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经典道德经里的八个观念

道医阁  2023-09-18 17:07:21

道家经典道德经里的八个观念

《道德经》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全文约五千字,其高度概括的思想内涵博 大精深,享誉中外。自其问世以来,各朝历代的政治家、军事家、哲学家、养生学家 等诸多方面社会人士均能从中得到启示。

一、“修道养德”的人生观

老子在人世间留下两行深深的脚印,脚印里深深的印着两个字:一个是道,一个 是德。修道养德是《道德经》的灵魂。

有道必有德,长寿必有道,养生先养德是老子养生理论的核心内容,纵观我国历 史上每一次科学发明,道的身上总是印记发明者的每个脚印。不管历史上治国有道的 明君,还是不闻朝事失掉江山丧权辱国的无道昏君,总是在德的经络里无休止的行 进。不管是天道、地道、人道都离不开正道,正道更离不开德道。是德在前道在后, 还是道在前德在后?有正道必有邪道,有邪道必有正道。有真道必有假道,有假道必 有真道,这种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逻辑关系一直贯穿在人类历史前进的脉络当中。

国道、家道、医道、科学之道、天道、人道、地道、大道、小道和大德、功德、 品德、善德、医德、美德、道德都一直是华夏民族文明成长的脊梁。从幼儿呀呀学语 的启蒙时期父母就用道德之水去浇灌培养。道教提出一个更响亮的口号:“我命在我 不在天”。提出人生命长短非上天所安排,主动权操在自己手里,强调人通过修炼, 使生命由短变长的朴素唯物思想。是生命自主。老子的一生都在为人类生命的自主探 求大德大寿的科学思想和济世养生观。

老子离我们远去已两千多年,但是,他践行道德的做法则成为传统文明被人们传 承沿袭至今。那简约的《道德经》已成为经典,不仅为中国百姓,乃至世界民众提 供了人生之法宝。

 二、"味无味”的辨证观

餐饮是营养健康的基石。“人是铁,饭是钢”是人们强调饮食的重要,顺应自然 的重要性。道家养身保健非常重视营养问题。老子在《道德经》第十三章中说:“为 无为,事无事,味无味。”所谓“味无味”,就是吃任何东西都不要贪图其味。如果 我们吃东西的时候,总是品味滋味,好吃的就多吃,不好吃的少吃或不吃,长此以 往,就会养成偏食的习惯。现在医学证明偏食容易破坏膳食平衡,导致人体营养缺 乏,不是缺铁就是缺钙或是缺乏维生素,对健康非常不利。儿童偏食,容易导致发育 不良,长成畸形。成人偏食。容易导致各种慢性病的发生。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 病就是由于人们多吃盐、吃油腻的食物,吃大鱼大肉引起的。有些年轻女性为了美 丽,养成偏食素食的习惯,结果常引起缺铁性贫血的发生。现在营养学认为:营养要 全面,膳食要平衡,关键要将糖、蛋白质、脂肪、纤维素、维生素、微量元素这些基 本营养素按比例均衡摄取,才能保证身体健康。如何做到这一点?必须防止偏食的发 生。如何防止偏食的发生?老子告诉我们“味无味”,吃任何东西都不要老追求滋 味。要知道人类进食的生物意义就是为身体提供新陈代谢的营养物质,而不是去满足 “口舌之欲”。懂得了这个道理,我们在进食时候,就应该提醒自己:不管好吃不好 吃,有营养的应该吃;不管荤食素食,对健康有好处的就应该吃;我们是吃“营养”,而不是吃“滋味”。长期坚持这种自我提醒,就能帮助我们除掉不良习惯,逐 步达到营养全面,膳食平衡。老子为我们纠正偏食提供了一个好方法。

三、“以静制动”的养生观

老子在丹药诗里说:“铅汞交接神丹就”,《道德经》:“万物负阴而抱阳,冲炁以 为合”,都是说万事万物都是由阴阳物质结合而成的,铅为阳,汞为阴,铅汞交接, 阴阳相合,我们今天所说的阴阳平衡要达到健康状态,必须阴阳调和。要达到阴阳平 衡,周身的炁流冲动、炁血畅通,这是中国传统医学的指导思想。比如地球生态系 统,如果没有大气层中气的冲动一风,雨水就不会均匀分布,就容易发生旱灾,水 灾、火灾、病疫。人要健康,必须要精炁神的冲动,通过丹田腹腔和体内五脏各器官 的运动工作,达到阴阳调和。那么沖何让精炁冲动起来呢?在老子养生诀里我们已解 释的很清楚。这就是说天地人之间的人,就象一个大风箱。精炁神在人体这个大风箱 中是如何运行的呢? “虚而不出”,精炁的运行是虚静而不屈服的,就是指精炁在人 体内运行是看不到的,摸不着的,多数的运动不会屈从于人们的命令。你让它向东, 它不会向东;你让它向西,它不会向西。这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以静制动,静 空虚无,只要坚持精神反倒越来越旺盛。老子认为:人身这个风箱运动越虚静,精炁 神就越充足,精炁冲动的就越多,虚静可以让精炁神冲动起来,精炁神冲动,可调和 阴阳平衡,有益健康。这同现代医学及运动生理学的观点是相符的。老子在丹药诗里 “呼去吸来息由我”,用呼吸炁振作精神,用作息来控制自己,可见老子提倡的是一 种有氧炁运动。这同现代生理学“有氧运动是一种最好的运动健身方式”的观点是 完全相吻合的。长期坚持吸来呼去的吸氧运动,可以调动精炁神贯注到每个人的四 肢,返回到像丹婴那样无性无欲的境界。

四、“还本归原”的包容观

有营养,有运动,还不能完全达到健康状态。老子的丹药诗“为见生前体自然” 和《道德经》第十章中说:“专炁致柔,能婴儿乎?”就是说在专门调动精炁的过程 中,要像婴儿出生之前,在母腹中不受外来的干扰,自然的生长。要彻底放松,身体 要像婴儿一样放松。老子认为要健康,必须经常放松身体,劳逸结合。当人体的肌肉 处于松弛状态中,经脉就是不易被肌肉所压迫,经脉就比较通畅,.精炁就可以在人体 最坚硬的脏器中间奔腾。骨头是人体最坚硬的器官,如果我们充分放松,骨头里、骨 髓中都会有精炁畅通无阻的运行。那么还有什么“气滞血淤”之类的病痛难倒我们 呢?老子《道德经》第七十六章中说:“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如果长 期紧张,争强好胜,肌肉僵硬,精炁运行偏移无度,容易导致疾病、早衰,要像生前 在母体内那样放松身体,保持自然,肌嫩眼明,充满生命力。才能达到“为见生前 体自然”的状态。

不勉强做任何事,凡事顺其自然。这样就可消除心里紧张。否则达不到的欲望多 了,就不会“为见生前体自然”,心里就会过度紧张,“息由我”是根据自己的身体 条件作息由自己而定。紧张,搞得人痴痴呆呆,出现心里失常的疾患,心律不齐。道 教的主流是主张道儒释三教同源异流,三教归一、三家人应成一家人的大肚包容观。

五、"见素抱朴”的自然观

道德经对于生命的延续、生命质的提升,有着莫大的作用。按照流行的说法,身 体似乎是可以用来“使用”的,但如果“使用过度”,则难免“五色令人目盲;五音 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这是道德经 对人们的告诫。五色、五音、五味,只是外在的粗浅枝叶,人的心性如果被外在的枝 叶所障蔽,则不能知其本,虽目能视、耳能闻、口能尝,实则又盲又聋又无味,所以 不可追逐外在之末,而应体悟并抱守纯素清淡的内在之本。人的本性是虚静清明,无 贪无欲的。狩猎之人,整日驰骋奔逐,放荡不羁,其心必狂,如此就失去了虚静清明 之本性。难得之货,最能诱人之邪念,勾人之心魂,使人行为不规,做不德不义、贼 害国民、陷己伤人之事。应对这一切,其实就是“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两招,是 心地纯洁,行事真诚朴实,少存私心和份外的欲念,须知“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行为狂妄是谓轻躁,姿情纵欲是谓飘浮,这无益于人与自然、自身的和谐,只有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名誉钱财皆为身外之物,人不可没有它们,但 取之有道,得之有理,享之有量,不可贪之过甚,只有知道满足,才不会遭辱身之 祸,只有适可而止,才不会遭亡身之灾,而可以平安无事,免遭祸殃,寿尽天年。专 家们也为人与自然绘出了一个理想的“愿景”--天地万物皆在慈爱中生长,人们 不造作、不妄为、清静、自然、无为,顺乎天,应乎人,任物自然,而且人们不自以 为是,谦虚谨慎,则天地万物皆在无为、简约中自化,一切无所不有、无所不包, “江海处下能为百谷王” 了。随着环境污染的加重,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向,国际 上把老子尊奉为环境的“天才的祖先”,这个评价是十分中肯、独到的。

六、“利万物而不争”的宗教观

老子曰:我有三宝,保而持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是 宽容,“俭”是节制,“不敢”也就是“不争”。

“慈”最好的解释就是宽容两字,为何后来人们把母亲称做慈母?既宽容又容 忍、保护;“俭”不仅是节约,更多的是一种节制和自律,节制人过度的欲望与行 为;慈、俭共同导致了 “不敢为天下先”,“不敢”也就是“不争”,上善若水,水善 利万物而不争,惟其不争,故无尤。

宽容、自律的心境,对人的身体大有裨益,这也被当下现实生活所证实。随着经 济条件的改善,有些人开始注重豪华高档的享受,其实这些对养生并无好处,还是要 淡泊自然地面对一切。大家都是凡夫俗子,面对职场进退、人生得失等种种不愉快, 一定要顺其自然,调节好身心。有权有势有地位者,愈发要谦逊,不仅富贵之人不应 为富不仁,其实老百姓都应该有一种平和的姿态,和人家平等相处。人与自然要和 谐、协调,《道德经》讲究包容性,像大海一样,像水一样,无所不包。真正读懂 《道德经》的人,不会沉沦,人人皆可君子之交。

相比较于其他思想典籍,《道德经》在历史上发挥的作用更为广泛而深入,历史 发展之关键时刻,道家都能以柔克刚,《道德经》讲究包容性,像大海一样,像水一 样,无所不包。真正读懂《道德经》的人,不会沉沦,人人皆可君子之交,如果社 会上所有的人,都以道为目标,摆脱庸俗的社会关系,社会将会更和谐。《道德经》 对人类文化未来的发展具有巨大指导意义。虽然哈耶克说过,自由是人类进步的最后 动力,但自由和自然要和谐,崇尚人和自然的协调,人的行为符合自然。“持而盈 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常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 咎。”器盛物过于盈满,必有倾失之患;器物中空,则可容物受益,刀剑磨得过于锋 利,会伤其锋,人若锋芒毕露,亦必受挫,不会能常保。不劳而获,以至金玉满堂, 必有不义,这些金玉必招祸患,不能常保。身处富贵,最易骄肆。须知富贵而骄,后 果可想而知。张良当年,便是“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逍遥于紫柏山中,功成 身退,成为后世多少人所追慕的楷模,否则他也不会成为“秦世无双国士,汉廷第 一名臣”。“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道德经》曾这样向每个人发问。

七、“民不畏威”的民生观

老子说:“治大国若烹小鲜”(《道德经》六十章),国由民构成,无民则无国。 故侯王治理国家一定要爱民。侯王爱民的一个主要表现是不扰民。扰动民则民伤,民 伤则国乱。赋敛重使民贫,民贫国也穷,国本动摇,威从何来?故,有德之君爱民治 国,重积德,厚养民,不敛民财,不扰民,以民为国本。治理国家的道理好比烹鱼, 不可繁政扰民,不可频繁折腾。如果折腾不已,鱼变鱼酱,非一塌糊涂不可。

老子说:“民不畏威,则大威至。”又说,“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 我无事而民自富,我不欲而民自朴”(《道德经》五十七章)。老子在这里规劝最高统 治者(“我”)不要多事而要“无事”,民生少了来自王权的压力和重税,休养生息, 勤劳致富,就不会再惧怕官府的微薄的税收与管治,这样的政治,反而能够得到最高 的权威。

八、“小国寡民”的领地观

老子说:“小国寡民,邻村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这句颇 有争议,曾被许多人歪曲为消极保守的政治思想,鲜明地表达了老子古朴的领地意 识。领地意识源自于狮群的动物本能,也是后来国家尊严的由来。在当今动荡不安、 弱肉强食、和平难求的k际局势下,领地意识提醒我们要有起码的尊重,在友好往来 的同时,还要保持适当的距离,才能做到张弛有节,不乱不淫。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15053971836@139.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推荐文章
易经系传别讲上传11章,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04)在线学习
2023-09-19
易经系传别讲上传11章,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04)在线学习
性命圭旨42.坐禅图修炼详解
2023-09-20
性命圭旨42.坐禅图修炼详解
怎样才能“气沉丹田,声贯于顶”
2023-09-16
怎样才能“气沉丹田,声贯于顶”
许真君宝诰(注解)
2023-09-18
许真君宝诰(注解)
易经系传别讲下传05章,憧憧往来,朋从尔思(11)在线学习
2023-09-19
易经系传别讲下传05章,憧憧往来,朋从尔思(11)在线学习
易经系传别讲上传08章,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17)在线学习
2023-09-19
易经系传别讲上传08章,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17)在线学习
梅花易数序入门详解
2023-09-20
梅花易数序入门详解
太平经的“天医”“神药”“天父地母”说
2023-09-18
太平经的“天医”“神药”“天父地母”说
道德经简读第八十一章
2023-09-19
道德经简读第八十一章
易经证释离卦详解
2023-09-19
易经证释离卦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