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国龙教授讲道德经第七十八章

道医阁  2023-09-18 23:16:11

卢国龙教授讲道德经第七十八章

卢国龙教授讲《道德经》第七十八章

来源:赤城宾馆微信作者:卢国龙时间:2016-11-17 13:26:36 繁體中文版

原文:天下柔弱莫过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故柔胜刚,弱胜强,天下莫能知,莫能行。是以圣人言: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

注解:中国古代的各种学术思想流派,在许多问题上的观点、立场,都包含着差异和分歧,但赞美水的品格却惊人地一致。这很有趣,因为水最受赞美的一种品格,就是具有广泛的适应性,而诸子百家式的集体赞美,刚好印证了水的这一品格——适应诸子百家的理论诉求,象征着诸子百家所追求理念的最大公约数。

当然,这并不是说水除了化解出氢气和氧气之外,还能化解开诸子百家式的分歧,而是说水像多棱镜,各家各派都能选择一个合适的角度,从中印鉴出自己所需要的景象。甚至是同一家流派或同一个作者,也可能在不同的语境下对水的品格有不同的理解。例如《道德经》就是这样。第八章讲“上善若水”,是因为“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自愿处在谦卑的位置,却保持着广利万物的高尚品格。而本章所要赞美的,却是水不可被改变的韧性,也正是在水性不可被改变的意义上,我们才能够真正理解为什么说“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也不知道出于什么缘故,中国文化关于柔弱胜刚强的探索异常发达,从古老的兵法、拳法到儿女情长时的以柔克刚,柔弱作为一种策略的应用,无处不在。何以出现这种现象?是由于中国社会的弱势群体太弱了,完全不足以与强者对抗,因此就有老子这样的智者,为弱势群体想出个制胜的谋略?还是由于历史已反复证明,强者霸凌弱者都只是短暂的,飘风骤雨不终朝,而弱者的绵绵生机是不可磨灭的,所以像老子这样的智者就要告诫强者,“强梁者不得其死”,任性霸凌会将自己逼上绝路?这是个引人遐思的问题,而思之者都会在史册上留下印记,苏东坡就是其中的一个。

在《东坡易传·坎卦》中,苏东坡这样讲述他对于水的理解:万物都有各自固定的形状,唯独水是个例外,随着所处的环境呈现为各种形状。世人通常都认为有固定形状的万物即有准信,水没有固定的形状所以就没有准信。然而,方形的物体可以被砍削成圆形的,弯曲的可以被矫正为直形的,可见固定的形状靠不住,不能成为准信的保障。至于水,虽然没有固定的形状,但随着所处环境而呈现出相应的形状,却是可以预期的,所以工人会用水来确认平衡点以及平面等。也正因为水没有固定的形状,与任何物体接触都不会因碰撞而相伤,所以行进的历程虽然险阻无常,但从来都不会错失流淌必至的准信。由此看来,只有水才是天下的至信之物。

不仅如此,水还有一颗必定流动的恒心,“所遇有难易,然而未尝不志于行者,是水之心也。物之窒我者有尽,而是心无已,则终必胜之。故水之所以至柔而能胜物者,维不以力争而以心通也。不以力争故柔外,以心通故刚中”。简言之,水作为弱势者,虽然处处都会遇到强势的阻拦,但阻拦者总有穷尽之时,而水必流淌的恒心不灭,最终必将战胜强势的阻拦。这个胜利不依靠力量的对抗,而发自内在的不动不摇的恒心,是自胜者强的表现,所以用坎卦的柔外刚中来形容,很贴切。

苏东坡的这番议论,形式上是对《周易》的诠释,但核心思想却是《道德经》的柔弱胜刚强,援引来解释本章《道德经》,大概算是圆满俱足了。

附《诗译道德经》

(图文转载自赤城宾馆微信)

道教哲学的相关书籍

拼音题名 dao jiao zhe xue
其它题名
并列题名
ISBN 978-7-5080-4122-3
责任者 卢国龙著
出版者 华夏出版社
出版地 北京
出版时间 2007
中图分类号 B958 目录
导论
上篇 从“神道设教”到“道教”
第一章 “神道设教”中的人文精神
第二章 礼俗之间的“统同”与“辨异”
第一节 “统同”与“辨异”是因果互动的整体
第二节 风俗民情之“辨异”是礼乐“统同”的基础
第三节 礼乐“统同”建立在百家融合的理论高度上
第四节 礼乐“统同”的两种表现形式
第三章 汉代礼俗、信仰与道教的形成
第一节 礼学规范与礼仪实际的分别
第二节 封禅的仪式及信仰问题
第三节 道教的形成及其文化涵蕴
第四章 斋醮科仪的古今之变
第一节 斋醮科仪之本旨
第二节 斋醮科仪的分类结构
第三节 科仪形式的增衍及其原因
第四节 清整科仪的常规性方式
中篇 从“玄道”到“重玄之道”
第一章 汉魏晋“玄道”及其根旨
第一节 “玄道”——汉魏晋道教思想的主题性概括
第二节 “玄道”的根旨
第三节 本根论思想
第二章 “重玄”的产生及其思想背景
第一节 两个孙登
第二节 从孙盛的诘难看玄学《老子》之困境
第三节 支道林的回应
第四节 历史的疑问
第三章 南北朝道教义学与重玄学
第一节 南北朝道教义学之开展
第二节 有无通贯的道体论
第三节 清虚自然的道性论
第四章 隋唐重玄的精神哲学
第一节 佛道论争中的理论问题
第二节 《本际经》和《海空经》的道体、道性思想
第三节 成玄英追求超越的精神哲学
第四节 李荣志在虚静的精神哲学
第五节 王玄览的道性论和心性论
第五章 重玄思潮下的道德性命之学
第一节 司马承祯的修性养命之学
第二节 吴筠的性情修养论
第三节 唐玄宗《道德经注疏》的“摄迹归本”论
第四节 《清静》诸经论的性命学说
下篇 从方仙道到内丹道
第一章 方仙道的精神旨趣与道家的贵生思想
第一节 方仙之“道”及其精神旨趣
第二节 贵已重生的道家思想
第二章 《参同契》与唐五代道教的外丹理论
第—节 佛教对元气生成论的冲击
第二节 《参同契》的思想史价值
第三节 “鼎室中自是一天地”的丹道理论
第四节 “推度效符证”的思想逻辑
第五节 修丹与天地造化同途
第三章 《参同契》与唐宋道教的内丹理论
第一节 内丹的道与术两个层面
第二节 道术结合与隋唐内丹道的形成
第三节 两宋内丹道及《悟真篇》之丹道渊源
第四节 唐宋内丹道的理论内核——理气“本然”论
第四章 内丹道中的心性学
第一节 唐宋内丹道的心性学
第二节 金元全真道的心性学

重玄简介

重玄,道教义理概念,也称「又玄」,源自《道德经》第一章「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语句。「重」字意为再次、重复,「玄」字的本意则为幽暗、深远、玄妙。在道教学说中,「玄」又多被等同于「道」,用以表示宇宙万物之根源、本体。在重玄概念中,玄的意思则多为遣(否定)。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一部分道教学者基于《道德经》的上述语言形式,融合魏晋玄学和佛教义理的部分思想内容,形成了具有独特思维形式和思想内容的新的道家理论,是谓重玄学。持重玄思维形式来看待事情、讨论问题的道教学者,则多被称为「重玄学家」或「重玄学派」。「重玄学」的发展有过不同的阶段,其思想内容也不尽相同。但是,「重玄学派「的思维形式却大致是相同的,其根本特征即「玄之又玄」或「遣之又遣」,亦即今天通常所谓「否定之否定」,其所「遣」(否定)之对象为「执」(执著、偏执)。在重玄学家看来,人们以万物为「有」或「无」都犯了偏执之病,故需要以「非有非无」的中道来对治之,这种对执著的破除就属于「玄」(遣),又称「一玄」。但是,人们却不可停滞于此「玄」之上,而是还需要「遣之又遣」,继续以「重玄」或「又玄」来破除此「一玄」,这样就非但不滞于「滞」,而且也不滞于「不滞」,亦即所谓「二偏之病既除,一中之药还遣,唯药与病一时俱消」。更有一些「重玄学家」认为,如果能「玄之又玄」或「遣之又遣」,则人们就可以达到一种「境智双泯」、「能所都忘」(泯灭客观外界与主体心智的存在)的完全虚空的「重玄」境界,进而得道成仙。此外,「重玄」一词也可作为修炼术语使用,乃「大洞」修炼的较高阶段,如《大洞玉经疏要十二义》认为:以道而论,性命相合谓之「玄」,性初归命、混沌之基为「太玄」,性命双修、建其有极则为「重玄」。

卢国龙:《中国重玄学:理想与现实的殊途同归》(北京:人民中国出版社,1993)。 中国道教协会、苏州道教协会编:《道教大辞典》(北京:华夏出版社,1994)。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15053971836@139.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推荐文章
易经系传别讲上传11章,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04)在线学习
2023-09-19
易经系传别讲上传11章,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04)在线学习
性命圭旨42.坐禅图修炼详解
2023-09-20
性命圭旨42.坐禅图修炼详解
怎样才能“气沉丹田,声贯于顶”
2023-09-16
怎样才能“气沉丹田,声贯于顶”
许真君宝诰(注解)
2023-09-18
许真君宝诰(注解)
易经系传别讲下传05章,憧憧往来,朋从尔思(11)在线学习
2023-09-19
易经系传别讲下传05章,憧憧往来,朋从尔思(11)在线学习
易经系传别讲上传08章,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17)在线学习
2023-09-19
易经系传别讲上传08章,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17)在线学习
梅花易数序入门详解
2023-09-20
梅花易数序入门详解
太平经的“天医”“神药”“天父地母”说
2023-09-18
太平经的“天医”“神药”“天父地母”说
道德经简读第八十一章
2023-09-19
道德经简读第八十一章
易经证释离卦详解
2023-09-19
易经证释离卦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