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证释序详解

道医阁  2023-09-19 22:52:01

易经证释序详解

《易经证释》序


《宗主序》

易道玄微。至于无名无形。易道广博。包乎万物万事。盖有天地以后。无物不在易中。未有天地以前。一气即为易体。故先后天之名。首着于易。天地鬼神之情。尽备于易。性命道德之言。皆详于易。生死变化之数。均述于易。以言天地。则尽其神。以言人物。则概其道以言往。则溯诸无始、而立其极。以言来。则推至无尽、而明其化。以修、则道立而德成。以行、则事理而物顺。以其功言、则成王道之治、而无所为。以其体言、则符仙fo之真、而大有得。以用于寻常。而不悖于情性。以致其远大。而能底于中和,是为道德之宗。命数之本。天人之所由一。事物之所由平。政治以成。制作以君子着。小人各尽其德。圣愚贤否各适所成。虽取舍万殊、而底于一道。虽变化尽态、而归于至中。盖本诸天道之常。

仿于大道之则。宜于人物之情性。辨于幽明之感通。故在天地间。生成者莫能外。行止者莫能违。允宜为万古之师。万类所倚。以为教化。则包诸宗。以为文章。则造至极。茍非至圣。孰能为之。故夫子备言其精。诸儒各赞其言。合五经以证其终结。励众善以征其初成。不可视为古书。同诸旧史。不可作为文艺。比之诗词。精益求精。必实行而后得。博而反约。必贯通而有成。是以讲演不厌其详。研求尤须尽力。珍闻而宝藏于心。等诸拳拳之颜子。集思而实行于事。毋负循循之尼山。庶易道获见重明。后生不迷古训。则世运亦将成大治。万国尽化于斯文矣!是为序。

《复圣序例》

易者、古圣人作也。传于庖羲。绍述于神农轩辕。继承于尧舜及夏后氏。周文因而变化之。以成今传之经。盖庖牺时、因河图洛书之见也。而明察天地之象。概论人物之情。上以穷生化之初。下以辨变易之轨。幽以探于神鬼。明以合于日月。远以征于四极。近以求于一心。而后知天地生成。物类化育。情性本于道。气质成于神。有其用必有其本。有其后必有其先。阴阳必循环以为行。水火必生制以为用。物必有极。事必有中。见诸外者。形质之消长。而变化以成。存于中者。气神之营运。而中极有立。道者。依体以用而不穷。天者。依道以行而不息。是以有本则不失其序。有道则不尽于用。以不二为德则生生不已。以至中为体。则循环无端。皆顺乎自然。适于至道。无为而无不为。无思而无不中。无虑而无不得。故明道之为道。则天地人物。莫外道以生成。明天之为天。则生长盈虚。莫非气所运用。明生之为生。则吉凶寿夭。不出数之进退。明数之为数。则行藏出处。宜因时之推移。时者属乎天。位者隶于地。天地者。人物生存伤杀之宰。时位者。事物消长代谢之机。由天地以后言。则人物自天地出。由天地以前言。则天地自道成。所谓形上为道。形下为器。道器之间。一以贯之。是谓之易。故作易以明一切。凡先天后天人物。莫不归于易。易者一也。中也。极也。无始而有始。无形而有形。无名而有名。易者。自有以溯无也。自无以推有也。有无均齐于易。故易作而有无以名。天地既奠。日月山河。各有其纪。飞潜木石各有其类。世代递嬗。岁时迁移。各有其序。生长收藏。盈绌美恶。各有其名。而一于不一。同于不同。各因所适所宜。以始以终。其所维系之道。往来之途。各因所合所制。以成以败。皆统于易。以归中极。而顺乎天道。故易立而万类以定。天地之间人为贵。人之生也。受天地之中气。而有性命。顺造化之推移。而辨等名。因生养老死之道。而有人事。因喜怒美恶之感。而有人情。而有以适之、全之、利之、导之。以底于成德。而有以教之、诲之、鉴之、临之。以尽其原始要终之道。是皆备于易。故易立而人道以全。夫圣人之于天道也。通于神明。见于隐微。于人道也。明于性情。备于教政。于物之宜。事之利也。详于本末。昭于变化。而后立易以告天下。垂于有众。使天下不迷所生化之道。不失其修为之德。不惑神鬼之灵。不悖性命之则。而皆生成安乐。与物同寿。与天地同德日月同明。鬼神同其吉凶。气运同其变化。而后圣人成物之道尽。成己之德宏。而天下无不被其德。悦其道。此则圣人立易教民之功。可并天地覆载。其明诚修道之行。即同于治平政刑之施。故易之立也为教民。而人之明易。为率圣人之教。以致于自明诚者也。天下人类。果皆率是教以立其诚。则易之道成矣。易者、有易之义。言将易天下也。有不易之义。言示其体不易。而后其用不尽也。有简易之义。言推始于太一。而立本不二。以成其无息之德。达其用中之道也。知斯三义。而后明易。易岂易言乎哉。

《宗主附注》

今先将讲易之法说明。讲时采用一善本为准。五经各本。向多用朱本。唯易经。朱本有未善。不及后世来氏本。不过来氏所演图表过繁。祇宜参考。难为读本。今奉夫子命,就来本。节取必要图表。附列经文之前。去其繁而存其精。以便初学。因言易必用图表。人均有传图。为讲习之用。汉时儒者失之。乃传于道家及术数者流。儒者祇重文字训诂。虽有所得。不以附经本。使图表无传。非易之不用图表也。宋时以周邵之所习。得于道家。参于术数之书。经程朱审择。加于经本之前。易于是有图书。而不得其全。不明其用。乃无补于易。来氏复增演之。以广其旨。固较详备矣。而不明其统系。不知其用之主宾。义之先后。犹难使习者一目了然。今就所演。加以审正。为之讲明。以见古人易教之全。而竟易道之用。庶于后世读者有所裨益。至其错误或疑谬之处。随时指正可也。

又曰言易本天道。而习易则人事也。言天道则重气数。言人事则重象。以气数言象。是天道。以象言气数。是人事。因气数难知。象易见也。先有气数而后生象。此天道之自然。先明象而后明气数。此人事之次序。要皆本末之道也。如见天灾时变。而知天意。即由象以知气数。是由末达本也。而象因气数所生成。非有象而后气数至。是由本及末之道也。故明本不必求末。而不及本者。必自末始。今之灾变多矣。天之风雨旱潦不必论。即物之为变亦伙矣。蛆出道上,鸡生双首。种种怪异。非象之见耶。至于蝗蝻之灾。又其至明者。皆气数所感化而然。欲明气数。但求之象,即知天变之不已矣。故灾有天灾。异有物异,而莫非气数为之。亦莫非人心召之。人之变异尤多矣。怪产奇病。且不必数。即风尚之坏。情性之乖。或致逆伦悖理。鲜耻败德。皆自人心之非成之。人心如斯。欲气数之不变。得乎?此古人重天变。而必责于人事也。气数虽自天定,而变为灾福。则人所感召。人祇知天灾之难堪。不知人心之难善。是重末忘本。如浮舟海中。欲其不动。何可得也。易者易也。以人易天。以天易数。皆有必至之势。固然之理。精于易者。唯求易其不善为善。而可易其灾害为福。是则圣人以易为教之本旨。端在此乎。

《宗主序例》

易经上下篇。文王所制。其卦象本伏羲以来。所有卦辞爻象。参古易。而加入新义。此今之经文也。系辞上下传。说卦传。文言各类文章。则夫子搜集古圣所传。各易所用。而与文王易有相发明者。序卦传则夫子就文王之卦序。而说明其义趣也。杂卦传则夫子参合各易。变通文王之序而推衍其变化也。故传皆成于夫子。文王之经。夫子之传。乃为今易之本。经文虽不尽作于文王。而文王总其成。以卦序实文王所制也。传文虽不尽成于夫子。而夫子约其要。以删订十翼、实夫子之功也。此易经一书。虽曰自伏羲始。不过有其卦耳。虽曰历神农、皇帝、唐、虞、夏、商各易之变。不过间存其词。见其义耳。故名之周易。实文王与夫子二圣之作。微文王。无周易。微夫子。周易之义不全。以经文简。而当时忧谗畏讥。有不能尽诸文章者。故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以此夫子必为补之。补之不可杂于经。故列为传。传者。明其有所传也。系辞者。明其系于经也。凡系传文言之类。皆为周易不可少之文章。以周易之义。待文而后尽。若无之。则周易犹残阙也。而夫子十翼之功。不在文王下。且文王未言者。亦得夫子为详其略。而显其微。此足见夫子宪章之功矣。

经文与传之有同异者。则由传采自他易。传于先贤。有所授也。或与传文参差互出者。则由经文义有未尽。得于言外而为补述也。故传文中。上下系传。全为辅证经文不足者。凡古人制作。取义必专。立旨必纯。故成一家言。有独重之义与旨。而不杂他说。即有摭拾者。亦有言与其义旨同。虽言不同而实同。此不得视为合各家言。文王之易亦如是也。故所不录者。唯宜补之于传。而以系传名之。明其义本经文应有。以未得列入。别立为传而系之于经云耳。故系传上下。含义最宏。取例最多。凡以前各易。及涉及数象者。无不采录。虽言近杂纪。义若旁搜。而皆本易中固有之理。与气数必明之道。如河图洛书、二气五行、九宫甲子、五音六律、五运六气,以及天文地理、日星轨度、岁时节候之类。凡属于气之所化。形之所生。数有推移。象有升沉者。皆易也。皆易象固有者也。故皆宜采之以证易。而见易之广大神用。此系传所摭拾。非一家言。大之性道之功。小之术数之学。明则日用起居之事。玄则神天幽渺之说。皆详载焉。茍读经而不先读之。则将不知易之用矣。

系传者。由习易言。较经尤要。经限于体制。故辞约义简。传则无所限也。而其辞赡。其义宏。上下古今巨细显隐。无不及也。故其言易。有先天。有后天。有连归。有本宫。有岁象辟卦之类。其言数象也。有河图洛书。有太极两仪。有天地生成数。有五运六气、甲子岁会之图。其为古圣所发明者。自伏羲卦象。变为文字。神农医药。皇帝历数。及诸制作。文物器具。设立政教。开天下之先者。无不可由传中知之。虽为一经之传。实儗于上世之史。其义则由于中国文化。自易卦始。易卦以前。虽有难稽。其可考者。皆在易卦后也。皆仿诸卦象者也。故易卦实包天地、纳古今而弗遗。言人道者。必从之、以明为人之生。言天道者。必因之、以明天地之建。故名曰易。即太易。亦太一也。为万有之始。以上无所有也。故曰易。言自此而后变易。变易则无者为有。一者为众矣。此易道至广至高。而系传之辞以繁。义以博。职是故也。

孔子《宣圣讲易》序注

“易”自伏羲画卦,亦文亦画,本合图画文字为一,虽太极等图,系后人传出,源流自远。讲“易”时应并及各图,以资参证。

“易”为圣人明天道以立极,立人道以制教。本为明道而作,有关内修性命功甚多,故讲“易”应注意道功。“易”既本天地之道为教,内中多阐神鬼之德、阴阳之情,习“易”者,必有敬信之诚。而讲“易”时,应注重人神因果之理。“易”明神道,为明性命之源,吉凶祸福,均属“易”中固有之义,凡人生穷达寿夭,皆有定数,不可妄干,则习“易”者,必明行藏之所宜,得失之有定。故讲“易”时,应注重吉凶悔吝之说,而求其毋悖于“数”也。

“易”者,包乎道德、性情、数象、各类而言者也。言文必顾义,言数必征象,因名思义,因类辨物,因词审情,不可偏执,故讲“易”时,务求其贯通一切,而洞明圣人立教之旨。

“易”之言吉凶,重在数。言数,重在象。数见其气,象别其类,以征人事之所合。即以测天道之所宜,而见象必因着龟,明数必候气运;天干地支,五运六气,皆易所重;故讲易时,应并及占筮之术,测验之方。

“易”之为教,原以授民全生之道,推之成人成物,以至治国平天下,莫不贯通,而原始要终为第一义,人之习易,亦当求其先后,不可好为素隐行怪之谈。故讲易,虽不能如王弼之扫象,亦不可如费氏之徒以灾异言也。

易道博大精深,无不包被,内则修己以一天人,外则成人以一道德,而本末一以贯之,实时中也;。习易者既谙斯义,必期实行,务求行动咸宜。言思不悖,而能有德以为世则,有道以为人师,庶可使易教重明,圣道弥广。

易之为教,始于古圣,阐于道宗,成于儒者。言既精微,旨尤玄妙。固赅各教之义,集诸派之大成;习易者当以圣人天下为公之心,一本有教无类之旨;不可自存门户,有入主出奴之见,以自狭而圣人之教也。

易传至今,注说不一;汉宋各异派,儒道不同宗,遂致议论纷歧,争持龃龉,徒乱人意,何裨圣经?今兹讲易,务求阐明微言,表章至道;不执于宗派之习,不徒为同异之求;即令汉宋诸儒有所卓见,能探经旨,不睽经义,仍可互相引证,期其贯通;无问其人,祇征于是,则于圣人讲示之后,又可多得研究之助云尔。

以上各条,系为讲易之前,必知之事,以《易经》至深不易明,必先知其研习之道,方不为歧途所误,略指大概,以告读者,或亦极深研几之一助焉。

《孚佑帝君序》

易道玄微,至于无名无形;易象广博,包乎万物万事。盖有天地以后无物不在易中,未有天地以前,一气即为易体:故先后天之名,首着于易:天地鬼神之情,尽备于易;性命道德之言,皆详于易:生死变化之数,均述于易。以言天地,则尽其神;以言人物,则概共逍。以言往,则溯诸无始,而立其极;以言来,则推至无尽,而明其化。以修,则道立而德成;以行,则事理而物顺。以其功言,则成王道之治,而无所为;以其体言,则符仙fo之真,而大有得。以用于寻常,而不悖于情性;以致其远大,而能底于中和;是为道德之宗,命数之本。天人之所由一,事物之所由平,政治以成,制作以着,君子小人各尽其德,圣愚贤否各适所成,虽取舍万殊,而底于一道:虽变化尽态,而归于至中。盖本诸天道之常,仿于大道之则,宜于人物之情性,辨于幽明之感通,故在天地间,生成者莫能外;从事物间,行止者莫能违。允宜为万古之师,万类所倚,以为教化,则包诸宗;以为文章,则造至极,苟非至圣,孰能为之。

故夫子备言其精,诸儒各赞其要。合五经以证其终始,励众善以征其初成。不可视为古书,同诸旧史,不可作为文艺,比之诗词。精益求精,必实行而后得,博而反约,必贯通而有成。是以讲演不厌其详,研求尤须尽力,珍闻而宝藏于心,等诸拳拳之颜子,集思而实行于事,毋负循循之尼山,庶易道获见重明,后生不迷古训,则世运亦将成大治,万国尽化于斯文矣!是以为序。

《孚佑帝君序例》

易经上下篇,文王所制,其卦象本伏羲以来,所有卦辞爻象,参古易而加入新义,此今之经文也。系辞上下传、说卦传、文言各类文章。则夫子搜集古圣所传,各易所用,而与文王易有相发明者。序卦传则夫子就文王之卦序,而说明其义趣也。杂卦象则。夫子参合各易,变通文王之序而推衍其变化也;故传皆成于夫子。文王之经,夫子之传,乃为今易之本;经文虽不尽作于文王,而文王总其成,以卦序实文王所制也,传文虽不尽成于夫子,而夫子约其要,以删订十翼,实夫子之功也。此易经一书,虽曰自伏羲始,不过有其卦耳;虽曰历神农、黄帝、唐、虞、夏、商、各易之变,不过间存其词,见其义耳。故名之周易,实文王与夫子二圣之作。微文王,无周易; 微夫子,周易之义不全,以经文简,而当时忧谗畏讥,有不能尽诸文章者; 故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以此夫子必为补之,补之不可杂于经,故列为传。

传者,明有所传也,系辞者,明其系于经也,凡系、传、文言之类,皆为周易不可少之文章。以周易之义,待文而后尽,若无之,则周易犹残阙也,而夫子十翼之功,不在文王下,且文王未言者,亦得夫子为详其略,而显其微,此足见夫子宪章之功矣。

经文与传之有同异者,则由传采自他易,传于先贤,有所授也,或与传文参差互出者,则由经文义有未尽,得于言外而为补述也。故传文中上下系传。全为辅证经文不足者,凡古人制作,取义必专,立旨必纯,故成一家言。有独重之义与旨,而不杂他说,即有摭拾者,亦其言与其义旨同,虽言不同而实同,此不得视为合各家言,文王之易亦如是也。

故所不录者,唯宜补之于传,而以系传名之,明其义本经文应有,以未得列入,别立为傅而系之于经云耳。故系传上下,含义最宏,取例最多,凡以前各易,及涉于数象者,无不采录;虽言近杂纪,义若旁搜,而皆本易中固有之理,与气数必明之道,如河图、洛书、二气五行、九宫甲子、五音六律、五运六气、以及天文地理、日星轨度、岁时节候之类,凡属于气之所化,形之所生:数有推移,象有升沉者,皆易也,皆易象固有者也; 故皆宜采之以证易,而见易之广大神用。此系传所摭拾,非一家言,大之性道之功,小之术数之学,明则日用起居之事,玄则神天幽渺之说皆详载焉。苟读经而不先读之,则将不知易之用矣!

系传者,由习易言,较经尤要;经限于体制,故辞约义简,傅则无所限也,而其辞赡,其义宏,上下古今钜细显隐,无不及也,故其言易,有先天、有后天、有连归、有本宫、有岁象、辟卦之类,其言数象也,有河图、洛书、有太极两仪、有天地生成数、有五运六气、甲子岁会之图。其为古圣所发明者,自伏羲卦象,变为文字,神农医药,黄帝历数、及诸制作、文物器具、设立教政、开天下先者,无不可由传中知之;虽为一经之传,实儗于上世之史,其义则由于中国文化,自易卦始,易卦以前,虽有难稽,其可考者,皆在易卦后也,皆仿诸卦象者也。

故易卦实包天地,纳古今而弗遗,言人道者,必从之,以明为人之生; 言天道者,必因之,以明天地之建。故名曰易,既太易,亦太一也。为万有之始,以上无所有也。故曰易,言自此而后变易,变易则无者为有,一者为众矣 此易道至广至高,而系传之辞以繁,义以博,职是故也。

颜子《复圣序例》

易者,古圣人作也。传于庖牺,绍述于神农轩辕,继承于尧舜及夏后氏,周文王因而变化之,以成今传之经。

盖庖牺时,因河图、洛书之见也,而明察天地之象,概论人物之情,上以穷生化之初,下以辨变易之轨;幽以探于神鬼,明以合于日月;远以征于四极,近以求于一心,而后知天地生成,物类化育。

情性本于道,气质成于神,有其用必有其本,有其后必有其先,阴阳必循环以为行,水火必生制以为用,物必有极,事必有中。见诸外者,形质之消长,而变化以成。存于中者,气神之营运,而中极有立。

道者,依体以用而不穷,天者,依道以行而不息。是以有本则不失其序,有道则不尽于用,以不二为德,则生生不已,以至中为体:则循环无端,皆顺乎自然,适于至道。无为而无不为,无思而无不中,无虑而无不得。故明道之为道,则天地人物,莫外道以生成;明天之为天,则生长盈虚,莫非气所运用;明生之为生,则吉凶寿夭,不出数之进退;明数之为数,则行藏出处,宜因时之推移。时者属乎天,位者隶于地,天地者,人物生存伤杀之宰,时位者,事物消长代谢之机。由天地以后言,则人物自天地出;由天地以前言,则天地自道成。所谓形上为道,形下为器:道器之间,一以贯之,是谓之易。故作易以明一切,凡先天后天人物,莫不归于易。

易者“一”也、“中”也、“极”也。无始而有始,无形而有形,无名而有名。易者,自有以溯无也,自无以推有也,有无均齐于易,故易作而有无以名。天地既奠,日月山河,各有其纪;飞潜木石,各有其类;世代递嬗,岁时迁移,各有其序;生长收藏,盈绌美恶,各有其名。而一于不一,同于不同;各因所适所宜,以始以终。其所维系之道;往来之途,各因所合所制,以成以败,皆统于易,以归中极,而顺于天道:故易立而万类以定。

天地之间,人为贵;人之生也,受天地之中气,而有性命;顺造化之推移,而辨等名。因生养老死之道,而有人事:因喜怒美恶之感,而有人情,而有以适之、全之、利之、导之、以底于成德:而有以教之、诲之、鉴之、临之、以尽其原始要终之道。是皆备于易,故易立而人道以全。

夫圣人之于天道也,通于神明,见于隐微:于人道也,明于性情,备于教政,于物之宜,事之利也,详于本末,昭于变化:而后立易以告于天下,垂于有众,使天下不迷所生化之道,不失其修为之德,不惑神鬼之灵,不悖性命之则,而皆生成安乐,与物同寿,与天地同德,日月同明,鬼神同其吉凶,气运同其变化,而后圣人成物之道尽,成己之德宏;而天下无不被其德,悦其道,此则圣人立易教民之功,可并天地覆载,其明诚修道之行,即同于治平政刑之施。故易之立也为教民,而人之明易,为率圣人之教,以致于自明诚者也。天下人类,果皆率是教以立其诚,则易之道成矣。

易者,有“变易”之义,言将易天下也;有“不易”之义,言示其体不易,而后其用不尽也。有“简易”之义,言推始于太一,而立本不二:以成其无息之德,达其用中之道也;知斯三义,而后明易,易岂易言乎哉!

《孚佑帝君附注》

今先将讲易之法说明,讲时采用一善本为准,五经各本,向多用朱本;唯《易经》朱本有未善,不及后世来氏本,不过来氏所演图表过繁,祇宜参考,难为读本。今奉夫子命,就来本,节取必要图表,附列经文之前,去其繁而存其精,以便初学。因言易用图表,前人均有传图,为讲习之用;汉时儒者失之,乃传于道家、及术数者流;儒人祇重文字训诘,虽有所得,不以附经本,使图表无传,非传易之不用图表也。

宋时以周邵之所习,得于道家,参于术数之书,经程朱审择,加于经本之前,易于是有图说;而不得其全,不明其用,仍无补于易。来氏复增演之,以广其旨,固较详备矣,而不明其统系,不知其用之主宾,义之先后,犹难使习者一目了然;;今就所演,加以审正,为之讲明,以见古人易教之全,而竟易道之用;庶于后世读者有所裨益,至其错误或疑谬之处,随时指正可也。

又曰言易本天道,而习易则人事也,言天道则重气数,言人事则重象;以气数言象,是天道,以象言气数,是人事。因气数难知,象易见也;先有气数而后生象,此天道之自然,先明象而后明气数,此人事之次序,要皆本末之道也。如见天灾时变,而知天意;即由象以知气数,是由末达本者也。而象因气数所生成,非有象而后气数至,是由本及末之道也。故明本不必求末,而不及本者,必自末始。

今之灾变多矣。天之风雨旱潦不必论,即物之为变亦伙矣,蛆出道上,鸡生双首;种种怪异,非象之见耶?至于蝗蝻之灾,又其至明者,皆气数所感化而然;欲明气数,但求之象;即知天变之不已矣!故灾有天灾,异有物异:而莫非气数为之,而亦非人心召之,人之变异尤多矣!怪产奇病,且不必数;即风尚之坏,情性之乖,或致逆伦悖理,鲜耻败德,皆自人心之非成之。人心如斯,欲气数之不变,得乎?此古人重天变,而必责于人事也。气数虽自天定,而变为灾福,则人所感召:人祇知天灾之难堪,不知人心之难善;是重末忘本,如浮舟海中,欲其不动,何可得也。易者易也,以人易天,以天易数:皆有必至之势,固然之理。精于易者,唯求易其不善为善,而可易其灾害为福,是则圣人以易为教之本旨,端在此乎。

《孚佑帝君序例》

易经上下篇,文王所制,其卦象本伏羲以来,所有卦辞爻象,参古易而加入新义,此今之经文也。其中《系辞》上下传、说卦传、文言各类文章,是夫子搜集古圣所传,各易所用,而与文王易有相发明者。《序卦传》则夫子就文王之卦序,而说明其义趣也。《杂卦象》则夫子参合各易,变通文王之序而推衍其变化也。故传皆成于夫子!文王之经,夫子之传,乃为今易之本。经文虽不尽作于文王,而文王总其成,以卦序实文王所制也。传文虽不尽成于夫子,而夫子约其要,以删订十翼,实夫子之功也。此《易经》一书,虽曰自伏羲始,不过有其卦耳;虽曰历神农、黄帝、唐、虞、夏、商、各易之变,不过间存其词,见其义耳。故名之《周易》,实文王与夫子二圣之作。微文王,无周易;微夫子,《周易》之义不全。以经文简,而当时忧谗畏讥,有不能尽诸文章者;,故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以此夫子必为补之,补之不可杂于经,故列为“传”。传者,明有所传也,《系辞》者,明其系于经也,凡系、传、文言之类,皆为周易不可少之文章。以周易之义,待文而后尽,若无之,则周易犹残阙也。而夫子十翼之功,不在文王下,且文王未言者,亦得夫子为详其略,而显其微,此足见夫子宪章之功矣。

经文与传之有同异者,则由“传”采自他易,传于先贤,有所授也。或与“传”文参差互出者,则由经文义有未尽,得于言外而为补述也。故传文中上下系传,全为辅证经文不足者。凡古人制作,取义必专,立旨必纯,故成一家言。有独重之义与旨,而不杂他说,即有摭拾者,亦其言与其义旨同,虽言不同而实同,此不得视为合各家言,文王之易亦如是也。故所不录者,唯宜补之于传,而以系传名之,明其义本经文应有,以未得列入,别立为傅而系之于经云耳。故系传上下,含义最宏,取例最多,凡以前各易,及涉于数象者,无不采录;虽言近杂纪,义若旁搜,而皆本易中固有之理,与气数必明之道。如河图、洛书、二气五行、九宫甲子、五音六律、五运六气、以及天文地理、日星轨度、岁时节候之类,凡属于气之所化,形之所生:数有推移,象有升沉者,皆易也,皆易象固有者也;故皆宜采之以证易,而见易之广大神用。此系传所摭拾,非一家言,大之性道之功,小之术数之学,明则日用起居之事,玄则神天幽渺之说皆详载焉。苟读经而不先读之,则将不知易之用矣!

系传者,由习易言,较经尤要;经限于体制,故辞约义简。傅则无所限也,而其辞赡,其义宏,上下古今巨细显隐,无不及也。故其言易,有先天、有后天、有连归、有本宫、有岁象、辟卦之类;其言数象也,有河图、洛书、有太极两仪、有天地生成数、有五运六气、甲子岁会之图。其为古圣所发明者,自伏羲卦象,变为文字,神农医药,黄帝历数、及诸制作、文物器具、设立教政、开天下先者,无不可由传中知之;虽为一经之传,实儗于上世之史,其义则由于中国文化,自易卦始,易卦以前,虽有难稽,其可考者,皆在易卦后也,皆仿诸卦象者也。故易卦实包天地,纳古今而弗遗,言人道者,必从之,以明为人之生;言天道者,必因之,以明天地之建。故名曰“易”,既太易,亦太一也。为万有之始,以上无所有也。故曰易,言自此而后变易,变易则无者为有,一者为众矣此易道至广至高,而系传之辞以繁,义以博,职是故也。


道家经典

关于易经卦序的一点探讨(之一)

? ? ?

说到《周易》,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易经》,绝大多数人都是“谈易色变”,那是老祖宗留下来最难的一本书。

? ? ? ? 根据史料记载,易经有三种,一是《连山》,二是《归藏》,三是《周易》。有说前二易是汉代刘歆的伪作,来源于《山海经》。还有说,连山易经是夏朝发明的,因大禹治水,移山疏导,禹之子启也非常重视山,六十四卦以“艮卦”起首,艮卦的内外卦都是山,故曰连山。归藏易经是商朝发明的,以坤卦起首,共六十四卦。坤属大地,属于归藏。周易是文王被商纣王拘于羑里,牢狱中八年,推演创造出来的。连山与归藏早已失传,周易作为占卜敬神之书,在秦时焚书坑儒得以幸存。

? ? ? ? 周易经过孔夫子作十翼,使上古伏羲之八卦、中古周文王武王之周易、近古孔子之十翼得以综合而丰满,不光是占卜之书,更成为群经之首,中华文化之根源。

? ? ?《周易》之《序卦传》部分,已经对六十四卦的卦序做了详细解释,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我常琢磨,为什么要那样安排卦序呢?是否有规律可循呢?

? ? ? ? 首先,需要让初学者明白的是,六十四卦分为三十二对,奇偶相连的两个卦为一对,比如一二的乾坤,三四的屯蒙,五六的需讼,七八的师比,等等。每一对卦之间的卦象关系,不是综卦,就是错卦。三十二对里面,错卦四对,综卦二十八对。错综复杂这个成语就是从卦象这里来的。

? ? ? ? 首先说明,画六爻,应该从底下的初爻开始往上画,如同修建房子的过程。初二三爻叫“内卦”或者“下卦”,四五上爻叫“外卦”或者“上卦”。但是我们读一个卦,顺序是先上卦再下卦的,比如“水雷屯”,坎卦是上卦,震卦是下卦。也可以读作“屯卦,震下坎上”,“云雷屯”也对,都没错。上面是乌云,下面在打雷,那是春天雨季,万物出生、种子发芽的象,从“屯”字的甲骨文、篆书也能看出来,标准的象形文字。所以,这个卦象就是开天辟地(乾坤)以后,孕育生命的景象,故以屯命名。

? ? ? ? 还比如,地山谦,高山自愿隐藏到地下去,不正是谦卑吗?泽山咸,少女和少男粘在一起,少女属阴往下沉降,少男属阳往上升,阴阳相交的象,这不是谈恋爱吗?咸字加个心字底,感,感情,能谈成的感情,美好纯真的爱情。

? ? ? ? 您只要仔细推详,属阴的卦(坤巽离兑)在上卦,属阳的卦(乾震坎艮)在下卦,那就比较吉祥。从爻的角度去看,阳爻处于阳位(一三五的奇数位)、阴爻处于阴位(二四六的偶数位),是吉祥的。处于二爻和五爻,是下卦与上卦的中心,领导,二五爻是吉祥的,叫“得中”,如果是六二、九五,那就是得位又得中,非常吉利。这些是简单的吉凶判断方法。

? ? ? ?简单说,错卦,就是一对两卦的各爻,是阴阳相反的。比如,乾卦六爻全阳,坤卦六爻全阴,就是错卦。离(阳阴阳阳阴阳)与坎(阴阳阴阴阳阴),颐(阳阴阴阴阴阳)与大过(阴阳阳阳阳阴),中孚(阳阳阴阴阳阳)与小过(阴阴阳阳阴阴),都是错卦。

? ? ? ? 所谓综卦,就是两个卦倒个头,初爻变上爻,二爻变五爻,三爻变四爻,四爻变三爻,五爻变二爻,上爻变初爻。比如第二对的屯蒙就是综卦,水雷屯,山水蒙。

? ? ? ? 有两对卦是特殊情况,既是错卦也是综卦,风山渐与雷泽归妹、水火既济与火水未济,朋友们自己画出卦象即知。渐卦为大龄女配小鲜肉男,归妹卦为大龄男配小萝莉女。这两种配对,都是错综复杂的,非常规的,他们既阴阳相反,又玩颠倒颠,还阴阳合和,属于两个不错的卦。

? ? ? ? 许多熟读易经的爱好者,甚至于能背诵出六十四卦序、大部分卦爻辞的“中学生”,还不知道卦序的错综规律,在此有必要讲清,对于记忆卦序、卦象、卦爻辞,都是大有裨益的。

? ? ? ? 今天对卦序就聊到这里,算作基础知识普及。以后再试着谈谈,三十二对卦之间的卦象联系,也就是一卦与三卦、三卦与五卦的六个爻变化关系,或者叫异同关系,也是卦象的变化,以这个方法来推测周文王排卦的道理。本文纯属个人臆测,也许前人早有定论,也许有部分是合理正确的,错漏缪误之处,恳请专家学者指正,目的是方便同仁们对群经之首的正确理解与研究。

《易经证释》图象

孔子《宣圣讲义 》

易之为书。自来仅具图象。无文章也。至唐虞以后。始由象而增以字。

由言而演而为文。文字既传。图象反晦。此则后人舍本逐末之过也。

要知伏羲画卦之时。未有文字。语言可口传。不可记录。仅以图象载之版册。而将意义传于语言。果不得其师。则不明其义。徒执图象。不能通其用故也。

然既有图象复得师传。则虽无文字可诵。而仍有语言代释。其传不失。所资于图象者大矣。

及用文字之后。则意义均宣于文章。图象之玄微。反不若文字之明显。故文章日多。而习者不知重图象。徒习为文章。演讲文字训诂。不复从图象中。究其精深。宏其体用。

盖自周秦而后。易之图象已渐亡矣。然今之所存者文字。由文字而能探易之用。亦犹古之仅有图象。

由图象而能尽易之义。其得失颇同。要皆偏于一端。不克见易道之全。是以欲明易教。必兼图象文字而并重焉。

以文字释图象。则无待思索之烦。以图象证文字。则不蹈虚疏之弊。是易之为书。二者不可缺一也。

今日之易。多有详于文字。而忘图象。虽卦画犹存。而图象不备。间有补者。而不得编列之序。不解体用之道。虽有其图。不充其义。是皆易本之失。兹既讲易。当先正之。俾图象之用。与文字同。文字之精。与图象合。则习是书。能直探古人之心。而有以昌明易教。其所益于世。抑大矣哉。

易之有图。自伏羲以来亦渐加多。至周大备。秦汉乃遗之。连山归藏易。皆由图以别其用者。

无图则不知有何以异也。古来图象。皆为纪气数之变。明天道之用者。故日图谶。

以其明未来之事。合神鬼之吉凶。为占卜之凭依。示人祸福休咎者也。故图与卦同一用。虽简略不文。而足以记数明变。如河图洛书是也。

一切图象。皆始于河图洛书。故二者`为图象之袓。亦易卦之所本也。易之图象。自不外河图洛书。

而河图洛书。非独易所有也。易之所有者.如太极图。两仪四象八卦图。六十四卦图。及伏羲先天卦位。文王后天卦位。六十四分合变化诸图表。

与卦象生化。卦气奇偶。卦用分合。其余合日月之度。参音律数。纳干支之气。明蓍龟之情。以及各卦变例。序卦次序。天地人之位。来往之时。各有图表以纪其用。皆同河图洛书。

为易之图象也。其间既经遗失。不传已久。后人虽补之。有未能合原本者。应逐一审定。明其次序。以为习易者之途径。亦以绍述古易本之精神。读者其留意焉。

颜子《复圣讲述》

易之为道,本气与数;而习易者,必求之象与图,前已言之矣。

易言气数,纯本天地自然之象;犹一年也,自春而夏而秋而冬;为二气所周流,成四时之往复;

以分言之,为月十二,为日三百六十;

而其气则有木火士金水,与太少阴阳之类,

其数则有四时,十二月,上中下三旬,

各日之名;皆以纪其气数所至,而使人知天道之流行也。例如七月七日,其数皆阳,而时属秋,其气为金,而质属阴,以阳遇阴,为配偶之象;

故有天孙河鼓相会之事。应其气数,以为节令,非无稽也。

一年各月,均有此气数合值之日,均为名节;

徵其数则知其气,觇其气则知其象;故象者,在天有其景,在地有其形;统名之日:“文”。

莫非天地之象,而莫非气数自然之序;故星躔日轨,水道陆形,皆有定度;

圣人则之,以着为教;而后人知天地之事非荒渺者也。

唯易最详,以其本气数而示图象也,故习易必自象与图始。

天地虽大。易则至简;由已知已见,推于未知未见,无不合也;

故览图象,足以尽天地之妙,通气数之神;神也者,司气数而宰造化;

天地万物,莫非自神主之;故易之为教,以神道终始;

而易之图象,既始于龙龟之图书,以明其神用也。

神用无极,神德不测;故易道无穷。易之妙用,必由图象始可以觇之;

往复生化,奇偶变迁,皆图象所示;

智者见智,仁者见仁;则图象者,正如天地之文,昭昭在目;

而欲穷其极,虽圣智有不逮,是在学者善体会之耳。

曾子《宗圣讲述》

图象者,易之所以示其物类与气数之消长变化也。

如乾之为,坤之为;而乾坤合为泰或否,;变为复或姤;则陈其象。

如泰为,以乾在坤下:如否为,则坤在乾下;观此象,则知二卦皆乾坤各半合成者也。

又如复为,以震在坤下,震为长男,一阳初生,乾交坤而成震;

姤为。则巽在乾下;巽为长女,坤交乾而成巽;亦乾坤初交之象,为阴阳初变之机;

则观二卦之象,即可见乾坤交合相生之类;必以阴阳为根,以阳者合阴,则为异类,而交阴则为异物;由其气之变否观之也。

泰否反类,天地未易;复姤异物,乾坤已变;

故乾坤之合,不谓之异物;以气虽反而未变。若既交,则变矣;

如巽震为乾坤所变,其气与乾坤殊;故象亦异。

则观象可知气数,而得象可辨物类;虽千万变,犹可寻索。只在就其图象,而徵其终始耳。故欲知易之名物别类,必先省诸图象。

夫列图观象,以探其本末始终,必先察其体用,及其变化;而由大及细,由卦及爻;由内及外,由初及终;必求其所生成消长之数,盈虚变易之气;

而更比类及物,观其中爻,较其互卦,以与本卦参,而后可得其故焉。

盖图象者,以物示其气数;非一物一名可以尽之;必求其始终,极其变化,而后知气数之所至,与物类之辨,性情之分,各得其徵;

如天也,非为苍苍其色已耳;知天者,必考日月星辰之行,风云雨露之变;神鬼之德,生物成物之道,而后得天之为天也。

故观卦必徵诸一切,必因其生成来往,而定其吉凶祸福;则由明其情性,知其好恶故也;

所好者吉,恶者凶;所生者福,克者祸;故必详求之,而后可言占验也。

夫图象者,如地图焉,习地图者必明其他之所在,及名物之所出,并其山川田野之势;

连接境界,道途远近,人物之所安养,皆熟知之;苦仅闻其名,则何益于用?

故察卦贵明其用,而列图观象贵详其变;非仅识其名,纪其形,即足也;

且观象重在观其变,生成变化,为天地自然之数,以天地既奠,凡物均以对待而生;

对待者,阴阳也;有阴必有阳,有生必有死;故有名必有对待;生以死名,长以消名,善以恶名,美以丑名,以相形而成;故有此即有彼,既由一阴一阳之相偶也。

故阴阳者,非止言气;凡对待以名者,皆阴阳之类也;

人执阴阳为气,与不认有阴阳,皆不通道者也;

果无对待,则无阴阳;如天地之先,则无阴阳;

故太极既立,两仪随生;不曰气而曰仪,既明其类,不限于气也;无论事物时位之名类,皆有阴阳;故以仪名。

仪者,言名而释义,指物而辨情;亦犹象也。凡物皆有两象,

故太极之后,必生两仪;而易卦之变,必相对待;如乾与坤,坎与离也;其序也,亦由对列而成;观其对列之象,知阴阳之错行而不紊也;

观其变易之序,知阴阳之交合而不乖也;大之例天地世界之生成之始终,小之例人物日用之起居作息;

其数不可易,其气有必至者;故必列图以观,详其始终变化,而后得性情物类,以致其用,决非昧昧者,徒于一卦一爻之辞可求者也。

易以乾坤终始,而溯源太极;乾坤为两仪之最大者,亦为万物之最先者;故能始终万物,无不包容;

八卦、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无非乾坤卦爻推变而来;虽六十四卦变自八卦,而八卦之六仍分自乾坤;

故乾坤为易门户,亦易之总枢也;乾道象天,坤德象地;乾坤即天地也。天地之德,以人而彰;人之德,鼎立天地间;故人道立于乾坤之中,而合乾坤之德以成人道;

乾道成男,坤道成女;而人道遂始终于咸恒与既未济;以明人与天地称三才也。

由卦观之,先天属艮,人道所始;后天坎离,人道之用;皆在乾坤之中,以维系万物;

而共覆载之德,以燛理阴阳,而建中和之功;故观易象当以人道为主,如中极既建,则万物咸宜;此六爻之德,以中爻为重也;大抵圣人以易示教,首重人道;

虽尊天地,兼万物,而以人终始之;故日:“天地大义人终始。”观象习易,必求乎人道所存,而后圣人之心可见也。

夫易者,示人以变易也;以天道之变易,定人道之变易;以人道之变易,合天道之变易;

故以天人为言,天道至微,人道则显;天道无为,人道则勤;

天道无名,人道则众;为类极殊,而必齐之一之;此所以谓之易也。

由象言之,同此八卦,而体用殊;同此六爻,而动静殊。由数言之,同此九也,而老少殊;同此六也,而上下殊:

故为物简,而为义众;为名一,而为类多;得其本末,则由一及万如解索;不知其由,则处常应变犹触藩。

故习易者,于易外求易,以尽其变;于象中分象,以通其神;而后得圣人之心,垂象示教之意也。

观象也,必观其来往动定,必辨其分合交错,必类物以别名,审情以辨性;而不失其中极焉。

盖卦象以一象众,亦犹言道以一驭万;中极者,一也;一以贯之,方谓之通;故变化者,本于不变;动由不动,生由无生;必先明其故,方可以执象用易也。

夫执象观易,譬之观棋;何者生,何者死,何者进,何者退;皆应了然胸中,洞明目下,始得其生克变化之用。

如乾坤二象,原属阴阳大用;而乾之大始,坤之成物;一生一成,一始一终;皆在象中见之。盖阳生阴成,阳始阴终;此气之自然者。

阳数用九,阴数用六;九为天数之终,六为数之始;河图之例也,以阴代阳,以始至终;循环往复,以成其用;此数之自然者。

合气数观之,则知象之生死进退,分合消长,无不明了;故日:“观象知数,观数知气。”

数成于气,象见于数;由上言之,明气出于道,得道之士,不言数象;

由下言之,则气无形,附数以行;数无质,附象以成;不求于象,安知气数。

易,逆数也;由下推上,由已知求未知;故必自象始。此圣人教人观易之道,以中人之智,必如是也;若不明象,何以探易。又何以探天地之妙,万物之赜哉。故观象贵精,习易宜细也。

《孚佑帝君附注》

夫子之言至精详;盖阴阳二数相抱相接,而合化以成诸数;

其用则九六。以九为阳数之纯数,六为阴数之纯数,故也;试以九乘各数,其得数不变;以六乘之亦然。而他数不能矣!

至阴数逆行,人多知之;而始四终六,则往往不解;不知此河图明明次列之序。

今试以纯阴数六,乘阳数一三五七九,其所得数即六八十二四,恰为阴数之反;

从左而右,则为四十二八六逆行之序;与河图合。

又如以九乘阳数一三五七九,其得数亦恰为阳数之反,即九七五三一;从左而右则为顺行之序,亦合河图。

又如以九除阳数一三五七九,其得数合其余数;若以九除阴数,其余数仍同阴数;

由此可见九六之用,与阴数逆行之序,皆属自然,毫无牵强;此所以圣人取则而可证之河图者。此解近人颇有悟之者,独未之其本于河图自然之序耳。但其用心已足许矣!

夫天地之数,皆始于河图,而阐明于易;惜读者弃河图不讲。又因易传文字错简,前后脱略不全;遂不复知传中天一地二,一叚文字,系解释河图者;

更不知所言关乎数之根本,囫囵吞枣,终不得圣人立言之旨,诚可慨矣!

河图所含理数,至精极宏,不易讲尽;此不过撮其大要,为讲易所必知者;

若专研数学,贯通天人;则当于此进而求之,以穷其变化,而神其用;庶于天下数,莫不了然;即推至过去未来,亦如指掌;

则此寥寥十数中,有无尽之神妙在;大可为专书以绎其义,而传其道焉。

又曰:讲易先自图解始,以示易之初仅图象,并无文字可读也。

然图象者,非机械之类,含有深微妙用;亦如文字之变化靡尽也。

故观图象而能会通,则全部易经文义已在中矣!犹之太极图,明二气之始终动静,以生成万物;虽万言不尽其蕴,而图则皆在此圆圈中,一览无遗;此其神妙之用,实非圣人莫能为之,莫能知之;人苟从而穷究其故,以深会其微妙,方知古人图象不虚作;更见易经文字之不待言也。

今时人昧于道,忘其性;以精微之教,视为荒渺之谈;而造成乱世末劫,行同禽兽;以陷于苦海,莫之拔度;斯岂圣人所及料哉?大劫且临,至教将绝;大道不复,人类奚存?有心救世者,要从易中原推致乱之故,而得挽回之途;是则吾人讲易,不仅为习古明经已耳。

又日:夫子所讲五行相得有合之理,及土数用五之故;实为中国文化根本,亦即探索造化之源;指明气数之用,为一切言数者之所本。

盖二气虽分,未成形也;必再分为五行,而后化成万物;五行之成,在天有寒暑风燥湿之令,在时有春夏秋冬四季之候;在味有酸苦咸甘之辨,在色有青赤白黑黄之分;皆以五为例,即五行也。

犹之二气曰阴阳,曰柔刚,曰仁义,曰天地,曰乾坤,曰寒热,曰日夜,曰正反,曰善恶,曰是非,皆以两相对。

是故曰:“两仪”,而不限于气;五行亦然。曰:“五行”者,示其周流无尽,合乎道之运行也;或属于气,或属于数,或属于时,或属于物,或属于事,不限于一类;

故曰:“五行”。两仪总其纲,五行任其目;为天地万物一切之母体,凡有生有成有形有名有类者,皆不得外。是以生存长育,变化推迁,以遂其造化之用。

二气五形行者,即造化之枢纽,万物之胚胎;为天下之祖气,万有之特性也。二气以简,而不能极生化之用;而藉五形,以成其错综变化之妙;

五行以化,渐移其初始之真;故仍托于二气,以成其主宰之神。故二五为生生之源,天下万物,莫不以之相维相系;并育不害,并行不乱,以成其生化之序;而世界一切于是出焉。

乃曰二五构精,万物化生;此河图所指,必以五行配二气;以见天地之生成,气数之相得,而各有合得也;

至于五行之数,大都用成数,而土则用生数;

试观月令,即知为土主中央,五为中数;而成数之十,仍生数之倍;二五无异一十,用五即足;且天地妙用,常藏十不用;故数老于九,若十则反转为一;

以成其循环之道。故数未有用十者,以此土用五而不及十;学者须明乎此义,方明数之用,亦明天地之心在五;以五立极,合于中和之德,时中之道;其妙义不可尽矣!

曾子《宗圣讲义》

夫子前讲河图,为天地自然之数;其始终包万物之生成,万事之吉凶成败;故易本此而示人以修养省存,趋避逆顺之道;

盖莫非气为之也。天地为万物父母,言万物必自天地始;而万物之生成,得天地之气,其数亦分天地之数,河图溯物之生成,明五行所出;二气所运,而以数示之,其旨深矣。

盖气无形而难言,数有名而可纪;

故以数代气,数之所在,即气之所至;数之几分,即气之几分;以数之分合,而知气之变化;以数之顺逆,而知气之吉凶;其言数,皆言气也。气有精粗,有动静;数有奇偶,有多寡;

由数明气,则生化之迹,无不知之;故河图实以数示造化之本者也。

数之为用,自一至十;为一切数之本,无论何数,皆自此生化;

故一至十之数,实包无尽数也;知其变化,不可尽于用;

不知,则不得其用;数者能示变化,而通鬼神;夫数既出于气,气有阴阳,故数亦有阴阳;阳奇阴偶,阳属天,阴属地;以二者之分合,而万有以生成变化;不独五行也。

而五行为生变之始,故举之以例万物;五者生变,由数知之;必将数之奇偶,位之顺逆;相合而生成,变化乃见;

图中之一三五七九,奇数顺行;四二十八六,偶数逆行;而其合也,遂成一与六,二与七,三与八,四与九,五与十,各当其位;以生成水火木金土,依次列北南东西中;以示五者之所自出,本乎数之相得有合也;亦气之相生有成焉耳。

故知一之与六,两数相得,而水之生成,得天地之气若几分也;火木金土皆然,皆由天地之气,奇偶之数,恰相得而合也;故易曰:“一阴一阳谓之道”。

数之顺逆偕行,以循环始终;于是生化之道见焉。以奇偶之数,一阴一阳犹男女也;

而夫妇之道,即人生之始;人以男女配偶,而生息无尽;数以奇偶配合,而生化无穷;

此天地造化之妙也。

故数之一三五七九,皆阳皆奇;二四六八十,皆阴而隅。二者相得有合,而五行生成;

阳道虚,阴道实;阴统于阳。阳包其阴;皆自然配偶,各有其序;故奇数合偶数,仍为奇;奇数合奇数,反为偶;偶数合偶数,仍为偶;

以见阳之统摄阴,而不可亢;阴之顺承阳,而不可离;亢则害,离则乖;唯相得有合,而后成其生化也。

河图之数,天地之本数也;其用自其变化而生。五行之物,万物之根本也;

其生化自其分合而成。盖有天地而有万物,有天地之大数,而后有万物之数可纪;

故有序有类有名,而后成其德;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此德之见也。此“道”字,即指一阴一之道,言二气并行而不乱其序,则由有数也。

犹物之陈于室,高下远近;各如其分;此数之所见也;

人之智愚贤否,贵贱寿夭,各有其数,以定其分;而能守其分,安其数,是为知命;

以命自天,知命者,安于天命之数,而不失其序;以顺承天生我之德,而养育其中和之气;是为明道。

道不离二气,知乎数而和于气,则成道之士也。

故易者,言数以明道,达命以知天者也;

夫易之言数,自河图始;河图之数,

即易之数;如水火木金土五者,易之乾坤离坎震兑也;由用言之,则坎离坎震兑,分合水火木金四气之象;

而艮为土,此后天之卦也;

若在先天,则乾坤震兑为四方,而坎离在中;

其气数各有所合也。以一六之水,为天地二气初化;二七之火,三八之木,四九之金,五十之土,皆依次而生成者;阳生则阴成者,阴生则阳成;

二气更互以生以成,五行于是出,万物于是生;其生化之道,不离乎此图之序;

其赋与之命,不外乎此图之数;数之所在,即二五之所分合;凡二五之所分合;凡属后天之生物,莫不由此二五之分化也。

数有终始,运行有序;命有善恶,道有先后;皆气之所偏全有所合也。不合不生,故必合而有得也;此天地生化之妙用,亦世界自无入有之次第也。

数之所合,易卦而外,则干支为最易知;以其习见习闻也。

天干之数,甲乙为木,丙丁为火,戊已为土,庚辛为金,壬癸为水,其数同也;

地支之数,寅卯为木,巳午为火,申酉为金,亥子为水,辰戌丑未为土,其数合也。

皆以五行分配,而相生相制;以成其生化之用,与图相同;故易卦有纳甲之义。

盖卦象人或不知,而干支则易知;干支固无异于卦,皆以示气之运行,二五之化合;

或以卦示其象,或以干支系其名;其实皆出河图,亦犹数算之代名也。因气数不易记,故以之代,而便于习究也;

如甲乙属木,即震巽也;丙丁属火,即离;庚辛属金,即兑;壬癸属水,即坎;戊已属土。即坤艮也。

而其为用则与此稍异;以乾纳甲壬,示阳气之初动;

坤纳乙癸,示阴气之偕行;震巽以木而纳庚辛,示木受制而后成用也;

坎离纳戊己,以水火之用成于土也;

兑艮纳丙丁,以金受火制,土为火生,各得其用也。

故其数与原位异,此先后天之殊,体用之不同也;然此所纳亦有异同,则用者取义不一也;

如归藏异乎连山,周易异乎归藏;皆后天之用,非关先天之体用也;

其义详洛书中。河图洛书一体一用,各有其指也;故在图之数,方位相当;次序无乱,与伏羲之卦象同;而为一切数之根本,有不易者也。

图中之数,虽自一至九;而五十二数,却在中心;

故分数时,应分阳数一三七九,与阴数二四六八相对以合;另提五十二数为中心立极。

依阴数逆行之例,与阴数之始四终六;则一三七九,与四二八六适恰相当;而生成之功见,生化之序明;而五十二数亦正相当。

若不如是,则位与数失,阴与阳乖;不克生成万物矣!故一三七九阳数,必顺次行;四二八六阴数,必颠倒而逆行;此必然之理。人知阳数顺行,而不知阴数逆行;遂不明数之大用,此惑也。

夫使阴数亦如阳之顺序而行,则一与二,三与四,五与六,七与八,九与十,相对而论,皆不能合;更何生成之功可言?盖必一顺一逆,一依次,一倒行;方能合其位,而成其用;而后一与四合,二与三合,七与八合,九与六合,五与十合,相得而皆有合;以成中极之数皆五也。故曰:“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有合也。

言合乎五,即合天地之心;在道言之,即合中和之德,示人执中用之道也;

盖数十而位五,唯五乃中;不得其五,即不得其中;不得其中,必有所偏;

偏则害生,安能致生成之用?通天地之心哉。故五位之合,必依阴数逆行,而后得之也。

且阳顺阴逆,气之自然;逆之云者,对阳顺言;其实不过一往一复,一左一右而已。阴气原与阳对行,阳左则阴右,阳先则阴后,阳升则阴降,

自然而然,非图之有异也;如昼夜寒暑,互相推移,而日岁以成;若同一途,则一气独用,不复有生化之功矣!故言数不明可证于象,以象之明见于目也。

今就图象证之,亦自可见;阳自一左旋至九,序位皆顺;阴自四右旋至六,序位倒逆;

而恰合一六、三八、二七、四九、五十,之五行数,不待移易;即此可知天地大数,不离阴阳生化之功,不外阴阳顺逆之用;而万物以生,万事以立,其微妙固非难测者矣!

周易禅解的周易禅解序

蕅益子结冬于月台。禅诵之余。手持韦编而笺释之。或问曰。子所解者是易耶。余应之曰。然。复有视而问曰。子所解者非易耶。余亦应之曰。然。又有视而问曰。子所解者亦易亦非易耶。余亦应之曰。然。更有视而问曰。子所解者非易非非易耶。余亦应之曰。然。侍者闻而笑曰。若是乎堕在四句中也。余曰。汝不闻四句皆不可说。有因缘故四句皆可说乎。因缘者。四悉檀也。人谓我释子也。而亦通儒。能解易。则生欢喜焉。故谓是易者。吾然之。世界悉檀也。或谓我释子也。奈何解易。以同俗儒。知所解之非易。则善心生焉。故谓非易者。吾然之。为人悉檀也。或谓儒释殆无分也。若知易与非易必有差别。虽异而同。虽同而异。则儱侗之病不得作焉。故谓亦易亦非易者。吾然之。对治悉檀也。或谓儒释必有实法也。若知非易。则儒非定儒。知非非易。则释非定释。但有名字。而无实性。顿见不思议理焉。故谓非易非非易者。吾然之。第一义悉檀也。侍者曰。不然。若所解是易。则人将谓易可助出世法。成增益谤。若所解非易。则人将谓师自说禅。何尝知易。成减损谤。若所解亦易亦非易。则人将谓儒原非禅。禅亦非儒。成相违谤。若所解非易非非易。则人将谓儒不成儒。禅不成禅。成戏论谤。乌见其为四悉檀也。余曰。是固然。汝独不闻人参善补人。而气喘者服之立毙乎。抑不闻大黄最损人。而中满者服之立瘥乎。春之生育万物也。物固有遇春而烂坏者。夏之长养庶品也。草亦有夏枯者。秋之肃杀也。而菊有黄花。冬之闭藏也。而松柏青青。梅英馥馥。如必择其有利无害者而后为之。天地恐亦不能无憾矣。且佛以慈眼视大千。知群机已熟。然后示生。犹有魔波旬扰乱之。九十五种嫉妒之。提婆达多思中害之。岂惟尧舜称犹病哉。吾所由解易者。无他。以禅入儒。务诱儒以知禅耳。纵令不得四益而起四谤。如从地倒。还从地起。置毒乳中。转至醍醐。厥毒仍在。遍行为外道师。萨遮为尼犍主。意在斯也。侍者再拜而谢曰。此非弟子所及也。请得笔而存之。
崇祯辛巳仲冬旭道人书于温陵之毫余楼

易经六十四卦如何排序?《序卦传》详解

有天地,然后万物才开始产生。

最初充盈于天地之间的只有万物,所以《周易》在《乾》、《坤》定位后首先继之以象征事物初生状态的《屯》卦。

“屯”表示阴阳二气在孕育生命时生气充盈的状态,“屯”又表示事物开始萌生的状态。万物初生时必定会处在蒙昧之中,所以继之以象征蒙昧幼稚的《蒙》卦。

“蒙”表示蒙昧,是万物处在幼稚的状态,处在幼稚状态时不能不去养育,所以就继之以象征“饮食之道”的《需》卦。

“需”表示需待饮食的道理。面临饮食问题必有所争讼,所以就继之以象征着“争讼”的《讼》卦。

争讼必定有众人兴起,所以就继之以象征“兵众”的《师》卦。

“师”表示兵众兴起的意思。兵众兴起必定互相比辅,所以就继之以象征“比辅”的《比》卦。

“比”表示比辅的意思。万物相互比辅才能有所蓄积,所以就继之以象征“小有蓄积”的《小畜》卦。

“小畜”表示财物稍有蓄积的意思,只有蓄积了财物,才能知道以礼节来约束自己的言行,所以继之以象征“履行礼仪”的《履》卦。

人只有行而有礼才能泰然安处,所以就继之以象征“安泰亨通”的《泰》卦。

“泰”表示亨通的意思。事物不可能总是处于安泰亨通之中,所以就继之以象征“否闭”的《否》卦。

事物不可能长久地处在否闭之中,所以就继之以象征“与人同心同行”的《同人》卦。

与人同心同行,则物必定纷纷来归附,所以就继之以象征“大有所得”的《大有》卦。

大有所得的人,不可以盈余自满,所以就继之以象征“谦虚”的《谦》卦。

大有所得而又能谦虚必定是安乐愉快的,所以就继之以象征“愉快安乐”的《豫》卦。

愉快安乐的人必定有人随从,所以就继之以象征“随从”的《随》卦。

因为随从别人必定要有事可为,所以就继之以象征“有事可为”的《蛊》卦。

“蛊”,表示有事可为的意思。能有事可为才能建立大的功业,所以就继之以象征“以盛大面临他人”的《临》卦。

“临”,表示盛大的意思。事物盛大才有可观之处,所以就继之以象征“观瞻”的《观》卦。

物有可观之处才能有所融合,所以就继之以象征“啮合”的《噬嗑》卦。

“嗑”,表示啮合的意思。事物不可以苟合,所以就继之以象征“文饰”的《贲》卦。

“贲”,表示文饰的意思。过分文饰就会因失真而穷尽其亨通之义,所以就继之以象征“剥落”之义的《剥》卦。

“剥”,就是剥落的意思。事物不可以剥落终尽,剥落穷尽于上就会导致回复于下,所以就继之以象征“回复”的《复》卦。

能回复正道就不会虚妄,所以就继之以象征“不妄为”的《无妄》卦。

能够不虚妄然后就可以蓄积众物,所以就继之以象征“大有蓄积”的《大畜》卦。

物大有蓄积才能施之于颐养,所以就继之以象征“颐养”的《颐》卦。

“颐”,表示颐养人生的意思。人不能颐养身体,就不能有所行动,所以就继之以象征“大为过越”的《大过》卦。

事物不可能始终处于“大有过越”之中,所以就继之以象征“险陷”的《坎》卦。

“坎”,就是险陷的意思。人陷入于危难之中,就应该依附于他人而得其援助,所以就继之以象征“附丽”的《离》卦。

“离”的意思是将光明与美丽付着于实体之上。

有了天地然后才有万物,有了万物后才有男人女人,有了男人女人然后才能配成夫妇。有了夫妇繁衍后代才有了父子之序,有了父子之序然后才有了君臣关系。有了君臣关系然后才有了上下之别,有了上下之别然后才有实行礼义的地方。夫妇之间的规矩不可以不长久保持,所以就继之以象征“永恒”的《恒》卦。

“恒”的意思是长久。但是事物不可以长久地处于一个处所,所以就继之以象征“逃避归隐”的《遁》卦。

“遁”的意思是退避。事物不可以终结于退避,所以就继之以象征“大为强盛”的《大壮》卦。

事物不可以终于壮大强盛之中,所以继之以象征“进取”的《晋》卦。

“晋”,表示有所进取。有所进取就必然导致有所伤害,所以就继之以象征着“光明殒伤”的《明夷》卦。

“夷”的意思是损伤。在外面受到伤害必要返回家中,所以就继之以象征“一家人”的《家人》卦。

家道穷困必定是因为有背离差错之事,所以就继之以象征“背离乖违”的《睽》卦。

“睽”有乖违背离的意思。乖违背离就必然导致危难,所以就继之以象征“路途艰难”的《蹇》卦。

“蹇”的意思是艰难。事物不可以始终处在艰难之中,所以就继之以象征“舒缓和解脱”的《解》卦。

“解”就是舒缓解脱的意思。而事物舒缓必定就有所失,所以就继之以象征“有所减损”的《损》卦。

能够不断自我减损反而会受到益处,所以就继之以象征“增益”的《益》卦。

增益不止,就必定会溃决,所以就继之以象征“决断”的《夬》。

“夬”的意思是决断。有所决断则必有所喜遇,所以就继之以象征“不期而遇”的《姤》卦。

“姤”的意思是邂逅相遇。物有所相遇然后才能聚集,所以就继之以象征“荟萃聚集”的《萃》卦。

“萃”的意思是会聚。物聚在一起就会引起上升,所以就继之以象征“上升”的《升》卦。

物上升不停则必然导致困穷,所以就继之以象征“困穷”的《困》卦。

困穷于上必然要返归于下,所以就继之以象征“井养无穷”的《井》卦。

治理水井的道理是不可以不革除泥污,所以就继之以象征“变革”的《革》卦。

革故鼎新没有比“鼎”器更好的东西,所以就继之以象征“鼎立新事物”的《鼎》卦。

用鼎器来主持祭祀的人没有比长子更为合适的,所以继之以象征“长子”的《震》卦。

“震”的意思是震动。事物不可以终止于震动之中,应当有所抑止,所以就继之以象征“抑止”的《艮》卦。

“艮”的意思是抑止。事物不可以最终还处在抑止中,所以就继之以象征“渐进”的《渐》卦。

“渐”的意思是渐进。渐进就必然有所依归,所以就继之以象征“归于夫家”的《归妹》卦。

得到了应该归依的人和事就必然丰大,所以就继之以象征“丰大”的《丰》卦。

“丰”的意思是丰大。极尽其丰大的人必定要失去安居之处,所以就继之以象征“行旅之事”的《旅》卦。

旅行中没有容身之处,所以就继之以象征“恭顺而入”的《巽》卦。

“巽”的意思是恭顺而入。能进入到适宜的住所中就会感到愉悦,所以就继之以象征“愉悦”的《兑》卦。

“兑”就是愉悦。愉悦以后就会离散而去,所以就继之以象征“涣散”的《涣》卦。

“涣”的意思是离散。事物不可以最终处于离散中,所以就继之以象征“节制”的《节》卦。

有制度节制,就必须以诚信去坚守,所以就继之以象征“诚信”的《中孚》卦。

心中怀有诚信就必然要履行诚信,行动就会有所过越,所以就继之以象征“小有过越”的《小过》卦。

有所过越就可能有所成功,所以就继之以象征“事已成功”的《既济》卦。

事物的发展不可以穷尽其成功,所以就继之以象征“事未成功”的《未济》卦作为64卦的终结。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15053971836@139.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推荐文章
易经系传别讲上传11章,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04)在线学习
2023-09-19
易经系传别讲上传11章,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04)在线学习
性命圭旨42.坐禅图修炼详解
2023-09-20
性命圭旨42.坐禅图修炼详解
怎样才能“气沉丹田,声贯于顶”
2023-09-16
怎样才能“气沉丹田,声贯于顶”
许真君宝诰(注解)
2023-09-18
许真君宝诰(注解)
易经系传别讲下传05章,憧憧往来,朋从尔思(11)在线学习
2023-09-19
易经系传别讲下传05章,憧憧往来,朋从尔思(11)在线学习
易经系传别讲上传08章,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17)在线学习
2023-09-19
易经系传别讲上传08章,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17)在线学习
梅花易数序入门详解
2023-09-20
梅花易数序入门详解
太平经的“天医”“神药”“天父地母”说
2023-09-18
太平经的“天医”“神药”“天父地母”说
道德经简读第八十一章
2023-09-19
道德经简读第八十一章
易经证释离卦详解
2023-09-19
易经证释离卦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