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师道的法术体系
正一道(全称正一盟威道)就是最早的五斗米道,又叫天师道。
《三天内解经》记载“太上以汉顺帝时,选择中使,平正六天之治,分别真伪, 显明上三天之气。以汉安元年壬午岁(公元142年)五月一日,老君于蜀郡渠亭山 石室中,与道士张道陵,将诣昆仑大治新出太上,太上谓:世人不畏真正,而畏邪 鬼,因自号为新出老君。即拜张为太玄都正一平气三天之师,付张正一明威之道,新 出老君之制。罢废六天三道时事,平正三天,洗除浮华,纳朴还真,承受太上真经, 制科律。积一十六年,到永寿三年(公元157年),岁在丁酉,与汉帝朝臣,以白马 血为盟,丹书铁券为信,与天地水官太岁将军,共约永用三天正法;不得禁固天民, 民不妄淫祀他鬼神,使鬼不饮食,师不受钱,不得淫盗,治病疗疾,不得饮酒食肉, 民人惟听五腊吉日祠家亲宗祖父母;二月八日祠祀社灶,自非三天正法诸天真道。皆 为故气,疾病者,但令从年七岁有识以来首谢所犯罪过,立诸科仪章符,救疗久病。 因疾医所不能治者,归首则差。立二十四治,置男女官祭酒,统领三天正法,化民受 户,以五斗米为信,化户百日万户,人来如云。制作科条,章文万通,付子孙,传世 为国师。法事悉定,人鬼安帖,张遂白日升天,亲受天师之任也。天师之子张衡、孙 张鲁,夫妇俱尸解升天,故有三师并夫人。”据此而知,五斗米道既然创立于“信鬼 神、重淫祀”,巫风盛行的蜀楚之地,为了站住脚,并吸引道众信奉而参加其宗教, 就要对不利于自己的种种困难和因素,进行全面排斥和否定。虽然五斗米道曾吸收过 巫术,然而一旦形成自己的体系后,为了巩固已成的道法体系,便开始对巫术进行整 顿改造,甚而否定。这对早期道法体系的形成,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因此,五斗米道割据汉中数十年,社会环境相对稳定,可以从容地开展本教派的组织、理论建设, 与之相应,道术的发展也可以综合传习,形成体系。它在中国道教法术发展的长河 中,虽不是源头,却是上游的大湖。在以后的发展中,浸润后学不止一派,且不止千 年。魏晋以后,灵宝、上清、楼观、三皇经派等都相继形成了自己的法术体系,但都 或多或少受过正一道法的影响。
五斗米道最初也是和太平道一样,利用符水治病的方法发展徒众,扩大影响,只 是五斗米道另外多了一条“加施静室”,即以静室思过,鬼吏为病者请祷等方法。五 斗米教以《道德经》为奸令(原则),祭酒的任务是诵读让大家听,求得人理解。因 此祭酒就成了管理道众(鬼卒)的负责人“鬼吏”。鬼吏在为病人请祷时,将病者的 名字写在三张纸上,上面写明服罪之意,将其中一张送往山上,谓之“上天”;一张 埋入地下;一张投到水中,三张合称“三官手书”,以此为徒众治病。
五斗米道宗教活动的另一内容是设置“义舍”,义舍相当于今天的旅社,是免费 向往来行人提供食宿的地方。入住义舍的人,可以“量腹取足”,但不能浪费,更不 能私自带走。东汉末,天灾人祸,流民遍野,义舍之举不但是赈济流民的措施,也是 五斗米道招揽道徒的手段。义舍中的米、肉等食物,主要来自众教徒的捐赠。五斗米 道道徒不仅要捐五斗米,而且还可以附捐肉、油、盐、布等物品,因此义舍食物才不 致匮乏。
为了便于统领广大徒众,五斗米师治之外,又设置了 “治头大祭酒”。《三国志·张鲁传》:“张鲁在汉中,以鬼道教民,自号师君。其来学道者,初皆名鬼卒。受 本道已信,号为祭酒,各领部众。多者为治头大祭酒。”这样一来,从师君(天师)、 治头大祭酒、祭酒(师)、鬼卒,构成了一个从上到下完整的宗教政权组织系统。师 君为了控御全局,又把道众划分为二十四治,由治头大祭酒负责。为了加强二十四治 的权威性,五斗米道还造太上老君降正一盟威法的神话,据道书《渊鉴类涵?道部》 引《正一经》云:“(张)陵学道于蜀中鹤鸣山,时蜀中人鬼不分,灾疾竟起,感太 上老君降正一盟威之法,始分人鬼,置二十四治。”所谓“始分人鬼”,则完全承袭 楚巫文化的“绝地天通' 楚地历史上曾有“民神杂糅”、“家为巫祝”的情况,为此 帝颛顼命重和黎两个人一司天,一司地,乃“绝地天通”。安康东区即发现“绝地天 通”画像砖,画面上的颛顼头上顶着圆形的天,脚下踩着方形的地,虽说是民间艺 人想象的作品,但却十分形象地把天和地分隔开来。“绝地天通”的本意,是改变 “民神杂糅”的现象,而使“各司其序”。实际上是氏族贵族(即后来的统治者)将 神权抓到自己手中的措施,是原始宗教开始向人为宗教过度的一种折光反映。“分人 鬼,置二十四治”,即是吸引人们入道,参加专门的宗教活动。这从五斗米道形式系 统的经济、宗教、政治措施中可以看得出来,其基础就在于“分人鬼”,即将民间自 由散漫的巫教,提高为组织明确的人为宗教。其后张修、张鲁各踵事增华,遂形成政 教合一的割据政权,但其道官的称呼中仍有“鬼吏”之名,可见其源于巫术的痕迹 宛然犹在(刘仲宇《道教法术》)。
五斗米道割据汉中数十年,社会环境相对稳定,可以从容地开展本教派的组织、 理论建设,与之相应,道术的发展也可以综合传习,习成体系。于是就产生了许许多多的科仪、法术,以及道法符箓。刘仲宇先生认为:后世的《天师世家》及其他神仙传记,对张道陵等人的法术说得神乎其神……这类记述,难以征信。不过,正一道 (即天师道)对法术曾作综合、改进与发展,倒是事实。以《正一法文经章官品》为 例,所录法术多达77条,几乎涵盖了古人生活中所遇的一切疑难、矛盾。据《道教法术》一书分类,大致有以下几种:
(一)疾病类
见于《主治癫痫》、《治目病》、《玉女医疾》、《诸毒立差》、《主收耳聋》、《主收 齿颊头痛》、《治劫杀注》、《治蛇蝮五毒》、《治肿痛鼠漏》、《治风痹痿》、《治久病淋 露》、《治虐疾》、《治男女百病》、《治呕逆咳嗽》、《治产生胎妊》、《治杂病》、《治 众疾》及《治痦哑》,凡十八小类。这些病涉及内、外、五官、神经、传染(注)等 等医学领域。每一类病又依症状分为若干子目。例如风病,有治“大风死饥(肌)”、 治“痿跛偏枯”、“苦雨眦上炁风痹,两脚上不随,疼痛不能行步”等,末一项目将 得病缘由——“苦雨”也指出。这种对症施治(当然是法术)的情形,比起《五十
二病方》等显示的巫法治病情形,更加细密系统。至于所施的方法,有个别治法中 提到布炁,即外气发放,如《治风毒癞病》中,有“赤丙子仁君官将一百二十人治, 又伤室,主天下玉女布行丹田之炁,主治万虫癞病,毒虫消除之。”想来是呼其将官 助法师布炁治病而设,而其神界“医官”之设,相应周全,对人体的结构,脉象也 略有认识,例如《玉女医疾》中提及:“上清太仙明堂玉女千二百人,主致神药一合 下,典治(某)身中所苦消灭。天医、官医、太医五官、治病医吏各十二人,一合 下,诣(某)处人(某)身中五脏、六腑,十二官室,布流一百二十关节,行神布 炁,典治痛处,重敕(某)身治病功曹,为所请官将医吏,共案行(某)身,从头 至足,治肺察炁,六脉浮沉,沉处为安,浮处为散,涤除五脏,安稳六腑,辟斥故 炁,饮食鬼贼,精妖疾疫,使杀兵寒灾散与人相远离,得蒙恩祈苦除愈以为效信
这些方术、医药、内炁发放相错杂的情形,对后世道法皆有重大影响。可以说, 道教行法治病的各种方法,在此都有了雏形。(按:炁,同“气”。《关伊子?六化》: “以神存炁,以炁存形”,是古代道家修炼法之一种)。
(二)经济民生类
1.经济类。见于《田作瓜瓠》、《护蚕滋好》、《保六畜》、《主斩草》、《主田 种》、《主蚕桑》、《主六畜》、《主鱼捕》及《主贾市》、《市买欺诈》等,涵盖当时人 的生产、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法术琐碎。比如《保六畜》条:“凡畜养牛、马、 驴、骡等,列毛色头数,启百虫畜收王相君将吏一合来下主者。” “养畜七十营,肥 健蕃息,无有折伤。天仪君官将一百二十八,治休官,主为民(某)养六畜息无死 主之。”《主蚕桑》条,则更为琐细周详,有将官专主“崖蚕,自天父母蚕”的,以 下所主则为家蚕,内容有泛使“解(除)(损)耗,有倍得。”也有“辟斥虫鼠”、 “采桑、馁”,“茧黄白分明”及破解养蚕中犯禁忌惹祸诸事。这种与经济,特别是农 桑活动环环相扣的小术,表现了道教在民间传播,力求适应一般民众的情形。
2.生活类。见于《主利宅舍》、《主徙宅舍》、《利居宅》、《主嫁聚》、《主县官口舌》、《解官事》、《县官口舌》、《县官怨仇》、《解系牢狱》、《远行万里》、《人山不 渴饮》及《逐盗贼》等术。细分又可分为三类,一是日常家居生活,包括安宅、迁 宅、嫁娶;二是出行,包括人山、远行;三是生活中的人际摩擦和灾祸,包括诉讼官 司,被盗被偷。生活类的法术,牵涉到生活的安宁幸福,所以特别要让神将呵护周 全。各方面遇到的矛盾,都为之设计了 “解决”的方术。
3.丧葬类。
4.雨旸请祷类。特别是后一种,尤为重要,中国是农业大国,影响农业丰稔的 重要灾害,是雨涝和天旱。正一道最初活动之地在巴蜀和陕南,主要是山区,易遭旱 灾,因此,“请雨”也是一种适应民间要求的举措。
(三)宗教类
1.度厄延生类。见于《寿命度厄》、《灵魂长生》两目,度厄与一般小病小灾不 同,是指命中注定,到时必有灾祸,且有生命之忧,要想法禳解。过其厄,则能长 寿。是以法术中有“开天门益人寿命”,“脱下死籍,还著本命,消灭三虫”一类内 容。此一大类法术,后来皆成为道法中的常见门类。
2.收精鬼类。古代所谓的“鬼”,常兼百物精怪而言,并非专指人鬼。收精怪本 是巫术中巫师使用的手段,正一道继承招纳了其中相当一部分鬼名及压胜的方法,同 时又针对巫师常依托鬼神“言语”索取酒食的劣行,别创治“收籴鬼之法”。其继承 巫法的痕迹,如“军兵收怪”内容有:“天昌君黄衣兵士十万人,主收捕(某)宅中 一百二十人殃怪,中外强,十二刑杀,来作病者消除之。“兵星太白君十万人,主收 捕精魁崇,灾害之家恐作文字不可知,召“穷奇”使瞰怪鬼消除之。所谓殃怪、强, 是巫师中一般的观念,“穷奇”为驱傩法中的神兽,显然它们都来自巫法。
3.教徒专用类。有《主解首过》、《男女解罪》、《录祭酒求录》、《祭酒开心》及 《叛道求还》等,是专为道民及教职人员所设。首过、解罪,前面已经提及,实为三 张一项重要改革。关于祭酒的两项,是对神职人员专门约束。所谓“开心”,是指帮 助祭酒开明心智——使童蒙之人能“化圣”,主要在使“知鬼”以及“隐(稳)定 意志”。采用的方法,主要是请星炁神将下注己身。“录祭酒求录”,则是对祭酒违反 箓上规戒所做的诫惩或宽恕的办法。这里边有祭酒违反篆上戒辞饮酒食肉等过失的, 重者“杀之”,但仍有原谅他们,帮助免除冥谴的。另外也有祭酒施法不灵招致罪谴 的,如治舍炁不安稳、主祭不正炁——祭酒是一 “治”主持,治舍不安,当然须得 负责。主持禁法,却不能使炁正,是作法不到家,也有过错。此处提到的“录”,应 是篆的俗写或讹写,称“箓可用移徙。吏主营护(某)家男女釜灶、六畜,移徙出 宅,开通无它,却十二禁忌。”说明当时已广泛实行授篆制度,而对祭酒的“犯箓” 处分也特别严厉。《叛道求还》,乃是对背叛道门的人所设,大要在追其还道,并没 有什么严格的惩罚措施,不过使“化之属道”而巳。
此类法术,全在维护本教派的组织和宗教活动,它们的厘定是道法区别于巫法的 重要特征。
4.反击邪法类。有《诽谤诅咒》、《收邪师》、《口舌诽谤》等目,皆是反击别人的诽镑等恶语恶言及诅咒等邪法。比如《诽镑诅咒》条,一面要克制别人的诽谤诅 咒、口舌是非(挑拨离间一类),一面要使“万民同意合心”、“同心笑喜”,杜绝诽 谤攻击的源头。《解咒诅》则更具体地针对别人的咒诅巫术而设:“八卦玄天君官将 一百二十八人,主收一百二十刑固之鬼,全被咒诅,病积日不差,贏婴着状,思道 者,复不差,请魁。魁:皆为北斗七星君名讳。吏一合下,主收身中之咒诅盟要恶逆 之鬼,强绝之魂魄。道不理者,铁钩其分持天丁甲六千铁杖打杀,无令得脱。晨被刑 祷,病咒诅,与人相撸戾,相妒,有二心,分居异处,校计不同,首以除差详破殚君 一人,官将一百二十人,治在山室,主天下男女解此鬼,令人病者愈起。
以上为《道教法术》一书所分正一道法术类别。这些内容广泛的法术类别曾编 为统一的簿册,有千二百官各司其职供法师役使,巳然形成井然有序的神鬼体系,再 加上法师行法时,各有自己的一套方法手段,于是这一体系在实践中更为完整。
法术之外,五斗米道(正一道)又有完整的二十四阶箓,作为人道凭信,及道 阶升迁标志。符、箓都是道法的基本手段,并与其他手段配合使用。从而衍生出新的 道法手段。据《太上三五正一盟威箓》载,这些箓中,有用于保身护命之用的,也 有为行施各类专法所设的。箓中的仙吏神将,皆归授箓者的役使。符箓的功能是无与 伦比的,它可以直接交通鬼神,《云笈七签》卷八云:“符者,文也。五色流精凝而 成文也,混化万真,总御神灵。”所谓“总御神灵”,也是交通神人。对符箓的功能, 台湾学者李叔道先生作了以下归纳:
“符箓,道家秘文也。符者屈曲作篆籀及星雷之文;篆者素书,记诸天曹官属吏 佐之名。符篆谓可通天神,遣地祇,镇妖驱邪,故道家受道,必先受符箓”(李叔道 《道教大辞典》,浙江古籍出版社,1987年,503页)。
如:《太上正一九州社令箓》称:“奉受太上正一九州社令篆,遣察行九州名山 川泽、五岳四渎、五湖四海、三十六国、万二千乡亭里城,周遍上下,无极东西南北 限,召众邪故炁万鬼立到,不得迁历,救治万民千二百鬼注,依法收篆万神常在左右 侍从,延年益寿,除凶度厄。”通天神、遣地祇,篆的作用真是无所不能。是以著名 学人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引《仙道录》云:符箓与经戒、服饵、房中术并称为 道士四宝,在历史上曾广泛地影响了整个中国社会,从上流社会到村夫野姑,鲜有不涉符术者。
概而言之,正一法术的内容既广泛,方法又齐全,东汉社会流行的各类方术和施 术手段,基本都巳组织在一起,形成庞大的体系。它在以后道教法术发展中,影响后 学不止一派。魏晋以后,灵宝、上清、楼观、三皇经派等相继形成了自己的法术体 系,但求本溯源,都或多或少受过正一道的影响,特别是正一派授符篆的方式,几乎 为全部道派所采纳,直到宋金元时期,全真道等派出现,方有所改变。而正一上章之 法,对道教法术科仪的完善,更有非比寻常的意义,所以正一盟威道的法术体系,尽 管仍很粗糙,但其历史意义非同一般(参见刘仲宇《道教法术》)
道医理论的核心内容即“精、气、神”。道医是以道教通过形神修炼来恢复生命 过程所耗损的能量,实现自我健康修复的实践探索,结合以人的“精、气、神”为 核心内容的理论,以道家的宇宙论、人天观、自然观、身心观而提出了道医的独立的见解。道医认为人体之“精、气、神”受之于天,也是万物的基质,万物受生都起 于此,它同老子所谓“道”同为一体,万物由它而生,失它而死,道医视它为上药 三品,人得之而身体健康。
天师(对有道者的尊称)详细资料大全
天师:合乎天然之道的老师。天师原是道家 始祖—— 轩辕黄帝对老师 岐伯 的尊称。
后世有道者有称天师的,如东汉葛玄天师,东晋许逊天师,北魏寇谦之,南朝陆静修,唐杜光庭,宋萨守坚等高道大德。
在古代小说中,天师通常有起死回生、治病救人的本事,深受百姓爱戴。而道教创始者祖天师张道陵的子孙,亦承袭天师大真人这一称号。天师之名,始见于《庄子·徐无鬼》文日:「黄帝再拜稽首称天师而退。」实指尊敬之辞,然天师之名即源于此。李膺《蜀记》称张陵入鹤鸣山,自称天师。北魏有寇天师(谦之),刘宋有陆天师(修静),唐有杜天师(光庭),宋有萨天师(守坚)等等。「天师」之号始称张道陵的,最早见于《晋书 郝超传》
基本介绍中文名 :天师 、岐天师 别名 :岐伯,岐天师 国籍 :中国 民族 :华夏族 出生地 :庆城县 职业 :太医 、帝师 信仰 :道家 主要成就 :中华医学鼻祖
开创岐黄之术
最早享有天师称号 代表作品 :《庄子》 简介,尊号考证,北天师道,南天师道,四大天师,简介天师之名,始见于《庄子·徐无鬼》文曰:「黄帝再拜稽首称天师而退。」实指尊敬之辞,然天师之名即源于此。李膺《蜀记》称张陵入鹤鸣山,自称天师。北魏有寇天师(谦之),刘宋有陆天师(修静),唐有杜天师(光庭),宋有萨天师(守坚)等等。「天师」之号始称张道陵的,最早见于《晋书·郝超传》。相传为上古黄帝之大臣、太医,兼司日月、 星辰、阴阳、历数,被尊称为“ 天师 ”。黄帝曾使岐伯遍尝百草,主持医病:并与之谈医论药。所以后世岐黄并称, 尊为医学始祖。中国不少医学名著多假托岐伯或黄帝咨询岐伯而作,如从汉代起便广泛流传的《黄帝内经·素问》即是。史志对岐伯多有记载,《史记·孝武本纪》记,“公玉带曰:黄帝时虽封泰山,然风后、封钜、岐伯令黄帝封东泰山,禅凡山合符,然后不死焉。” 《资治通鉴》说:“黄帝命岐伯作镯铙、鼓角、灵髀、神钲以扬德而建武。”《隋书·音乐》说,东汉明帝时,乐有四品,“其四曰短箫铙歌乐,军中之所用焉,黄帝时岐伯所造,以建武扬德,讽敌励兵”。南宋郑僬《通志》说:“古有岐伯,为黄帝师,望出安化”。张隐庵在《黄帝经世素问合编》里说,“ 天师,尊称岐伯也。 天者,谓能修其天真;师乃先知先觉也。言道者,上帝之所贵,师所以传道而设教,故称谓曰天师”。这些记载说明,岐伯既是一个上知天文、下极地理的原始宗教大师;又是一位多才多艺、才智过人的博学家,辅助黄帝成就大业,是名副其实的黄帝之师。 黄帝尊岐伯为天师岐伯最大的贡献在医学方面。他奠定了我国中医学的理论基础。《汉书音义》说,“岐伯,黄帝太医,属使主方药。”晋时皇甫谧在《帝王世纪》中说,“岐伯,黄帝臣也,帝使岐伯尝味草木,典主医药、经方,本草、素问之书咸出焉。” 皇甫谧在《甲乙经》序中称,“黄帝咨访岐伯、伯高、少俞之徒,内考五脏六腑,外综经络、血气、色侯,参之天地,验之人物,本之性命,穷神极度,而针道出焉,其论至妙,雷公受业传之于世。”宋代嘉祐年间,高保衡、林亿、孙奇等奉仁宗诏校医书,在《黄帝内经序》里写道,“岐伯上穷天纪,下极地理,远取诸物,近取诸身,更相问难,垂法以福万世。于是雷公之伦,授业传之,而内经作矣,历代宝之,未有失坠。”《经史百家杂钞》注中说,“岐伯,黄帝臣。帝使岐伯尝味草木,典主医病与论医,更相问难,著素问、灵柩,总为内经十八卷,为医书之祖。”褚证的《褚氏遗书》中说,“素问者,黄帝与岐伯、鬼臾区、伯高、少师、少俞、雷公六臣平素问答之书,即本纪所谓咨于岐伯而作《内经》是也。此书处于岐伯者多,故本纪不及诸臣耳。” 天师第六十五代后裔: 张金涛:天师府主持、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道教协会常务理事、 江西省道教协会常务副会长。
张金华:天师府驻京办主任、中华天师道友会执行会长、世界易经风水研究院院长、贵溪撤县设市市徽设计者。天师府、龙虎山历史文化石碑文字的工作者。尊号考证黄帝时官名。相传为帝王之师。 岐伯 为天师,黄帝对岐伯的尊称 。《素问·上古天真论》云:“乃问于 天师 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 唐·王冰注:“ 天师,岐伯也 。” 隋唐·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卷第二十七·邪传》注:“天师,尊之号也。” 明·马莳《素问注证发微》:“天,乃至尊无对之称,而称之为师, 又曰天师,帝之尊岐伯者如此 。” 明·吴昆《素问吴注》:“ 天师,尊称也,谓 歧伯 。” 明·张介宾《类经·一卷·摄生类一》注:“《内经》一书,乃黄帝与歧伯、鬼臾区、伯高、少师、少俞、雷公等六臣,平素讲求而成。六臣之中,惟岐伯之功独多,而爵位隆重,故尊称之为 天师 。” 清·张志聪《素问集注》:“ 天师,尊称岐伯也。”清·高士宗《素问直解》:“岐伯为帝师,故使臣称为 天师 。” 日本·丹波元简《素问识》云:“黄帝称天师,见《庄子·徐无鬼》、《韩诗外传》及《说苑》云:‘黄帝即位,宇内和平,思见凤凰之象,以召天老。’天老,盖天师耳。”北天师道北天师道是由封建史上首位被官方承认的 道教 天师 —— 寇谦之 改革五斗米道而形成的。 除去张道陵等“三张”伪法的天师——寇谦之寇谦之称太上老君亲临嵩岳授以“ 天师 之位”,赐以《云中音诵新科之戒》20卷,传其服气导引口诀之法;令其“清整道教,除去 三张 (指张陵、张衡、张鲁) 伪 法 ,租米钱税以及男女野外群体合气之术。“专以礼度为首,而加之以服食闭炼。”其主要道场建立在今山西大同(原称平城),他改革的主要内容是——清整道教,除去“ 三张 伪 法 ”。新天师道所传《云中音诵新科之戒》,宣讲《新科》等大道清虚之道,提倡专以礼度为首,而加以服食闭练,其新天师道的做法有: 一是取消蜀土宅治之号,不再沿用五斗米道以师为治的管理体制; 二是废除天师祭酒道官私置治职和世袭旧制; 三是革除的租米钱税制度,道民只需交纸三十张,笔一管,墨一锭,以供修表救度之用; 四是将服饵修炼之术与符水禁咒之术如方技、符水、医药、卜筮、谶纬之书合而为一; 五是道徒诵习道经,改“直诵”为“乐诵”,即诵经用音乐伴奏。 泰常八年[423],有道士李谱文所传《录图真经》等醮仪感动太武帝,太武帝于太平真君三年[442]亲自道坛,受道教符箓,使新天师道与皇权结合,一度成为国教,不断发展壮大。 寇天师在北方“去除三张伪法”,是影响深远而得到贯彻的。后来北方兴起的全真道,就与龙虎山张氏素无瓜葛。然而据载,王重阳所传的钟吕丹法就与茅山上清派本经《上清黄庭经》有千丝万缕的联系,邱祖也曾领受上清法箓,佩上清芙蓉冠,著上清洞真玉罗箫台袍……据考通行全国的《全真正韵》亦源自茅山上清。南天师道天师道派系之一。刘宋道士陆修静南天师道进行了改革和整顿。针对南方天师道组织涣散,科律废弛的情况,他提出一系列整顿天师道的办法,即整顿过去的二十四治,健全“三会日”制度和“宅箓”制度,以及严格执行道官论功升迁制度等,从而加强和完善道教组织。与此同时,他还充实和完善道教的科仪规戒。他依据灵宝斋法及上清斋法等,制定道教斋仪,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的斋醮规仪,如九等斋十二法的斋醮系统。他把上清斋法视为上品,次为灵宝、三皇斋,将天师道的传统斋法列为下品,并对金箓、黄箓、明真、三元、八节、自然等斋法的具体仪式予以详细说明。使道教斋醮仪式初具完整体系,成为道教斋醮仪范的奠基人。所撰《三洞经书目录》,为中国道教史上第一部目录学著作,具有开创意义。以后道经之编目与《道藏》之分类,皆以其“三洞”分类法为基本原则。陆修静对道教的整顿和改革,扩大了道教的影响,使道教在南方得到进一步发展,统治者亦日益宠信道教。经陆修静改革后的南方道教,学术界称之为南天师道。 南天师道是由简寂先生陆修静改革江南天师道而形成的,主要表现在他对江南天师道组织进行整顿和改造,并积极收集整理道经,制订道教斋醮科仪,推动了南朝旧道教的改革和士族新道教的形成,特别是陆修静在孝武帝大明五年[461]至宋明帝泰始三年[467]七年间隐居庐山修建太虚观[后人称简寂观],他以太虚观为大本营,在此收徒布道,不断扩展太虚观,曾先后扩建有白云馆、朝真馆,炼丹井,捣药臼,洗药池等,太虚观兴起后,先后又建筑有康王观,崇善观,咏真观,昭德观,白鹤观,广福观,太平观等数十座道观,均规模宏大,雄伟壮观,因而被誉之为道教“咏真第八洞天”。随着庐山道教的扩大,其地位和声誉不断显赫,逐渐成为名震南北的重要道场,使得四方高道纷至沓来,至唐宋时,先后有许坚,钱朗,孙晟,郗法遵等大批高道云集庐山,庐山高道辈出,名声大震于江南。为了完善斋醮科仪,他一是吸收儒家传统的忠孝礼义等伦理道德并作为道徒必需遵守的教规,强调忠孝为先,这样,既保证了道士严格遵守教戒,一心修善立功,又更加完善了宗教仪范。二是吸收佛教“三业清静”思想,即要求去贪、忿、痴,身除杀、盗、淫等,以制定斋仪,并特别强调”斋直为求道之本”。三是注重广收道经,著书立说。他“祖述三张,弘衍二葛”潜心道教理论研究,并著有《灵宝经目录序》,《太上洞玄灵宝众简文》、《洞玄灵宝斋说光烛戒罚灯祝愿仪》、《太上洞玄灵宝授度仪》、《道门科略》、《洞玄灵宝五感文》等,他将这些斋戒仪范著作和收集的道经如药方、符图等计1228卷,已行世有1090卷等,均采用“三洞四辅十二类”的方法,成为道教史无前例的道书分类法,他将这些道书整理集成《三洞经书目录》,于太始七年[471]上献朝廷,深受宋文、明二帝赞赏,使“灵宝之教,大行于世”,特别是他总括”三洞”,改革旧天师道,并提倡以斋仪为主的道教,由此其名望不断壮大,威震江南,成为江南道教的统领。 张鲁自立汉中张衡之妻以道术养生,有少容,往来刘焉家布道。刘焉悦其姿色,遂任命其子张鲁为督义司马,令其与张修将兵击汉中太守苏固。张鲁与张修掩杀苏固后,断绝斜谷,复袭杀张修,利用其祖、父两代的威信,夺回了教权。刘焉死后,其子刘璋立,因张鲁不顺,遂杀其母及弟。张鲁于是自立于汉中,朝廷力不能征,遂拜主为镇夷中郎将,领汉宁太守。 张道陵天师张鲁的管理 张鲁利用军政权力在巴蜀建立了一个道王国,划分为二十四治为政教合一的教区。他沿袭张修的一些旧章法,又作了增饰,仍称天师道。张鲁教团仍有收五斗米的教规,尊其祖张陵为天师,父张衡为嗣师,自号“师君”。平学道者,初仍按张修鬼道习惯称“鬼卒”,受道已信才按张陵教规称“祭酒”,以治头、大祭酒统帅道民,以三张为师,以《老子想尔注》教化道民,还实行建义舍、宽刑、禁杀、收租米、编户着籍等教规。张鲁的教团保持了张陵的黄老信仰,还比张陵教团更适合四川民情。张鲁教团自称天师道,社会上俗称为五斗米道,或仍称为鬼道。张鲁于汉献帝建安二十年降曹,官拜镇南将军,封阆中候,诸子皆封列候,率道民北迁,次年亡,葬邺城。张鲁道团北迁后,信徒遍及全国,许多豪门士族纷纷入道,天师道教名始显,五斗米道之号遂不用。 改造天师道南北朝时,北朝寇谦之和南朝陆修静分别对天师道进行改造,使之成为成熟的教会式宫观道教。 天师之名,来源于《 太平经 》 。《隶续》载汉末米巫祭酒张普题字碑已自称“天师道”,但社会上对三张教团多称为“五斗米道”。《晋书·郗鉴传》称郗鉴“奉天师道”,《晋书·何充传》亦称何昙“奉天师道”,说明魏晋时史家对除对孙恩、卢循等民间天师有米道之称外,已承认了天师道的教名。据说张鲁之弟张卫因不肯降曹而战死,张卫之第四子张盛夫妻沿江入吴,定居江西龙虎山修道,传至唐末,渐渐发展成为龙虎山天师道团,宋代受朝廷囗封,称正一道。《张天师世家》载张鲁子孙传龙虎山道团事,唐宋以前世系于正史无征,有待考证。四大天师 道教四大天师: 张道陵、葛玄、许逊、萨守坚 神话四大天师: 张道陵、葛玄、许逊、邱弘济
请问道教神仙体系
分类:社会民生 >> 宗教
问题描述:
请问道教神仙体系:从宏钧法师到元始天尊到十二金仙到二郎神等等数代弟子,还有截教、阐教一堆堆的人物关系和主要事件。谢了。
解析:
一、道教神仙谱系的渊源
道教根植于中国文化土壤中,其崇奉之神灵数量众多,但无一例外地都能从这块土壤中找到它的源头。归纳起来,不外四端:
第一,对中国古代“天神、地只、人鬼”信仰的继承和改造。早在战国时,《周礼·大宗伯》已概括出“天神、地只、人鬼”的崇拜系统。其天神有昊天上帝、日月星辰、风伯、雨师;地只有社稷、五岳、山林川泽,四方百物;人鬼主要为祖先。道教成立时,
供奉神灵的数量不多,并且多与古代宗教的神灵相异,如:太上老君、三官等。东晋以后,崇奉的神灵虽愈来愈多,但仍不出《周礼》所概括的“天神、地只、人鬼”的格局。约出于南朝宋的《洞玄灵宝道学科仪》卷下记载了当时的醮神科仪,略称:凡是学道者,皆须修学醮神仪节,而醮“有九品(据下文,应为十品——引者注):一者五帝醮,二者七星醮,三者六甲醮,四者三师醮。此四醮皆请天神。当修馔时,尤须洁净果具,并令丰新。……又有五者五岳醮,六者三皇醮,七者三一醮,八者河图醮,九者居宅醮,
十者三五醮。此六醮并请地神。当修馔时,尤须洁净果具,并令丰新。”①现在留存的南北朝部分斋科书,如北周《无上秘要》卷四十八至五十七所辑之“三皇斋”、“涂炭斋”、“盟真斋”、“三元斋”、“金箓斋”、“黄只斋”等,其所醮之神,即承古之
“天神、地只、人鬼”的崇拜而来。如卷五十四“黄只斋品”有:“谢十方”(指东、南、西、北、四隅及上、下十方之天尊、天帝、真人),“谢日月星”(指日、月及诸天星宿大神),“谢五岳”(指东、南、西、北、中五岳神君、灵官),“谢水官”
(指三河四海九江水帝、十三河源河伯河侯)。②可见自南北朝初年以来,道教即按古之“天神、地只、人鬼”的格局来创造和礼拜自己的神灵,其中也继承了许多神名,如四御、玉皇大帝、五老君、五星七曜、北斗七星、四灵二十八宿、真武大帝、雷神及东
岳、城隍、土地等,无不或多或少地表现出从中蜕变的痕迹。
第二,对神话传说人物的继承和改造。中国古代有丰富的神话传说。在流传中,有些神话人物最后变成被人们顶礼膜拜的神灵。道教继承了其中的少部分,有的是基本承袭,加工甚少;有的在承袭基础上加以改造,使之成为富有道教色彩的神灵。如民俗神中之大部分属于前者;黄帝、东王公、西王母、九天玄女等仙真属后者。
第三,取材于战国秦汉间流传的神仙人物。如《庄子》所记的广成子、彭祖,《淮南子》所记的赤诵子,以及《史记》《列仙传》《神仙传》等所载的神仙和方士等。
第四,对谶纬的承袭。两汉纬书在重点神化儒家圣人及儒家经典的同时,又制造了许多仙话。除有仙山、仙人食白玉膏等描述外,又对一些古代神话人物进行仙化,主要的有黄帝、西王母、九天玄女等。还给日月五星、北斗、五岳、河渎众神取名、描状貌、
配服饰。这后一点为纬书的开创之举,成为后世道教广泛承袭的对象。
应该指出,道教神仙谱系中的神灵,虽然大部分承袭了中国古代神灵的模式,但也有一部分为道教所新创,除道书所载名目繁多的诸仙真外,本书所述的三清、三官、酆都大帝等是其最著者;玉皇大帝可算为半承袭半新创的神灵。尽管如此,道教在新创这
些神灵时,仍然脱离不了传统文化的影响,仍然要汲取中国已有的文化养料。三清尊神之一的元始天尊的塑造就是具体的例证。元始天尊最早的雏形是元始天王,③首见于南北朝所出的《元始上真众仙记》。该书云:
“昔二仪未分,……天地日月未具,状如鸡子,混沌玄黄,已有盘古真人,天地之精,自号元始天王游乎其中。……经四劫,天形如巨盖,……复经四劫,二仪始分,相去三万六千里。……元始天王在天中心之上,名曰玉京山。”复经二劫,忽生太元玉女。
元始天王与之通气结精,而生扶桑大帝东王公与西王母,再生天皇,天皇生地皇,地皇生人皇,伏羲、神农等五帝是其后裔云云。④很显然元始天王是天地万物人类的始祖神,脱胎于盘古神话。盘古神话最早见于三国吴人徐整之《三五历纪》,此书已佚,《太平
御览》卷二引有其中一则文字:“天地浑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后乃有三皇。”
⑤两相对比,模仿之迹,显然可见。其他对三官大帝、酆都大帝、玉皇大帝的塑造,无不借助于古已有之的神话传说。
二、道教造构神仙谱系的教理依据和基本原则
道教神仙谱系虽然表现出继承传统的明显特色,但是又对所选取的神灵进行必要的加工,并根据需要新创一些神灵。
其对已有神灵的加工和新神的创造,遵循了共同的教理依据——“道”和“气”,以及共同的基本原则——“化”。
“道”是道教的最高信仰和教义枢要,也是道教创神的基本依据。不赋予神灵以道性,无从成其为道教神仙。早期道教在塑造祖神老子时,即谓:“老子者,道也。乃生于无形之先,起于太初之前,行于太素之元,浮游六虚,出入幽明,观混合之未别,窥
清浊之未分。”⑥视老子为道的体现者和化身。
《老子想尔注》亦云:“一者道也,……一散形为气,聚形为太上老君。”⑦其后,宋谢守灏集历代各类神仙传记中有关太上老君之事迹,编成《混元圣纪》,其中有云:
“太上老君者,大道之主宰,万教之宗元,出乎太无之先,起乎无极之源,……
终乎无终,穷乎无穷者也。”⑧六朝时,道教各派根据发展的需要,扩大了神灵体系,在新创最高神三清时,同样运用了“道”的原则。《云笈七签》卷二引《太真科》曰:“混沌之前,道气未显,于恍莽之中,有无形象天尊,谓无象可察也。……
又经一劫,乃生元始天尊,谓有名有质为万物之初始也。极道之宗元,挺生乎自然,寿无亿之数,不始不终,永存绵绵,消则为气,息则为人,不无不有,非色非空,居上境为万天之元,居中境为万化之根,居下境为万帝之尊,无名可宗,强名曰道。”⑨把
道的体现者的角色转由三清承担,盖以为只有道教最高神才能最完美地体现道的神性,才是道的化身。
最高神之下的众神仙,分别按其位次的高低,拥有相应的道性。总的说来,“尊神”、“仙真”道性多些,“俗神”道性少些。 “气”是道教塑造神灵的另一教理依据。道教从成立之日起,即受两汉元气说之影响,十分重视气的作用,认为原始之气生天生地生万物。道书中,“气”与“道”,有时被视作相异、相关之二物,有时被视作一物,皆具天地本始之意。道教用此概念造神
时,与“道”一样具有十分玄妙的作用。南朝宋时所出的《三天内解经》即用之以写老子之化生,其卷上曰:“幽冥之中,生乎空洞,空洞之中,生乎太无,太无变化玄气、元气、始气,三气混沌相因,而化生玄妙玉女。玉女生后,混气凝结,化生老子。……
老子者,老君也。”‘AB《云笈七签》又用之以写三清之产生,其卷三《道教三洞宗元》曰:“原夫道家由肇,起自无先,垂迹应感,生乎妙一,从乎妙一,分为三元,又从三元变生三气,……三元者,第一混洞太无元,第二赤混太无元,第三冥寂玄通元。从混
洞太无元化生天宝君,从赤混太无元化生灵宝君,从冥寂玄通元化生神宝君。”AC既然三元变生三气,又化生三位天神,此三位天神自然即为三气所化或为三气之体现者。这三位天神实即后世所称之三清尊神。故后世有“一气化三清”之说,表明“气”是构造
道教最高神的基本要素。
同样,最高神之下的众神仙,也由“气”所构成。如“玉帝,在道教即三清之化。”AD即三清祖气所化,“五老上帝者,五气之根宗,五行之本始也。”AE表明玉皇大帝、五老君的“气”是直接源自根宗。
用“道”与“气”造构神灵时,道教遵循其“化”的原则,即变化的思想。这是道教的一大特色。无变化即难以设想人能经过修炼变成长生不死的神仙,人们称由人变仙者为“羽化登仙”,即指出了化的作用。《太上业报因缘经》借元始天尊之口论其化身
过程,曰:“始有天地龙汉之初,吾号‘无形’,化在玉清境,出大洞真经下世教化,……延康之时,吾号‘无名’,化在上清境,出洞玄宝经下世教化,……赤明开运,吾号‘梵形’,化在太清境,出洞神仙经下世教化。”AF三清之下的众神,亦由道或气所化
生。《洞神经》云: “大道降神,应接一切,或有名无字,有字无姓,或有位号,姓名亦无,各由感致,参差不同,是谓正神皆道应化。”AG
三、造构神仙与编制神仙谱系的历史进程
造构神仙与编制谱系经历了一个由少到多和由纷杂无序到较有系统的演变过程: (一)汉魏两晋是道教神仙谱系的初创时期。其早期经典《太平经》既确定神仙、真人为崇拜对象,又将儒家的圣人、贤人纳入神仙谱系,将它们分为六等:“一为神人,
二为真人,三为仙人,四为道人,五为圣人,六为贤人。”谓“此皆助天治也。神人主天,真人主地,仙人主风雨,道人主教化吉凶,圣人主治百姓,贤人辅助圣人,理万民录也,给助六合之不足也。”AH此时的神仙谱系比较粗疏,呈现初创时期的原始状态。
这时期活动的主要道派五斗米道,除称老子为太上老君,又造构了天、地、水三官,此外,则不见造构他神。这与当时五斗米道不重视偶像崇拜有关。如张鲁(或云张陵)所
作《老子想尔注》十分强调《老子》道“无名”、“无象”的观点,反对给“道”取姓名,设状貌,因此,这时期所创神灵是很少的。
(二)南北朝是道教大量造构神仙和进行初步整理的时期。陆修静在改造南天师道(原五斗米道)时,仍然坚持三张传统,认为“大道虚寂,绝乎状貌。”AI道士祀神的主要场所“靖室”应该注重“清虚”,“洒扫精肃,常若神居,唯置香炉香灯、章案书
刀而已。”AJ但寇谦之在改造北天师道时,却与此观点完全相反。一方面借太上老君之名,自立“天师之位”,表示仍尊太上老君为该教教主,另方面,又另造新神,为其神权张目。除制造太上老君之孙李谱文授予《录图真经》神话外,“又言二仪之间有三十
六天,中有三十六宫,宫有一主。
最高者无极至尊,次曰大至真尊,次天覆地载阴阳真尊,次洪正真尊,……”AK造神最多者,是东晋中后期新出现的上清派和灵宝派,它们在南北朝时所撰著的经书中,另辟蹊径,造构新的至上神,主要有元始天王、元始天尊、太上大道君、太上玉晨大道
君、太上灵宝天尊等,声称上清、灵宝派经书都是这些尊神在天宫中讲说而传于世者。次于尊神的新神,更是不胜枚举。北周所出道教类书《无上秘要》卷八十三和八十四,对南北朝时所创神仙作了汇集,中列鬼官七十八,地仙一百三十九,地真二十二,九宫
真仙四十一,太清自然神九十九,太 *** 仙八十五,太极真仙九十三,共五百五十七名,LB天神、地只、仙真、人鬼,样样俱全。
以上表明,南北朝所造神仙既多且杂,又漫无统序,使信众无所适从,于道教传播不利。南朝梁道士陶弘景有鉴于此,遂作《真灵位业图》,意欲将此杂乱无章的诸多神灵,清理出一个较有次序的谱系来。他根据世俗“朝班之品序”和“高卑”原则,将五
百多名天神、地只、仙真、人鬼,用七个阶次组织排列起来。第一中位(即第一神阶,下同)以玉清元始天尊为主神,第二中位以玉晨玄皇大道君为主神,第三中位以太极金
阙帝君为主神,第四中位以太清太上老君为主神,……最后第七中位以酆都北阴大帝为主神。每一中位之下,分列左位、右位、女真位、散位、地仙散位,分别容纳若干天神、地只、仙真、人鬼,LC编制出道教史上第一个神谱。
虽然此神谱并未完全系统化,但它将十分庞杂的神仙群纳入七个系列,无疑比原来的漫无统序前进了一大步,并为后来的神谱编制奠定了基础。
南北朝神谱整理中还有一个各派所奉最高神不一致,需要加以协调的问题。五斗米道(天师道)、楼观道一直奉太上老君为最高神,而上清派、灵宝派则奉元始天尊、太上大道君(或称灵宝天尊)为最高神。这种情况也是不利于道教传播的。一些道士乃仿
照佛教的“三身”说,将各派所奉的最高神糅合在一起,组成能共同接受的最高神,此即后来的三位一体的最高神“三清”。陶弘景的《真灵位业图》即表现了这种倾向。其第一中位元始天尊之下,所列全为“天帝”、“道君”、“元君”,并无地只、人鬼;
而第二中位玉晨大道君之下,则纳入了魏华存、许穆、许翙等上清派创始人;第三中位金阙帝君之下,纳入了徐来勒、葛玄等灵宝派所尊的创始人;第四中位太上老君之下,纳入了以张陵为代表的天师道创始人。四个中位综合成一个最高神,即可解决各派原有
的矛盾。事实上,这四位主神的名目和突出地位,已经具备了其后“三清”的特征,它实为“三清”的雏形。因此,《真灵位业图》在道教神谱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较此稍后的《洞玄灵宝三洞奉道科戒营始》(日本吉冈义丰《道教经典史论》认
为该书出于六朝末或隋代,最晚在唐初已经问世)在讲造像注意事项时,又特别强调了元始天尊等三神的崇高地位,其卷二《造像品》云:“造像有六种相,宜按奉行:一者,先造无上法王元始天尊,太上虚皇玉晨大道(君),高上老子太一天尊;二者造大罗已
下、太清已上三清无量圣真仙相;三者……”LD认为造头三个神像是第一重要的。此三神恰好就是后来的三清,由此可见三清尊神在南北朝末或稍后已逐渐形成。但并未最后完成,因为现存的南北朝塑像及造像记中,只见有单个的元始天尊像或老君像,而无三
清像,LE宫观中更无三清殿;《隋书·经籍志(四)》在述道教源始时,亦只称元始天尊,而不称三清。LF(三)隋唐五代是三清最高神地位最后确立和神仙谱系继续编定时期。唐代崇奉道教,尊祖老子,封老子为“玄元皇帝”、“圣祖大道玄元皇帝”、“大
圣祖高上大道金阙玄元天皇大帝”,圣祖庙(老子庙)遍及天下。因此,唐代前、中期道教宫观中,仍只有元始天尊殿或老君殿,而无三清殿。中叶以后,三清殿、三清观之名始见于记载。徐铉《筠州清江县重修三清观记》载,该观原为纪念吴(猛)、许(逊)
二真君而作,始为草堂道院,“年世弥远,增修益崇。开成(836~840)中,始诏赐号三清之观。自时厥后,又逾十纪,……建三清之殿,造虚皇之台,设待宾之区,敞饭贤之室。”LG三清之名,亦见于唐代道教斋神名单,《茶香室丛钞》卷十四《三清》条云:“唐杨钜《翰林学士院旧规·道门青词例》云:谨稽首上启:虚无自然元始天尊、太上道君、太上老君、三清圣众。”LH杜光庭删定的《道门科范大全集》,在卷一至卷三之请神名单中,首列“斗极祖师洞真大道元始天尊,斗极宗师洞玄大道太上道君,斗极真师洞神大道太上老君。”LI卷四至卷六首列:“虚无自然元始天尊,无极大道太上大道君,大圣祖高上大道金阙玄元天皇大帝。”LJ可见三清尊神的地位在唐代已最后确立了。 与此同时,其余众神的次序也正在编定中。如杜光庭《道门科范大全集》卷一至卷
三,在三清之后所列神灵为:玉皇、紫微大天帝、北斗九星君、三官、五帝、九府四司诸君、六十甲子本命星君、玄中大法师、三天大法师等;LK卷四至卷六则列:高上玉皇、三十六天帝、东华、南极、西灵、北真、玄中大法师、三天大法师、日月九曜、南辰北
斗、三官、五帝、本命星君、东岳司命、名山洞府得道神仙、三界应感一切真灵等。MB其余各卷大体类此。
(四)两宋是道教神仙谱系最后编定时期。北宋真宗、徽宗是著名的崇道皇帝,他们搞了很多降神和天赐的闹剧。为了醮神的需要,曾命令大臣和道士整理道教醮仪,《宋史·王钦若传》记王钦若曾撰著《列宿万灵朝真图》《罗天大醮仪》等。MC《历世
真仙体道通鉴·林灵蘁传》载林灵素曾“被旨修正一黄箓青醮科仪,编排三界圣位,校正丹经子书。”MD林灵素所作的“编排三界圣位”的工作,对道教神仙谱系的最后定型起了重要作用,南宋金允中《上清灵宝大法》编制的黄箓大斋醮神名单即据此改成,其
卷三十九所列三百六十分位神仙名单,按其性质、品第,可分为以下十一个等次:(1)三清、四御;(2)南极长生大帝、东极救苦天尊、木公道君、金母元君及三十二天帝;(3)十太一、日月五星、北斗、二十八宿星君;(4)五帝、三官、四圣;(5)历代传
经著名法师;
(6)魔王、神王、仙官;(7)五岳及酆都地府诸神;(8)扶桑大帝及水府诸神;
(9)天枢院、驱邪院雷府等部主宰及诸神;(10)各种功曹、使者、金童、玉女、香官、吏役等;
(11)城隍、土地及所属神众。ME经过如此整理后,十分庞杂的神仙“队伍”算是较有系统了。当然道教各科仪书所载神仙系统并不完全统一,但南宋留用光《无上黄箓大斋立成仪》、宁全真传授之《灵宝领教济度金书》等所载神仙系统,其主要神箓及其
等次皆差别不大,故金允中《上清灵宝大法》所载不失为神仙谱系的代表,是道教神仙谱系最后编定的标志。
《轩辕剑龙舞云山》职业推荐六大门派有哪些特点?
《轩辕剑龙舞云山》职业推荐六大门派的特点:
1、琉璃会?
一把朱伞,一袭长袍,展翅作舞的仙鹤点缀其间,琉璃会富甲天下的华丽形象跃然纸上。
琉璃会具有较高的攻击属性与团队属性,门派技能分为物理输出和团队辅助两个流派,既可弑敌当先,亦能助力队友。玩家可以根据形势,针对性地提升整体战斗实力。
2、沧剑盟 :
随风飘逸的墨色长发,神采奕奕的剑眉星目,执剑而立,尽显侠客风范。
沧剑盟凭借高超剑技威震江湖,在攻击与防御两个属性上,都有着较大优势。门派技能主要分为单体输出与群体输出两个流派,准确判断作战形势,激活相应流派,方能技惊四座,所向披靡。
3、隐墨宗:
隐墨宗角色形象娇小玲珑,手中却举着十分抢眼的机关武器,此等反差为玩家们留下了深刻印象。细细考究,象征巴山蜀水的墨绿色调、写有"非攻"字样的腰牌装饰、披风上的太阳神鸟纹饰等,都将门派渊源与地域文化融入了角色造型的设计之中。
隐墨宗长于机关术的研究,因此门派技能上也处处体现着"巧手幻形制机关"的高超技艺,在攻击和控制上都有不俗表现。门派技能主要分为法术输出与单体控制两个流派,门派独有的机关术使其技能效果别具一格。
4、天师道 :
亮黄主色飘逸于衣袍之上,方寸之间尽显灵动;道教元素点缀其间,通灵圣手模样跃然纸上。
天师道以斩妖除魔为己任,深谙控敌伤敌之道法,长于控制、火法输出。门派技能主要分为单体控制与火法输出两个流派,目前共有9大技能供玩家选择与搭配。
5、灵素庄 :
冰肌玉肤,眉心花钿轻点;碧色绸缎,勾勒窈窕身姿。灵素庄遗世而独立的佳人形象,令人见之忘俗;济世救民的慈悲之心,更是为人称道。
灵素庄门派尽得药王真传,门下弟子皆为通晓医术之才,以济世救民为己任,亦可法术输出。门派技能主要分为恢复气血与法术输出两个流派,玩家可根据需要自由选择。
6、龙武军:
身着铠甲,头戴战盔,身经百战驰骋沙场,目光坚定威震四方。披风飞舞,尽显将士雄风;重剑出鞘,一展龙武神威。
龙武军保家卫国的赤胆忠心令人叹服,门派弟子更是个个英勇正义、身手不凡。进能奋勇杀敌,退可辅助团队。门派的技能主要分为物理输出与团队辅助两种流派,可在战斗中发挥不同的威力。
注意事项:
1、琉璃会的主要特点就是群体性输出,比较适合清理小怪,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辅助,不仅仅是群攻,群体辅助技能也是琉璃会的特色之一。
2、龙武军这个门派就是能抗能打,也就是我们传统意义上说的坦克,非常适合新手玩。
3、隐墨宗输出非常可怕,但是也有一点缺点就是在防御方面有一点的劣势,不是很推荐新手使用。
4、天师道简单来说就是法术伤害和控制,后者各位突出,控制敌人加控制队友,各种封印,禁锢一起上不要小瞧。
现存道教教派及其修炼侧重
道教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道教系列条目
基本教义
道,德,三清,修炼
重要人物
老子, 庄子, 张道陵
张角,葛洪,陈抟,王重阳
道教神仙
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
玉皇大帝,西王母,八仙
道教宗派
正一道,全真道
道教典籍
《道德经》,《南华经》
洞天福地
十洲三岛,十大洞天
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
维基主题:宗教
太极图道教是在中国形成并传播的一种多神宗教,在中国古代影响仅次于佛教。道教被认为是和儒教和佛教一起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道教以道作为其追求目标,道教因此而得名。道教是在中国古代道家思想理论的基础上吸收神仙方术、民间鬼神崇拜观念和巫术活动而形成。它主张清静无为,长生不老,得道成仙。
目录 [隐藏]
1 概论
2 教理和教义
3 历史
3.1 渊源
3.2 发展历程
3.3 近现代的道教
4 道教神仙
5 戒律
6 道术
7 主要典籍
8 教派
9 道教活动
10 道教文化
10.1 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11 道教与道家
12 道教与其他宗教的不同
13 道教与佛教的关系
14 参考文献
15 参看
16 外部链接
[编辑]
概论
在中国历史上,“道教”一词最初的意思是指以“道”来教化的各种理论学说和实践方法。诸子百家中许多人都曾经以“道”来称呼自己的理论和方法。儒家、墨家、道家、阴阳家甚至佛教都曾经由于各种原因自称或被认为是“道教”。儒家最早使用“道教”一词,将先王之道和孔子的理论称为“道教”。佛教刚刚传入中国时,把“菩提”翻译成“道”,因此也被称为“道教”。而到了东汉末年出现了五斗米道,自称为“道教”,取“以善道教化”之意。自此,其他各家为了以示区别,也就不再以“道教”自称,而成为五斗米道的专称。
现在所说的道教,是指在中国古代宗教信仰的基础上,承袭了方仙道、黄老道等一些宗教观念和修持方法,逐步形成的,以“道”作为最高信仰,奉老子为教主,以老子的《道德经》为主要经典,追求修炼成为神仙的一种的宗教。
[编辑]
教理和教义
道教从创教之初,就以老子的《道德经》为根本经典,将其中“道”和“德”作为基本的信仰。道教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和主宰,无所不在,无所不包,万物都是从“道”演化而来的。而“德”则是“道”的体现。
道教以太上老君为教主,也就是老子。此外道教的至尊天神在道经中还有其他说法,一是尊玉清元始天尊为最高天神,二是以上清灵宝天尊为最高天神,三是以太清道德天尊为最高天神。后来又演变成三位一体的老子一气化三清。
道教重生恶死,追求长生不老,认为人的生命可以自己做主,而不用听命于天。认为人只要善于修道养生,就可以长生不老,得道成仙。因此也就产生了许多修炼方法:炼丹、服食、吐纳、胎息、按摩、导引、房中、辟谷、存想、服符和诵经。
道教神学与道家思想未必切合,尤须深详;其间异同,颇值玩味。然道教既祖称老、庄,奉《老子》、《庄子》为经典,毕竟吸收继承了老、庄思想的大量内容。此外,它也受到了《易》以及阴阳家的影响。
[编辑]
历史
参看道教历史
[编辑]
渊源
道教虽奉老子为祖师,但其主张与老子、庄子的思想并不完全一致,而更多得益于汉初盛行的以老子之名言修道养寿的黄老道。道教的另一渊源是始于战国、盛于秦汉的方仙道。此外,亦可遥追殷商的鬼神崇拜。
道教在其逐渐形成过程中,与当时正进入中国的佛教的互动(佛教对道教的影响以及道家对佛教中国化的影响),也很值得注意。
[编辑]
发展历程
道教的发展一般分为汉魏两晋的起源时期、唐宋的兴盛、元明期间全真教的出现和清以后衰落四个时期。
道教的形成是一个缓慢的发展过程。作为道教最终形成的两个标志性事件,一是《太平经》的流传,一是张道陵的五斗米道。东汉顺帝时(126年-144年),于吉、宫崇所传的《太平清领书》(即后来所谓《太平经》)出世,得到广泛传播。到东汉灵帝时,张角奉《太平清领书》传教,号为太平道,自称大贤良师,信徒遍布天下九州,已是颇有影响。后来黄巾起义失败,太平道日趋衰微。同样是在东汉顺帝时,张陵学道于蜀郡鹄鸣山,招徒传教,信道者出米五斗,故称五斗米道。其孙张鲁保据汉中多年,后又与最高统治当局合作,使得五斗米道的影响从西南一隅播于海内,遂为道教正宗。
两晋南北朝时期,随着炼丹术的盛行和相关理论的深化,道教获得了很大发展。同时道教也吸取了当时风行的玄学,丰富了自己的理论。东晋建武元年,葛洪对战国以来的神仙家理论进行了系统地论述,著作了《抱朴子》,是道教理论的第一次系统化,丰富了道教的思想内容。南北朝时,寇谦之在北魏太武帝支持下建立了“北天师道”,陆修静建立了“南天师道”。
到了唐宋,唐高祖李渊认老子李耳为祖先,宋真宗、宋徽宗也极其崇信道教,道教因而备受尊崇,成为国教。此时出现了茅山、阁皂等派别,天师道也重新兴起。在理论方面,陈抟、张伯端等人阐述的内丹学说极为盛行。
金朝时,在北方出现了王重阳创导的全真道。后来,王重阳的弟子丘处机为蒙古成吉思汗讲道,颇受信赖,并被元朝统治者授予主管天下道教的权力。而同时,为应对全真道的迅速崛起,原龙虎山天师道、茅山上清派、阁皂山灵宝派合并为正一道,尊张天师为正一教主,从而正式形成了道教北有全真、南有正一两大派别的格局。
明代时,永乐帝朱棣自诩为真武大帝的化身,而对祭祀真武的张三丰及其武当派大力扶持。此时,道教依然在中国的各种宗教中占据着主导的地位。
清代开始,满族统治者信奉藏传佛教,并压制主要为汉族人信仰的道教。道教从此走向了衰落。
[编辑]
近现代的道教
明清以后,道教基本已经停止了发展。进入近现代社会以后,道教更是衰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随着中国政府新的宗教政策的执行,以前的一些道教的清规戒律由于和现行法律抵触而作废。1957年,成立了中国道教协会,管理中国道教内部的事务。到文化大革命时期,道教同中国其他的宗教一样经受了一场浩劫。直到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道教才开始恢复正常的宗教活动。
[编辑]
道教神仙
参看道教神仙
大英博物馆藏道教人物像道教是一个多神教,最高的神是由道衍化的三清尊神,即元始天尊、灵宝天尊和道德天尊,其中道德天尊即是太上老君。另外道教按照人间的秩序创造了天廷及其皇帝玉皇大帝和一系列官员,吸收了佛教地狱和海中世界的概念,作为天廷的附属,也创造了阎罗殿和水晶宫的一系列神仙官员,再加上地方神仙系列如四值功曹、山神、城隍、土地、灶王等。还吸收了众多中国古代神话中的西王母、八仙等作为天廷秩序之外的“散仙”。所以道教的神仙众多,还随时可以吸收地方百姓创造的任何神仙以及崇拜的名人,如妈祖、关帝等都可以纳入道教的神仙系统。但一般宫观只供奉三清神像,其他的神可以建立自己的庙宇。
此外,道教认为人身也是一个小天地,因此人身上的各种器官,例如毛发、五官等等也都有神灵驻守。而且还有相应的修持方法。
[编辑]
戒律
道教戒律是一些约束道士思想言行的准则。道教的戒律依照不同的教派,有着不同的内容。一般说来,全真派的戒律严于符箓派。戒律的内容主要有不得杀生,不得喝酒吃肉,不得偷盗,不得邪淫等。戒律是教徒必须遵守的,而且必须有一个受戒仪式一名道士才能算作教徒。根据规则的严紧程度, 戒律可以分成上品戒,中品戒,下品戒。根据节律的多少有“三戒”、“五戒”、“八戒”、“十戒”、“老君二十七戒”等。
除戒律外,还有道教清规,就是道士犯戒以后的处罚手段。具体条例派别不同则规定也不同。
道教的戒律,在吸取了佛教的一些内容和儒家三纲五常等要求的基础上,形成了一套自己特有的内容。道教的清规戒律也是随时事的变化而变化的,当与政权的法律相冲突时,会进行适当的调整。
[编辑]
道术
《抱朴子》中所载的老君入山符,认为使用它可以避开鬼怪野兽道教的宗教活动十分庞杂,主要分两大类,道士的自身修行(称为道术)和道教仪式,内容包括道教经法、忏法、斋、醮、符咒、禁咒、隐遁、乘蹻、驱邪、伏魔、降妖、消灾、祈禳、房中术、神仙术、辟谷、风水堪舆、占卜等。
道士的自身修行成为道术,包括内丹,外丹,服食,房中等内容。外丹是指烧炼丹砂铅汞等矿物以及药物,制作能够使人长生不了的丹丸。现代科学认为这些丹药大多有毒,古人也有很多服食致死的例子,所以后来道教也认识到由于内丹服食和配制的方法较难掌握分寸,所以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因而后世转向较为保险的内丹修炼。外丹也被认为是现代化学的先驱。
内丹则是指通过行气,导引,呼吸吐纳,在身体里炼丹以达到长生不老的目的。外丹和内丹的用语相同,但是所指代的含义完全不同,比如把人体比喻为烧炼丹丸的炉鼎,不过理论上还是具有相通性。古时炼丹术的传授大多师徒相承,口口相授,外人很难了解。
此外道教还有许多道术。例如内观、守静、存思、辟谷等多种。这些现代多归为气功。另外,全真道的道教徒许多都习武术。中医理论亦源自道教。
道教的仪式统称为“斋醮科仪”,斋是清洁的意思,醮是指祈祷,又称为道场。 道教祭祀神仙,由于认为神仙清静洁高,因此祭祀前需要沐浴更衣,不喝酒吃荤,进行斋戒。进行祭祀活动称为“醮”,道教在发展过程中吸取了许多佛教的内容,名目繁多。道教认为通过这些仪式可以去灾求福。占卜也是道术的一部分,包括卜卦、抽签、测字等。此外,道教很有特色的是使用符、箓。符是用朱砂画在黄纸上的一些符号,道教认为可以用来治病,而箓则被认为可以驱使天神。另外道教认为口念禁咒可以治病驱使鬼神,赶走野兽。这些主要都是正一道的法术。
[编辑]
主要典籍
参看道经
道教奉老子的《道德经》、庄子的《南华经》为最重要的两部经典。另外,道教模仿佛教的大藏经创制了道藏,收集历代道家著作,不仅包括哲学和道家理论,而且包括炼丹、养生、治病、气功等方面的著作。主要有《正统道藏》、《道藏辑要》、《万历续道藏》等,现仅存明代《正统道藏》流传,其它版本已失传,现存历代道教经典多收录于此。道教的经书数量非常庞大,各派的主要经典也各不相同。
《周易参同契》是最早的丹经,称为丹经之祖,此外《抱朴子》也是道教丹鼎派的基本经典。《太平经》和《老子想尔注》也是道教早期的主要经典。《黄庭经》和《上清大洞真经》则是上清经箓派的主要经典,茅山派也非常重之。《度人经》和《三皇文》则是灵宝派和三皇派的主要经典。《阴符经》和《常清静经》也是道教两部非常重要的经书,是道士必须诵习的经书。此外,《玉皇经》和《心印妙经》也是道教徒的日常功课之一。
道教南宗正一派虽然以符箓、斋醮、科仪为主,但北宋以后也主张三教一理,修炼内丹,出现了《悟真经》、《金丹四百字》等经典。道教北宗全真派更主张三教合一,炼气全神,明心见性,兼融释儒,以《道德经》、《孝经》和《般若心经》三家经典为主,提倡“孝谨纯一,敦厚朴素”。
[编辑]
教派
参看道派
泰山上的一位道士从修行方式上来说道教主要分为两个派别--符箓派和丹鼎派。前者主张以符咒等方术治病驱鬼,后者主张炼金丹求仙,分外丹与内丹二脉。
道教的分派,一般认为是开始于宋、元。道教历史上比较有影响的有5个大派:
正一道:下面又分有灵宝派,正一派、净明派
全真道:又有南宗和北宗之分。支派也有很多,如龙门派,遇仙派,南无派,随山派,嵛山派,华山派,清静派等。
真大道教:金朝时创立,元朝以后逐渐衰微。
太一道:金朝时创立,元末以后逐渐衰微。
净明道:南宋时创建,明朝以后衰微
明朝以后,道教分为正一道和全真道两大派别,其他宗派全部归纳到这两个宗派之下。现在北京的白云观藏有《诸真宗派总簿》,所列道派共有86家,实际上只有80家。
正一道:正一道即东汉末年的五斗米道,后更名为天师道,正一道。其道士可以在家修行,不戒荤腥,可婚娶生子。其道观,一般被称作为“子孙庙”。
全真道:全真道兴盛于金元时代,是宋元新道派中最大也是最重要的一派。代表人物王重阳,丘处机。全真道讲求清修,其道士必须出家、吃素。其道观,一般被称作为“十方丛林”。
[编辑]
道教活动
道教的活动主要在宫观内进行。宫观可以分为两种:
子孙庙:庙产由庙主私有,师徒相传,一般规模不大。
十方丛林:庙产属于道教徒或者某个道派公有,凡是道教徒都可以在这里通过一定的手续挂单居留。一般规模较大。十方丛林可以传戒,但是不能收徒弟。
另外还有一种比较特殊的“子孙丛林”,是两者的混合物。一般都是从子孙庙发展过来的。
此外正一道的宫观和全真道的宫观在制度和日常活动上也是不一样的,二者一般不混杂。
[编辑]
道教文化
道教对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哲学、文学、艺术、音乐、绘画、建筑、医学、药物学、养生学、气功、化学、武术、天文学、地理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此外,它对于华人的思维方式、伦理、道德、民俗、民族关系、民族心理、民族性格等各方面也有很深的影响。
[编辑]
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道教对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道教中一些宗派都师徒相传一些武术和气功,例如武术中很出名的武当派,据说就是武当山上的许多道士传承的武术。道教的武术也和许多武术不同,讲究圆柔、后发制人,充分体现了道教的教理。其中像太极拳这样的简单武术套路,已经逐渐成为人们的日常健身活动。道教气功也是中国气功中的一大流派,全真道的修炼方法基本上就是气功,对气功的探索和发展,其贡献很大。
道教的养生术还继承和发展了中国传统医学《黄帝内经》中经络学等方面内容。 此外,许多道教徒研习医术,对于中医学发展颇有贡献,如葛洪、陶弘景等人,于中医药皆有所建树。
道教的炼丹术对火药的发明有着重要的影响。
唐代的大诗人李白受道教影响很深,他曾经游历各地,求仙访道,甚至炼过丹、受过道箓,可以说是位虔诚的道教徒。这段经历给他的个性、诗歌创作乃至一生的际遇都产生了很重要的影响。李白受召入长安,受到唐玄宗等许多的道士和信仰道教朋友的推荐。寻仙过程中,他游遍五岳,给他带来大量的素材。他的诗歌中也常常出现“仙人”、“羽化”等意念。
中国四大古典文学名著之一的《西游记》虽然讲述的是佛教徒唐僧等四人去西天取经的故事,但全书中使用了大量道教专有的概念如心猿、意马、姹女、元神等,还构筑了一个以玉皇大帝为核心的道教神祉、神官系统。书中也出现了很多道教人物和魔怪,不过多为反面角色。
而完全以道教为核心的最著名小说则要数《封神演义》了。书中讲述的商周战争,其实质就是道教的两个派别阐教和截教的斗争。书中出现的各色仙神和宝物等,也全属于道教系统。
[编辑]
道教与道家
“道家”与“道教”二词,常被不加区别地使用。从历史来看,这两个词指称过很多不同的内容,也曾混为一谈;现在也仍然有人主张将二者等同起来。然而,如果将道家理解为由老子、庄子开创,并在魏晋被重新发明的哲学思想流派,将道教理解为于两汉逐渐形成,后又有若干发展分化的宗教,那么,虽然道教在理论上汲取了道家思想的大量因素,甚至奉老子为教主,但是二者还是不能混为一谈,也不能说道教理论就是道家思想。道教作为一种宗教,有其神仙崇拜与信仰,有教徒与组织,有一系列的宗教仪式与活动,其主要派别的传承是大致清楚的。道家作为一个哲学思想流派,其思想流变与代表人物应是它被解说时最重要的内容;魏晋之后道家思想的传承流变,现在看来还是模糊而难以说清的,但它对历代学者文人的影响却仍是依稀可辨的;从这个角度也可以说,狭义的“道家”指的就是先秦时代以老子、庄子为主要代表人物的哲学思想流派。
道教神学与道家思想的异同,确实一言难尽。试举一例:道教所谓长生不老,成仙通神,老、庄并未言及,也不能视为老、庄思想的合理的引申,甚至可以说,与自然之道亦不无悖逆。
[编辑]
道教与其他宗教的不同
道教的理想世界不同于佛教的极乐世界,也不同于基督教的天堂。道教的理想世界有两种,一种是世俗的,一种是宗教的。世俗的理想世界在《太平经》中讲的很明白,希望世界成为一个公平、和平的世界,没有灾祸、没有战争。而宗教的理想世界则是“仙境”,道教追求得到成仙,这样就能超脱生死,在仙境中过仙人的生活。不同于其它宗教的是,道教并不认为人死后才能到达仙境,而是认为人的形体通过一些形式的锻炼可以长生不死,成仙以后也可以一样生活在普通人的世界里,作“活神仙”,也可以到仙境中去生活。但是由于达到成仙的境界非常不容易,因此后来才出现了“尸解”等方式。而且所说的仙境,大多数也是处于现实当中,例如所谓的“洞天福地”中很多就是中国一些风景秀丽的地方。
大多数的宗教教义认为人生充满了不幸或者罪孽,认为死后灵魂才有可能得救。然而道教却认为生活在世界上是一件美好的事情,死亡才是痛苦的,因而道教追求的是长生不死。也因此有许多养生的方法,例如气功等在道教得到了发扬。
许多宗教都认为人的寿命是不能改变的,然而道教去不这样认为,有一句话“我命在我,不在于天”就是出自道教的《西升经》。另外,道教作为一个多神教,相信万物有灵,甚至人体的各种器官都有神灵。
[编辑]
道教与佛教的关系
道教和佛教作为中国的主要宗教,两者在相互斗争中互相吸收,使其更适用中国的本土文化的需要。
[编辑]
参考文献
李纪兵,《富国律》——三十年内国家成王称富之规律法律》,天马图书有限公司出版,2004年, ISBN 962-450-844-5
李纪兵,《道德经李家注解》
唐大潮,中国道教简史,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 ISBN 7-80123-229-1
丁培仁,道教典籍百问,《宗教文化丛书》,今日中国出版社,1996年,ISBN 7-5072-0409-x
李养正,道教基本知识,中国道教协会编印(非正式出版物),1985年
南怀瑾,道家、密宗与东方神秘学,中国世界语出版社,1994年, ISBN 7-5052-0203-0
[编辑]
参看
道教历代龙虎山天师列表
道教音乐
道教人物列表
道教全国重点宫观
洞天福地
中国宗教
[编辑]
外部链接
您可以在维基共享资源中查找与此条目相关的多媒体资源:
道教
中国道家网站索引
道教学术资讯网
中国道教协会
中国道教
Taoist Studies in the World Wide Web
Daoist Chinese Characters
石竹道文化
道教文化
道教网络资讯报导
道教全真派
道教中的女性(翻译节本)
取自"http://zh.wikipedia.org/wiki/%E9%81%93%E6%95%99"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15053971836@139.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