人情心,乃后且外洽,究于神也。是者,即拱得失,天文之戒也。
积文以类相从,使众贤聚之,撰其中十十相应,应于人心神者以为文,共安其意,试之以覆下,如此乃万世不可易也。覆者,乃谓占事则应,行之则应至是也。然后可以困成天经法,是正所谓以调定阴阳、安王者之大术也。此乃可以转凶祸以为福,使人民更寿。”“何故乎?”“天文地理正,则阴阳各得其所;阴阳各得其所,则神灵俱大喜;神灵喜,则佑人民,故帝王长安而民寿也,可不力勉乎哉矣?
飞明者,三光之小者也,皆连于地下,乃上悬系于天,其动与地人民万物相应和,是要文之证也。其书文占事,百百十十相应者是也,不相应和者非也。以是升量平之,其邪文邪书悉尽绝去矣。取过事以效今事,随天可为,视天可兴,无乱天文,与天同力,可谓长吉。夫天但可顺不可逆也,因其可利而利之,令人兴矣。逆之者令人衰,失天心意亡矣。”
移行试验类相应占诀第六十八
凡移徙转行之文,天行书也。阴阳交合,天文成。帝王人民万物,皆以其理中行,得其意者吉,失其意者悉凶。事有逆顺,不可不谨善详也。
欲知其审,以五五二十五事试之,取故事二十五,行事二十五家,详记其岁日月时所从来,其五音属谁手。以占吉凶,验百百十十相应者,是也。此审得天地之分理,安王者不疑也,民臣不失其职,万物各得其所。
不若此书言,乱邪之文,不可用也。以升量之,误人之文有敢用者,后世无子。所以然者,贼伤人民,失天地之分部,天地主生人,反乱其阴阳,故令使人无后也。古者无文,天反原之,已出天行书之后,皆已知天道意,而故为之犯者死,多不寿而凶,正此也。
施有兄弟,以类相应和,五岳万里相应,以精详念思,其中事善,善相应;贱,贱相和,其多少高卑,万不失一也。
常效以五五二十五气,应为二十五家,二十五丘陵,书十百相应,地谶也。比其气相加,兄弟地也。其人民好恶同,又诸色禽兽草木相类,此即同气地也。以此分明,地审相应不。水气兄弟者,其鱼鳖相类,以是为占,分别其所出,万物凡事,其可知矣。其象同者,其形同也;其象异者,其形异,是非正此也。
丹明耀御邪诀第六十九
丹明耀者,天刻之文字也,可以救非御邪。十十相应愈者,天上文书,与真神吏相应,故事效也;十九愈者,地文书,与阴神相和;十八相应愈者,中和人文也。以此效之,其余皆邪文也,不可用也。所以拱邪之文也,乃当与神相应,不愈者皆误人,不能救死也。
或有鬼神所使书文,不可知而治愈者,是人自命禄为邪之长也,他人不能用其书文也。以此效聚众刻书文也,邪乃可刻,而尽使之无人之野处也。是文宜一一而求之,不可卒得也。
草木方诀第七十
草木有德有道而有官位者,乃能驱使也,名之为草木方,此谓神草木也。治事立愈者,天上神草木也,下居地而生也。立延年者,天上仙草木也,下居地而生也。治事立诀愈者,名为立愈之方;一日而愈,名为一日而愈方,百百十十相应愈者是也。
此草木有精神,能相驱使,有官位之草木也;十十相应愈者,帝王草也;十九相应者,大臣草也;十八相应者,人民草也;过此而下者,不可用也,误人之草也。是乃救死生之术,不可不审详。
方和合而立愈者,记其草木,名为立愈方;一日而愈者,名为一日愈方;二日而治愈者,名为二日方;三日而治愈者,名为三日方。一日而治愈者方,使天神治之;二日而治愈者方,使地神治之;三日而治愈者方,使人鬼治之;不若此者,非天神方,但自草滋治之,或愈或不愈,名为待死方。慎之慎之,此救死命之术,不可易事,不可不详审也。
生物方诀第七十一
生物行精,谓飞步禽兽C738行之属,能立治病。禽者,天上神药在其身中,天使其圆方而行。十十治愈者,天神方在其身中;十九治愈者,地精方在其身中;十八治愈者,人精中和神药在其身中。此三者,为天地中和阴阳行方,名为治疾使者,比若人有道而称使者神人、神师也。
是者,天地人精鬼使之。得而十十百百而治愈者,帝王上皇神方也;十九治愈者,王侯之神方也;十八治愈者,大臣白衣至德处士之神方也;各有所为出,以此候之,万不失一也。此三子,皆为天地人行神药以治病,天使其各受先祖之命,著自然之术其中,不得去也,比若凤凰麒麟,著德其身;比若蜂虿,著毒其身,此之谓也。
当深知天道至要意,乃能明天道性,有益于帝王治,使人不惑也。如不知要文,但言天下文书悉可用也,故十七中以下皆为邪,不与三瑞相应,为害其深。故治十伤一者,不得天心意;十伤二者,不得地意;十伤三者,不得人意;十伤六七以下,皆为乱治,阴阳为其乖逆,神灵为其战斗。是故古者圣王帝主,虽居幽室,深惟思天心意,令以自全,自得长寿命。
吾书辞上下相集,厕以为文,贤明读之以相足,此乃救迷惑,使人长吉而远凶害,各当旦夕思其至要意,以全其身。夫古今百姓行儿歌诗者,天变动,使其有言;神书时出者,天传其谈,以付至德,救世失也。
夫天道恶杀而好生,蠕动之属皆有知,无轻杀伤用之也。有可贼伤,方化,须以成事,不得已,乃后用之也。故万物芸芸,命系天,根在地,用而安之者在人。得天意者寿,失天意者亡,凡物与天地为常,人为其王,为人王长者,不可不审且详也。
去浮华诀第七十二
欲得知凡道文、书经意正,取一字如一竟。比若甲子者何等也,投于前,使一人主言其本,众贤共违而说之,且有专长于天文意者,说而上行,究竟于天道;或有长于地理者,说而下行,洽究于地道;或复有长于外傍行,究竟四方;或有坐说,究于中央;或有原事,长于万物之精,究于万物;或有究于内,或有究于外,本末根基华叶皆已见,悉以类象名之。书凡事之至意,天地阴阳之文,略可见矣。
其头足皆具,上系下连,物类有自然,因共安其意,各书其辞善者,集成一说。是以圣人欲得天道之心意,以调定阴阳,而安王者,使天下平,群神遍悦喜,故取众贤荣贯中而制以为常法,万世不可易也。
今所以失天道意者,夫贤者一人之言,知适达一面,明不尽睹,不能用流六方,洽究达内外七处。未能源万物之精,故各异说。令使天书失本文,乱迷惑者,正此也。
凡事欲正之者,各自有本可穷,阴阳不复易,皆当如此矣。不者,名为孤说独言;不得经意,遂从一人之言,名为偏言。天地之性,非圣人不能独谈通天意也,故使说,内则不能究于天心,出则不能解天文明地理,以占覆则不中,神灵不为其使,失其正路,遂从惑乱,故曰就浮华,不得共根基至意,过在此,令使朴者失其本也。令天道失正,阴阳内独为其病,乖乱害气数起,帝王愁苦其心,不能禁止,变气连作,人民不寿,以此为大咎。
贤明共失天心,又去圣人流久,遂不能得其分理,此名为乱道。所以然者,经道凡书记,前后参错,为天地谈。凡事之头首,神灵之本也,故得其本意者,神灵不复战怒而行害人也,则恶气闭藏,盗则断绝;盗贼止,则夷狄却降,风雨为其时节,是天悦喜之明效也。喜则爱其子,是故帝王延命也,泽流其人民,则及其六畜禽兽,究达草木;和气俱见,则邪恶气消亡,则正气更明,是阴阳自然之术法,犹比若昼日用事,则夜藏;小人逃亡,则君子行。诈思此言,此言所以益命,分明阴阳而说神也。
以为吾书不然也, 道以试成,欲知其得失,今试书一“本”字投于前, 使众贤共违而说之,及其投意不同,事解各异,足以知一人之说,其非明矣,安能理阴阳,使王者游而无事乐乎哉?
是故执本者少,而说者众,则无不穷矣;执本者众而说者少,日使道浮且浅,浅而不止,因而乱矣;乱而不止,阴阳不善,邪气便起。故圣王乃宜重本,君子正始也,则无不理矣。不重尊其本,不正其始,则凡事失纪,万物云乱,不可复理。精之明之,惑道邪书去矣。
天文记诀第七十三
天地有常法,不失铢分也。远近悉以同象,气类相应,万不失一,名为天文记,名曰天书。亿亿万万、千千百百十十,若十二日一周子亦是也,十二岁一周子亦是也,六十岁一周子亦是也,百二十岁一周子亦是也。或亿子而同,或万子而同,或千子而同,或百子而同,或十子而同,俱如甲子也。
其气异,其事异,其辞异,其歌诗异,虽俱甲子,气实未周,故异也。以类象而呼之,善恶同气、同辞、同事为一周也。精考合此,所以明古,复知今也;所以知今。反复更明古也。是所以知天常行也,分明洞达阴阳之理也。
书辞误,与不前后宜,当以相足,歌音声事事同,所谓大周、中周、小周法也。得其意,理其事,以调和阴阳,以安王者,是可以效天常法书也,比犹若春秋冬夏,不复误也。今后生皆用命少,未睹一周,何知大小中有三周哉,古常神道乎?故遂失正路,睹须臾之间,又未通洞古今神文,遂从偏辞,自言是也,正犹春儿生而死,不睹秋事;夏生而终,不睹冬事。说者当时各见其目前可睹者□□,故虽十辩之,犹不知也,内不然此也。使天文不效者,正是也。
故事不空见,时有理乱之文;道不空出,时运然也。故古诗人之作,皆天流气,使其言不空也。是故古者圣贤帝王,见微知著,因任行其事,顺其气,遂得天心意,故长吉也;逆之则水旱气乖E5C3,流灾积成,变怪不可止,名为灾异。众贤迷惑,不知但逆气、不顺时务所为也,不可不重慎哉!
使天文不效者,时有理乱,道不空出。古者帝王见微知著,因任行其事,顺其气,遂得天心意,如长吉;逆之则水旱气乖忤,流灾积成,变怪不可止,名为灾异。众贤迷惑,不知逆顺之道。
天所以使后世有书记者,先生之人知旦寿、知自然,入虚静之道。故知天道周终意,若春秋冬夏有常也。后生气流久,其学浅,与要道文相远,忘前令之道。非神圣之人,不能豫知周竟,故天更生文书,使记之相传,前后可相因,乐欲使其知之,以自安也。逢其太平,则可安枕而治;逢其中平,则可力而行之;逢其不平,则可以道自辅而备之,犹若夏至则为其备暑,冬至则为其备寒,此之谓也。天道有常运,不以故人也,故顺之则吉昌,逆之则危亡。天道战斗,其命伤,日月失度,则列星乱行;知顺时气,日月得度,列星顺行,是天之明证也。能用者自力,无敢闭藏,慎无贼伤。天之秘书,以归仁贤,原明上下,令以自安。
灸刺诀第七十四
灸刺者,所以调安三百六十脉,通阴阳之气而除害者也。三百六十脉者,应一岁三百六十日,一脉持事,应四时五行而动,出外周旋身上,总于头顶,内系于藏,衰盛应四时而动移。有疾则不应,度数往来失常,或结或伤,或顺或逆,故当治之。
灸者,太阳之精,公正之明也,所以察奸除恶害也;针者,少阴之精也,太白之光,所以用义斩伐也。
治百中百,治十中十,此得天经脉谶书也。实与脉相应,则神为其驱使;治十中九失一,与阴脉相应,精为其驱使;治十中八,人道书也,人意为其使;过此而下,不可以治疾也,反或伤神。甲脉有病反治乙,名为恍惚,不知脉独伤绝。
故欲乐知天道神不神,相应与不也,直置一病人前,名为脉本文,比若书经、道本文也,令众贤围而议其病,或有长于上,或有长于下,三百六十脉,各有可睹,取其行事常所长而治诀者,以记之,十十中者是也,不中者皆非也,集众行事愈者,以为经书,则所治无不解诀者矣。
天道制脉,或外或内,不可尽得而知之也。所治处十十治诀,即是其脉会处也。人有小有大,尺寸不同,度数同等,常以D129穴分理乃应也。道书古今积众,所言各异,名为乱脉也;阳脉不调,反治阴脉,使人被咎,贼伤良民,使人不寿。
脉乃与天地万物相应,随气而起,周者反始,故得其数者,因以养性,以知时气至与不也,本有不调者安之。古者圣贤,坐居清静处,自相持脉,视其往来度数至不便,以知四时五行得失,因反知其身盛衰,此所以安国、养身、全形者也,可不慎乎哉!
人惑随其无数灸刺,伤正脉,皆伤正气,逆四时五行,使有灾异;大人伤大,小人伤小,尽有可动,遥不居其处者,此自然之事也。是故古圣贤重之。圣帝王居其处,候脉行度,以占知六方吉凶,此所谓以近知远,以内知外也,故为神要道也。
神祝文诀第七十五
天上有常神圣要语,时下授人以言,用使神吏应气而往来也。人民得之,谓为神祝也。祝也,祝百中百,祝十中十,祝是天上神本文、传经辞也。
其祝有可使神B541为除疾,皆聚十十中者,用之所向无不愈者也。但以言愈病,此天上神谶语也,良师帝王所宜用也。集以为卷,因名为祝谶书也,是乃所以召群神使之,故十愈也。十九中者,真神不到中神到,大臣有也。十八中者,人神至,治民有也。此者,天上神语也,本以召呼神也,相名字时,时下漏地,道人得知之,传以相语,故能以治病。如使行人之言,不能治愈病也。
夫变事者,不假人须臾,天重人命,恐奇方难卒成,大医失经脉,不通死生重事,故使要道在人口中,此救急之术也。欲得此要言,直置一病人于前,以为祝本文,又各以其口中密秘辞前言,能即愈者,是真事也;不者,尽非也,应邪妄言也,不可以为法也。
或有用祝独愈,而他傍人用之不决效者,是言不可记也。是者鬼神之长,人自然使也,名为孤言,非召神真道也。人虽天遥远,欲知其道真不,是与非相应和,若合符者是也,不者非也。
葬宅诀第七十六
葬者,本先人这丘陵居处也,名为初置根种。宅,地也,魂神复当得还,养其子孙,善地则魂神还养也,恶地则魂神还为害也。五祖气终,复反为人,天道法气,周复反其始也。
欲知地效,投小微贱种于地,而后生日兴大善者,大生地也;置大善种于地,而后生日恶者,是逆地也;日衰少者,是消地也。以五五二十五家冢丘陵效之,十十百百相应者,地阴宝书文也;十九相应者,地阴宝记也;十八相应者,地乱书也,不可常用也;过此而下者,邪文也,百姓害书也。欲知其审,记过定事,以效来事,乃后真伪分别,可知吾书犹天之有甲,地之有乙,万世不可易也。
本根重事效,生人处也,不可苟易,而已成事,□□邪文为害也,令使灾变数起,众贤、人民苦之甚甚。故大人小人,欲知子子孙孙相传者,审知其丘陵当正,明其故,以占来事,置五五二十五丘陵,以为本文,案成事而考之。录过以效今,去事之证,以为来事。真师宜详,惟念书上下,以解醉迷,名为占阴覆文,以知祖先,利后子孙,万世相传,慎无闭焉。
诸乐古文是非诀第七十七
诸乐者,所以通声音,化动六方八极之气,其面和,则来应顺善,不和则其来应战逆。夫音声各有所属,东西南北,甲乙丙丁,二十五气各有家。或时有集声,相得成文辞。故知声,聆声音,以知微言,占吉凶。
举音与吹毛律相应,乃知音弦声,宫商角徵羽,分别六方远近,以名字善恶云何哉。精者,乃能见其精神来对事也。
故古者圣贤调乐,所以感物类,和阴阳,定四时五行。阴阳调,则其声易听;阴阳不和,乖逆错乱,则音声难听。弦又当调,宜以九九,次其丝弦,大小声相得,思之不伤人藏精神也。不调则舞乱,无正声音,不可听,伤人藏精神也,故神、瑞应奇物不来也。故得其人能任、长于声音者,然后能和合阴阳化也。
以何知之也?为之神明来应,瑞应物来会,此其人也;不者,皆乱音,不能感动,故不来也。故凡事者,当得其人若神,不得其人若妄言。得其人,事无难易,皆可行矣;不得其人,事无大小,皆不可为也。是故古圣贤重举措,求贤无幽隐,得为古。得其人则理,不得其人则乱矣。
古文众多,不可胜书。以一事况十,十况百,百况千,千况万,万况亿,亿况无极。事各自有家类属,皆置其事本文于前,使晓知者执其本,使长能用者就说之,视其相应和,中者皆是也;不应又不中者,悉非也。欲知古圣人文书道审不也,此比若呼人,得其姓字者皆应。鬼神亦然,不得姓字不应,虽欲相应和,无缘得达,故不应也。
故古者名学为往精,精者,乃精念其事象可宜,复思其言也;极思惟此,书策凡事毕矣。书卷上下众多,各有事,宜详读之,更以相足,都得其意,已毕备。不深得其要意,言道无效事,故见变不能解阴阳战斗。吾书乃为仁贤生,往付有德,有德得之,以为重宝,得而不能善读,言其非道,故不能乐其身,除患咎也。
夫大道将见,其如无味乎?用之不可既乎?众贤原之,可以和刚柔,穷阴阳位乎?诸文书毕定,各得其所,不复愦愦乎?恶悉去矣,上帝大乐,民无祟乎?泽及小微,万物扰扰,不失气乎?复反于太初、天地位乎?邪文已消,守元气乎?
一者,道之纲;二者,道之横行;三者,已乱不可明也。吾道即甲子乙丑,六甲相承受,五行转相从,四时周反始。
书卷虽众多,各各有可纪,比若人一身,头足转相使。一字适遗一字起,贤者次之以相补,合其阴阳以言语,表里相应如规矩。始诵无味有久久,念之不解验至矣,灾害去身神还聚,人自谨良无恶子,名之为无刑罚、道化美极也。明案吾文以却咎,奸祸自止民自寿,原末得本无终始。
十十相应,太阳文也;十九相应,太阴文也;十八相应,中和文也;十七相应,破乱文也;十六相应者,遇中书也;十五相应,无知书也,可言半吉半凶文也;十四中者,邪文也;十三中者,大乱文也;十二中者,弃文也;十一中者,迭中文也。十十中者以下,不可用,误人文也,随伤多少,还为人伤,久久用之不止,法绝后灭门。此十十文也。
右却邪而致正文法
道家经典
张角 太平要术 讲的到底是什么东西
《三国演义》所说的《太平要术》其实就是庄子著的《南华经》,即《庄子》, 东汉末年黄巾起义,传说中的巨鹿郡起义首领张角入山采药,遇“南华老仙”,授之《太平要术》,遂开始“散施符水”念咒治病,还能“呼风唤雨”,自称“太平道人”,“大贤良师”,创太平道,又名“黄老道”,信徒发展为数十万人。利用东汉谶纬迷信盛行的社会风气提出“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之言,与此同时还有益州五斗米道张修也率众起义。
求《四库全书》的总目录
四库全书总目录
1经部
【易类】
101子夏易传、周易郑康成注、增补郑氏周易、 陆氏易解、周易注、周易注疏、周易集解、周易口诀义、周易举正、易数钩隐图、周易口义、温公易说、横渠易说、东坡易传、伊川易传、易学辨惑、了斋易说、吴园周易解、 周易新讲义、紫岩易传、读易详说、易小传、汉上易传、周易窥馀、易璇玑、易变体义、周易经传集解、易原、周易古占法、原本周易本义、别本周易本义、郭氏传家易说、 周易义海撮要、南轩易说、复斋易说、杨氏易传、周易玩辞、赵氏易说、诚斋易传、大易粹言、易图说、古周易、易传灯、易裨传、厚斋易学、童溪易传
102周易总义、西溪易说、 丙子学易编、易通、周易卦爻经传训解、易象意言、周易要义、易翼传、文公易说、易学启蒙小传、周易辑闻、用易详解、淙山读周易、周易传义附录、易学启蒙通释、三易备遗、 周易集说、读易举要、易象义、易图通变、读易私言、易附录纂注、周易启蒙翼传、易纂言、易纂言外翼、易源奥义、周易程朱传义折衷、周易衍义、易学滥觞、大易缉说、 周易本义通释、周易本义集成、大易象数钩深图、学易记、周易集传、读易考原、易精蕴大义、易学变通、周易会通、周易图说
103周易爻变易縕、周易参义、周易文诠、 周易传义大全、易经蒙引、读易馀言、启蒙意见、易经存疑、周易辩录、易像钞、周易象旨决录、易象钩解、周易集注、读易纪闻、叶八白易传、读易述、像象管见、周易札记、 周易易简说、易义古象通、周易像象述、易用、易象正、儿易内仪以、卦变考略、古周易订诂、周易玩辞困学记、易经通注、日讲易经解义
104日讲易经解义、御纂周易折中、 御纂周易述义、读易大旨、周易稗疏、易酌、田间易学、易学象数论、周易象辞、图学辩惑、周易筮述、仲氏易、推易始末、春秋占筮书、易小帖、易俟、读易日钞、周易通论、 周易观彖、周易浅述、易原就正、大易通解、易经衷论、易图明辨、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周易传注、周易札记、周易传义合订、周易玩辞集解、惠氏易说、周易函书约存、 周易函书约注、周易函书别集
105周易函书约存、周易函书约注、周易函书别集、易笺、学易初津、易翼宗、易翼说、周易孔义集说、易翼述信、周易浅释、周易洗心、丰川易说、 周易述、易汉学、易例、易象大意存解、大易择言、周易辨画、周易图书质疑、周易章句证异、附录、乾坤凿度、易纬稽览图、易纬辨终备、周易乾凿度、易纬通卦验、 易纬乾元序制记、易纬是类谋、易纬坤灵图
【书类】
尚书注疏、洪范口义、书传、尚书全解、禹贡指南、禹贡论、尚书讲义、夏氏尚书详解、禹贡说断、增修东莱书说、尚书说、
106五诰解、絜斋家塾书钞、书经集传、尚书精义、陈氏尚书详解、融堂书解、洪范统一、尚书要义、书集传或问、胡氏尚书详解、尚书表注、书纂言、书集传纂疏、读书丛说、 书传辑录纂注、尚书通考、书蔡氏传旁通、读书管见、书义断法、尚书纂传、尚书句解、书传会选、书经大全、图说、尚书考异、尚书疑义、尚书日记、尚书砭蔡编、尚书注考、 尚书疏衍、洪范明义、日讲书经解义、钦定书经传说汇纂、尚书稗疏、尚书古文疏证、古文尚书冤词、尚书广听录、尚书埤传、禹贡长笺
107禹贡长笺、禹贡锥指、洪范正论、 尚书七篇解义、书经衷论、尚书地理今释、禹贡会笺、附录、尚书大传、书义矜式
【诗类】
诗序、毛诗注疏、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陆氏诗疏广要、毛诗指说、诗本义、苏氏诗集传、 毛诗名物解、毛诗李黄集解、诗补传、诗总闻、诗经集传、慈湖诗传、吕氏家塾读诗记、续吕氏家塾读诗记、毛诗讲义、诗童子问、段氏毛诗集解、诗缉、诗传遗说、诗考、诗地理考、 诗集传名物钞、诗传通释
108诗传通释、诗传旁通、诗经疏义会通、诗经疑问、诗缵绪、诗演义、诗解颐、诗传大全、诗说解颐、读诗私记、诗故、六家诗名物疏、重订诗经疑问、 诗经世本古义、待轩诗记、读诗略记、钦定诗经传说汇纂、御纂诗义折中、田间诗学、诗经稗疏、诗经通义、毛诗稽古编、诗所
109毛诗写官记、诗札、诗传诗说驳义、 续诗传鸟名卷、诗识名解、诗传名物集览、诗说、诗经札记、读诗质疑、毛诗类释、诗疑辨证、三家诗拾遗、诗沈、诗序补义、虞东学诗、附录、 韩诗外传
【礼类一、周礼之属】
周礼注疏、周官新义、周礼详解、周礼复古编、礼经会元、太平经国书、周官总义、周礼订义、鬳斋考工记解、周礼句解、周礼集说、周官集传、 周礼传、周礼图说、周礼翼传
110周礼传、周礼图说、周礼翼传、周礼全经释原、周礼注疏删翼、钦定周官义疏、周礼述注、周礼纂训、周官集注、礼说、周官禄田考、 周礼疑义举要
【礼类二、仪礼之属】
仪礼注疏、仪礼识误、仪礼集释、仪礼释宫、仪礼图、仪礼要义、仪礼逸经、仪礼集说、经礼补逸、钦定仪礼义疏
111钦定仪礼义疏、 仪礼郑注句读、仪礼商、仪礼述注、仪礼析疑、仪礼章句、补飨礼、礼经本义、宫室考、天子肆献裸馈食礼、仪礼释宫增注、仪礼小疏、仪礼集编、附录、内外服制通释、 读礼通考
【礼类三、礼记之属】
礼记注疏、月令解、礼记集说
112礼记集说、礼记纂言、陈氏礼记集说、礼记大全、月令明义、表记集传、坊记集传、缁衣集传、儒行集传、 日讲礼记解义、钦定礼记义疏
113钦定礼记义疏、深衣考、陈氏礼记集说补正、礼记述注、礼记析疑、檀弓疑问、礼记训义择言、深衣考误、附录、大戴礼记、 夏小正戴氏传
【礼类四、三礼总义之属】
三礼图集注、三礼图、学礼质疑、读礼志疑、郊社禘祫问、参读礼志疑
【礼类五、通礼之属】
礼书、仪礼经传通解、仪礼经传通解续、 礼书纲目、五礼通考
114五礼通考
【礼类六、杂礼书之属】
书仪、家礼、泰泉乡礼、朱子礼纂、辨定祭礼通俗谱
【春秋类】
春秋左传注疏、春秋三解传述人、春秋公羊传注疏、 春秋谷梁传注疏
115春秋谷梁传注疏、箴膏肓、春秋释例、春秋集传纂例、春秋集传微旨、春秋集传辨疑、春秋名号归一图、春秋年表、春秋尊王发微、春秋皇纲论、春秋通义、 春秋权衡、刘氏春秋传、刘氏春秋意林、春秋传说例、孙氏春秋经解、苏氏春秋集解、春秋辨疑、崔氏春秋经解、春秋本例、春秋五礼例宗、春秋通训、叶氏春秋传、春秋考、 春秋三传谳、吕氏春秋集解、胡氏春秋传、高氏春秋集注、春秋后传、左氏传说、左氏传续说、左氏博议、春秋比事、春秋左传要义、春秋分记、春秋讲义、春秋集义、张氏春秋集注、 春秋王霸列国世纪编、春秋通说、洪氏春秋说、春秋经筌
116春秋经筌、吕氏春秋或问、春秋集传详说、读春秋编、春秋集传释义大成、春秋纂言、春秋提纲、春秋诸国统纪、 春秋本义、程氏春秋或问、三传辨疑、春秋谳义、春秋会通、春秋阙疑、春秋集传、春秋师说、春秋左氏传补注、春秋金锁匙、春秋属辞、春秋胡传附录纂疏、春秋春王正月考、 春秋书法钩元、春秋大全、春秋经传辨疑、春秋正传、左传附注、春秋胡氏传辨疑、春秋明志录
117春秋明志录、春秋正旨、春秋辑传、春秋亿、春秋事义全考、春秋左传属事、 春秋胡传考误、左氏释、春秋质疑、春秋孔义、春秋辩义、读春秋略记、春秋四传质、左传杜林合注、春秋提要、日讲春秋解义、钦定春秋传说汇纂、御纂春秋直解、左传杜解补正、 春秋稗疏、春秋四传纠正、春秋平义、读左日钞、左传事纬、春秋毛氏传、春秋简书刊误、春秋属辞比事记、春秋地名考略、春秋管窥、三传折诸
118三传折诸、左传折诸、 公羊折诸、谷梁折诸、春秋阙如编、春秋宗朱辨义、春秋通论、春秋世族谱、春秋长历、惠氏春秋说、春秋大事表、春秋识小录、惠氏春秋左传补注、春秋左传小疏、春秋地理考实、 三正考、春秋究遗、春秋随笔、附录、春秋繁露
【孝经类】
古文孝经孔氏传、孝经注疏、孝经指解、孝经刊误、孝经大义、孝经定本、孝经述注、孝经集传、御定孝经注、 御纂孝经集注、孝经问、经部五经总义类、驳五经异义、郑志、经典释文、公是七经小传、程氏经说、六经图、六经正误、九经三传沿革例、融堂四书管见、四如讲稿、六经奥论、 明本排字九经直音、五经说、十一经问对、五经蠡测、简端录、五经稽疑、经典稽疑
119钦定翻译五经四书、七经孟子考文补遗、九经误字、经问、十三经义疑、九经古义、经稗、 十三经注疏正字、朱子五经语类、群经补义、经咫、九经辨字渎蒙、古经解钩沉、附录、古微书
【四书类】
孟子注疏、论语集解义疏、论语注疏、论语笔解、孟子音义、论语拾遗、 孟子解、论语全解、孟子传、尊孟辨、四书章句集注、四书或问、论孟精义、中庸辑略、石鼓论语答问、论语意原、癸巳论语解、癸巳孟子说、蒙斋中庸讲义、四书集编、
120孟子集疏、论语集说、中庸指归、四书纂疏、大学疏义、论孟集注考证、四书集义精要、四书辨疑、读四书丛说、四书通、四书通证、四书疑节、四书经疑贯通、四书纂笺、 四书通旨、四书管窥、大学中庸集说启蒙、四书大全、四书蒙引、四书因问、问辨录、论语类考、孟子杂记、学庸正说、论语商、论语学案、四书留书、日讲四书解义、四书近指、 孟子师说、大学翼真、四书讲义困勉录
121四书讲义困勉录、松阳讲义、榕村四书说、论语稽求篇、四书剩言、大学证文、四书释地、四书札记、此木轩四书说、四书逸笺、 乡党图考、经部乐类、皇佑新乐图记、乐书、律吕新书、瑟谱、韶舞九成乐补、律吕成书、苑洛志乐、钟律通考、乐律全书、御制律吕正义、御制律吕正义后编、钦定诗经乐谱全书、 古乐经传、古乐书、圣谕乐本解说、皇言定声录、竟山乐录、李氏学乐录、乐律表微、律吕新论、律吕阐微、琴旨
【小学类一、训诂之属】
122尔雅注疏、附考证、尔雅注、 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释名、广雅、匡谬正俗、群经音辨、埤雅、尔雅翼、骈雅、字诂、续方言、别雅
【小学类二、字书之属】
急就篇、说文解字、说文系传、说文系传考异、 说文解字篆韵谱、重修玉篇、干禄字书、五经文字、九经字样、汗简、佩觿、古文四声韵、类篇、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复古编、班马字类、汉隶字源、六书故、字通、龙龛手鉴、 六书统、周秦刻石释音、字鉴、说文字原、六书正讹、汉隶分韵、六书本义、奇字韵、古音骈字、俗书刊误、字孪、御定康熙字典、御制增订清文鉴
123御制增订清文鉴、 御制满珠蒙古汉字三合切音清文鉴、钦定西域同文志、隶辨、篆隶考异
【小学类三、韵书之属】
原本广韵、重修广韵、集韵、切韵指掌图、韵补、附释文互注礼部韵略、 增修互注礼部韵略、增修校正押韵释疑、九经补韵、五音集韵、古今韵会举要、四声全形等子、经史正音切韵指南、洪武正韵、古音丛目、古音略例、转注古音略、毛诗古音考、 屈宋古音义、御定音韵阐微、钦定同文韵统、钦定叶韵汇辑、钦定音韵述微、音论、诗本音、易音、唐韵正、古音表、韵补正、古今通韵、易韵、孙氏唐韵考、古韵标准、附录、 六艺纲目、
2史部、
【正史类】
201史记、史记集解、史记索隐、史记正义、读史记十表、史记疑问、前汉书、班马异同、后汉书
202后汉书、补后汉书年表、 两汉刊误补遗、三国志、三国史辨误、三国志补注、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
203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旧唐书
204旧唐书、新唐书、 唐书释音、新唐书纠谬、旧五代史、新五代史、五代史纂误、宋史
205宋史、辽史、辽史拾遗
206辽史拾遗、金史、元史、钦定辽金元三史国语解、明史
207明史、
【编年类】
竹书纪年、竹书统笺、前汉纪、后汉纪、元经、唐创业起居注、资治通鉴
208资治通鉴、资治通鉴考异、资治通鉴释例、资治通鉴目录、通鉴地理通释、通鉴释文辨误、 通鉴胡注举正、稽古录、资治通鉴外纪、皇王大纪、中兴小纪、续资治通鉴长编
209续资治通鉴长编、纲目续麟、纲目分注拾遗、纲目订误、大事记、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210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九朝编年备要、续宋编年资治通鉴、西汉年纪、靖康要录、两朝纲目备要、宋季三朝政要、宋史全文、资治通鉴前编、通鉴续编、大事记续编、元史续编、 御批历代通鉴辑览
211御批历代通鉴辑览、御定资治通鉴纲目三编、皇清开国方略、资治通鉴后编
【纪事本末类】
通鉴纪事本末
212通鉴纪事本末、春秋左氏传事类始末、 三朝北盟会编、蜀鉴、炎徼纪闻、宋史纪事本末、元史纪事本末、平定三逆方略、圣祖仁皇帝亲征平定朔漠方略、钦定平定金川方略、平定准噶尔方略
213平定准噶尔方略、 平定两金川方略、钦定剿捕临清逆匪纪略、钦定兰州纪略、钦定石峰堡纪略、钦定台湾纪略、绥寇纪略、滇考、明史纪事本末、绎史
214绎史、左传纪事本末、 平台纪略
【别史类】
逸周书、东观汉记、建康实录、隆平集、古史、通志
215通志、东都事略、路史、钦定重订契丹国志、钦定重订大金国志、古今纪要、萧氏续后汉书、 郝氏续后汉书
216郝氏续后汉书、春秋别典、御定历代纪事年表、三元甲子编年、钦定续通志
217钦定续通志、补历代史表、后汉书补逸、春秋战国异辞、 尚史
【杂史类】
国语、国语补音、战国策、鲍氏战国策注、战国策校注
218战国策校注、贞观政要、渚宫旧事、东观奏记、五代史阙文、五代史补、北狩见闻录、松漠纪闻、 燕翼诒谋录、太平治迹统类、咸淳遗事、大金吊伐录、汝南遗事、钱塘遗事、平宋录、弇山堂别集、革除逸史、钦定蒙古源流、
【诏令奏议类、一诏令之属】
太祖高皇帝圣训、 太宗文皇帝圣训、世祖章皇帝圣训、圣祖仁皇帝圣训、世宗宪皇帝圣训、世宗宪皇帝上谕八旗、世宗宪皇帝上谕内阁、世宗宪皇帝朱批谕旨
219世宗宪皇帝朱批谕旨、唐大诏令集、 两汉诏令
【诏令奏议类二、奏议之属】
范文正奏议、包孝肃奏议集、尽言集、谠论集、左史谏草、商文毅疏稿、王端毅奏议
220王端毅奏议、马端肃奏议、关中奏议、胡端敏奏议、 杨文忠三录、何文简疏议、垂光集、孙毅庵奏议、玉坡奏议、南宫奏稿、讷溪奏疏、谭襄敏奏议、潘司空奏疏、两河经略、两垣奏议、周忠愍奏疏、张襄壮奏疏、靳文襄奏疏、 华野疏稿、宋名臣奏议、历代名臣奏议
221历代名臣奏议、名臣经济录、名臣经济录
222御选明臣奏议、
【传记类一、圣贤之属】
孔子编年、 东家杂记
【传记类二、名人之属】
晏子春秋、魏郑公谏录、李相国论事集、杜工部年谱、杜工部诗年谱、绍陶录、金佗?编、象台首末、魏郑公谏续录、忠贞录、诸葛忠武书、 宁海将军固山贝子功绩录、朱子年谱
【传记类三、总录之属】
古列女传、高士传、卓异记、春秋臣传、廉吏传、绍兴十八年同年小录、伊洛渊源录、宋名臣言行录前集、 名臣碑传琬琰之集、钱塘先贤传赞、庆元党禁、宋宝佑四年登科录、京口耆旧传、昭忠录、敬乡录、唐才子传、元朝名臣事略、浦阳人物记、古今列女传、殿阁词林记、 嘉靖以来首辅传、明名臣琬琰录、今献备遗、百越先贤志、元儒考略、钦定宗室王公功绩表传、定外藩蒙古回部王公表传、钦定八旗满洲氏族通谱
223钦定八旗满洲氏族通谱、 钦定胜朝殉节诸臣录、明儒学案、中州人物考、东林列传、儒林宗派、明儒言行录、史传三编、闽中理学渊源考
【传记类四、杂录之属】
征南录、骖鸾录、吴船录、入蜀记、西使记、 保越录、粤闽巡视纪略、松亭行纪、扈从西巡日录
【史钞类】
两汉博闻、通鉴总类、南史识小录、北史识小录
【载记类】
吴越春秋、越绝书、华阳国志、邺中记、十六国春秋、
224十六国春秋、别本十六国春秋、蛮书、钓矶立谈、江南野史、江南别录、江表志、江南馀载、三楚新录、锦里耆旧传、五国故事、蜀梼杌、马氏南唐书、陆氏南唐书、吴越备史、 安南志略、十国春秋、附录、朝鲜史略、越史略
【时令类】
岁时广记、御定月令辑要
【地理类一、宫殿簿之属】
三辅黄图、禁扁、
【地理类二、总志之属】
元和郡县志、太平寰宇记、 元丰九域志、舆地广记、方舆胜览、明一统志
225明一统志、大清一统志
226大清一统志
【地理类三、都会郡县之属】
吴郡图经续记、乾道临安志、淳熙三山志、吴郡志、 新安志、剡录、会稽志、赤城志、宝庆四明志、海盐澉水志、景定严州续志、景定建康志、咸淳临安志、至元嘉禾志、昌国州图志、延佑四明志、齐乘、至大金陵新志、无锡县志、 姑苏志、武功县志、朝邑县志、岭海舆图、滇略、吴兴备志
227吴兴备志、钦定热河志、钦定日下旧闻考、钦定满洲源流考、钦定皇舆西域图志、钦定盛京通志、畿辅通志、
228畿辅通志、江南通志、江西通志
229江西通志、浙江通志
230浙江通志、福建通志、湖广通志、河南通志
231河南通志、山东通志、山西通志
232山西通志、 陕西通志
233陕西通志、甘肃通志、四川通志、广东通志、广西通志
234广西通志、云南通志、贵州通志、历代帝王宅京记、
【地理类四、河渠之属】
水经注、 水经注集释订讹、水经注释、吴中水利书、四明它山水利备览、河防通议、治河图略、浙西水利书、河防一览、三吴水利录、北河纪、敬止集、三吴水考
235三吴水考、 吴中水利全书、钦定河源纪略、仑昆河源考、两河清汇、居济一得、治河奏续书、直隶河渠志、行水金鉴、水道提纲、海塘录
【地理类五、边防之属】
筹海图编、 郑开阳杂著
【地理类六、山水之属】
南岳小录、庐山记、赤松山志、西湖游览志、桂胜、钦定盘山志、西湖志纂
【地理类七、古迹之属】
洛阳伽蓝记、吴地记、长安志、洛阳名园记、 雍录、洞霄图志、长安志图、汴京遗迹志、汴京遗迹志、武林梵志、江城名迹、营平二州地名记、金鳌退食笔记、石柱记笺释、关中胜迹图志
【地理类八、杂记之属】
南方草木状、 荆楚岁时记、北户录、桂林风土记、岭表录异、益部方物略记、岳阳风土记、东京梦华录、六朝事迹编类、会稽三赋、中吴纪闻、桂海虞衡志、岭外代答、都城纪胜、梦粱录、 武林旧事、增补武林旧事、岁华纪丽谱、吴中旧事、平江记事、江汉丛谈、闽中海错疏、蜀中广记、益部谈资、颜山杂记、岭南风物记、龙沙纪略、台海使槎录、 东城杂记
【地理类九、游记之属】
游城南记、河朔访古记、徐霞客游记
【地理类十、外纪之属】
佛国记、大唐西域记、宣和奉使高丽图经、诸蕃志、溪蛮丛笑、真腊风土记、岛夷志略、 朝鲜赋、海语、东西洋考、职方外纪、赤雅、朝鲜志、皇清职贡图、坤舆图说、异域录、海国闻见录
【职官类一、官制之属】
唐六典、翰林志、麟台故事、翰苑群书、南宋馆阁录、 玉堂杂记、宋宰辅编年录、秘书监志、翰林记、礼部志稿
237礼部志稿、太常续考、土官底簿、词林典故、钦定国子监志、钦定历代职官表
求历史上关于道家的资料
道家历史 首先是道家思想。道家和道教,本来是有区别的。先秦道家,是以老、庄为代表的哲学派别,而道教乃是东汉形成的一种宗教。但二者又不是毫无联系的。道教创立的时候,奉老子为教主,以老子《道德经》为其主要经典,规定为教徒必须习诵的功课。《道德经》的基本思想是"道",并把道视为超时空的天地万物的根源,既有本体的意义,也含有规律的意义,其界属模糊不清,"玄之又玄",十分神秘,不同的人可以作出不同的解说。《庄子》更把道解释成为:"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并谓"黄帝得之,以登云天;颛顼得之,以处玄宫;禺强得之,立乎北极;西王母得之,坐乎少广,莫知其始,莫知其终;彭祖得之,上及有虞,下及五伯;傅说得之,以相武丁,奄有天下,乘东维,骑箕尾,而比于列星。"⒀这种以道为万古常存、得道以后便可以长生久视、成为神仙的思想,为后来的道教所汲取。道教的基本信仰也是道,它从宗教的角度把道说成是神异之物,灵而有信,"为一切之祖首,万物之父母",⒁并与神秘化了的元气说结合起来,认为道是"虚无之系,造化之根,神明之本,天地之源","其大无外,其微无内",无形无名,有清有浊,有动有静,"万象以之生,五音以之成",⒂宇宙、阴阳、万物,都是由它化生的。
道教还把老子看作是道的化身,这种思想在道教产生之前就有了。东汉明帝、章帝之际,益州太守王阜作《老子圣母碑》称:"老子者,道也。乃生于无形之先,起于太初之前,行于太素之元,浮游六虚,出入幽明,观混合之未别,窥清浊之未分",把老子与道合而为一。道教继续发挥了这种思想。
《太平经》曰:"老子者,得道之大圣,幽显所共师者也。应感则变化随方,功成则隐沦常住。住无所住,常无不在。不在之在,在乎无极。无极之极,极乎太玄。太玄者,太宗极主之所都也。老子都此,化应十方。敷有无之妙,应接无穷,……周流六虚,教化三界,出世间法,在世间法,有为无为,莫不毕究。"传为张陵(或为张鲁)所作的《老子想尔注》,也把老子作为道的化身,称"一者,道也","一散形为气,聚形为太上老君"。其后《混元皇帝圣纪》又称:"老子者,老君也,此即道之化身也,元气之祖宗,天地之根也。"于是老子与道便被神化为众生信奉的神灵。道是天地万物之源,因而作为道的化身的"太上老君",也就成为"混沌之祖宗,天地之父母,阴阳之主宰,万神之帝君"。这说明哲学家老子和哲学范畴"道"在道教中已被神化为天上的神灵。因此,信道也就变成了信神,崇奉老子亦即崇奉天神。修道成仙思想乃是道教的核心,道教的教理教义和各种修炼方术,都是围绕着这个核心而展开的。道教的命名,也与它的基本信仰有着密切的关系。由此可见,道家思想乃是道教最为重要的思想渊源之一;道家哲学乃是它的理论基础之一。《魏书·释老志》在谈到道教的本源和宗旨时便称:"道家之原,出于老子,其自言也,先天地生,以资万类。上处玉京,为神王之宗;下在紫微,为飞仙之主。千变万化,有德不德,随感应物,厥迹无常。……其为教也,咸蠲去邪累,澡雪心神,积行树功,累德增善,乃至白日升天,长生世上。"这里所说的道家,就是指道教。正因为道教的形成和发展,与道家老子确有不解之缘,所以人们习惯上常常把道教也称为道家。
先秦道家后来演变为黄老之学。这种黄老之学是以道家的清静养生、无为治世为主,但汲取了阴阳、儒、墨、名、法各家的部分内容,已不完全是先秦的道家,而是被称为黄老术的新道家。后来,黄老养生之术演变为道教的修炼方术,奉黄老术的黄老道家便是道教的前驱。司马谈在"论六家要旨"中,对道家思想曾作过这样的评述:"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是万物。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他所说的道家,就是指黄老道术的新道家。司马谈的这种观点,被东晋道士葛洪所采用。
葛洪依据司马谈的这种观点,从神仙道教的基本立场出发,阐述了他的道本儒末、道高于儒的思想,以为道家之教"务在全大宗之朴,守真正之源",主张"包儒墨之善,总名法之要",吸收各家之长,来建树其神仙道教的理论体系。⒃在修道方法上,他也主张"内宝养生之道,外则和光于世,治身而身长修,治国而国太平。以六经训俗士,以方术授知音,欲少留则且止而佐时,欲升腾则凌霄而轻举"。⒄这就是他的"外儒内道"和儒道双修、内外两得的两重人格的本质表现,也是上层化的士族贵族神仙道教的一个显著特点。
其次,道教还汲取了儒家的伦理纲常思想。这种伦理纲常的核心是"三纲五常",这是封建社会中最主要的道德规范。
这种伦理纲常思想,是儒家导其源,道教缵其绪,作了继承和发展。在道书中,虽然很少提到三纲五常的名称,但宣扬这种伦理道德思想颇力;在宣扬这些伦理道德的时候,往往与它的长生成仙思想结合起来,而且以"神"的威力驱使人们去奉行,这对维护封建社会的伦常和秩序,更容易发挥其特殊的作用。《荀子·礼论》提出"礼有三本"之说,认为"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
无天地,恶生?无先祖,恶出?无君师,恶治?三者偏亡,焉无安人。故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董仲舒则认为"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⒅把三纲五常说成是天经地义。《太平经》汲取了这些思想,提出"人亦天地之子也,子不慎力养天地所为,名为不孝之子也。"并称:
"子不孝,弟子不顺,臣不忠,罪皆不与于赦。令天甚疾之,地甚恶之,以为大事,以为大咎也。鬼神甚非之,故为最恶下行也。"又谓:"子不孝,则不能尽力养其亲;弟子不顺,则不能尽力修明其师道;臣不忠,则不能尽力共事其君,为此三行而不善,罪名不可除也。天地憎之,鬼神害之,人共恶之,死尚有余责于地下,名为三行不顺善之子也。"⒆《太平经》不仅继承儒家旨趣,大肆宣扬天、地、君、父、师信仰的重要,而且还第一次将"天地君父师"合为一体,这在当时儒家的经典中尚未如此,而这正是后来社会上"天地君亲师"信仰的由来,其影响尤其深远。《正一法文天师教戒科经》亦说:诸欲修道者,务必"臣忠、子孝、夫信、妇贞、兄敬、弟顺,内无二心。"它特别强调"事师不可不敬,事亲不可不孝,事君不可不忠,……仁义不可不行。"《太上洞玄灵宝智慧罪根上品大戒经》中,更把儒家的许多封建伦理道德规范都包括进去了,它说:"与人君言,则惠于国;与人父言,则慈于子;与人师言,则爱于众;与人兄言,则悌于行;与人臣言,则忠于君;与人子言,则孝于亲;与人友言,则信于交;与人妇言,则贞于夫;与人夫言,则和于室;……与奴婢言,则慎于事。"这样,把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的道德规范都讲到了,用"忠"、"孝"、"慈"、"爱"、"惠"、"悌"、"和"、"贞"、"信"、"慎"等道德规范来调整各种不同的人与人的关系,比儒家讲得更集中,更全面。
先秦儒家思想,到西汉董仲舒为之一变。董仲舒以"天人感应"为核心的宗天神学以及随之而起的谶纬神学,均为道教直接所吸收,成为道教的重要渊源。如《河图纪命符》说:
"天地有司过之神,随人所犯轻重以夺其算纪。……又人身中有三尸。三尸之为物,实魂魄鬼神之属也,欲使人早死,此尸当得作鬼,自放纵游行,飨食人祭醊。每到六甲穷日,辄上天白司命,道人罪过。过大者夺人纪,小者夺人算。故求仙之人,先去三尸,恬淡无欲,神静性明,积众善,乃服药有益,乃成仙。"这类神秘的东西,几乎原封不动地为后来的道教所吸收,并加以发挥。其他如"少室山有玉膏,服即成仙";昆仑山为仙人集聚之所;西王母为赐授仙经、指导修道之神;黄帝原本北斗黄神,即位后即"一道修德,唯仁是行",最后乘龙上天;五岳四海和人的耳、目、鼻、齿、发皆各有神;以及星象预示吉凶之说和召神劾鬼之术,如此等等,均是便于道教利用的资料。
此外,《易学》和阴阳五行思想对道教的影响也是十分明显的。东汉时的《太平经》就是"以阴阳五行为家",而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乃是假借《周易》爻象的神秘思想来论述修仙的方法,对后世道教的影响甚大,被称为"万古丹经王"。此后,以易学和阴阳五行思想来阐发道教的内外丹法的道教学者相继不绝。
道教也汲取了墨家思想。章太炎先生早就指出过:道教思想是"本诸墨氏,源远流长。"⒇墨子提倡尊天明鬼,这种思想显然是被道教所吸收,这方面无须多加说明。此外,墨子还站在小生产者的立场上,提倡自食其力和互利互助。墨子在《非乐》上提出"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在《天志》下又反对"不与其劳获其实"。《太平经》亦强调"人各自衣食其力",反对"强取人物"。墨子在《兼爱》中主张人与人之间应当实行"兼相爱,交相利"的原则;在《尚贤》下又认为"为贤之道"就是"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只有这样,才可以使"饥者得食,寒者得衣,乱者得治";反之,他在《尚同》上说,若"至有余力,不能以相劳;腐朽余财,不能以分;隐匿良道,不以相教"那就会使"天下之乱,若禽兽然"。《太平经》亦强调这种人与人之间的互助互利思想,主张有财物的人应当"乐以养人","周穷救急"。它认为天地间的一切财物都是"天地中和之气"所生,应属于社会公有,不应为私人所独占。认为"此财物乃天地中和所有,以共养人也。此家但遇得其聚处,比若仓中之鼠,常独足食,此大仓之粟,本非独鼠有也;少(小)内(指帝王的私库)之钱财,本非独以给一人也;其有不足者,悉当从其取也。愚人无知,以为终古独当有之,不知乃万尸(户)之委输,皆当得衣食于是也"。又称:"或积财亿万,不肯救穷周急,使人饥寒而死,罪不除也。"有道德的人也应当以道德教人,否则也是犯了"不可除"的弥天大罪。认为"人积道无极,不肯教人开蒙求生,罪不除也。……
人积德无极,不肯教人守德养性为谨,其罪不除也"。它也反对"智者"欺负"愚者","强者"欺负"弱者","少者"欺负"老者"。说"或多智,反欺不足者;或力强,反欺弱者;
或后生,反欺老者,皆为逆,故天不久佑之。何也?然智者当苞养愚者,反欺之,一逆也;力强者当养力弱者,反欺之,二逆也;后生者当养老者,反欺之,三逆也。与天心不同,故后必有凶也。"《太平经》的这些思想,显然都是墨子有关思想的继承和发展。道教的有些神仙方技和变化方术,也依托墨子。葛洪《抱朴子内篇·金丹》记有《墨子丹法》,《遐览》记有"变化之术"的《墨子五行记》,称"其法用药用符,乃能令人飞行上下,隐沦无方"。《神仙传》又记载孙博、封衡皆宗墨子,孙博"治墨子之术,能令草、木、金、石皆为火光,照耀数里,亦能使身成火,口中吐火";封衡自幼学道,有《墨子隐形法》一篇。葛洪还把墨子列入《神仙传》,说他外治经典,内修道术,精思道法,想象神仙,后得神人授书,"乃得地仙"。可见,墨子在道教信仰中的吸引力是不小的。
道教在产生过程中,除吸收以上所说的这些古代文化思想之外,还吸收了传统的鬼神观念和古代的宗教思想与巫术。
在中国古代社会中,人们对日月星辰,河海山岳和祖先甚为崇拜,视之为神灵,对他们进行祭祀和祈祷,并由此而逐渐形成了一个天神、地*和人鬼的神灵系统。道教承袭了这种鬼神思想,并将这个神灵系统中的许多神灵作为道教神灵的组成部分。古代殷人认为,卜筮可以决疑惑、断吉凶;巫师可以交通鬼神,依仗巫术可以为人们祈福禳灾。这种巫术,也为道教所吸收和继承。
道教对战国的神仙思想和神仙方术也作了继承,并有所发展。早在《庄子》和《楚辞》里,有关神仙思想的言论已屡见不鲜。稍后,在燕齐和荆楚等地均出现了鼓吹长生成仙的方术。这种神仙方术原无系统的理论,后来,这些方士利用战国时齐人邹衍所论终始五德之运的五行阴阳学说加以解释,从而形成了所谓的神仙家,即方仙道。秦皇、汉武对此都"莫不甘心",求之"如恐弗及",以致"自言有禁方、能神仙"之徒多到"不可胜数"的地步。传说崇尚方仙道的宋毋忌、郑伯侨等都向往神仙、"形解销化,依于鬼神之事"。以后神仙家的神仙信仰和方术皆为道教所承袭,神仙方术衍化为道教的修炼方术,神仙方士也逐渐衍化为道士。
由此可见,道教和我国传统文化的许多领域都有血肉相连的密切关系,它的产生,乃是中国传统文化直接孕育的结果。但从孕育到最后形成,经历了一个较长时间的逐步衍化的酝酿过程。早在战国之末,已有鼓吹长生成仙的所谓方仙道的渐次兴起。西汉末年,由于谶纬神学的盛行,黄老学向宗教化的方向发展,随即又有黄老学与方仙道相结合的所谓黄老道的出现。这些可视为道教的胚胎。不过它仍属于类似宗教的信仰,尚未正式形成为宗教组织,行其术者一般谓之方士,还未称为道士。到了前后汉交替的时候,开始出现方士又称道士的情况。《汉书·王莽传》说:"先是卫将军王涉,素养道士西门君惠,君惠好天文谶记,为涉言孛星扫宫室,刘氏当复兴,国师公姓名是也。涉信其言。"这个鼓吹王涉造王莽反的西门君惠,在桓谭的《新论·辨惑》中仍称方士。又据《后汉书·祭遵传》记载,鼓动涿郡张丰造汉光武反的,也是道士:"初,丰好方术,有道士言丰当为天子,以五彩囊裹石系丰肘云:'石中有玉玺。'丰信之,遂反。"《后汉书·许曼传》载:"许曼……祖父峻,……行遇道士张巨君授以方术,所著《易林》,至今行于世。"《后汉书·第五伦传》称:第五伦"自以为久宦不达,遂将家属客河东,变姓名,自号王伯齐,载盐往来太原、上党,所过辄为粪除而去,陌上号为道士"。这个第五伦看来并不是教徒方士,但因其隐姓埋名于民间,热心为民众公共卫生事业服务,经常为他们扫除垃圾,受到人们的尊敬,人们便以为他是道士,遂以道士称之。说明道士之名在当时已为民间所熟知,而且视为一种尊称。当时民间不仅有个别道士的活动,而且开始近于有组织的活动。如《后汉书·马援传》说:"初,卷人维汜,訞言称神,有弟子数百人,坐伏诛。后其弟子李广等,宣言'汜神化不死',以诳惑百姓。十七年(指汉光武建武十七年,公元41年),遂共聚会徒党,攻没皖城,杀皖侯刘闵,自称'南岳大师'。"同书《臧宫传》云:"十九年(43),妖巫维汜弟子单臣、傅镇等复妖言相聚,入原武城,劫吏人,自称将军。"同书《桓帝纪》又称:建和二年(148)"冬十月,长平陈景自号'黄帝子',署置官属,又南顿管伯亦称'真人',并图举兵,悉伏诛"。从这些起义的组织者相信"神化不死"以及自称"南岳大师"、"黄帝子"、"真人"和封建史学家称之为"妖巫"等事实来看,表明当时民间已有类似于道教的组织存在了。
道家哲学
道家是中国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思想学派之一,道家思想的起源很早,传说中,轩辕黄帝就有天人合一的思想。
一般来说,公认第一个确立道家学说的是春秋时期的老子,老子在他所著的《老子》(《道德经》)中作了详细的阐述。
道家思想其他的代表人物还有战国时期的庄周、列御寇、惠施等人。道家倡导自然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尊黄帝、老子为创始人,并称黄老。
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也是统治宇宙中一切运动的法则。老子曾在他的著作中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萧呵!寥呵!独立而不改,可以为天地母。吾未知其名,强名之曰道”(《老子》第25章)
西汉初年,汉文帝、汉景帝以道家思想治国,使人民从秦朝苛政中得以休养生息。历史称之为文景之治。 其后,儒家学者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并被后世帝王采纳。道家从此成为非主流思想。 虽然道家并未被官方采纳,但继续在中国古代思想的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宋明理学更是揉合了道学的思想发展而成。
道家思想后来被张鲁的五斗米道等宗教吸收,并演变成中国的重要宗教之一——道教。魏晋风流在清谈玄学时更着重炼丹。因此,道家与道教常被人混淆。
基本观点
道家哲学首先摆脱儒家社会哲学的进路,直接从天道运行的原理侧面切入,开展了以自然义、中性义为主的"道"的哲学。天道运行有其自然而然的原理在,道的哲学即在解明此一原理性内涵,而得以提出一个活泼自在的世界空间。透过对此一世界运行秩序之无定限、无执着的认识,道家哲学发展出迥然不同于儒家的社会哲学,社会只是一方存在的客体,在其中生存的人们,应有其独立自存的自由性,而不受任何意识型态的束缚。基本上 道家哲学并不否定儒家的社会理想,但对于社会责任的态度并不先存立场,而能有更尊重人类自主性的态度与存在定位。
道家重视人性的自由与解放。解放 一方面是人的知识能力的解放, 另方面是人的生活心境的解放,前者提出了“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的认识原理,后者提出了“谦”、“弱”、“柔”、“心斋”、“坐忘”、“化蝶”等的生活功夫来面对世界。
道家的社会哲学不是进取的,积极的,因为社会只是天道的过程,而不是目的本身。道家认为儒家的社会理想是合理的,但不是绝对的,因此基本上并不需要提出一套决定性的社会理想,因为天道变化,本身无所谓绝对的是非善恶之性能,因而道家强调得更多的 是在社会中生存的智慧原理,而且这种智慧必须是能应在任何历史情境的社会之中都行之有效的生存之道。也就因为道家的社会哲学不以自己发展规格为主, 而强调应对的智慧,因此利于人们修养生息的需求,故而让汉初的黄老之治有了实验的理论基础。同时也安定了千百年来中国士大夫失意于儒家本位的官场文化之后,也能有一广大的心性世界以顺遂人生。
重要哲学家之思想
道家的理论奠定于老子,老子《道德经》一书上下五千言,字字珠玑,书中广论道的形上学义、人生智慧义,提出一种有物混成且独立自存之自然宇宙起源论,也提出世界存在与运行原理是"反者道之动"的本体论思想,对于存活于其中的人类而言,其应学习的就是处世的智慧,于是老子也提出了众多的政治、社会与人生哲学观点出来,但重点都在保身而不在文明的开创,可以说他是以一套宗本于智慧之道的社会哲学与理论来应对混乱的世局,而无意制造社会的新气象,因为那些都不是大道的本
庄子是老子之后道家理论最重要开创者,道家哲学基本上也就是老庄二型而已。庄子的道家学不同于老学之处,在于庄子更详尽地处理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的可开创能力,包括智慧上、认识能力上、身体能量上等等。庄子同样站在天道自然的命题基础上,提出了从人的自我修养到面对整个社会国家的处世之道,庄子书内七篇之作,就是他从世界观到知识论到工夫论到社会哲学的内圣外王之道的理论。
列子,战国时人。现存有的《列子》八篇 是东晋张湛所辑 一般认为该书反映了战国至魏晋间的思想。《列子》从道家思想出发 并对道家思想中无为的人生观有所改造 强调人在自然天地间的积极作用 并认为人在一种不任强使力的生存状态下,不忧天 不畏天 才是最好的生存状态。
王弼,三国时代人。当两汉经学的发展已到尾声,社会政治一直在动乱与不义的情境中,知识份子转向玄学清谈的风气,王弼以其对老子哲学的深切体悟,注解老子《道德经》一书,重体用之分 有无之别 不但发展出诠释老学的宗旨:"贵无"的精神,并以此原理注解《易经》,甚至还因此改变了从汉易以来言象数易学的气化宇宙论 而将易经的研究方向代之以纯粹玄学思想 使中国易学史走向一个崭新的局面。
郭象,西晋人,以《庄子注》闻名,主张“独化”理论 是一种从高度抽象思维当中所发展出来的的玄学式概念理论 认为宇宙万物都生于偶然的"玄冥"境界 因此提倡一种物无大小 各顺其适之精神,平等尊重每一个生命的人生观。
发展时期
道家起源应为远古的隐士传统,当然也有学者说老子是清庙之守,总之,道家的起源绝不是社会政治的积极参与者,他们从旁观察世局,认真思索宇宙的真象,使用着抽象度高且不带意识型态的执着的语言,描述天道与人事变化的法则,属于原理性研究的层次是他们的专长。当先秦的老庄二子总摄整理了道家思想的纲领之后,道家形上思想的深度立刻影响了儒家与法家的形上思想,儒家《易传》之作与韩非子《解老》之作都是在其理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新说。但是在社会政治的实际影响力上,老子之学要到汉初黄老之治的实施后才正式被试验着,因为在迭经春秋、战国、灭秦、楚汉之争之社会战乱终告停止之时,人们终于发现争强斗争的害处以及休养生息的重要,于是老学原理的政治哲学观点遂被重视。等到西汉强盛,君王开始好大喜功,争战的岁月再度启幕,时代的风气再度转变,然后也再度败坏,等到魏晋清谈之风起,道家哲学又开始了它的生命力,何晏、王弼首开其风,王弼更以简洁有力的注经之作,从理论上深入道家之学并予以阐发,而向秀、郭象则发展庄学的注释工作。魏晋之后,道家思想并未有鲜明的创造传统之再现,但是道家思想的理路却转为道教、易学与儒学理论的开创所藉用的重要启示,尤其是源自庄子的气化宇宙观,更被广泛且深度地再开发着。而同一时期的佛学传播,亦曾有一断相当长的时间是以道家“无”的智慧原理来表达的,此即世称“格义佛学”时期。
对中国文化的贡献
道家对中国文化的贡献是与儒家同等重要,只是在政治思想上一为表显一为裹藏之别而已。而道家在理论能力上的深厚度与辩证性,则为中国哲学思想中所有其它传统提供了创造力的泉源。至于道家文化在中国艺术、绘画、文学、雕刻等各方面的影响,则是占据绝对性的优势主导地位,即使说中国艺术的表现即为道家艺术的表现亦不为过。当然,道家哲学对中国政治活动也提供了活络的空间,使得中国知识份子不会因着有太强的儒家本位的政治理想而执着于官场的追逐与性命的投入,而能更轻松地发现进退之道,理解出入之间的智慧
《太平经》是由谁撰写的?
《太平经》,又名《太平青领书》。传说东汉于吉所传。早期太平道奉为主要经典。从道教的出现来看,《太平经》是道教第一部经。 ]s<}'&
1、《太平经》的来历 s$PPJJT{b
据范晔 《后汉书·襄楷传》说,顺帝(126-144)时琅琊天花乱坠宫崇献上《太平青领书》170卷,为期师于吉在典阳泉水上所得神书,其书以阴阳五行为宗,而多巫觋杂语,当时有司奏告此书妖妄不经,于是收藏起来,后来张角得有此书。又说,桓帝延熹九年(166),襄楷又上书提到此书,认为该书奉天地,顺五行,其中有兴国广嗣之术,汉顺帝没有实行,所以国家不得兴量。唐章怀太子李贤注说:“神书即今道家《太平经》也。其经以甲乙丙丁己庚辛壬癸为部,每部一十七卷也。 SQ0t28N3h
2、于吉的传说 3V)NM%Aw
传说于吉为北海人,患有癞病,十多年中使用百药无效。于是他每天清晨和夜间虔诚焚香,祷告上天,请求神灵救护。太上老君被他的精诚所感动,命令仙人帛和化作卖冻结翁出现在市场上。于吉见到帛和便求他为自己治病,帛和约他第二天鸡鸣时相会。于吉按约定地点到大桥北边木兰树下相见,没想到帛和已经先到。帛和怒斥于吉一通,命令他第二天半夜再来。于吉接受了教训,不敢怠慢,太阳落山便到木兰树下去等。过了不久帛和也来了,见到他非常高兴。授给他一部经书,并且对他说道:“你得到这部书,不单能治好病,而且可以长生,变化自如,周行天下,望好自为之。”于吉叩拜接受经书之后,疾病顿然消除。接着太上老君又亲自降临,传授给他读经书的旨要。于吉就将经书扩充为170卷,即《太平经》。由于他领悟了书中要旨,…… N;%
6、《太平经》内容大要 p"k[ac{
《太平经》诬蔑要采用的是问答体,即真人(弟子)问,神人(天师)答。《太平经》的基本内容,《后汉书·襄楷传》中说是:“专以奉天地、顺五行为本,亦不、有兴国文嗣灾害术。“范晔说是:“以阴阳五行为宗,而多杂语。”《神仙传》说是:“专论阴阳、否泰、灾眚之事,有天道,有地道,有人道,云治国者用之,可以长生,此其旨也。”以上分析,大致正确。 X|wg7>kh*`
《太平经》的经义,大致可分为四个方面:一是构筑了早期道教的神学思想及体系,提出了神仙不死、身中神、求长生等观念,最高神名太平金阙帝晨后圣帝君号太平真正太一妙气皇天上清金阙后圣九玄帝君,亦称大太平君(实即老子),又有一师四辅,即太师彭君,上相方诸宫青童君,上保太丹宫南极元君,上傅白山宫太素真君和上宰西城宫总真王君。其余公卿有司仙真圣品大夫官等361人;从属3万6千人,部领36万,人民则十百千万亿倍等等。二是为帝王治太平提出的一套统治术,占全书的主要部分,以阴阳五行学说为理论基础,……是这些学术思想向宗教信仰转化的产物,也是道教教团最初酝酿和形成过程中的一部宣言书。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15053971836@139.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