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廿八制字先师圣诞,龙颜四目生有睿德史皇上帝

道医阁  2023-09-18 20:07:55

三月廿八制字先师圣诞,龙颜四目生有睿德史皇上帝

仓颉先师,讳姓侯冈,名颉,号史皇氏,中国古代原始象形文字的创造者,我国官吏制度及姓氏的草创人之一。“龙颜四目,生有睿德”,道教尊为“至圣先师史皇上帝”,“敷文启教天尊”等。《黄氏逸书考》辑《春秋元命苞》称,“仓帝生而能书。及受河图录字,于是穷天地之变,仰观奎星圆曲之势,俯察龟纹鸟羽山川指掌而创文字。天为雨粟,鬼为夜哭,龙乃潜藏。”

《说文解字》记载仓颉是黄帝时期造字的史官,见鸟兽的足迹受启发,分类别异,加以搜集、整理和使用,在汉字创造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被尊为“造字圣人”、文字始祖、“史皇”等。仓颉先师广泛搜集民间的图画文字加以整理,创造了有系统的象形文字。

一、继朱襄而造六书,万世免结绳之苦

相传黄帝统一华夏之后,结绳记事已满足不了日常需要,命史官仓颉先师造字。仓颉先师受鸟兽足迹的启迪,呕心沥血数十载,搜集、整理流传与先民中的象形文字符号并加以推广和使用,“始作书契,以代结绳”。

据许慎《说文解字·叙》记载:“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遮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百工以远,万品以察。”仓颉先师通过观察各种事物的特征,譬如日、月、星、云、山、河、湖、海,以及各种飞禽走兽、应用器物,并按其特征,画出图形,造象形字。为纪念仓颉先师造字之功,后人把洧水河南岸仓颉先师造字的高台称作“凤凰衔书台”,今洛阳市仍留有仓颉先师造字台。

《吕氏春秋·审分览·君守》有:“奚仲作车,仓颉作书,后稷作稼,皋陶作刑,昆吾作陶,夏鲧作城,此六人者,所作当矣。”《苟子·解蔽》记载,“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壹也。”仓颉作书,并不是说仓颉先师一个人完全地将文字发明创造出来,而是说仓颉先师将民间既有的图画文字进行广泛搜集,并加以认真整理,从而创制出一套成体系的规范的象形文字。

黄帝感仓颉先师功绩过人,赐以“仓”姓,意为君上一人,人下一君。由于仓颉先师造字功德感天,玉皇大帝也便赐给人间一场谷子雨,以慰劳圣功,这就是现在的“谷雨”节气。仓颉先师羽化后,当地百姓在其墓葬处修有miao宇,村庄取名“史官村”。那时制定历法需要文字记载,制定神谕也需要行文,因此,仓颉先师应是颛顼部族人。他“生于斯,葬于斯”,故造书台北有仓颉先师陵墓。

《河图玉版》曰:“仓颉为帝,南巡狩,蹬阳虚之山,临元扈洛汭之水,灵龟负书,丹甲青文以授之。”仓颉先师登基为帝后,向南巡狩自己的领土,登上阳虚山,随着洛河向东到了洛水与黄河交汇处的洛汭,发现灵龟背负着神秘图案,献给仓颉先师。八卦就是洛书演化而来,后为《周易》来源。

二、不弃字纸广行阴鸷,字纸成丹桂炉烟结祥云

仓颉先师无论从神话、民俗、宗教看,都是古之神圣者,史称“龙颜四目”,“声有睿德”,“始制文字,以代结绳之政”。“天雨粟,鬼夜哭,龙亦潜藏”,“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等,文字一出人类由蛮荒岁月转向文明生活。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有珍爱字和纸的传统。人们常将字纸收集在一起,送到专门的火炉中烧掉。专用的火炉被称为字纸亭,一般设在孔miao和道教宫观附近,或者是官府、学校等机构。过去的学者们在自己的书房里都有字纸篓,以存放废纸,积多了以后就去烧掉。字纸亭的大小各种各样,最高的有5米,一般建成多层的塔形。

古时,因惜字结集而成的“惜字会”,除了读书人,官宦世家、商人也参与其中,亦有地方官府购置田地,以田租专门用于惜字开支。惜字会常募捐善款,刊印善书、善文,分发给百姓,宣传惜字理念。现今传世中比较有名的惜字善书,当数《文昌惜字功过律》。《文昌惜字功过律》有“功律二十四条”、“亵字罪律二十九条”。

每到文昌帝君和仓颉先师的生日,人们都要到字纸亭前举行祭祀仪式。

三、赤书玉字元始开碧落度人,天真皇人校经流布于世

文字作为道经记载的主要媒介之一,天真皇人,按笔乃书,记录下了元始真文,翻译成道经。天真皇人是道教信奉的前劫修真获得极道的远古仙人。《历世真仙体道通鉴》称,天真皇人“体貌诡异奇伟,身长九尺,且黑毛披体。轩辕黄帝时,曾隐迹峨眉山,以苍玉筑室,居于绝壁之下。室内座具皆黄金做成,侍者为仙童玉女,有泰清仙王三人陪坐。黄道曾前往拜见问道,得授五牙三一之文。又在峨眉山以《太上灵宝度人经》授以黄帝。又授帝喾牧德之台。”

《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有:“诸大天中,大梵隐语,无量之音,文字皆长一丈,天真皇人,昔书其文,以正其音。有知其音能斋而诵者,诸天皆遣,飞天神王,下观其身。此音无所不辟,无所不禳,无所不度,无所不成,天真自然之音也。”《大罗天藏经》有:一百九十二万,四千三百八十卷。按此藏经数量来说,降到人间经卷,才一万九千九百七十二卷,还不到两万卷,其余经典仍然被道祖收藏于大罗天玄都玉京。每部经典从大罗天降到人天时,全是云篆之体,自然之文,“言言隐奥,须由师造发明;字字幽微,毕竟凡夫莫测”。

天真皇人宝诰

志心皈命礼。清微天上,宝盖会中。挺生浩劫之初,辅翊玉清之化。得元炁而为体,掌神咒于灵都。一丈天书,累经劫运以不毁;五方云篆,随置混浊而愈清。发露机缄,源流符印。大悲大愿,大圣大慈。自然大仙,天真皇人。

仓颉先师宝诰

至心皈命礼。文明光显,书契宏开。继朱襄而造六书,万世免结绳之苦。并沮诵以为二史,三皇垂纲纪之模。观奎星兮圜曲,四目通神。察乌迹与龟文,一元启秘。明敏本自天生,图书乃为神授。依类香形,阐尽先天之奥。龙潜鬼哭,泄残太极之精。佐黄帝以立圣功,统天庾而裕民食。大悲大愿,大圣大慈。至圣先师,史皇上帝,敷文启教天尊。

大乘字字含精蕴,至理章章演粹微。斋戒讽扬臻感格,虔恭修奉沐栽培。

志心称念敷文启教天尊,不可思议功德。

夏朝文字究竟有没有存在?

夏朝文字,从目前的考古发掘看,尚未明确证实发现有关夏代的文字资料。但种种迹象表明,夏朝的文字是存在的。国内学者马贺山认为夏朝传世的官方文字是夏篆。这些文字主要以甲骨文的形式存在。商代的甲骨文已是一种相当完备的文字,传统文字学所谓的六书在甲骨文中大多具备,是其文字发展进入成熟阶段的重要标志。文字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商代甲骨文的出现决不会是从天而降的,在它之前应有其发生演变的过程。因此,在先商时代,文明程度高于商族的夏族统治者,也应有文字的发明与使用,这才符合文字发生与演变的规律。

存在证据

考古学上的龙山时代已发现的一些陶器符号,具有明显的文字特征,有的还已被释读。而龙山时代从年代学上看正处在夏朝之前,那么与其紧密连接的夏朝亦应有其文字使用,且应比龙山时代的陶符文字更为发展和进步。其三,在夏代的考古材料中,如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陶器上,亦发现过许多刻画符号。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均可找到相同或相似的字。这些情况表明,夏朝有文字使用,应当不是凿空之谈。

史书记载

关于夏朝文字的记载呢,请看如下史书:最早提及仓颉者,是战国时期的荀卿。其后是《吕氏春秋》和《韩非子》,在荀子故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一也的基础上,又有所引申,其主要观点是仓颉作书汉代后,在《淮南子》和《论衡》中,都提到了仓颉造字。尤其是汉代的纬书,也记载了仓颉生而能书,又受河图录书,于是穷天地之变,仰视奎星圜曲之势,俯察鱼文鸟羽,山川指掌,而创文字(《春秋元命苞》)。

《吕氏春秋·审分览·君守》称:奚仲作车,苍颉作书,后稷作稼,皋陶作刑,昆吾作陶,夏鲧作城,此六人者,所作当矣。西汉《淮南子·修务训》记载:史皇产而能书。高诱注:史皇仓颉,生而见鸟迹,知著书,故曰史皇,或曰颉皇。许慎《说文解字·叙》也称: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百工以V,万品以察。在《春秋元命苞》一书中,记载仓颉龙颜侈侈,四目灵光,实有睿德,生而能书。于是穷天地之变,仰观奎星圆曲之势,俯察龟文鸟羽山川,指掌而创文字,天为雨粟,鬼为夜哭,龙乃潜藏。

许慎《说文解字》: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字者言孳乳而多也。箸于竹帛,谓之书,--书者如也。等等,许多史书上已作记载,看来仓颉造字是无庸置疑的,也是今天的某些人所反对不了的,尽管他们提出了各种借口,也无济于事,仓颉造字就是仓颉造字,中华民族的祖先仓颉早在五千年前,不仅造字,还整理了文字,还推广了文字,流传至今的[仓颉书],就是黄帝时代有文字的一个确证,这是任何人也否定不了的。至于夏朝有文字,史书上同样有记载,。[淮南子。汜论训]载:'夏之将亡,太史令终古,先奔于商,三年而桀乃亡’。[吕氏春秋。先识览]:'夏太史令终古出其图法,执而泣之。夏桀迷惑,暴乱愈甚。太史令终古乃出奔于商’。这里的图法指的是图书,是法律文献,是约束天子的法典。从以上的引文中,我们可知:夏朝有史官,夏朝有书籍,夏朝有文字,这是不容置疑的。另外[尚书。多士]篇记载周公对商朝遗民说的一段话:'惟尔知,惟殷先人,有册有典,殷革夏命。'从这里可知,殷先人的册、典是从夏朝那里继承并经过改造而后为商朝所用。[夏禹书]、[禹王碑]是夏朝文字,是夏篆。夏篆帖,正是夏朝的官方文字。

文字关系

从文字整体来看,夏、商、周三代文字可大致分成为祖孙三代,属于同一个体系,一脉相承,同根同源,都来自于黄帝时代的仓颉造字,来自同一个家族,属于近亲,是割不断的打断骨头连着筋的近亲。为什么古代学者总是将夏、商、周三朝连在一起,相提并论,就是因为它们之间有不可分割的东西,那就是——相同的文字,相同的文化,相同的文明将它们紧紧的扭在了一起。这里应该指出的是,商朝的先民原是黄河下游的一个少数民族,是一个游牧民族,并无文字,当商王成汤赶走夏桀之后,并没有继承和使用夏朝的官方文字,因为他们对文字与文化并没有多少认识,也并不重视,到了盘庚时期,将都城迁至殷以后,才大范围的使用夏朝遗传下来的民间俗体文字,这也正是造成夏朝的官方文字与商朝的民间俗体字之间相差悬殊的真正原因,尽管相隔三百多年,夏朝的官方文字仍保留着比商朝的民间俗体字先进的一种优势,用一个不确切的比喻,尽管是三百年前的京城女子,也要比三百年后的乡野丫头时尚得多,这正是为什么造成夏朝文字比商朝甲骨文进步的根本原因所在。

周朝的甲骨文是沿习和继承了商朝的甲骨文,并无多大发展。周人原是生活在岐水一代的姬姓民族,农耕发达,与姒姓同根同源,人少无文字,夏时使用夏文字,商时使用甲骨文,周武王讨纣伐商时,是打着奉帝命复有夏。的旗号,当把商纣赶走,建立周朝的时候,周天子又恢复并且使用了夏朝的官方文字--夏篆,这就是周篆为什么与夏篆如此接近和相似的真正原因。

成熟进步

这些夏篆字体非常的成熟,非常的规范,笔道圆润,讲究对称,是一种非常进步的文字。而相比较之甲骨文则显得很原始、很落后,异体字很多,这正是民间俗体字的重要特点。文字和人一样,不进则退。不常使用,或者很少使用,文字就会落伍,就会退化。尽管商朝有国六百余年,但在前三百多年里,商朝各王一直在东拼西杀,处于经常迁都的状态,商民族人较少,又是以游牧为生,无文字,又不重视文化,所以造成了整个夏朝文字的荒废。盘庚迁殷后,由于占卜的兴盛,这才让夏朝的民间俗体字派上了用场,将占卜过程及结果,用夏俗体字刻在龟甲和兽骨上,这才有了甲骨文。

夏篆帖的发现,让我们看到了真实的夏朝的官方文字的本来面目,它不但不比商朝甲骨文原始,落后,还比商朝甲骨文进步,成熟,美观。

部分现存

公元九百九十二年,翰林学士王着受宋太宗赵匡义之命编著刻印[淳化阁帖]十卷,其中在卷五内,有[仓颉书]二十八字,[夏禹书]十二字。另外在湖南衡山岣嵝峰有[岣嵝碑文]七十七字,总共一百一十七字。

其中[仓颉书],历史上曾有记载,南宋郑樵[通志。金石略]说;‘仓颉石室记],有二十八字在仓颉北海墓中,士人呼为藏书室。周时自无人识,后李斯识其八,叔孙通识其十三,孔子至齐尝访焉’。至于衡山[岣嵝碑文],最早见诸三国魏人张揖选编的[广博]一书。内有‘岣嵝峰上有岣嵝碑’之句。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一文中,也记载了‘禹碑皆蝌蚪字’的内容。举例如下: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15053971836@139.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推荐文章
易经系传别讲上传11章,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04)在线学习
2023-09-19
易经系传别讲上传11章,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04)在线学习
性命圭旨42.坐禅图修炼详解
2023-09-20
性命圭旨42.坐禅图修炼详解
怎样才能“气沉丹田,声贯于顶”
2023-09-16
怎样才能“气沉丹田,声贯于顶”
许真君宝诰(注解)
2023-09-18
许真君宝诰(注解)
易经系传别讲下传05章,憧憧往来,朋从尔思(11)在线学习
2023-09-19
易经系传别讲下传05章,憧憧往来,朋从尔思(11)在线学习
易经系传别讲上传08章,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17)在线学习
2023-09-19
易经系传别讲上传08章,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17)在线学习
梅花易数序入门详解
2023-09-20
梅花易数序入门详解
太平经的“天医”“神药”“天父地母”说
2023-09-18
太平经的“天医”“神药”“天父地母”说
道德经简读第八十一章
2023-09-19
道德经简读第八十一章
易经证释离卦详解
2023-09-19
易经证释离卦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