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系传别讲下传05章,憧憧往来,朋从尔思(06)在线学习

道医阁  2023-09-19 21:49:08

易经系传别讲下传05章,憧憧往来,朋从尔思(06)在线学习

当前位置:首页 >> 南怀瑾全集 >> 易经系传别讲

《易经系传别讲》下传05章 憧憧往来 朋从尔思(06)


非所困而困

易曰:困于石,据于蒺藜,入于其宫,不见其妻,凶。

这是孔子解释泽水困,六三爻的爻辞。泽水困卦的意思,就像在太平洋里弄一个养鱼池,外边还是有水包围着,这就是困。泽就是水池,水池在大水的中间,这样子就叫困。意思是外面的力量太大了,里边是小水,外面是大水,你这一点小水算什么!这就是困卦卦象的写意图。

这里讲的六三爻,六就是阴爻的代号,六三就是第三爻。就这个卦的图象看,从第二爻到第四爻象个水井一样,这就叫困。

困于石,据于蒺藜,入于其宫,不见其妻,凶。

这是六三爻的爻辞。卜卦卜到这一卦,糟透啦!这个人不但生意垮台,又犯了法,只有逃了!逃到哪里?逃到荒郊野外的茅草棚下,乱石堆里,地上长的都是蒺藜(蒺藜结的子有刺,能刺人),躲在这里等天黑,再偷偷回家,家里老婆也不见了。这是一幅很悲惨的图画,跟越王勾践被俘虏后卧薪尝胆一样,太太还要到吴王宫里做苦工、做佣人,越王自己睡在草上。当时的勾践就是困到了极点。

前面孔子研究的是咸卦。这里提出了困卦,这里边有着深义。

子曰:非所困而困焉,名必辱;非所据而据焉,身必危。既辱且危,死期将至,妻其可得见邪?

“非所困而困焉”,不应该倒楣而倒楣,是自己制造出来倒楣的局面,是因为自己没有智慧。本来不应该受困,就因为自己有脾气、有主见、不肯接纳别人的建议、刚愎自用,而遭到失败,这个困难是自己招来的。孔子说照这个卦的现象看,并不是没有办法处理,因为你没有智慧,碰到困卦六三爻,外面是个大池,里面是个井。等于我们今天工业社会,你要做生意,同行四面八方都是酱很雄厚的人,人家拥有国际市场,外资合作,或者跟日本人合作,或者跟美国人合作。而你同样的电子工厂,夹在人家的中间,人家欢迎你来入股,大家合作,你偏不肯,一定要自己干,看你怎么生存!

假设我们的青年朋友碰到这种状况,怎么打破这个困境呢?怎么办?你等于坐在井里,四面八方大酱家都把你包围了,而你却还陶醉在自己技术好、本事大的观念中。照理说这些都是很不错的条件,但人家资本雄厚,待遇高,工人都被挖去了,你只有一个工人——你的太太。这样跟那些资本大的工厂来竞争,这个困境你怎么解?我们想想这个图案,处境是什么情况,便不问可知了。


道家经典

中学问题关于《周易》急!!

【原文】上古穴居而野处⑴,后世圣人⑵易之以宫⑶室,上栋下宇⑷,以待⑸风雨,盖取诸《大⑹壮⑺》。
【译文】远古时候人们居住在洞穴中并且是在野外生活,后代帝王改变这种状况用房屋替代,上有栋梁,下有屋檐,用来抵御风雨,这是因为取之于《大壮》卦规模宏大气势雄壮的道理。
注释:⑴“处”居住,生活。《诗经·召南·殷其靁》:“莫敢遑处。”
⑵“圣人”君主时代对帝王的尊称。《礼记·大传》:“圣人南面而治天下,必自人道始矣。”;《韩非子·外储说右下》:“是以圣人不亲细民,明主不躬小事。”
⑶“宫”房屋。《国语·周语上》:“彘之乱,宣王在邵公之宫,国人围之。”
⑷“宇”屋檐。《诗经·豳风·七月》:“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
⑸“待”对付,抵御。《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今城郭不完,兵甲不备,不可以待不虞。”
⑹“大”形容体积、面积、数量、力量、规模、程度等方面超过一般或超过所比较的对象。《诗经·郑风·遵大路》:“遵彼大路兮。”
⑺“壮”雄壮,强盛。《汉书·东方朔传》:“拔剑割肉,壹何壮也。”(雄壮:强壮,健壮。)

100分!求颜子所好何学论和定性书的译文!

颜子所好何学论
孔圣人门下有三千弟子,独独称赞颜回好学。《诗》(《诗经》)、《书》(《尚书》)、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等等,那三千弟子并不是没有修习掌握,但是孔子唯独称赞颜回好学。学的是什么呢?是通过学习来达到圣人之道。
圣人的境界可以通过学习来达到吗?是的。学习的方法是怎样的呢?
人的形体生成以后,外界的事物与人接触,人的内心被触动,产生七情,叫做喜、怒、哀、惧、爱、恶、欲。七情产生后(若不加约束)就会愈发浓烈,需要心性来雕琢。所以警醒的人会约束他的感情,使之合乎中道,正心养性,就叫作“性其情”。愚钝的人却不懂得制约,放纵他的感情而达到极端的地步,以致禁锢了自己的心性,心性就泯灭了,就叫做“情其性”。学习的方法,就是正心养性。内心中正,真诚信实,就可称为圣人了。

程颢在这篇文章中的总纲就是:“所谓定者,动亦定,静亦定,无将迎,无内外。”(《定性书》)程颢说无论动也罢,静也罢,但“性”是不变的,并没有内外之分。这个“无将迎”,是引庄子“圣人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庄子*应帝王》),他们都认为“圣人”的心像镜子,有什么东西,便出现什么样的影子,照的东西去了,不必送它,来了也不必迎它,物不来即不应,物来即应,应了也不必把它藏起来。程颢讲的“胜物而不伤”,不是庄子的养生,是说战胜外界的事物而不被他们所伤害。这说明“动亦定,静亦定,无将迎,无内外”,用无照镜子比喻“心”的作用,也就是“心”不变,只是物在变而已。
程颢指出张载的错误就在于“苟以外物为外,牵己而从之”,(《定性书》)就是说“性有内外”。程颢认为这样又有矛盾,也就是:“且以己性为随物于外,则当其在外时,何者为在内?”(同上文)“牵己而从之”,就是性随物于外,应该说“性在其外”,然而前提是“有内外”。这句话的另一层含义就在于,说张载的观点,机械地拒绝外物的诱惑,并不清楚性无内外,在这样的前提下,谈“定”是毫无意义的,这样来说,张载的错误就在于“不知性之无内外也”。(同上文)
怎样说明这个问题?程颢说:“夫天地之常,以其心普万物而无心;圣人之常,以其情顺万物而无情。”(同上文)实际上这句话的中心内容就是他说的“浑然与物同体”(《程氏遗书》卷二上),这里说“圣人”的精神境界与天地的精神境界一样,天地本来无心,是因人有心而天地有心;天地无情,因人有情而有情。“普万物”,“顺万事”,就是“识得此理,以诚、敬存之而已,不必防检,不须穷索”(同上文),“诚”就是没有虚假,也就是佛家所说的“不妄”;“敬”就是心不分散,也就是道家所说的“主一”。“以诚、敬存之”不需要防守自己,不需要怕自己有错误行为,也不必“穷索”,怕这个道理有错,这便是实实在在的注意“浑然与物同体”这个道理。这也就是说任何事物只能存在于天地之内,而不能存在于天地之外,天地没有自己的心,一切有心的事物的心,就是天地之心,对于天地来说没有主客观之分。这样为程颢所说的“性无内外”提供了理论依据,从天地推理到圣人的精神境界,自然也无内外之分,这样也可以说,一切有感情的事物的感情,就是圣人的感情。
于是程颢又说:“故君子之学,莫若廓然而大公,物来而顺应。”这里说的是“圣人”与天地同体,无论什么事都能顺其自然而行之,他们所做的事情都是合乎天地之间的规律的,都能顺应天地变化,这也就是儒家追求的最高境界,与孔子所说的“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距”(《论语*为政》),儒家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使社会变成“大同世界”,而使人也成为有高道德水准的人。有人说儒家的“大同说”是对上古尧舜社会的向往,我认为这是儒家的一种社会理想,不单单是追述上古。这个“大同世界”中的人必然也是具有高道德水准的人,只有达到这个精神境界才能达到“大同世界”。
程颢引用《易传*咸卦卦辞》:“贞吉,悔亡。憧憧往来,朋从尔思。”来证明他的观点。《爻辞》讲:“咸,感也。”《程氏易传》讲:“四在中而居上,当心之位,故为感之主。而言感之道,贞正则吉而悔则亡,感不以正则有悔也。贞者,虚中无我之谓也。若往来憧憧然,用其私心以感物,则思之所及者有所感动,所不及者不能感也,岂能廓然无所不通乎?”程颐解的是咸卦中的九四。这里意思是说,想到的便要受其所感,而想不及的则没什么感受,具有十分普遍的意义。这个“心”是一般的“我”的所思所感。“虚中无我”,便是“天地无心”,“天地无情”,“我”是具有普遍意义之“我”。我这里引程颐的话是为了能更好的说明程颢的观点。
接下来程颢分析了为何人要受“外物所累”的原因。他说:“人之情各有所蔽,故不能适道,大率患在于自私而用智。”(《定性书》)他认为,人所以受到“外物所累”,就在于“自私而用智”,私利人欲蒙蔽了人得本心,以至于“有为”、“明觉”达不到。“自私则不能以有为应迹,用智则不能以明觉为自然”(同上文),“人心”本来是“有为”而“明觉”的,完全能够自发地作出反应,但是由于外物所迁,污染了人欲。从而使人们在寻求自身利益时,自作聪明,“用智”来得到利益,结果把这种“明觉”掩盖了故不能适道。程颢批评张载“以恶外物之心,而求照无物之地,是反鉴而索照也”,就是说张载所根据的《礼记*乐记》中所说:“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物至知知,然后好恶形焉。好恶无节于内,知诱于外,不能反躬,天理灭矣。夫物之感人无穷,而人之好恶无节,则是物至而人化物也。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和自己亲身经历,所说“定性未能不动,独累于外物”的错误在于自知外物给“人心”带来的作用,而刻意地去抵制或拒绝它。
程颢又引用《易传*艮卦卦辞》和孟子的话来说明这个问题。《易传》讲:“艮其背,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程氏易传》解释说:“人之所以不能安其止者,动于欲也,欲牵于前而求其止,不可得也。故艮之道当艮其背,所见者在前而背乃背之,是所不见也。止于所不见,则无欲以乱其心而止乃安。不获其身,不见其身也,谓无我也。无我则止矣。”就是说人只顾其背而不顾其身,只顾部分不顾整体,以致被迫离家,远走他乡,行其庭而不见其人。这都是因为“人欲”所致,如果没有“人欲”则不是这样。这与庄子所说的“感而后应,迫而后动,不得已而后起。去知与故,循天之理”(《庄子*刻意》)是一个道理。
孟子说了这样一句话,就是“所恶于智者,为其凿也”(《孟子*离娄下》)。焦循《孟子正义》中说:“恶人欲用智而妄穿凿,不顺物之性而改道以养之,按此智即人性之私也。孔子言:性相近,习相远,惟上智与下愚不移。移谓变通也。愚者可以转而善,智者可以转而为不善,此习,所以相远。智者何以转而为不善,为其凿也。正苦于知而凿其知。”这为程颢批评“用智”,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宋明理学家认为“义利之辩”是“人与禽兽之辩”,他们讲求“义”而不讲“利”。
程颢想出一种绝妙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就是“两忘”,他说:“与其非外而是内,不若内外之两忘也。”(《定性书》)他讲这个“两忘”的理由是:“两忘,澄然无事矣。无事则定,定则明,明则尚何应物之为累哉!圣人之喜,以物之当喜;圣人之怒,以物之当怒。是圣人之喜怒,不系于心而系于物也。”(同上文)这就是说,再接触事物的过程中,不要打自己的小算盘,也不要把自己的私心杂念掺和其中,而让内心的良知良能对事物作出自发的反映,按事物的本来面目和提正作出判断,忘却内外,也便是“性无内外之分”。
这个“两忘”由来于《庄子*大宗师》,其原文如下:“与其誉尧而非桀,不如两忘而化其道。”“无事而生定”。这说明一点,程颢的这种“定性”的理论来自于庄子,即是无心无情,无心即无思无虑,无情即无好无恶,无心于万化之无常,无性于万物之盛衰,无心无情就是超然于世外,就是绝对不动心。
程颢的这种定性理论,对陆王心学的“致良知”说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在《书陆九渊集序》中王守仁说:“佛至宋周、程二子,始复追寻孔孟之宗,而无极而太极,定之仁义中正而主静之说,动亦定,静亦定,无内外,无将迎之论。庶几精一之旨矣。”可见其影响,这也是认为程颢开启陆王心学的一大明证。

周易! 谁能解释一下 咸卦的意思?

原文) (卦辞): :咸,亨,利贞。取女,吉。
(爻辞): 上六:咸其辅、颊、舌。
九五:咸其脢,无悔。
九四:贞吉,悔亡。憧憧往来,朋从尔思。
九三:咸其股,执其随往,吝。
六二:咸其腓,凶。居吉。
初六:咸其拇。
(译文)(卦辞) :真诚的感情能使人类之间和睦相处,利于对此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建立在男婚女嫁的婚约基础上的感情将会产生完满的结局。
(爻辞): 初六( ):触摸对方的脚,以传达自己的爱慕之情。
六二( ):鲁莽地触摸她的小腿,将造成不好的结局。向深爱的人表达自己的尊重才可以有一个完美的结局。
九三( ):抚摸她的大腿,并强制发生性行为,将会留下悔恨。
九四( ):有了正确的认识就能有一个完美的结局,就不会发生使人感到悔恨的事。使人心旷神怡的和谐的性生活是建立在你情我愿、心心相印的状态之上的。
九五( ):心心相印的恋人热情地拥抱,没有过错。
上六( ):吻她的脸、额和舌头。
(注释):咸卦卦辞:“ :咸,亨。利贞。取女,吉。”
“ ”:咸卦卦画。由损卦卦画“ ”演变而来。经过了六个变化过程,即由损卦变为初六爻的蒙卦“ ”;再变为六二爻的剥卦“ ”;九三爻的艮卦“ ”;九四爻的旅卦“ ”;九五爻的遁卦“ ”;上六爻的咸卦“ ”。咸卦卦画是咸卦完成六爻变化后的上六爻爻形。
“咸”:《说文》:“咸,皆也,悉也。”《尔雅·释诂下》:“咸,皆也。”《庄子·知北游》:“周、遍、咸三者,异名同实,其指一也。”咸有普遍、全部之义。为什么是这个意思?古人未说。观字形,甲骨文咸字从戍,从口,其本义当为军人手持武器守卫边防,保家卫国。古代兵役制是以家为单位应召,每家至少出一人服兵役,基本上是全民皆兵,故咸字被引申为都、普遍等义。军人远离故土,与家乡的亲人相互牵挂,故咸又引申为感知、感化、感应、感情等义,后加“心”字底写作“感”。这里用感情、感应之义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15053971836@139.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推荐文章
易经系传别讲上传11章,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04)在线学习
2023-09-19
易经系传别讲上传11章,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04)在线学习
性命圭旨42.坐禅图修炼详解
2023-09-20
性命圭旨42.坐禅图修炼详解
怎样才能“气沉丹田,声贯于顶”
2023-09-16
怎样才能“气沉丹田,声贯于顶”
许真君宝诰(注解)
2023-09-18
许真君宝诰(注解)
易经系传别讲下传05章,憧憧往来,朋从尔思(11)在线学习
2023-09-19
易经系传别讲下传05章,憧憧往来,朋从尔思(11)在线学习
易经系传别讲上传08章,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17)在线学习
2023-09-19
易经系传别讲上传08章,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17)在线学习
梅花易数序入门详解
2023-09-20
梅花易数序入门详解
太平经的“天医”“神药”“天父地母”说
2023-09-18
太平经的“天医”“神药”“天父地母”说
道德经简读第八十一章
2023-09-19
道德经简读第八十一章
易经证释离卦详解
2023-09-19
易经证释离卦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