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经简介在线注解

道医阁  2023-09-19 14:32:24

太平经简介在线注解

《太平经》简介


《太平经》,又名《太平青领书》。传说东汉于吉所传。早期太平道奉为主要经典。从道教的出现来看,《太平经》是道教第一部经。

1、《太平经》的来历

据范晔 《后汉书·襄楷传》说,顺帝(126-144)时琅琊天花乱坠宫崇献上《太平青领书》170卷,为期师于吉在典阳泉水上所得神书,其书以阴阳五行为宗,而多巫觋杂语,当时有司奏告此书妖妄不经,于是收藏起来,后来张角得有此书。又说,桓帝延熹九年(166),襄楷又上书提到此书,认为该书奉天地,顺五行,其中有兴国广嗣之术,汉顺帝没有实行,所以国家不得兴量。唐章怀太子李贤注说:“神书即今道家《太平经》也。其经以甲乙丙丁己庚辛壬癸为部,每部一十七卷也。

2、于吉的传说

传说于吉为北海人,患有癞病,十多年中使用百药无效。于是他每天清晨和夜间虔诚焚香,祷告上天,请求神灵救护。太上老君被他的精诚所感动,命令仙人帛和化作卖冻结翁出现在市场上。于吉见到帛和便求他为自己治病,帛和约他第二天鸡鸣时相会。于吉按约定地点到大桥北边木兰树下相见,没想到帛和已经先到。帛和怒斥于吉一通,命令他第二天半夜再来。于吉接受了教训,不敢怠慢,太阳落山便到木兰树下去等。过了不久帛和也来了,见到他非常高兴。授给他一部经书,并且对他说道:“你得到这部书,不单能治好病,而且可以长生,变化自如,周行天下,望好自为之。”于吉叩拜接受经书之后,疾病顿然消除。接着太上老君又亲自降临,传授给他读经书的旨要。于吉就将经书扩充为170卷,即《太平经》。由于他领悟了书中要旨,内以治身,外以消灾治病,从此无不应验。在民间三百年后,道成仙去。还有一种传说,三国之时,于吉往来江东吴地之间,立精舍,烧香读道书,用符水为人治病,当地人很多都崇信他。孙策嫉妒他的威望,命令手下人将下于吉绑在烈日之下,并要他求雨,马上大雨如浇。孙策更为气愤,就把他杀了。杀了之后,于吉尸体忽然不见。孙策杀了于吉之后,心中总觉有些后怕。每当独坐之时,就感到于吉在他身边,从此精神有些失常。后来自己照镜子 ,看到于吉在镜子时而再仔细看又没有了,这样反复出现多次,孙策吓得扔掉了镜子,大叫起来,导致旧疮迸裂,不一会就断了气。

3、作者考证

关于《太平青领书》的作者,根据陈撄宁考证 ,认为此书脱胎于西书《天官历包元太平经》。《天官历包元太平经》为汉成帝时甘忠可造作,是根据秦汉之际燕齐一带海上为秘密相传,日久年深,传经者各自运用手笔,逐渐使其内容增加,篇幅扩大,遂成为后来170卷的巨著。此书为张角利用,成为太平道的主要经典。又据陈撄宁考证,五斗米道所信奉的《太平洞极经》与《太平经》有递承关系,现存《太平经》中曾有20余处引用《太平洞极经》里面的话。

北宋贾善翔《犹龙传》卷四将宫崇所上神书径直称为《太平经》,并引宫崇所上表文,指明于吉亲受于太上。《太平经复文序》列《太平经》传授渊源说:皇天金阙后圣太平帝君作《太平复文》,先传上相青童君,又传上宰西城王君,王君传弟子帛和,帛和传弟子于吉,领其扩为170卷宗,编成360章。《混元圣纪》卷一引《后汉书》佚文,也说老君授于吉《太平经》。这些记载均认为于吉为《太平经》或《太平青领书》的作者,后人们从《太平经》卷帙浩繁、内容丰实推断,此书定非一人一时所作,而是经过众手长期编制、增扩而成。各种记载表明,于吉可能是《太平经》170卷的最后定型者。

4、《太平经》卷数

《太平经》的卷数,传说不一。此书最早见于著录,是东晋葛洪《抱朴子·遐览篇》所载道教书目,其中有《太平经》50卷,又有《甲乙经》170卷。《太平经》是其本名,《甲乙经》则因此书分为甲乙丙丁等10部而得名。至于50卷和170卷的卷数所以不同,料想当时就有两种传本。现在《道藏》中的残本《太平经》共为67卷宗,其中还包括《太平经钞》10卷。《太平经》的实际卷数,较多的说法为170卷。近人王明先生根据《太平经钞》及其他27种引书加以校补,编为《太平经合校》,基本上恢复了170卷的轮廓。此书于1960年2月中华书局出版,成为通行本。

5、《太平经》的流传

《太平经》的流传,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前一阶段,是在张角领导黄巾起义的太平道兴起之前,这部书一向秘密流传。在历史上可考的传经人有甘忠可、夏贺良、帛和、于吉、宫崇等人,其中最重要的当然还是于吉,前面已谈到他是受经和演经的重要人物。自从黄巾起义失败之后,此书应当在民间还有流传,因为《抱朴子·览篇》中曾有著录,后一阶段,即《太平经》的再度出现,是在南北朝时期,《道学传达室》郑十五说:梁初,昆仑山渚平沙中有三士漆笥,内有黄素写干君(即于吉)所出《太平经》三部。……(桓) 因就村人求分一部,还都供养先呈陶(弘景)君。陶君云:“此真于君古本。”又《太平经复文序》中也说:“南朝丧乱,《太平》不复行。暨梁,陶先生弟子桓法 ……于溪谷间得《太平》本文。”从此《太平经》再传于世,而且在道教中保存下来。

此后道士还在讲习此书,比如南北朝陈宣帝时的名道周智响。《太平经复文序中说:“周智响善于《太平经》义,常自讲习,时号太平法师。”

这部书一直流传到宋元时代,还是完整不缺的,《宋史·艺文志>和元马端临《文南通考》中都曾有著录,而且还都是完整的170卷。《太平经》开始残缺,大概是在“至元毁藏之后,明代已然不全,虽然白云霁》道藏目录详注》著录仍为170卷,但是《正1到第10卷已非太平经》原文,而为《太平经钞》。清代贺龙骧刊印《钦定道藏全书总目》时,《太平经》仍存119卷宗,他在《国朝坊道书目录》之中还著录了《道藏》以外的坊刻本,太平经》百余卷宗,可异今已不见。

6、《太平经》内容大要

《太平经》诬蔑要采用的是问答体,即真人(弟子)问,神人(天师)答。《太平经》的基本内容,《后汉书·襄楷传》中说是:“专以奉天地、顺五行为本,亦不、有兴国文嗣灾害术。“范晔说是:“以阴阳五行为宗,而多杂语。”《神仙传》说是:“专论阴阳、否泰、灾眚之事,有天道,有地道,有人道,云治国者用之,可以长生,此其旨也。”以上分析,大致正确。

《太平经》的经义,大致可分为四个方面:一是构筑了早期道教的神学思想及体系,提出了神仙不死、身中神、求长生等观念,最高神名太平金阙帝晨后圣帝君号太平真正太一妙气皇天上清金阙后圣九玄帝君,亦称大太平君(实即老子),又有一师四辅,即太师彭君,上相方诸宫青童君,上保太丹宫南极元君,上傅白山宫太素真君和上宰西城宫总真王君。其余公卿有司仙真圣品大夫官等361人;从属3万6千人,部领36万,人民则十百千万亿倍等等。二是为帝王治太平提出的一套统治术,占全书的主要部分,以阴阳五行学说为理论基础,以“无为而无不为”的黄老学说为治国方针。认为天人一体,人的一切能够影响天道,人治不得,天必降以灾祸,小则损伤疾病,大则灭国亡家,均与治道有关。并且提倡儒家的伦理道德,表示对明君清官的拥护和向往。还以神的权威,劝诫和警告昏君和贪官污吏,谴责他们的贪婪,不劳而获和残暴。要求平等,反对过度剥削,提出一种以建立人人劳动、周济贫穷的平等社会为目标的太平思想。在一些篇章晨,还提出保护山林和土地等利于农业生产的主张。三是关于教徒的修养方法,其中主要的就是守一之道,认为守一既久,可使形化为神。并提出了辟谷、食气、服药、养性、返神、房中、针灸、占卜、堪舆、禁忌等诸般方术。书中还有丰富的中医中药知识,可补《黄帝内经》之不足。同时,还重视符咒,宣说服符诵咒能够驱邪求福、治病长生,要求信徒进行斋戒、首过、祈禳、叩拜及育经等活动。四是书中包括有浓重的劝善思想,提出了“承负”的善恶观,认为先人犯有过失,积累日多,由后辈子孙负其过,前人为“承”,后人为“负”。如果为善,则前人积福,后人受荫。这是对“一家三代”的祸福根源而言,与fo教的“三世因果”并不相同。而且推而广之,认为天地人三统共生,如果人类作恶太多,则天地必降灾异,殃及后人。正是因为有这种天道所决定的承负,因此劝人为后巨子孙着想而行善积德,并方信修正道,可以断除承负而度成仙。总的来说,《太平经》包容了古代道家、方仙道、黄老道思想,是这些学术思想向宗教信仰转化的产物,也是道教教团最初酝酿和形成过程中的一部宣言书。

7、《太平经》与老子思想

《太平经》既托名为老君所传授,实际该书的思想受老子影响很深。如在《太平经钞·乙部》中说:“夫道何等也?万物之元首,不得名者。”又是说:“道无所不化。”《太平经钞·乙部》又有几处说:“君宜守道,臣宜守德,道之与德,若衣之表里”、“夫君贵道德,下刑罚。小人反,下道德,上刑罚”、“夫王者静思道德,行道安身,求长生自养。”这些都是道家的传统观念,为《太平经》直接继承下来。因此有些学者认为,该书上承老子遗教。除了“道德”而外,《太平经》更着重于老子说的“自然”,并且提出“元气”的概念。如《太平经钞·乙部》中说:“元气自然,共为天地之性也。”又说:“故元气乐即生大昌,自然乐则物强。”它认为“元气”和“自然”是天地的根本,所以又说:“元气行道以生万物”、“故元气守道,乃行其气,乃生天地。”此处所谓“元气”、“自然”实际上都是老子“道”的另一种表述。

《太平经》中有许多言论,直接从老子《道德经》中推演而来。如《道得经》第四十二章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太平经钞·戊部》则说:“元气恍惚自然,其凝成一,名为天也。分而生阴成地,名为二也。因为上天下地,阴阳相合施生人,名为三也。”又如《道德经》第四十章说:“反者道之动”。《太平经》第五十八篇则说:“以其华就实,反其伪就真,末穷者宣反本,行极者当还归,天之道也。”再如《道德经》第七十七章说:“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太平经》第一百零三篇则说:“财物乃天地中和所有,以共养人也,此家但遇得其聚处,本非独给一人,其有不足者,悉当从其取也。愚人无知,以为终古独当有之,不肯周穷救急,使万家乏绝。”由于《太平经》是对东汉时代一般老百姓布教,因此避免《道德经》中那些高深的哲理,专门揭露当时社会的病态,而变得通俗化,容易为大众接受。

同时,《太平经》又将“道”与“神”两者联系起来,如在“《太平经钞·乙部》中说:“与道合同,录身正神。”又说:“阳者为道,阴者为刑。阳者为善,阳神助之。阴者为恶,阴神助之。”这种联系也是道家哲学思想转为道教宗教信仰的必然趋势。

8、《太平经》保留在《道藏》中的残卷

前面说过,《道藏》中的《太平经》共为67卷,但其中还包括了《太平经钞》10卷所以实在的《太平经》残本只有57卷。《太平经钞》为晚唐时期的道士闾丘方远节录《太平经》而成。据宋邓牧《洞霄图志》卷五说:“先是《太平青领书》自汉于真人传授,卷帙浩繁,复文隐秘,先生(指闾丘方远)钞为二十卷,文约旨博,学者便之。”但宋贾善翔《犹龙传达室》卷四则方《太平经钞》为10卷,《道藏收入本亦为10卷,疑后来卷数有缺。全书仍分为以天干编次的十部,只是把原来每部17卷压缩为1卷。因《太平经》甲部已佚,便以《灵素紫文》来补,与原书的体例和内容都不合。

此外,在《道藏》中还有《太平经圣君秘旨》,它和《太平经钞》一样,也是《太平经》的节本,内容着重于《太平经》中修养法资料的搜集。据王明《太平经合校,前言》中说,疑还是闾丘方远所选辑。其书主要是有关守一之法,精、气、神之间的关系及《真道九道》《真道九道》把道分为九类,也是讲存思、内视、祭祀之类。前三类为上,易得度世;中三类“可使真神吏”;后三类为下,“令人惚惚恍恍。”

此外,《道藏》之内,如《去笈七签》、《要修科仪戒律钞》、《道典论》,并且其他有关道书之中也有一些《太平经》的佚文。


道家经典

五斗米道详细资料大全

五斗米道是早期道教的一派。东汉顺帝(公元125—144)时,张道陵在四川鹤鸣山(今四川大邑境内)创立,主要在农民中传播。因入道者须出五斗米,故名。又因道徒尊张道陵为天师,故又称“天师道”。初入道者名为“鬼卒”,骨干称“祭酒”,以“治”为传教单位。传说汉安二年(公元143)已发展为二十四治,绝大多数分布于今四川境内。奉老子为教祖。尊为太上老君。以《老子五千文》为主要经典,相传还信奉《太平经》、《正一经》和《五斗经》等。张道陵死后,传子衡;张衡死后,传子鲁。东汉末,张鲁在汉中建立政教合一的政权近30年,建安二十年(215)降于曹操。西晋后,五斗米道开始分化,一部分在士大夫中传播,一部分流传于农民中。南北朝时,在北方,嵩山道士寇谦之在魏太武帝(423—451在位)的支持下,“革新”天师道,创立了以礼拜修炼为主要形式的新天师道,为北天师道;在南方,庐山道士陆修静整理“三洞”经书,吸收佛教思想和仪式,创立较为系统的道教斋戒仪范,为南天师道。唐宋两代,南北天师道同上清、净明、灵宝各派并行于世,并逐渐合流,到元代都归并于正一道,又称正一派。

基本介绍中文名 :五斗米道 创始领袖 :张道陵 创始时间 :东汉顺帝时期(公元125—144) 创始地点 :四川鹤鸣山(今四川大邑境内) 简介,详细介绍,溯源,历史,内容,记载,流传,发祥地,创始人,代表人物,主要经典,基本教义,简介五斗米道又称正一道、天师道、正一盟威之道,是道教最早的一个派别。据史书记载,在东汉顺帝时期,由张道陵在四川鹤鸣山(今成都市大邑县北)创立。据《后汉书》、《三国志》记载,凡入道者须出五斗米,故得此名,因又称为“米巫”、“米贼”、“米道”。另外,也有人认为,这个名称也可能和崇拜五方星斗(南斗、北斗等)和斗姆有关,五斗米就是“五斗姆”(另一说法是五斗崇拜和蜀地的弥教结合而成,即“五斗弥”教)。因教徒尊张道陵为天师,又称“天师道”。详细介绍奉老子为教主,以《老子五千文》 (即《道德经》)为主要经典。教人奉道悔过 ,用符水咒法治病。设定二十四个传道教区,称二十四治(除北邙山治以外,均在今四川境内),治内设祭酒以领道民。 张道陵张道陵死后,其子张衡、孙张鲁相沿嗣教,在巴郡、汉中继续传播五斗米道。设奸令祭酒,讲习《老子五千文》。除用符咒治病外,还“加施静室,使病者处其中思过”,设“鬼吏”专为病者请祷。承袭古代关于天官(天帝)赐福,地官(地祇)赦罪,水官(水神)解厄的神话传说,祷时书写病人姓名及“服罪”文书三份,一份“上之天,著山上”,一份“埋之地”,一份“沉之水”,称“三官手书”。病家常出五斗米以谢,俗称“五斗米师”。据传,时人“竞共事之”。 张鲁雄踞巴郡、汉中,建立政教合一的统治近30年。他自号师君,以“鬼道”(即五斗米道)教民,初学道者皆名鬼卒,入道较久并得信任者为祭酒。祭酒又以统领部众之多寡而分为大、小头目,大头目称治头大祭酒。教民诚信,不欺诈。诸祭酒统辖区内,设义舍为过往行人免费提供食宿。有隐瞒小过者,须修补道路百步,将功抵过,略示惩戒。对犯法者,宽宥三次,而后再犯,才处以刑罚。史称“民夷便乐之”,朝廷力不能征。东汉建安二十年(215),张鲁投降曹操,拜镇南将军,封阆中侯。溯源在于吉等人布道的同时,巴蜀一带兴起了张道陵开创的五斗米道。考二者源流,太平道与五斗米道皆出自黄老道,且以神仙崇拜及方术为教义特征。不过五斗米道出现于巫觋盛行的区域,与巫道有所融合,因而巫术祭礼色彩更浓一些,即更偏重于宗教仪礼。而且由于太平道的领导的黄巾起义被镇压之后,不能在社会上公开传播,张道陵创立的五斗米道不断发展壮大,遂成为道教正统。后世论及道教的创立,一般都认为是从张道陵开始。 张道陵创立五斗米道,是在东汉顺帝年间(126一144)。《三国志·张鲁传》和《后汉书·刘焉传》中说:顺帝时,张陵在四川鹤(鹄)鸣山中学道,“造作符书,以惑百姓,从受道者,出五斗米”,故世称为“五斗米道”。一说张陵自称“天师”,故后世道教徒又称五斗米道为“天师道”。张陵死后,其子张衡及其孙张鲁继续传教。 五斗米道的壮大和发展,是在张鲁时期。《后汉书·刘焉传》说,益州牧刘焉“任鲁以为督义司马”,张鲁因此掌握了兵权,于是他杀了汉中太守,既得汉中,在刘焉死后又袭取了巴郡,遂雄居巴汉之地,一直到建安二十年(215)投降曹操为止,前后28年。这一时期他在统治区内,大行五斗米道,实行政教合一的统治制度。在他降曹之后,曹操对他“拜镇南将军,封阆中侯,邑万户,将还中国,待以客礼,封鲁王子皆为列侯。”张鲁的女儿还嫁给了曹操的儿子燕王曹宇(亦名彭祖)。所以五斗米道并不因张鲁失势而中掇,并且随着张鲁东迁,更广泛流传在江东一带地方。 五斗米道五斗米道信奉的经典,在历史上有一些记载,如《魏书·释老志》:张陵受道于鹄鸣,因传(天宫章本)千有二百,弟子相授,其事大行。“其书多有不秘,非其徒也,不得辄观。至于化金销玉,行符敕水,奇方妙术,万等千条。上云羽化飞天,次称消灾灭祸。”历史两晋时期,入五斗米道者颇有其人。王羲之家族即“世事张氏五斗米道”。四川和江、浙地区农民领袖多有利用五斗米道起事者。孙恩、卢循领导的农民起义,有众数十万人。南北朝时,寇谦之自称奉太上老君之命,清整道教,除去三张(张陵、张衡、张鲁)伪法;创立“专以礼度为首,加之以服食闭炼”的新天师道,后称北天师道。陆修静重整道教经书,吸收佛教思想、仪节,创立较为系统的道教斋戒仪范,后称南天师道。唐宋以后,南北天师道与上清派、净明道、灵宝派等合流。 五斗米道初入道者称为“鬼卒”,骨干称为“祭酒”,并以“治”为传道单位。张道陵死后,传其子张衡,衡死后,传子张鲁。东汉末年,鲁据汉中,建立持续达近三十年的政教合一的政权,后投降曹操。西晋后,五斗米道逐渐分化,一部分传播于官僚中,另一部分仍秘密活动于农民中。东晋时五斗米道领袖孙恩、卢循领导了长达十余年的农民起义。北魏时,嵩山道士寇谦之“革新”五斗米道,自称奉太上老君之命,清整道教,“除去三张伪法” ,创立新天师道。此后五斗米道改称天师道。并得到太武帝的赞许。唐宋以后的道教正一派,上承三张世系,以江西龙虎山天师府为中心,是为江南各符箓道派之正宗。 “京产少恬静,闭意荣宦,颇涉文义,专修黄老。” 《南史·隐逸上》称其子杜栖亦续奉天师道,至于萧梁之世。另一天师道世家会稽孔氏,至孔灵产时继续奉道,他在 宋明帝泰始中罢晋安太守后,有隐遁之怀,“宋明帝于禹穴之侧立怀仙馆,诏使居焉。” 此外,南郡枝江人刘凝之,于宋文帝元嘉(424~453)年间,“居衡山之阳,采药服 食,受天师化民之道”,而“王公赠遗,一无所受”。隋统一全国后,南北天师道合而为一。但直至唐代,史书缺乏记载,情况不明。唐代中后期,张陵子孙在江西龙虎山续传天师道,逐渐形成传播中心,世称龙虎宗。从此 结束其早期发展历史,而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内容五斗米道以老子为教主,基本经典是《道德经》和张陵编写的‘老子想尔注’,是一种多神教,以长生成仙为其最高目标。其道术主要是通过章表,符咒招神驱鬼(例如用三官手书来治病),以及行气、导引、房中术等。主要活动在成都周围,也可能在少数民族中传播。许多学者认为五斗米道与当地少数民族所盛行的巫术有很密切的关系。记载《法苑珠琳》六十九《妄传邪教》条:后汉时张陵造(灵宝经)及章醮等道书二十四卷(《太平广记》引《神仙传》作“篇”)。 《云笈七签》卷六:汉末,有天师张道陵精思西山,太上亲降,汉安元年五月一日授以"三天正法",命为"天师",又授"正一科术要道法文",其年七月七日又授“正一盟威妙经”、“三业六通诀”,重为三天法师正一真人。 孟安排《道教义枢·七部义》及《云笈七签》卷六均言:按《正一经》云,有《太平洞极之经》一百四十四卷。此经并盛明治道、证果、修因、禁忌、众术也。汉安元年,太上亲授天师(张陵),流传兹日。 经学者考证,此处《太平洞极经》与今、《太平经》内容基本一致,说明《太平洞极经》与《太平青领书》有一定关系。同时张衡、张鲁传教的一些措施,如教人有病思过、置义舍、禁酒等等,都与《太平经》经义相符。《典略》也说“衡法略同张角”,因此五斗米道和太平道两者当同出一源。《三国志·张鲁传》注引《典略》说烹平中《173一177》,张衡(据《三国志·张鲁传》裴松之注说,原文张衡误作“张修”)在汉中传道: 又使人为奸令祭酒,祭酒主以《老子五千文》 ,使都习,号为奸令。 可知五斗米道曾以《老子五千文》作为他们信奉的主要经典,所谓《老子五千文》,是经张鲁(或谓为张陵)所定本为五千字。近代又在敦煌发现了六朝人所写的《老子想尔注》残卷,基本是《道经》部分的注本。系当时五斗米教祭酒宣讲《老子五千文》的注解本。近人饶宗颐(敦煌六朝写本张天师道陵(老子想尔注)校笺)认为,张氏(老子想尔注)多处演说“太平”、“守一”,实乃提倡其太平思想,以《太平经》之意旨解释《老子》。可知《老子想尔注》与《太平洞极经》确为五斗米道的重要经典。上面引文有言,五斗米道“其书多有隐秘,非其徒也,不得辄观。”《老子想尔注》《太平洞极经》应当属于这样的秘典之一。 另外,据《道藏·洞真黄书》称:《黄书》于东汉汉穿元年老子授张道陵,本有8卷。北周甄鸾《笑道论》亦提及五斗米道之“黄书合气”。其道为男女合炼之本,五斗米道不敢公开宣讲,故《黄书》亦为五斗米秘典之一(其书符文以黄色书写之,故名)。 五斗米道的主要经典应有《天宫章本》 、(灵宝经八《正一盟威妙经》 )、《太平洞极经》、《老子五千文》(或称《老子想尔注》)、《黄书》及章醮等道书。 陈国符《道藏源流考》指出,《正一经》中,最主要者为《正一盟威录》,所以劝召鬼神。又指出,此录盖出张陵,依托太上。《道藏》收《太上三五正一盟威录》1卷和《太上正一盟威法录》1卷,内容相类,皆为张陵的《正一盟威录》。 《老子想尔注》2卷,本己亡佚,后在敦煌遗书中被发现。可惜残阙过半,即《道经》部分缺开首部分(第一、二章), 《德经》部分全佚。 陈国符《道藏源流考》认为,《道藏》所收《赤松子章历》卷三至卷六所录章表,尚是三张古科。但其百分八、九十已经亡佚。已是残卷,并经后人整理。根据此书内容,证明五斗米道已具初步的宗教科仪。流传《黄书》8卷今已不传,但是《道藏》之中有《洞真黄书》、《上清黄书过度仪》、《洞真太微黄书天帝君石景金阳素经》等卷。《洞真黄书》现仅存一卷,或为《黄书》之节本。《上清黄书过度仪》讲说行道仪法,《太上洞渊神咒经》谓“人以《黄书》受来经久不得过度,日日有考,令人多病,田蚕虚耗,宅中不利,不终年寿,中道而天。”可见《上清黄书过度仪》是与《黄书》并行的过度仪法。《洞真太微黄书天帝君百景金阳素经》卷末按语说:“《太微黄书》本有8卷,真人昔于赤城山中,以大篆交带真文授许远游明君所有者是也。君所以未飞腾上清,掺驾云龙,正由不睹《石景八素》之篇第,今以《石景金阳文》相付行,令尽睹八卷之首也。”其书讲说服符升仙之道,乃配合《黄书》而行之道法。发祥地鲁讯先生说得好:中国的根底全在道教。而中国道教的发祥地就在龙虎山麓的正一观原址。东汉中叶,第一代天师张道陵率弟子入云锦山肇基炼九天神丹,“丹成而龙虎见”,云锦山便由此而改名为“龙虎山”。第四代天师张盛回龙虎山,为祭祀祖天师而兴建起“祖天师庙”,每逢三元节,登坛传录,各地学道者纷至沓来,形成了“昼夜长明羽人国”的繁华景象。桑海沧田,“天师庙”也几经修葺,名称也多次更改,明嘉靖时改为“正一观”。现在的“正一观”,是在原址按宋代建筑风格重建,并吸收了明、清时的一些合理建制和艺术特点,整个建筑灰瓦白墙,古朴典雅,气势雄伟,仙骨傲然。创始人 张陵(34-156年)。东汉顺帝人,又名张道陵,字辅汉。原籍江苏丰县,客居四川。东汉顺帝(126-144)年间,学道于鹤鸣山(或作“鹄鸣山”,相传在四川大邑县境内)中,自称“天师”(后来道教徒称他为“张天师”,“五斗米道”也称作“天师道”),借托太上老君口授,造作“道书”。顺帝汉安元年(142年)开始在巴蜀一带行医传道。据载因为“从受道者,出五斗米”,所以人们称其为“五斗米道”;又说,其道首为人治病,痊愈后病家要出五斗米,所以也称为“五斗米师”。 张陵代表人物“三张”。即张陵、张陵之子张衡、之孙张鲁,道内则称“三师”,即“天师”张陵,“嗣师”张衡,“系师”张鲁。经过“三张”祖孙三代的苦心经营,五斗米道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教义、仪式与方术及其组织制度。到张鲁时,据汉中自立,将其统治区域设为24治,各治不置长吏,以祭酒管理行政、军事、宗教等事项,建立起政教合一政权,成为一方乐土。汉献帝建安二十年(215年),张鲁率众降曹。 在三张之后,主要代表人物是李雄、卢循等。李雄还于(303年)在蜀中建立起“成汉”政权,其业绩可与张鲁时代的汉中五斗米道政权媲美。 魏晋以后,五斗米道不仅拥有广大下层民众,而且得到了上层豪门士族的崇奉,并将五斗米道改造为称天师道。后来经过晋代的葛洪、梁代的陶弘景、北魏的寇谦之等的改造和发展,“天师道”(即五斗米道)成了为封建统治服务的道教正统;五斗米道信仰并没有被消除殆尽,仍在民间流传,直到隋唐时代,乃至辽代末年,还有利用五斗米道的起义作乱事件发生。主要经典《老子》。张鲁以《老子》为五斗米道主要经典,并为之作注,名曰《老子想尔注》,以阐述五斗米道教义思想。基本教义基本信仰是老子的“道”。他把老子的“道”人格化为有意志、能创生天地、主宰一切的至高无上的神,称:“一者道也,……一散形为气,聚形为太上老君。”其基本教义是通过守一、守道诫,达到长生不死。

太上慈悲九幽拔罪法忏 第八卷简介

稽首皈依三宝尊 求忏父母罪业门,有罪无罪慈尊消 亡灵鬼度离苦沦,香赞,玉炉香煖 恩及重泉 翩翩旌旗到虞渊,汤镬灿金莲 忏法弘宣扬 长乐五云旋,惟愿,虚皇降鉴 接引上升天 稽首同心,恭对,坛前礼拜九幽宝忏第八卷 如法,九幽拔罪天尊,尔时,元始天尊 为普救真人演说 北方洞阴 朔单,郁 绝五灵玄老 五?天君 真定境界 无极,之国 端化庄严 既竟 重为演说 东北方梵?,天君 长乐境界 其有真人 名曰妙音 无,极之国 周布庄严 若人临终之日 愿生彼国,当洁己清斋 请师奉礼,东北方应号天尊 长跪忏悔 免恒沙罪障,获无量善因 炼魄朱陵 游神紫府 众等至心,皈命敬礼 人各恭敬,志心朝礼,东北方度仙上圣天尊 智惠无尽天尊,大智成就天尊欢喜清净天尊,定生延寿天尊广度沉沦天尊,积功成圣天尊凝神照境天尊,和神利物天尊总领众灵天尊,幽照无极天尊善断迷惑天尊,琼瑶宝盖天尊朱景洞明天尊,体悟万德天尊大洞渊微天尊,万行圆满天尊无极玉皇天尊,太乘空惠天尊清净遗慈天尊,还功报德天尊隐迹全道天尊,法体圆满天尊高上玉皇天尊,紫霞浮盖天尊玄智远照天尊,法云流润天尊阐扬妙化天尊,行圆空界天尊感降慈缘天尊,湛寂体玄天尊玉京垂惠天尊,保度应权天尊太微光范天尊,真相具足天尊法缘常济天尊,劝化无碍天尊大光恒照天尊,道?含育天尊降伏强梁天尊,延光布像天尊永证道源天尊,志节微妙天尊常传真戒天尊,道惠圆满天尊光德具足天尊,无量慈惠天尊冲和静乐天尊,玄隐无为天尊幽源不测天尊,大慈大悲救苦真人 大慈大悲大惠真人,大慈大悲拔难真人 大慈大悲定惠真人,大慈大悲济苦真人 大慈大悲上生真人,皈命太上尊 能消一切罪 礼三宝已 复次忏悔,志心皈命,东北方无上三宝 臣等忏悔 受经破戒之罪,众等自从无量劫来 至于今日 舍生受生 受,诸报应 或曾尊受经戒 三戒 五戒 九戒,十戒 十二可从戒 二十四戒 一百八十戒,三百大戒 或曾亲受 或见人受 皆不信敬,恒起慢心 秽犯过多 诽谤非一 以同戏谑,曾不护持 言行有违 书写不敬 读诵讹谬,文字参差 或曾读诵 上清经 灵宝经 正一,经道德经 西升经 黄庭经 内观经 太平经,消灾经 报恩经 九幽经 救苦经及诸经戒,或曾读诵 或见人读诵 以为轻戏 不起虔心,悔圣人言 笑大道义 或供养有缺 或保,护不专 或书写纸墨 怯恶装潢 卷轴欹斜,或脱落真文 或揩改义理 都缘愚昧 是有乖,仪 浮世不坚 忏陈未遇 今遇大道 恳愿消,除 天尊言 如上罪缘 其尤最甚 如不忏洗,永失轮回 苦未终年 即遇恶疾 形骸劣弱,肌骨尪残 气息微赢 言辞拙恶 礼貌乖差,去就生疏 或已寿终 难逢净土 游魂北岱,量罪重轻 以其报对 苦恼无穷 轮回无计,种种捶考 楚毒难言 啼叫难言  *** 莫及,痛来伤骨 热即连心 剑树千寻 攀缘须上,镬汤百沸 积压须沈 消烂形躯 昼夜不舍,何缘托廕 无可受生 如此罪源 总由前作,汝等男女 各自省心 勤奉至真 当求后果,请礼经忏 使入福田 已亡者 早得生天 未,终者 皆希安乐 谛听谛受 依法修行 忏悔,道前 志心敬礼 人各恭敬,志心朝礼,坤元保大天尊 后载博物天尊,无边善达天尊 利育群生天尊,遐宣道廕天尊 设大慈惠天尊,去住无相天尊 陶化四生天尊,太虚常寂天尊 紫极观相天尊,澄真静意天尊 紫府凝神天尊,恒游寂处天尊 信乐正法天尊,胜华潜耀天尊 默念无为天尊,高真定智天尊 玄台勤功天尊,群灵普护天尊 挥灵妙用天尊,凝神生惠天尊 慈教广度天尊,教度八难天尊 延寿无尽天尊,寂住玄都天尊 和光隐妙天尊,窈冥神光天尊 清净真惠天尊,东华广德天尊 至极安乐天尊,端靖凝和天尊 最胜妙果天尊,善救世界天尊 湛相淳寂天尊,应念救生天尊 百宝胜严天尊,广启神化天尊 高虚最妙天尊,广化玄宗天尊 南丹辉惠天尊,朱灵宝德天尊 妙力宝王天尊,虚极垂感天尊 具教方便天尊,慈和忍爱天尊 尊贵无边天尊,宁抚万神天尊 晏豫景像天尊,总朝上帝天尊 玄理垂文天尊,大慈大悲救苦真人 大慈大悲大惠真人,大慈大悲救难真人 大慈大悲定惠真人,大慈大悲济苦真人 大慈大悲上生真人,皈命太上尊 能消一切罪 礼三宝已 复次忏悔,志心皈命,东北方无上天尊 忏悔破斋毁道之罪 众等自,从无始劫来 至于今日 舍身受身 受诸报应,或曾修设斋醮 食啖斋食 不生敬信 或修上,清斋 金箓斋 黄箓斋 灵宝斋 三元斋,北帝斋 八节斋 十直斋 五腊斋 庚申斋,本命斋 如是等斋 或曾亲设 或曾亲受,虽言名目 不起敬心 多有触犯 或将荤辛混,杂 腥秽同厨 不洁己身 但多慢易 过中更,食 宿心不精 诽谤至真 将同邪伪 言犹虚,诞 心岂虔恭 如上罪根 秤量最重 死入地,狱 无有生全 或入酆都山二十四狱 或入监,天地狱 虚天地狱 元正地狱 玄沙地狱 北,缘地狱 刑正地狱 律令地狱 九天地狱 青,冥地狱 天一地狱 河伯地狱 累劫地狱 女,青地狱 如是等二十四地狱 三宝五灵 三官,九府 一百二十曹 千二百掾吏  执罚神兵,五万人 考掠罪魂 或足履刀山 或手攀剑树,或抱铜柱 或卧铁床 头顶火山 身负铁杖,饥则食炭 渴饮镕铜 或入镬汤 或经炉炭,碓擣硙磨 倒悬立锯 或硖石逼身 针锋贯体,足下煨烧 臂间杻锁 天尊言 如斯罪类 报,应分明 若有善男子 善女人 得悟此经 心,生信向 清静供养 礼拜烧香 乞灭三涂冥司,罪累 亿曾万祖 过往亡灵 爰及己身 现存,眷属 所缠殃过 请乞解纷 即遣飞天神人,赍九龙之符命 历诸地狱 悉令荡涤 咸使消,除回向发心 增修上善 稽首皈依,十方常住三宝,太上慈悲九幽拔罪法忏第八卷终,修斋礼忏诵真经 赦除前生六欲情,惟愿天尊垂拔度 亲魂时刻早升天,又赞,长乐境界 大福天堂 镬汤瀜润化威光,称扬众号渡慈航 周匝庄严炼质登神,皈命,度仙上圣天尊,度仙上圣天尊,度仙上圣大天尊

老子道德经想尔注(敦煌本)简介

道藏综合索引 书名:老子道德经想尔注(敦煌本) 编著: 卷数:二卷 正统道藏: 字号 涵芬楼本第册 新文丰本第册 三家本第册 道藏提要:编号 中华道藏:四辅真经道德真经 第9册 ?老子道德经想尔注(敦煌本),相传为东汉天师道天师张陵撰,或以为是张陵之孙天师张鲁撰。原书二卷。《正统道藏》未收。《道藏缺经目录》着录。现有敦煌发现的南北朝残抄本一件(S6025),保存原书上卷,亦即老子《道经》第三章至第三十七章之注文。近人饶宗颐据敦煌抄本整理而成《老子想尔注校笺》一书。此书以早期五斗米道思想教义注解《老子》。认为「道」是有意志的最高神灵。道即是一,「一散形为气,聚形为太上老君」。教导信徒奉道守诫,认为按道意行事,可以致国太平、长生成仙,故注文宣称:「道设生以赏善,设死以威恶;」「奉道诫,积善成功,积精成神,神成仙寿」。书中又批评世间邪道伪伎,强调炼形长生。总之,神化老子之道,强调奉道守诫,追求长生仙寿,是此书主要特点,其思想内容与《太平经》、《老子河上公注》等早期道书相符,据《传授经戒仪注诀》称:汉末保师张鲁曾以此书教化蜀中民众,南北朝天师道规定此书为教徒必须传授修习的太玄部经典之一。

道教经典著作有哪些?

道教经典

《周易参同契》和《太平经》的出现,和五斗米道、太平道教团的产生,是道教形成的标志。

《周易参同契》是关於炼丹术的最早理论,被后人称为「丹经王」,它是对以前还丹金液烧炼技术的总结。「参同契」是指将易学、黄老、炉火三者综合为一:太易性情,各如其度;炉火之事,真有所据;黄老用究,较而可御;三道由一,俱出经路。该书是汉代黄老学派炼丹家魏伯阳所著,记述炼丹器具的制备,与药物的种类、剂量,和炉火的调节,及药物的反应过程,或炼成后服食的方法,以及产生的效果等。书中特别对丹药的反应原理、火候的掌握方法,记述很详细,一直为后人奉为准则。

《周易参同契》又是汉代学家说明炼丹过程的记述,和易学与炼金术结合的产物,它还把汉代易学中的「卦气说」发展为「月体纳甲说」,因此它的理论在易学史上有一定的地位。若用易学的角度看《周易参同契》,是用阴阳变易说来解释丹药形成的原理,又用「月体纳甲说」来解释炉火掌握的原则。譬如《周易参同契》开端并说:「乾坤者易之门户,众卦之父母,坎离匡廓,转谷正轴,牝牡四卦,以为橐龠,覆冒阴阳之道,犹工御者执衔蛮,准绳辙,处中以制外,数在律历纪,月节有五六,经纬奉日使,兼并为六十,刚柔有表里。」乾坤坎离和后面说的「六十」指的是六十四卦,用六十四卦来解释炼丹的全部过程,则六十四卦中,取用乾坤坎离为四个基本卦,是丹药形成依据(乾坤为炉鼎,上釜为乾,下釜为坤,并取天上地下之象。坎离指药物,坎即是铅,离即是汞;或坎为水,离为火;火指药物蒸馏,水指药物熔化为液体。乾卦、离卦为阳,坤卦、坎卦为阴;鼎上为阳,鼎下为阴;汞为阳,铅为阴;火为阳,水为阴。)鼎炉及药物等,都是依阴阳变易的法则进行作炼,尤其「牝牡四卦,以为橐龠,或覆冒阴阳之道」之说,指明炼丹过程也要依据自然界阴阳势力的消长来掌握火候。

「经纬奉日使」说明把剩下的六十卦分配在三十天内,每天有两卦;「刚柔有表里」说明阴阳属性之相成相克。《周易参同契》特别强调坎离两卦之作用,同时也明确地说明「易为坎离」,以坎离讲阴阳变易,如此说,也无违背易学的阴阳变易原则和炼烧的原则。炼丹的过程,药物和水、火二气的变化,铅为阴,其遇火而熔为白液;汞为阳,其遇火而升华;水为阴,火为阳,混而为一,炼为丹药,此即是「易谓坎离」。

《周易参同契》的「月体纳甲说」,是说明炼丹火候要随每月月亮的盈虚而调节。但火候有两种,文火和武火。减炭为文火,加炭为武火;在一个月里,前半月用文火,后半月用武火;在一年内,冬至后用文火,夏至后用武火。它是要求炼丹术依据自然界阴阳势力的消长掌握火候。

《参同契》的「纳甲说」有三种,说明炼丹运火程序,因此称为「月体纳甲说」。

第一种是六十卦纳甲说,将一个月分六十个昼夜,配以六个卦,每日早晚的用火。

第二种是八卦纳甲说,以月亮的盈亏说明一月之中的用火,以坎离两卦代表日月,以其余六卦代表月亮的盈亏过程,八卦又各配以天干地支。

第三种是十二消息卦说,十二消息卦是用十二个卦(复、临、泰、大杜、夬、乾、姤、遁、否、观、剥、坤)表示阴阳二气的消长。

《参同契》用这十二个卦与天干十二律相匹配,说明一个月或一年的用火程序;又用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说明铅汞加温起反应,转化为金丹的过程。

阴阳五行说为汉代思想的主干,所以在《参同契》可以看到道教产生的背景,同时看到道教阴阳五行说和儒学的成分。

《太平经》是流传至今的最早道教经典,《太平经》的历史可以上溯至西汉;《汉书》记载西汉成帝时,曾有齐人甘忠可作《天官历包元太平经》。

《太平经》产生於东汉安帝、顺帝时,出自于吉等人,后於桓帝时由襄楷进献给朝廷;原经本有一百七十卷,但今现存於《道藏》中只有五十七卷。

《太平经》的宗旨,为兴国广嗣之术,是讲「气」以养长生,则为生命存在和长生方法。《太平经钞?癸部》说:「三气共一,为神根也,一为精,一为神,一为气,此三共一位,本天地人之气。神者受于天,精者受于地,气者受于中和,相与共为一道。故神者乘气而行,精者居中也,三者相助为治。故人欲寿者,乃当爱气、尊神、重精也。」说明「精气神」是人生命存在的基础。《太平经钞?壬部》说:「人有一身,与精神相合配也。形者乃主死,精神者乃主生;常合则吉,去则凶;无精神则死,有精神则生。相合则为一,可以长存也。」

历史上的「精气神」,在《太平经》已经有新的发展,则「精气神」的性质,与人的行为和人的身体有密切关系。但「精神」有善恶、吉凶,人身的精神亦然;因为精神的性质决定人行为的善恶,故有关性与命的关系甚大。又人行为的性质也可以使相应性质的精神进入身体,并精神可以出入人身,更赋予精神以人格神的特徵,在人格神的精神中表现。

其实人之身体中有所谓「人身之神」、「司过神」和「五脏之神」。司过神曰「监察神」,为监察人行为过失的神;这种神在《太平经》叫做「六司命神」,证明人五脏之神,也有司过之功能(所谓「你知我知」之意)。

五脏之神「心、肝、脾、肺、肾」,在《太平经》相应为一种形神求长生的论述,所谓「精神出游,神随人意,诸神司过」,以此论述为根据;又括「守神」、「致神」、「还神」三种。守神有两方面的含义:

一、存守身中已有的精神,使不失去或游离身外。

二、守神可以防止凶神恶气在身中作乱。

「致神」是防止招致身外之精神来侵入居住人之身中。

「还神」的对象是本在身中却一时游离身外的精神,通过还神的办法,使它们返回人体与身形相合,以达到消除疾病和长生久视的目的。这种方法是重在「思」,在思神时,要把这些神像挂在静室中实行凝思,并要佩神符,及吞服丹书。

《太平经》中的「承负」,也是道教史上重要的观念,它给人们行为的后果作了解释;因为一个人行善反得恶果,行恶反得善果。这个问题,《太平经》认为是「承负」所引起的作用。「承负」说明人今生的遭遇是受前辈人行为的影响,今生的行为也会带给后辈人福祉;承者为前,负者为后。《解师策书诀》说:「承负是告诫人们要为后世人行善,免受承负之厄;本人能行善得道,也能免去承负之厄。」

庄子

道家经典著作。为周·庄周撰。又称《南华真经》,全书三十三篇,多以寓言阐述哲理,其中也有不少关于气功的论述。如“踵息”、“心斋”、“坐忘”、“缘督以为经”、“吹喣呼吸,吐故纳新”等等,对后世影响较大。

列子

道家经典著作。为周·列御寇撰。又称《冲虚至德真经》,全书八篇。以“至虚”、“终天”的思想家为本,其宗旨与《老子》、《庄子》相同。书中很多阐述与气功养生有关,为后世气功重视。

阴符经

道教经典著作。传为黄帝撰。全称为《黄帝阴符经》一篇。该书自唐代李筌公开传播以来,就受到道教学者的重视,各以心得注解,今存四十余种注本。书中某些论述对气功养生有指导意义。

黄庭经

道教气功经典著作。书分三种:《黄庭内景经》、《黄庭外景经》、《黄庭中景经》,各一卷。《内景经》成书于西晋太康年间,《外景经》成书于东晋年间,《中景经》约成书于南北朝间,是在“内”、“外”两经的基础上综合加工而成。《黄庭经》提出的“三黄庭”、“三丹田”之说,渊源于《太平经》的“三元合一”论。黄庭即上丹田,于身指脑,为百神之主宰;中黄庭即中丹田,于身指心,为脏腑之根本;下黄庭即下丹田,于身指脐下关元穴,为阴阳之门户、精气之命脉。只要如法存想黄庭,养炼丹田,就能固精全气,长生久世。具体做法三经各有不同。

抱朴子内篇

道教道教经典著作。二十卷。东晋·葛洪撰。次书包括道教理论、神仙方药、鬼怪变化、养生延年等内容,为道教道教集成之作。书中阐述了长生不老学说,提供了先秦以来各类内炼养生方法。其中有关气功的内容,集中地反映在《对俗》、《至理》、《释滞》、《杂应》、《地真》等篇章中。明代的刊本《抱朴子内篇》,末附《别旨》一卷,专述吐故导引,为气功专篇,极有参考价值。

清静经

道教经典著作。全称《太上老君说常清静妙经》。一卷。唐代著作,不著撰人。此经本着老子“清静无为”的宗旨,认为人能清静,即可得道,住世长年。而获得清静之法,唯有观空。

了心经

道教经典著作。全称《太上老君说了心经》。一卷。唐代著作。不著撰人。书中认为“心为神主,动静从心”,只有从澄心定神入手,修炼才能成功。

天机经

道教经典著作。又名《阴符天机经》。一卷。唐代著作,不著撰人。 此经为阐发《阴符经》而作。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15053971836@139.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推荐文章
易经系传别讲上传11章,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04)在线学习
2023-09-19
易经系传别讲上传11章,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04)在线学习
性命圭旨42.坐禅图修炼详解
2023-09-20
性命圭旨42.坐禅图修炼详解
怎样才能“气沉丹田,声贯于顶”
2023-09-16
怎样才能“气沉丹田,声贯于顶”
许真君宝诰(注解)
2023-09-18
许真君宝诰(注解)
易经系传别讲下传05章,憧憧往来,朋从尔思(11)在线学习
2023-09-19
易经系传别讲下传05章,憧憧往来,朋从尔思(11)在线学习
易经系传别讲上传08章,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17)在线学习
2023-09-19
易经系传别讲上传08章,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17)在线学习
梅花易数序入门详解
2023-09-20
梅花易数序入门详解
太平经的“天医”“神药”“天父地母”说
2023-09-18
太平经的“天医”“神药”“天父地母”说
道德经简读第八十一章
2023-09-19
道德经简读第八十一章
易经证释离卦详解
2023-09-19
易经证释离卦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