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证释丰卦详解

道医阁  2023-09-19 23:34:39

易经证释丰卦详解

《易经证释》丰卦


丰卦。震上离下

孔子《宣圣讲义》

丰。震上离下。与旅卦往来。旅离上艮下。艮震同体而颠倒。离由下而上。是两卦之用不同。离之易位所致。离在下。亦如归妹女主于内。而归妹九二。刚履柔位。丰则六二。得坤之正。此归妹不及丰者。上卦皆震。六五居外正位。失乾九五之尊。柔主全卦之用。此丰卦内外皆柔。一正一失。得失各半。而中爻九三九四。两阳连接。非如归妹之一阴一阳得偶。因此中互泽风大过。本末皆弱。独隆于中。阳刚无协。内外同敝。则虽中强。亦不可久。而丰下有初九。阳起于初。其志向外。上应震之九四。恰为阳之初动。初四两阳之志相同。二五两阴之情互合。故传曰。丰多故也。故指故旧。旧相识者。情性相投。行止易近。与旅之反其上下者相反。故旅为寡亲。亲指亲朋。恰与丰对。旅以不得合而寡亲。丰以能相投而多故。此两卦之大别也。然丰初四难协。而三上得谐。三为人之始。上为天之终。人天克和。始终有应。亦中行之道。有所佑也。佑启于天。动作于人。截三四五上四爻。两刚两柔。乃成匹敌。初二两爻。亦互交孚。即就此言。亦有多故之道。为其阴阳平匀。升降协济。如相识有素。毫无生疏之感。又故者。兼事故言。凡过往之事曰故事。犹旧事也。非新遇者皆故也。原概一切事物言。多故则多助。多识则多益。助与益。皆为成功之基。立业之本。丰得之。故名丰。谓其大也。盛也。富有也。传曰。日新之谓盛德。富有之谓大业。盛德大业至矣哉。丰之为大。益孚此义。而易卦之为大者。尚有临。有大有。大畜。大壮。皆指阳之盛言。阳大阴小。阳得时得势。斯为大。临以两阳起于地下。上无所阻。势勃(2右起5)而时便宜。故曰大。大有。大畜。大壮。皆以乾在下。乾纯阳。而上有应。其势至强。其时亦当。故皆称大。皆阳之德。乘时因势。有所昭也。丰亦以初为阳。得其始。三四为阳。亘于中。始立其本。中扬其辉。是笃实而有光辉者也。刚健文明。一时之盛。丰隆拔耀。中天之光。此丰为大。兼盛多也。富有也。所惜者。有始而无终。得中而失外。内藏大过。用反中孚。此盛极必衰。成后必败。为其难久也。故比之日当天中。光耀虽极而易昃。明盛虽大而易消。此君子忌盈也。人事之有为者。恒赖于得道多助。而其失败也。则由于独大无亲。此情也。忧患之时。喜人之来近。则多方诱掖之。安强之际。幸已之独尊。则好为拒抑之。此多故与寡亲。为因与果。无他。一发于畏。一成于骄。前后之行。遂若冰炭。成败之道。乃如影响。丰之为大。亦难免此弊也。以不自大。乃成其大。以其既大。乃害其大。天道盈虚。人事消长。理数然也。惟君子不随理数推移。故兴亡自致之也。盛衰必有机焉。丰得时而丰。失时而贫。时为之耳。故易以天道示人事。明三四之独刚。刚慎于乾惕之诫。自免于日昃之离矣。以兑为缺。而巽多变。中互之数。恒使全体受其累。此大过必反而后为中孚也。明以动。宜其有丰大之名。而丰字。亦如年之丰收。大有也。大有属于天。丰责之人。此其别也。故大有可久。而丰难持。以其势易变。而刚不屑自柔耳。苟明此旨。岂不长丰。奈彼处丰者不自知耳。

《宗主附注》

丰继归妹。而与旅为往来卦。在归妹卦。以男曲成女志。犹兄之遣嫁弱妹。且以妹字兼暗昧之意。书曰兼弱攻昧。归妹以兑(原字为兄,改之当否?)主全卦之用。柔而无守。内而求达。故六五九二。互失其正。九二在内。是无守也。六五在外。是求达也。既无守于内则不固。既求达于外则易浮。此弱昧之道也。进取之本在守。雄飞之心先伏。势力之充。必先固其基。推扩之大。必先厚其本。归妹两失之。此所以为弱昧之象。而归者。犹归趋也。其行不慊。其至亦羸。其始不端。其终必败。故上六爻。女则承虚筐无实。士则刲伤羊而无血。可见其无成无功之果。不足以有为也。然全卦志于归。虽上爻空虚。而归心不改。有归心有集。有集必有偶。偶合之至。其众必多。此所以继之以丰。丰大也。富有也。众多也。有如大有同人之象。震上离下。雷火为丰。亦与天火同人相近。震动而离明。有作有为。恰反于归妹之用。震在上固与归妹同。而离与兑异。以明易昧。则可企富强。故丰为大。为丰于势力。厚于功用。而与火雷噬嗑为同体卦。噬嗑得食有合。丰亦以有偶多功为用。然噬嗑者。食合之始。震动于下。其势勃焉。离明于上。其光烂焉。而丰则反其上下。勃然之势。一发即尽。烂乎之光。一照即掩。此丰之象如日中。日中易昃。离卦曰。日昃之离。何可长也。故丰非噬嗑可比。虽相与成始终。异盛衰。不得相拟也。然丰有其时矣。当午之日。乘空之明。震以振之。动以远之。则亦自有其德业。足发抒其积蓄。故彖称亨。称勿忧。言其一时之宜。有可凭藉之功。此王假之之谓也。假者即假借。赋以时位。予以权衡。而得所凭藉。则可达其亨德。成其大用。此丰席归妹之余。与大有同人近似。而与噬嗑相终始也。离中女也。而后天代居乾位。震木离火。木火通时。震雷离电。雷电同耀。此相得有合。而时利于天中也。阴阳平均。而阳在下。虽二五正位皆柔。而三四人爻皆刚。人与天地争。天地犹逊之。此人道之盛。为多故旧。得友助之象。两阳明于中爻。亦如日之方中。中互泽风大过。则成栋桡本末皆柔之情。故为一时之盛。而非久丰之行。离明在内。易受其蔽。震动在外。难继其功。故丰为乘时之亨。而非如同人大有久远也。

丰。亨。王假之。勿忧。宜日中。

孔子《宣圣讲义》

此丰卦彖辞也。丰以震离合。木火通明。照临万类。雨阳时若。生化无穷。震雷以阳升而作云。以阴降而为雨。雷雨之德。恩威并施。物类之生。动定咸顺。而以离火之照。天日之明。蒸于下。而成云雨之源。蕴于外。而成生化之本。文章覃被。光辉无限。合以为丰。乃见阳德之大。天道之尊。上天好生。必因于日之光明。雨之润泽。丰实备之。故名曰丰。昭其大也。震主东方甲乙木。令盛于春。离主南方丙丁火。德敷于夏。春夏之候。万物同荣。木火之功。天地同盛。此为德者至矣。为用者普矣。生之育之。成之长之。发扬光大。笃实充盈。秀于时为华。长于地为实。华实并茂。生成莫京。此丰之彖辞首称为亨。言亨于一切。达于天下。本乾坤四德之二。合乎夏令。契乎人文。昭于物华。着于帝德。夏由春来。长自生始。离在内。则光明中蕴而不露。震在外。则动作普及而无偏。此亨也。顺夫时。宜乎地。盛于物。及诸人。天地人物。四者无不充盈。无不发育。无不华实。无不发皇。此所以为丰。而协于亨。如人之有礼。着其威仪。显其尊贵。昭其容止。齐其志趣。雍容盛大。惟美惟备。趋跄进退。有节有度。故四德之亨。为嘉会之象。文明中道。光辉内含。振作之以行于天下。鼓舞之以被于四海。此经礼三百。曲礼三千。为人道之至者。而丰象之。故独以亨称。盖物不丰者。礼不备。德不大者。仪不文。时不宜者。行不尊严。位不当者。制不合度。故中庸曰待其人而后行。人也者。时也位也。时位者。德也道也。散之万物。为功用。归于一心。为道德。故丰者备也。如年之大有。为丰登。物之富积。为丰盈。皆盛也广也。以木火之德。春夏之时。乃克致之。天所予也。帝所赋也。在天曰帝。在人曰王。故曰王假之。假犹借也。假借之者。乘时之用。当阳之道不必久也。久假不归。将失其天。故天之假。以时也。丰之为丰。王之所以得诸天。而畀之民。亨诸时。而予诸物。其行虽若假。在权则无伪。以时之所合。而心之所承。心承于天。志成于物。则丰可勿忧矣。盖丰物者多忧。丰于财者。忧其聚散。盛于食者。忧其耗费。厚藏者忧盗。怀珍者忧夺。推之于位。高则忧危。大则忧败。推之于事。顺利忧其逆。常则忧其变。故有丰者皆有忧。而今称勿忧。以其得王假也。得王者得天。得天者得时。时者天之宝。王之珍。一切功业之所贵也。故彖辞曰宜日中。明时也。时以日之中。则用亦当日之午。物以日中。为生育之极时。事以日中。为发达之极也。非必限于日之午也。以日午为日光最盛。德用最明。则凡当其最盛最明者。皆日中也。皆亨而勿忧之时。皆王所假借。天所赋予。过此则不然矣。故勿忧二字。与宜日中紧接。以此时此位。不可失也。先此时者不及。后此时者太过。皆失也。失中也。故日中中字最要。日以中天为光明。人以中行为正大。此丰之勿忧。本于中道也。失中则不亨而有忧。此与归妹之尚昏者恰反。时各有合。合于朝者戾于夕。合于夜者戾于明。此天所限。而丰则宜日中。明其道之必重光明。行之必取正大。不得尚暗昧之为。偏颇之志。以成木火通明之德。孚震离合同之道。不得有违于日中之时耳。

彖曰。丰大也。明以动。故丰。王假之。尚大也。勿忧宜日中。宜照天下也。日中则昃。月盈则食。天地盈虚。与时消息。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

孔子《宣圣讲义》

此申释彖辞之义也。丰之为义大也。易之称大。皆指阳得时言。故临为大。是其明例。丰之为大。亦犹是义。而丰与临异。临以两阳起于地下。日益发扬。其道甚远。而丰阳虽在初爻。得其本。而隔以二爻之阴。惟三四两阳亘于中。为阳正盛之象。而四爻已达外卦。上蔽两阴。其行颇促。故彖辞以日中明其用。言丰之大。仅就两阳在三四爻言。如日之方中。故称大也。若依临卦之例。则临为自下始。有其本。而丰则由下以间达于中爻。得其中。临由初二达乎五上。前途远大。而丰自三四望于上爻。前行短促。故临犹朝日之初升。而丰则午日之易昃。是以临之大。洵大且远。丰之大。大而不远。为时甚暂。此其异也。丰以离日之明。合震雷之动。卦自初始。是内明而外动。始明而终动。故曰明而动。离震之合德也。离之象火与日。在下为火。在空为日。则此明字。日之光也。震原为木。而在上为雷。雷发于云中。虽可为霖雨。以成生化之功。亦可蔽日光。以阻离明之用。此处就当时言。则明于下者。动于上。生于始者。育于后。温热之力见于日。润泽之功本于雷。震离之契。生化必宏。故占亨。以见效也。而必孚于春夏之时。若乖其时。皆失其用。如秋日非不烈也。而非生物之时。冬雷非不威也。而非震动之际。则不得名为丰。以无生物育物之效。且或反为灾害焉。故丰者。时为之。雷火之合卦。尚有噬嗑。与丰同体。而易其上下。其德亦殊。盖噬嗑内动外明。阳虽得始。而阻于中爻。九四六三。反于既济。故不得称大。以生育之力不显也。然震男离女。男以下女。如泽山咸。阳起于下。正应于上。初上两阳。中含九四。如颐中有物。故以噬嗑名。言得食也。食必有合。合者可食。不合则食为害。此食与合一义而二用也。丰以离居震之下。反其求食之情。非复颐中含物之象。阳盛于中。乃见丰大之用。二五正位皆柔。刚不得主。乃代之以阴。是即假也。王位在五。而假之于坤。以乾飞龙在天之位。而假成坤黄裳元吉之情。此文明内含。光辉足式。有其道也。王何以假。借予其权。俾成其用。此志在大其道。刚而用柔。尊而自卑。皆欲成其大。原君子克己之行。故释曰。尚大也。尚犹愿也。响往也。心之所之。思之所至。以大为愿。而不惜假以予人也。天之主宰。功不自居。而假于日。日代天明。故天不明。此后天离代乾。而六五乃代九五以履帝位。王自愿假之。则六五非僭窃者。上之所愿。而非臣下所攘。始孚于明动之道。而有丰大之称。故尚大者。王之志。即天之道。天之道。即时之宜。主不自尊。以时畀诸日。乾不自主。以位畀诸离。故上之震。长子主器者也。而至成离中女之德。是以二与五皆柔。初与四皆刚。上下相协。一刚一柔。刚皆自下。此所以谓之假。自上位言。为假。自下位言。为得所凭藉。以乘时履位。有可为者。王假之之力也。如日中天。居天之中。得凭天之覆。有其高明也。而高明之德。一时之情在天中所凭藉者。不可久假。故日至天中必昃。昃则非丰矣。如三四两阳失位。即非日中之象矣。以日中之易昃。则承王假者一时之功。时既难久。必自多忧。是以丰于前者啬于后。大于始者弱于终。全卦中互大过。本末皆弱而成过。过犹不及。为失时也。然当时则喜。故曰勿忧。但日中以两阳亘于天中。宜照临天下。其时至当。其用至充。此丰之为义。必本中爻之阳。如日之当空。无不照也。日之为行有其度。况合至动之震乎。行行不已。则不可久居于空。动作不息。则易致移改其位。此丰于日中者。循至将偏于西。天道无不变也。当其至盛。即其衰时。达于极丰。即其啬始。故日中则昃。月盈则食。不可满也。满反为亏。不可过也。过反不及。互为因果而相往来。不可避免者也。故天道常虚。人道常谦。德重于柔。物贵于让。是圣人之道。闇(“门+音”,找不到对应简体字)然而日章。恶其明也。丰之日中。明则明矣。而有不明者继之。如月之至望。盈则盈矣。而有食者继之。食与蚀同。亏也。非专指月食。而月食亦必在其至圆时。可见天地盈虚。及时消息。不可易也。日中之丰。即已兆其昃之啬。日午之明。即已知其晡之暗。此明入地中为明夷。日夜往来。不可息也。天地尚如此。不能违其盈虚之时。而况人乎。而况鬼神乎。盖甚言其不可久也。以小人而鬼神虚渺。更不及天地之大且明显者。何堪常丰而不变哉。

《宗主附注》

释彖辞。引申彖辞之义。而其旨在明天道以立人道。仍与各卦同。以彖辞宜日中三字。为天道。而推之日中则昃。月盈则食。则示天道不常。人事亦随之多变。一盈一虚。一消一息。互为因果。相与起伏。天地尚不能违。而况人乎。且由人更进一层。曰况于鬼神乎。以人近而鬼神远。人显而鬼神隐。近者尚不可知。远者更莫测矣。显者尚不明覩(找不到对应简体字)。隐者更难明矣。是以丰之为丰。能有几时。大之为大。能续几世。时世之变。有如岁序。冬夏寒暑。辗转迁移。若以夏语冬。视寒如暑。非病即颠。而能应乎常变。适于功用哉。故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坤。履霜坚冰至。离。日昃之离。皆极言其时不可留。德不可久。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鎡(找不到对应简体字)基。不如待时。孟子之言。深晰此理。故丰之宜日中者。已明示凡非日中皆不宜。而日中果能几时。况愈至中。愈易偏。愈当盛。愈易衰。日中之时。时也。而时不居。此有日中。即有日昃。暑炎之势。势也。而势不久。此有炎暑。即有秋凉。世人只知其然。而不求其所以然。则何贵乎易。易者明变易为重。故于常变之道。盈虚消息之数。屡屡言之矣。而人不省。安望其有丰功大业垂于久远乎。丰卦以二阳在中。如日中天。前阻两阴。其进至促。故释文以日中则昃为解。亦本象立辞之旨。日月皆有明晦之殊。全偏之异。其为用亦随之不同。故曰垂象示明。莫大乎日月。明者德之昭。功之着也。丰以雷日相倚。雷由云生。云乃蔽日。是其象已非久而远者。而在卦用言。雷日不同时并见。故象称雷电。电亦火也。在雷雨时而见火者。惟电为明。此噬嗑与丰。皆称电不称日。不过离固有日之象。苟雨散云消。日自现于天空。而云起雷行。亦必日之所蒸也。此讲义重日。与彖辞宜日中相应。盖若取雷电。而不及日。则何限于日中哉。朝夕夜间。何不可见其德用。且暗夜电光尤明。雷声尤震。其威仪光采。较日中有过之。今称宜日中者。指日之光热及其功用言。以日力蒸地上之水。必其正照之时。而雷雨之成用。即自日中之化育来。此处不可过泥。泥则徒得其偏。而失其全。以丰为大。而两阳在中。是日中之象。而非电火之一闪即逝者可喻也。

象曰。雷电皆至。丰。君子以折狱致刑。

孔子《宣圣讲义》

此丰卦全体象辞。申释彖辞之义。明人道也。彖以丰之大用在时。时丰则丰。时啬则啬。天地尚与时消息。则渺小如人者。虚飘如鬼神者。能不随时以行哉。人在天地间。自顺天地之数而迁移。鬼神在灵界。上属于天。下属于地。中属诸人。皆有灵而无形。有名而无迹。则其感应天地之变。随和时势之移。更较人与物为捷为敏。此天地之灵。自鬼神见之。天地之变。亦自鬼神徵之。虽虚而难察。飘而莫定。其气之与数相应。其德之与理相通。实为两间之至者。丰以时为消息。则鬼神先时而知。人虽不及鬼神之灵。而形显迹着。所感召者。易见易闻。所影响者。无方无位。则如四时之序。九洲之士。莫不身历而亲履之。耳听而目存之。其常其变。何暂何久。皆不得违于天时。戾于气数。则丰之有啬。大之有弱。何非时为之哉。何可更易其数哉。故宜日中者。丰之时。而日中则昃。亦丰之时。明其时。自明其用矣。皆由卦德言。丰两阳亘于中爻。如日中天。是合震离而一之也。若分其上下。而求其所合之情言。则上为震。雷也。下为离。非火非日。而为电也。因雷电可同时显其用。而雷与日则不可也。雷电可相资大其威。而雷与日则不得也。以雷行于云。云反足蔽日之明。日昭其炎威。而雷不能发声于青天之际。此两者之象。必取雷与电。而不及日。与噬嗑同。噬嗑亦以雷电同称。彖辞则曰动而明。因震在下。离在上。已如天雨雷鸣于空。电闪于远。声行缓。则近者能闻。光行速。则远者亦见。电之与雷。虽为二名。实出于一气。声谓之雷。光谓之电。有其一。必有其二。见光而未闻雷者。其地远耳。故雷电之合。乃阳气之行于阴中。初非如水与火之异也。而震木也。离火也。木火同德。如烧薪燎草。皆相需成用。无木即无火。是与雷电一气相生者。有类似。视其所在以辨之。或曰木火。或曰雷电。推之或雷与火。木与日。亦原可通。惟在噬嗑与丰。则以称雷电。较孚于象耳。雷电皆至者。以声光并显。耳目咸知。是指近者言。若噬嗑无皆至二字。是不必限于近者。以震近而离远耳。丰则离内震外。光近而声远。今既闻其声。自早见其光。卦两阳在阴中。而当中爻。声光发于天之中。如日中天。则耳能闻。目能见。非远地也。雷电皆至。可见天威咫尺。天显威于雷电。人致威于刑罚。故人道师丰。而以折狱致刑。亦昭其威。使民有畏也。书曰天明畏。自我民明威。畏威怀德。为政之功用。赏与罚之谓也。而罚必重于赏。为劝善惩恶。以刑惟严。刑之不乖。治乃自固。人民所以生存安乐者。赖明刑以遏其欲心。此中古之治。不废刑律。且必尊严。刑虽必重。而行之以慎。不故出故入。则刑得其效。此帝尧之圣。不能废臬陶之官。而明慎之言。载刊于唐虞之史也。在噬嗑卦。亦曰利用狱。君子以明罚勅法。与丰之义大同。皆本天之明威。而成民之明威也。盖噬嗑为得食之象。有食必有争。有争必有讼。此狱之利用。罚法之必明也。丰则以丰大之象。如丰年当有之时。物丰易启争。厚藏易致盗。财多易相夺。大利易为恶。此因时制宜。亦必先折狱致刑。如天之雷电昭其威也。折狱者听讼之事。与讼卦有关。致刑者罚罪之事。与噬嗑相应。而皆本于大学格致之道。为欲民物之安。必先得其情。欲财用之丰。必先正其序。欲功业之大。必先有其赏罚。古今不易者也。丰以丰有而大成为志。则折狱致刑。势在必先(行?原先字)。而噬嗑虽明罚勅法。尚未实用。丰则旨在执行。以噬嗑近于细行。而丰则关于大事。噬嗑拟于初发。而丰则近于将成。故噬嗑明之勅之。不过示其有法。而丰则折之致之。是已见诸实施。此一始一终一细一大。有不同也。由丰之盛。若夏之时。而夏后有秋。秋收为丰年之时。故刑人者必于秋。顺天时肃杀之令也。以天之威继其恩。则人之刑继其养。其道一也。雷电为威。雨泽为恩。恩威同着。天之道也。丰于物以足其养。明于刑以昭其罚。养罚并尊。人之道也。读易勿泥其辞可也。

《宗主附注》

丰为物之丰盈。而与大有略异。大有者。已有之象。言人皆富有也。丰者。丰盛之象。言物自丰盈也。物之丰盈。不必人皆富有。为其难均一也。均无贫。惟大有以火天相合。能均之。不均则争。此丰以雷火相配。而有猜忌也。故丰近于噬嗑。人急求食为噬嗑。既求之急。可见其空乏。而非饱饫。此民贫之象。丰者天所予。而人不能平之。故多争而狱兴。有如讼。此君子以丰而折狱致刑。明为平其不平。均其不均。以遏止争讼。故与噬嗑利用狱者大同。皆人道之失也。而与大小畜有类似。却近于大有者也。大小畜亦以物之畜积为义。有如富者多积财物。亦不必人人皆然。既不能尽致之平均。则物有聚或散。多者自多。寡者自寡。此畜积为富有也。富于其一。贫于其他。则不得不妬忌。如夫妻反目。同室尚不免有诟谇之声。富以其邻。比居尚不免有羡妬之志。此由大畜辞言之。见其关于财物。不宜偏属于一人。亦以其不平不均。有悖天道。而与大有既异。与泰尤乖。泰为太平。物无所畜。而人亦无贫。故曰不富以其邻。言邻皆不富。我何独富。而不富。非贫也。惟不富耳。不富于一家。即分配于大众。此不富亦不贫也。均之至也。平之至也。以地天交泰。阴阳平均。互相衔接。止于太和。为道之至。而孚于天者。小畜则不及之。

初九。遇其配主。虽旬无咎。往有尚。

孔子《宣圣讲义》

此丰卦初九爻辞也。初九在下。而与九四应。重刚不协。以下卦离。上卦震。皆阳在下。阳志于外。刚主于升。分上下言。初九之进。为六二。九四之进。为六五。皆刚与柔接。一阴一阳。求其近配而有合。此初四爻皆有遇也。遇。合之谓也。初九所遇者为六二。在内之中。秉坤之正。是能匹配。而居正位。是为主也。故称遇其配主。与九四之遇其夷主者不同。配者匹配。夷者平等。义虽近似。而一为正位得时。有支配之权。一为失正违用。如芟夷之象。夷与中正反。即失乾九五之位。反就于坤黄裳之占。裳者下衣。黄者正色。正色而屈于下衣。是耻辱也。以非坤之象。而窃坤之用。所谓夷狄之道。非纲纪之正。故称夷主。君如四夷之君耳。而六二则孚于坤正。有其安贞之德。达其覆载之功。此初九得其主矣。故称配主。俗以名实相副为配。如称人曰配有此。讥人曰不配有之。配即孚也。合于所称。得其实用。而有主持之权。派遣之命。犹昔刑人发配。必自上命之。且配者。亦必有其同等。如人之偶曰配。言相匹配。而得协和。尊其位。重其命。有为之匹者。以丰象重刑狱。则配字实含有配遣之义。亦如罪人妻女。交官择配。是其一例。初九原勿用之地。而得其主为配。以与之合。言虽在下。仍有求于派遣之情。虽勿用仍有希于配达之效。凡以上命为分派者皆配也。初九听命于六二。不得自专。以刚从柔。而外无应援。以下求上。而中难坚拔。此不得不俯就配主之命也。丰原盛大之象。而初犹幼稚之时。离火始燃。光华初见。所占不大。所持不久。故曰虽旬无咎。言仅保旬日而已。旬十日。丰如日中易昃。过其时则有咎。虽字已明旬外有灾。如日不得永在中天而不昃也。往为前进。有尚者。有所希冀。求其高尚也。初九志有外。企于升。故辞如此。有尚有字。言可有而已。且文意承上句来。亦可谓前进尚有咎。盖以初九之遇。非果真主。虽有内卦正位。而非得时之君。此惟能保其旬日无咎。而旬外有灾。初固求进。终仍有咎。是深戒其勿贪往也。以得时则有功。失势则有咎。咎与功在初固未定。应视其以后变化。如慎于所往。而凛然于配主之威严。则或有所慕。如轻于其进。而傲然于平等之思念。则将有其灾。此初九之辞。不即断其为吉为凶也。

象曰。虽旬无咎。过旬灾也。

孔子《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以爻辞仅云旬无咎。则可推知所保者旬日。若过旬日。则有灾咎。亦初九刚无所应。下而求升。所持难恒。其害在后。戒占者知配主之遇。非得时也。如睽遇主于巷。亦非正道。不正之遇。其合不久。终必乖离。离本包附丽与分离二义。初九之离。即初附而终分。始免咎而后有灾。以丰志大。不甘屈辱。急图升进。而厄于势位。戾于时宜。外无其援。中失其守。故不克久。而所保止旬日而已。

六二。丰其蔀。日中见斗。往得疑疾。有孚发若。吉。

孔子《宣圣讲义》

此丰六二爻辞也。六二离之中爻。亦其重要之爻。而为内卦正位。坤之德用所寄也。离为两阳一阴。阴在中。而主二阳。如人之目。精睛之象。阳中之阴。为神水所在存。照明一切。为视物之主。乃秉坤元之德。安贞之道。纯阴之精。实为生化之宰。而象取日。言离得坤之精。含章可贞。光明焕发。以成后天生化之源。此离中爻。即坤大用所见之位。丰以离主全卦。则其大用亦昭于六二。虽全卦正位在五爻。而二五正应。以共成文明之德。今上为震而非离。原有异。却以六五故。亦与离同。是犹明两作。离为明视之本。生育之根。故爻辞称丰其蔀。蔀草也。如茅如苇。俗多取以覆屋。故称贫户曰蔀屋。即茅舍之意。上古无砖瓦。屋室皆编蔀以为覆。编荆以为墙。后世易以砖瓦。而贫者仍其旧。是以称蔀屋为贫者之居。非古也。蔀茅易长。乘时发育。便于包覆之用。得之既易。用之又便。能蔽风雨。遮日光。是犹茅草之利。泰否称白茅。此称蔀。其意甚近。皆取易生易茂之物。多功而少害。捷取而适用。为凡民之利。亦足昭天道好生之心。明日光发育之德。功及于天下而无劳。利溥于民生而无费。且繁滋蔓延。有日之昭临。雷雨之润泽。无不生。无不茂者。物之生易而茂盛者。正孚于丰盈之义。五谷盛收曰丰年。原亦草也。而蔀又较五谷易得易用。不劳而获。不费而成。蔽则易之。阙则补之。编葺不难。败旧不惜。是以取以为喻。可见天之生物不择。日之育物不私。愈贱者用愈宏。愈多者功愈溥。故蔀茅之属。皆人生不可少者。其丰也。即其功。其盛也。即其利。蔀茅之功利。即天日之德用。天日之裁培。即人民之福利。此离秉坤厚载之德。而施及诸人物者也。日中见斗者。日不明也。如云雾蔽障。天日晦明。则斗见。又如日之食。亦见斗。斗为星之大而易知者。本不宜于日中见。今乃以日失其光明而斗见。此反常也。以六二阴盛。固由云雨之泽。以丰其蔀而以光明之晦。乃见其斗。斗固星名。又可象量器之斗。亦可推为器物之斗。凡有柄有勺者。皆斗之类。如水斗酒斗。日中之斗。固指星。而推其意。则可包人之失明。在光天化日之下。而用其量出为入之斗。利人之不知。而为欺伪之行。乘时之多晦。而有利己之志。盖斗之大用。将以平人之私。正人之伪。人而无私伪。则可不用。世之奸巧者。更以斗取利。吝其出而减其量。贪其入而加其容。此斗亦为害人之具。于日中见之。岂非阴昧之行乎。又有乘物力之艰。而规规于升斗之争。因粮米之贵。而悻悻于斗杓之利。是与闭粜。与同谋财者类。皆斗之咎也。六二之见斗。实宜预防之。以阳中有阴。而志于进。故求往而得疑疾。疑由阴阳争。如坤之阴疑于阳必战也。因疑而成病。亦心疾也。六二之象。如人之心。天之为日。人之为心。心有暗昧。则疑生焉。日有晦明。则斗见焉。故疑与斗有相应。发于恐惧。根于忧虞。皆不光明坦白之象。故斗亦可推作战栗抖搂讲。言心疑。则身颤动而莫定也。然以六二得中。与刚有孚。而能发育之。光大之。是以占吉。发若者。其志颇大。其情甚热。如火之发。如物之育。亦与丰其蔀应。蔀之发育。以阴阳之孚。事功之发达。亦刚柔之济。此其志能相信。而心有所尚。与初之有尚相同。则六二之柔。得两刚以孚而共发之。如日光之照。雨泽之润。相济成用。则蔀以发若。不孚不济。则反害之。何语于丰。此吉占由有孚得。而疑疾亦由有孚除。与大畜遇雨之吉正同。

《宗主附注》

丰卦以离日为主。以离在下。凡卦之下。皆可主全体。言如草木之根。堂室之础。必自此始也。下卦以初爻为始。初又根之根。础之础。虽勿用。亦关重大。刚初者阳得本。柔初者阳失协。皆以阳言。不及阴者。阳升阴降。阴自上下为顺也。然卦皆自下上。故有阳顺行阴逆行之称。言初为阳者。其升自顺。初为阴者。其进为逆。逆者反也。反其常道也。以阴自上而下为常道。今反自下上。是变降为升。岂非逆乎。如水逆流。必由于外力之驱使。如风之激。如人之堵。为逆水之性以成。其用而已。故阳者上行为顺。下行为逆。阴者下行为顺。上行为逆。阳象火。其性炎上。阴象水。其性润下。此合五行之数。亦有顺逆之分。卦不必皆顺或皆逆。则视爻为断。而爻以初为本。亦犹卦以下为主。如归妹下为兑。故少女主全卦。丰则下为离。故日与火或电主全卦。其上之震。不得不随之。此归妹以兄从妹。而丰以雷从电也。从者为后。故下为主。犹君臣主仆之类。丰以离主。故爻多指日言。以日为离之象。而分别言之。当取日。若合言之。则如象辞称雷电。电能同雷行。日不得与雷合也。今讲各爻。乃分上下。各尽其用。则以日为象。不取电。亦不称火。非与象辞异。乃易例之大。凡有分合两讲。即因有主从两用。丰以日主大用。而雷不过从之。如日后有雷雨而已。雷雨之来。原由日之蒸化。此亦如臣之听命于君。仆之顺事其主。不得先之也。丰既先日。则凡有象。皆由日中见之。此爻辞有见斗见沫之谓。明其行为害。感日当之。亦犹初爻之过旬灾也。旬者。日之积。以天上之日。成人间之日。日行一周而一日始终。则日中。即一日之中。日之积。即日之丰盈。亦犹日在天中。其光热倍于平时。旬日之功用。亦什倍于一日。然不可过。过旬则不复如旬中之丰盈。正如日昃。则不能如日中之光热也。

象曰。有孚发若。信以发志也。

孔子《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以六二爻辞。前后之意有殊。前称日中见斗。往得疑疾。是不利也。后云有孚发若。又占吉。人或不明。故申言之。六二以一阴在两阳中。原无大用之时。而以居内中爻。得坤正位。则孚于安贞之德。是以初不利而终占吉。且吉字贯全爻言。而实则由有孚来。故释文但揭有孚发若一语释之。盖六二离之要位。阴以少而贵。居中以御外。秉柔以济刚。此其德在孚。孚者如鸟之孵(22左起1)。必雌雄同功。而雌则任其孵化之劳。离之六二。亦以孚于两阳。而独任其生成之德。故曰有孚发若。言有孚以信于志。而发育以尽其德。此柔之本志。即坤顺承代终之志也。六二之日中见斗。与九四微异。以九四刚爻。六二为柔。本阴暗之象。蔽晦之时。日之不明。宜也。九四刚爻。而亦不明。是日之失德。非云雷之咎。故释称其幽暗不明。六二以日之蔽明。如黑雾之障。九四以日之失明。如日之食。此所异也。而其害亦有别。故六二虽得疑疾。而仍有孚。虽往不利。而终占吉。则本离之德。离自能明。虽一时之疑。不伤其后来之视。正如火泽睽之遇雨则吉。群疑亡也。睽由惊视而一时不明。正如日之因云蔽。苟云已作雨。顷即复于清明。岂非其障已去之象。亦如惊疑者。既分明真相。自无可疑也。丰之六二有孚发若。亦以得雷雨之后。日当复出。斗亦不见。若人目瞀既去。疑疾自解。更何忧虑。故疑疾生于心。而发于目。人之目。即天之日。日中见斗。犹目中生翳。皆障也。而以其孚。启发其心。遂除去其疑。此所以终吉。释文所称。与大有六五正同。大有六五亦离中爻。与睽之上为离卦正同。大有释文曰厥孚交如。信以发志也。亦言六五能与阳孚而相信。以启发其心志。不复忧疑。大有交如。与此发若。亦有通义。交者交和。发者启发。皆沟通也。不通则不交。不交则不和。不和则不发。交与发原相应。而如字与若字意义亦同。与乾夕惕若近似。而在离六五。尤多用若字。皆示其疑似未定之义。与大有六五交如威如。两用如字一例。后天离居乾位。日代天明。其德至昭。其行至速。昭则易晦。速则易变。故不能定其象。则以如若字称之。言当其时则然。过其时则否。如日中易昃。昃与日中已大不同。故变化甚迅且甚多也。凡占得离者皆然。

九三。丰其沛。日中见沫。折其右肱。无咎。

孔子《宣圣讲义》

此丰九三爻辞也。九三离之终。中爻之始。刚爻刚位。为阳之盛。丰之宜日中者。即以九三九四阳亘于中也。阳之旺。如日之中。而其德用。如物之茂。物之生育。必以春时。得日之温和。雨之沛泽。以发育之。荣养之。而后茂盛繁滋。此即天之生物。必假日与雨泽。以致其用。成其德。故九三称丰其沛。言雨泽之沛丰多。而生物亦随之丰满。与六二之丰其蔀者德较广。用愈大。不独草也。凡有生者。皆沾其泽。此所以称沛。不限于一草一木。亦不限于何类也。九三人爻。人道之始。人生所需。亦有赖于泽之下沛。人民之生育。尤有望于恩泽之普沛。经而丰。可见其生之盛。亦即在上者恩泽之周。而沛字又兼有肺字之义。人身之要藏。肺为最上。肺主气。而沛其津液。化其水。达其胫脉。通其水道。此亦如天之云雨。有恩泽沛施之功。日中见沫。沫者。涎沫也。水成聚而为沫。亦犹泽也。云之为雨。泽之大者。露之成珠。泽之小者。雨露者。皆泽之下施。生生之源。不可少者。而日中见沫。为日蒸化之功。若由日言。反害其明。而由生言。则宏其德。故见沫非咎。不过日中非其时。易有咎。凡日之象。皆可视为人之目。故日中见沫亦犹目中见泪。目字从日字加一。正以象日。人之目中。无故不得有所见。见沫者。亦足蔽其明。是沫字。亦可作昧字讲。有所昧也。明之有蔽。则视之有亏。则动作不利。而动作先需其右肱。以不明而折其右肱。乃失其臂助。人之手足。为一切动作所资。而右尤要。右肱之折。所损大矣。既昧其目。又折其肱。可见九三之灾。不克守乾惕之训。而干重刚失中之咎。如人刚愎自用。偏激求逞。其害不旋踵。与初之过旬灾。又有甚焉。而爻辞无咎者。乃自作之孽。无可咎也。若果天之所为。则亦可免于咎。以天方丰沛其泽。当不忍下民之苦。则虽见沫。终复其明。折肱终成其用。此丰之本志。将以达其盛大之功也。然天道不常。人情不悔。九三虽无咎。至所应上六。则占无人之凶。是不独不明。将无所见。不独折肱。将亡其身。其害可胜言哉。九三与上六。一刚一柔。原得其济。而九三过于自用。乃逢其灾。此乾九三以朝乾夕惕。惇惇致其训诫也。惜世人占九三者。多忽之。

象曰。丰其沛。不可大事也。折其右肱。终不可用也。

孔子《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以九三中爻之始。人爻之一。重在人道。易以人顺天为训。则凡天道之乖。即人事之戾。天时之不利。即人事之失宜。九三丰而为沛。虽有泽沛之象。而被其泽者。非如五谷之能生人。非如要材之能利民。既未及所沛者之为重要生物。则可见其所成者。亦非属于大事。大事者。传所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一则祭祀之诚。一则民土之卫。一为国之生存。一为邦之保障。不可忽者。故称大事。今九三所丰。不关于祭时。不属于军事。则犹初四爻之蔀。其为用亦渺小矣。虽沛有雨泽沛施象。恩德普及。而亦寻常之行耳。难语于祀戎之备也。此与遯九三同义。而与贲旅亦相似。皆琐细之功。平庸之用。不足为丰之大者。丰而不及于大。必时之有未宜。丰者天也。事者人也。天不丰于重物。人亦难用于大事。时也位也。以九三重刚失中。而与九四不协。失中为过。不协为孤。过则易干其灾。孤则寡得其助。此不可大事。乃明戒人之自慎。而若忽焉。贪于前。罔恤(血+阝)其后。志于得。罔顾其危。不审于时行。而贸然图进。不辨于所备。而悻然求逞。则其必有折伤。已可知矣。故爻辞继曰折其右肱。右肱者。人身要体。为动作之需。执时之本。不可折也。而竟折之。将何为哉。失其利便之器官。犹丧其匡助之同类。如人一身。而失右手。生活必有所限。况他求乎。故曰臂助。言其相依甚切。如左右手之相助也。失其右手。所余之左手。亦无力可为。虽未折。亦无用。故曰终不可用。以九三妄行。昧于时位。违于天人。乃获此灾。则无咎。乃言无所咎也。丰志于大。故易干贪妄之害。况九三过刚。而无所济。独行而不知悔。折在右肱。犹小焉者。盖利则难大。祸则难小。理数然也。右肱之折。将且亡其生。不用之余。将或损其命。此九三惟有自反于乾惕。以求其免咎。苟不早悛。离震之间。不得进已。火木之功固大。其害亦丰。以九三兑与巽之中爻。顺于柔则悦。本于刚则伤。两阳困两阴间。此其为日中见蔽晦之象。无论为斗为沫。失明一也。失明而图大功。有蔽而希大用。其祸可胜言哉。

《宗主附注》

九三爻辞丰其沛。沛字。一说水草为沛。又凡如水之流沛者。皆曰沛。而柔草风糜。亦若流泽之沛。故沛与芾亦相通。如诗蔽芾甘棠。言其叶之披覆。犹雨之沛然下垂。推之旌旆之旆。何莫非垂沛之意。皆取其自上而下。流沛如水。则恩泽之沛。正沛字义中所应有。九三之丰其沛。实以雨泽下施为主义。而赅一切垂覆言。所沛者丰。所覆者众。此九三刚德。秉离日之化。承雷雨之施。乃有之耳。日中见沫。沫字本与沬字通。沬为微明。又斗星中之光晦不明者。亦名沬。而水流成聚曰沬。浮沤流沫。亦从沛字来。水沛而后见沤。露凝而后成沬。皆自上施下之泽。以九三九四六五互兑。卦兑为泽。又主口舌口涎。亦沫也。而九三从六二日中见斗来。实指暗昧者多。昧沫一义。如昧爽。即微明也。日中不得见之。见则可知日之蔽晦。云雾之垂。如草木之覆其叶。推之人道。则为目之生翳。有所障也。目不能视。则手足无所审。而有折伤之虞。此折其右肱。固由刚过易折。实亦蔽晦致伤。动作必主于心。目之视。手之持。皆心之命。九三听命于五。五为柔。故心为之病。亦如六三得疑疾也。六二在中。故病生于心。九三在外。故灾见于目与手。为病异。而所以病则同。六二得中。故占吉。以其有孚。九三失中。故有咎。以其未慎。此夫子戒以必遵乾惕之训。方免于晦折之灾。以日中而有眚。则有同于明夷。以右肱至利便而有折伤。则有类于睽。以皆离之失也。失者过也。因丰中互大过。故各爻不免于害。阳过曰大过。阳盛而后过。于人为刚愎贾祸。于物为多聚招灾。故卦名丰。言物众而用不当。人强而行过中。则虽独丰。何以免咎。此爻辞辄责其未能乾惕也。

九四。丰其蔀。日中见斗。遇其夷主。吉。

孔子《宣圣讲义》

此丰九四爻辞也。九四上卦之始。为震之初。即其主爻。而与九三同为中爻。重刚不协。以九三言。合乎既济与泰。而九四则同于未济与否。此九四之刚不当也。二与四同功异位。二多誉。四多惧。故二爻之辞与四大同。而所占有异。即二得正。四失中也。然九四以与六五近。如初九之于六二。有相得之情。虽上下不得其应。而有其比邻可亲。此初与四。皆有遇主之辞。且占吉也。丰其蔀。日中见斗。义见六二爻讲解。以九四虽刚而失中。与六二之得正而为柔者。其蔽正同。故所丰者蔀草而已。较九三之沛。为不及矣。蔀生而贱。虽丰不足大用。日中本不当有所见。今以蔽晦而见斗。是失其光明。天下同为暗昧。六二如云雾之障。九四如日之食。其不明一也。而九四为过刚。非如六二本为柔爻。阴柔暗昧。时地所为。九四刚爻。而阳光被夺。蔽晦已甚。则天下同有幽昧之伤。日中见之。所谓书(不知是否书字?29左起7)晦也。日中而见所不当见。其为灾眚可知。然爻辞不言凶。且有遇主之吉者。以天灾不常。犹可避也。日月之食。日月之灾。天下虽同晦。而非无可趋避者。如夜之暗。有灯烛以继其明。则晦亦何所害。所兆在大事。而非关乎人民日用。故不言凶。且以九四进于六五。得其下交。故反占遇主之吉。可见刚之贵得柔也。遇其夷主。与初爻遇其配主。皆指有所合。初合于六二。四合于六五。二五皆正位。故以主称。而六二在内。与初同隶。易于匹配。故曰配主。六五在外。而反刚为柔。失其正位之德。不似六二之协乎坤贞。故曰夷主。夷者平等。芟夷也。伤也。有所削减也。如古称外邦曰夷。东夷西戎。南蛮北狄。合称四夷。如华夷。即中外也。夷虽不必属于外国。而非堂皇正大之称。犹中国边远。亦以夷称。谓其不得与中原齐也。九四柔履正位。象夷狄之君。或者女后。臣下摄政之主。故曰夷。言犹与人民平等。而较帝王减降也。以九四刚而遇柔。下而得上。如强臣见宠于弱君。疆镇有得于邻主。则其志不坚。其心易外。此占吉由于动变来。动变则重刚反柔。失中反正。多惧反安。不明反昭。此所以反占吉也。

象曰。丰其蔀。位不当也。日中见斗。幽不明也。遇其夷主。吉。行也。

孔子《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前四句为合六二爻辞释之。而不在六二。却在九四者。亦以六二得正位。孚于安贞之德。虽有丰蔀见斗之象。究未戾于丰之大用。九四则以刚之失中。外而难退。其所遭之蔽晦。不得即复其光明。故特释之。言丰其蔀。不及他良材者。由九四位之不当。与六二之情不同。六二有其位。而所丰止于蔀者。一则柔之为德不大。一则在下尚属德之初试。则虽先丰其蔀。将来或推至其他。而同丰焉。此初二丰蔀之后。即有九三丰沛之辞。可见天之所丰。正不止于蔀。且必由丰而沛施无穷。故六二释文无贬辞。而九四则竟以位之不当。明其用之有限。不复期其更大其用。广其德也。九四在外。外以内为志。与内以外为志者恰反。刚而求其降。正与柔而望其升。皆逆也。逆则无功。而六二之能进于九三。以大其所丰者。实本卦之例。由下而上。本乎自然也。今九四重在下应于初。而两刚不协。此虽逆行。亦将无成。故释以不当位也。日中见斗。六二以柔在下。犹易复其光明。九四以刚在下。则难即返其本象。此释文称其幽不明。言其为蔽晦所困。而不复其光辉。则直是日中之变耳。以九四乃震主爻。震雷之动。必云雨之时。震动而雷电行速。变化至易。此不明由于天之变。即目之眚。日失其明。物遭其灾。则幽不明者。包一切言。皆幽暗不得光明也。六二离之中爻。原有光明之德。虽见斗。一时之障而已。而九四震雷之用。虽有电火之光。而非天日之明。此明亦幽也。幽者如长夜。如暗室。如地下之灾。如冥间之情。暗昧不覩(找不到对应简体字)光明也。推之凡蔽晦抑塞。(31左起5)久居幽昧。不得光明。行同长夜。无所视覩者。皆九四之象。以丰而即于幽昧。以大而失其光明。则所用反非所志。所成反为其害。虽丰何足贵哉。故丰止于蔀。其德已细。而日中竟幽昧。其道已违。九四之占。实丰之失。占者得之。宜自慎耳。然以震为动。德重行。果顺之。亦有遇而占吉。是贵在能应变也。故释遇其夷主吉。为行之宜。行而后得有合。行而后占吉。此震之用。有与离丽相违。而与分离有契。九三九四。重阳相接。志在上行。不恤(原“血+阝”)其过。故虽不明。而无大用。却有遇合之吉也。不过九四刚过。正与九三互成大过中爻。刚过易折。亦如九三折其右肱。三折其手。四失其明。其损相类。失明者无目也。九三见沫。为目之病。九四不明。为目之盲。是三犹可视。四已失所覩。虽欲不行。不可得也。以行而出于暗昧。达于光明。则仍有其视力。而可遇其外主也。丰之为丰。本离之明。合震之动。方成其用。今不得其明。惟顺以动。动而后复于明。此释文以行字。明爻辞遇主占吉之由来。不速行。则终自困而已。何望其吉哉。九四与六二。刚柔异道。六二宜守。九四宜行。此坤与乾之别也。乾九四亦以跃渊无咎。贵在顺时以动。动而上者时之宜。动而下者位之适。震前为柔。而六五得正。故宜于行进。进则可与六五合。行则可离九三灾。此爻辞释以遇其夷主吉。使占得者速行耳。则如斗杓之所指。为方之利。指示人之途径。果有行者。可取则焉。蔀草虽丰。不足留恋。日中虽暗。犹可趋避。以所蔽者近。所育者细。近细勿贪。则远大犹可期。丰之大用。原在远大。如务近细。得毋悖丰之义。此初与四占遇合。皆由行进得之。

六五。来章。有庆誉。吉。

孔子《宣圣讲义》

此丰六五爻辞也。六五全卦正位。而为柔。坤之六五。而当离外中爻。今本震之中。合坤离之德。其下应六二。亦坤之正。离之中。柔以为用。内以达外。故爻辞称来章。与坤之含章相应。卦下为往。上为来。以成往复回圈之数。自下往者自上返。如去与归。所谓无往不复也。六五之来。与六二成一卦之往复。而在外为章。即昭者也。德用昭垂。而照临于下。犹天之明。明在上。而昭囘于空。照耀于物。地承天德。则所章者。生化之功。坤以由下而上。故曰含章。明其顺承之道。从王之功。震则已得乾之一体。虽六五不戾于坤。而其行当秉于乾。故曰来章。明必自上而下。自外而内也。来而章其德。则凡在下在内者。皆被其泽。此以丰之大用。在合离日与震雷之功。震之为用。有赖于日。故六五来章。实本离日之光。成其雷雨之泽。而电火亦光也。柔之为明。大则如月。迅则如电。星月电火。皆自日有其光。星月为返照之明。电火为蒸化之用。以阳阻于阴。而后发其光明。如星月。受日之阳而返其照。电火因遏干云中之阳。而泄为光。其为光不同。为明则一。此电光返射于天下。亦来章也。故来章者。返照也。上而照下。外而照内。无所不见。无所不覩。此大明也。而成于柔。孚于坤之元吉。故曰有庆誉吉。言来章之德。有可庆也。有其誉也。庆发于心。誉出诸口。此与各爻之指心与目或手者。其取喻皆自人身切近。为其如人之心。主持大用。心在阳中。如日中天。日之中天。光无不照。心之中身。照无不达。今六五正位。当心之处。与六二应。而互兑之上爻。为口舌之象。是以有庆。且有誉也。震本离以成雷雨。又互兑以为泽沛。恩威兼至。仁义同施。则其占吉可知矣。虽柔主正位。失其尊严。而德着生成。足明其大用矣。

象曰。六五之吉。有庆也。

孔子《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以六五居正位。动而合于明。故有来章之称。阳升阴降果易九五。虽孚于乾之正。而戾于卦之复。上与外卦。皆宜自复。以与下或内合德。丰之六五。正以其柔降而合于下之离明。故称来章。来对下卦言。章对离明言。谓其如月能返日之光。以为天地之明也。故释文不曰来章之吉。而与六五者。明其主柔道。始有之耳。柔能御刚。六五下与离中相应。柔以相从。虽戾于卦之正应。却孚于坤之全德。坤安贞而厚载。有广生之功。代终之德。此丰之大用。实秉坤地之道。万物莫与违。则其丰可知。正如五谷丰收。虽赖天时与人力。而实系于土宜。土如不宜。虽雨阳时。若耕菑不愆。亦无所获。今丰二五皆柔。已有其土宜。而仲介两阳。又得天日之功。此全卦以丰名。而六五有吉庆也。释不及誉者。以既有庆。自得其誉。如有功劳。自邀嘉许。六五君主之位。以柔而称夷主。亦有其赏罚之权。陟降之法。此庆誉所自出也。全卦皆以日中有见。为用之不足。独六五有庆誉。则以柔道胜也。三四两阳。过刚原如大过。不能大用。而以二五两阴得正。足以剂之于平。此丰之得名。而有庆誉之由来也。

上六。丰其屋。蔀其家。窥其户。(门臭)其无人。三岁不觌。凶。

孔子《宣圣讲义》

此丰上六爻辞也。上六为卦之终。用之极。道之穷。穷则变。故丰者至此。变为歉矣。有吉者至此。变为凶矣。在六二九四。皆称丰其蔀。而上爻曰丰其屋。蔀其家。为蔀同。而为用不同。其地异也。以蔀之丰。而终覆其家屋。是非如前之丰于所生地矣。既由丰蔀而至丰于其屋。蔀非丰。而转丰其家。由屋言为丰。由蔀言则已杀伤。是上六之蔀。类于枯草。不得称丰。因蔀之获。而盖屋多。因屋之覆。而成家多。此丰之用已成。其德已尽。其生已终。虽有丰屋之功。而不能若栋梁之耐久。虽有蔀家之果。而非如富润其屋之可称。是生之贱者。成用亦贱。物之陋者。所及于人之功亦陋。故蔀其家屋者。虽丰无足称。而民之居兹屋者。以贫乏故。不能安居于家。蔀虽能避风雨之害。而人无安居自得之情。为丰之用已穷。则复见其灾歉之象。此蔀屋犹在。而窥其户。(门臭)其无人。为屋固丰。而空室无人。可见其凄苦之景。盖方为其生。逃亡在外。不得寗于家耳。家在而惟存其蔀。无人而惟见其户。此凶岁流亡之世。将何望于丰哉。故曰三岁不觌。谓无见面之日。而凶三岁。与坎正同。皆人民离乱。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女离散。骨肉不得聚。村庄家户荒凉。此丰之终。反为不堪其苦。则求丰者。宁知之乎。愈望其丰。而愈见其歉。愈求其安居乐业。愈促其奔走流亡。是谁之咎哉。故上六之凶。乃志于丰之过也。上六柔在上。原与初二反互为坎。乃有坎坷之趋势。而自五至初。本互离。上六为其中爻。则不免离散之悲哀。以丰如日中。日中则昃。以上六正如日昃之离。离坎往来。则其后正犹陷(穴臼。36右起8)之坎矣。其占凶。亦理数使然。明之甚者。则晦生焉。丰之至者。则歉见焉。此丰之后为旅。以不复家居。同为羁旅。是先离散其民众而已。亦不免于羁旅之嗟。比离之伤大耋者。大同小异。皆其穷也。

象曰。丰其屋。天际翔也。窥其户。(门臭)其无人。自藏也。

孔子《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上六丰之极地。丰用已穷。而其志犹未肯降。爻辞丰其屋。言其志在覆。如天之德也。而不及天者。上六为柔。虽高而不克升。惟下降耳。降则如屋之覆。在天际则如鸟之翔。鸟之翔也。两翼覆然。亦如屋也。不曰天上。曰天际者。明其可远而不可高。可进而不可上。遂作天际飞翔也。不称鸟者不限于鸟。或并非鸟而能飞者。以其能飞。故曰翔。以其下覆。故曰屋。以其在上而为柔降。故曰天际。以其志大而欲陵空。故仍称丰。丰而为屋。即大其所覆之意。人之居天地间。上承天之覆。亦犹屋也。天之所覆。云之所蔽。雷雨之晦明。皆如屋。故爻辞以丰其屋称。言丰本志升。而上已极。本志大。而势当降。如翔于天际者。终必着于地上也。柔而登天。如小畜(似为中孚)之翰音登于天。如渐之鸿渐于陆。皆志上而仍必下。志升而终则降。此丰其屋。虽有如物之覆。实亦一时之翔。虽有天际之观。实亦如蔀之蔽。故曰丰其屋。蔀其家。家屋亦犹天之下。而其用由大而细。由远而近。可见上六之丰。乃反于其所志。遂变为啬为歉。而物不得其育。人不得其生。有家而难安居。有覆而不能自憩。于是相率去此。而成流亡之象。逋逃之情。故爻辞曰窥其户(门臭)其无人。释曰自藏也。藏者匿也。逋逃者。不敢自显。惧有追逐者。而辞意重在不能行。行与藏对。藏者不行。言上六柔降。如明夷先升于天。后入于地。入地即自藏。以其不克本丰之志。成丰之用。赦而自藏。此求丰者。反成吝啬矣。而如翔者自坠。高者自堕。而有家者自亡。有屋者空覆。不复见其功用。则户内无人。乃相率避遁之意。此丰后为旅。即遁逃于外。逋于他方。而成旅居耳。故藏字非果匿不见人已也。正如流离之象。逋逃之人。不复坦然行动。傲然出入。如藏逃也。以上六丰极反啬。明至反晦。晦啬之时。将何显哉。如日之中。而昃而昏。且入地也。日之入地。天之行也。亦如天际之翔。虽翔而终下。则所覆者。亦随而失其庇矣。欲不自藏。将谁托乎。故释文以自字。明其势惟有自图藏蔽而已。此爻之义。与下各爻相戾。而其为因果则相应。彖称王假之勿忧宜日中。即可知其终之有忧。而无可假借。即可知其日昃之不宜。而必谋自护之策。且门户任人窥探。家屋无人坐守。其为乱离之时。流亡之景可见。以雷火之盛。阳刚太过。一遇变动。离震乃分。故明者不明。动者莫动。遂合全卦而终于自藏。藏则可知其已晦。已不复能行矣。此丰之极。大之至。不思其继。则谁与为保。如人骄于前者。懦于后。肆于此者。败于彼。亦理数所必至也。中互大过。宜其鲜终。所谓过犹不及。即继之以旅。仍未脱大过之害。而其志则已小。其行亦已艰。非如丰之初矣。

《宗主附注》

丰下为旅。丰旅往来。皆三阳三阴爻。而两阳在中。互成颐者。恰相对。是丰旅与节涣。更为一往来。而仲介巽兑两卦。合成六子交错之象。在上卷颐与大过往来。已明其回圈之理。今丰旅皆互大过。涣节皆互颐。是其回圈不止二卦已也。而颐为养正。大过为过中。两者相反。犹下经小过与中孚。中孚之反为小过。实成正反之例。易经除乾坤坎离四正卦外。惟颐中孚大小过四卦。亦为质卦。质卦者一卦独成。不以震与艮。巽与兑。一卦颠倒即成两卦也。凡六十四卦。除质卦外。皆如震艮巽兑。一卦成两卦。故虽有五十六卦。实只有二十卦。合八质卦。共三十六卦。恰孚周天之数。而上经三十中。有乾坤坎离颐大过六质卦。下经三十四中。仅有小过中孚两质卦。故实成上下平均之数。可见文王分配上下。原无多少也。丰之与旅。与上经噬嗑与贲。为同体卦。惟易其上下而已。噬嗑与丰。皆震合离。故噬嗑利用狱。明罚勅法。丰亦以刑狱为重。贲明庶政。毋敢折狱。旅亦曰慎用刑。不留狱。此其用大同。虽上下之位异。而两卦之情不殊。山火为贲。火山为旅。皆离与艮合。而四卦又皆离主之。离明而丽。故四卦有文明之象。附丽之心。则有得有不得耳。丰之与旅。亦如噬嗑与贲者。一大一细。一合一离。一有集合之情。一成散弱之势。故贲不可大用。旅亦如之。丰则志于大。务于远。亦犹噬嗑之得食有合也。盛者必替。强者终弱。故丰后为旅。传曰丰多故也。旅寡亲也。今本误作亲寡旅也。多故者不忘故旧。寡亲者失其亲近。是相反也。多故者多故。故大。寡亲者寡助。故小。孟子曰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寡助之至。亲戚畔之。此正丰旅两卦之别也。推之人事。则丰如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旅如纣王。三仁皆离。而称独夫。即在合与不合而已。合者。火雷合德。不合者。山火背明。故丰多故。亦可解为多事多功。事功之成。必得大多数人之力也。而寡亲者。亦可作难近讲。言其时位。或其情性。不许近也。寄于外者曰旅。言无亲。故可近之人也(好像少一字)。旅之与丰。正如孤之与众。私之与公。其志既殊。其行不同。丰则有可为。旅则不可进。故丰亨而志于外。旅小亨则吉在贞。一守一行。一进一退。自成因果也。


道家经典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15053971836@139.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推荐文章
易经系传别讲上传11章,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04)在线学习
2023-09-19
易经系传别讲上传11章,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04)在线学习
性命圭旨42.坐禅图修炼详解
2023-09-20
性命圭旨42.坐禅图修炼详解
怎样才能“气沉丹田,声贯于顶”
2023-09-16
怎样才能“气沉丹田,声贯于顶”
许真君宝诰(注解)
2023-09-18
许真君宝诰(注解)
易经系传别讲下传05章,憧憧往来,朋从尔思(11)在线学习
2023-09-19
易经系传别讲下传05章,憧憧往来,朋从尔思(11)在线学习
易经系传别讲上传08章,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17)在线学习
2023-09-19
易经系传别讲上传08章,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17)在线学习
梅花易数序入门详解
2023-09-20
梅花易数序入门详解
太平经的“天医”“神药”“天父地母”说
2023-09-18
太平经的“天医”“神药”“天父地母”说
道德经简读第八十一章
2023-09-19
道德经简读第八十一章
易经证释离卦详解
2023-09-19
易经证释离卦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