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国龙教授讲道德经第二十七章
卢国龙教授讲《道德经》第二十七章
来源:赤城宾馆微信作者:卢国龙时间:2016-07-18 10:12:30 繁體中文版原文: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无筹算,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故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注解:这一章讲运用“道”去处世做事的精妙之处,很有些微妙玄通的意蕴,但是当真要去体悟,却又不知该从哪里下手。就好像到了一座宝库跟前,明知里面满是宝藏,但不得其门而入,让人有些惆怅,觉得《道德经》太高深了,只可景仰,难以亲近。
要克服这种学习上的障碍,似乎需要掌握一个万变不离其宗的《道德经》诀窍,即凡事从对面看过来,如果拎不清什么是“有”,那就从“无”处着手;如果弄不懂怎样入“静”,那就从“动”中思索;如果参不透咋个“用”,那就先感悟“体”,看看道体是怎么用万物的,然后我们就可能在思想上闪开一道智慧之门,至少,在理解《道德经》的思路上,会更灵动些。
事实上,本章所列举的善言善行等等五个“善”,也只有从道体运用万物的角度,才可能深入理解,否则就难免不知所云。例如,技艺再高超的马车夫,也不可能驱车却不留下痕迹,现代的飞机倒是不留痕迹,但那已经不是“行”,而是飞了;关门不用门栓却打不开,除非用现代的电子磁吸技术,可电子磁吸,说到底还是门栓的改进版,只有焊接起来的门才确实打不开,但那样就不再是门了;至于不用绳子打结却解不开,更是无从猜想,难道《道德经》说的是魔术?怎么尽举些不合常理的例子?不明白。
《周易》里有句话,“穷则变,变则通”,研读《道德经》,大概也要穷则思变,在想不通的地方转换一下思路,将这五个“善”理解为道体之用,而不是简单直接的人为之事,这样,《道德经》的奥妙或许就有迹可寻了,毕竟,道才是宇宙中最高超精妙的魔术师,而人只能首先观摩道的魔术,然后才可能学而时习之,渐渐纯熟。
按照道体运用万物来理解,所谓“善行无辙迹”,也就是道体牵引万物大化流行。道体“周行而不殆”,体现在万物的运动流行、发生发展之中,无处不在,却又无迹可求。这种境界很难形象地描摹,杜甫的诗句“润物细无声”,或许有些近似,但也只是近似而已,下雨湿润毕竟看得见、摸得着,而道体周行在万物之中,要从万物的生生不息和有序性之中去体会,看是看不见的,摸也摸不着。
所谓“善言无瑕谪”,应该不是说话怕被人抓住把柄,而是说话没有主观的措意,就像天地刮风、众窍自鸣的“天籁”一样。风雨是天地的语言,尽管对于人来说,也有风不调,雨不顺的时候,似乎天地也有不善的语言,但天地毕竟没有私意,不那么别有用心,更不像《西游记》等神魔小说所描写的那样,有个东海龙王之类的神魔在幕后操纵或者施行,所以只要是具有理性的人,谁会去怨尤天地呢?现代人更明白,气候的灾异性变化,是由人类行为导致的,天地本身,只有造化之恩,无可瑕谪之处。
“善数无筹算”的,当然还是道体,既不是某个算无遗策的谋略学高人,也不是计算器,计算器只是个不断改进的“筹算”——大算盘而已。不过,随着计算器技术的日趋进步,能够越来越逼真地模拟自然的各种造化,大方向上也就越来越接近道体的“善数”了。从人类理智发生发展的角度看,计算器之所以不断取得进步,一方面是由于科学技术的积累,另一方面则根源于人类对于自然大化的认知,其中包括用数理逻辑所揭示的自然秩序等等,而《道德经》之道体,是人类认知自然大化的中国古典方式。虽然我们尚不能由此断定,《道德经》的体系有一个数学基础,但可以肯定,《道德经》认为自然秩序是有“数”的,这个“数”可以由道来计算,因而也就不是混乱的。
“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的最明显例证,就是一年四季中的“冬藏”。冬天的万物生机,似乎被道体收回去了,一些动物蛰伏冬眠,一些植物零落凋谢,所有事情的节奏都慢了,在现代的反季节等等技术被发明之前,没有谁能拨开道体收藏万物的“冬藏”门栓。
道体“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可以理解为万物的普遍联系性,它就像是一张天网,疏而不漏,没有什么人,也没有什么物可以游离出道体所缔结的这张天网,所以说“不可解”。面对这张天网,人们所能做的大概有三件事。其一是像现代的中学教科书那样,将普遍联系性写在课本里,教师照本宣科,学生念念有词,只要是受过中学教育的人,都能随口说出来,就像说盐是咸的,醋是酸的一样。至于这条“教义”的真实含义,则可能被复述概念的习惯所遮蔽。其二是像张载那样,由这种普遍联系性产生温情饱满的淑世情怀,“民胞物与”,感受到自己与万物的血脉关联。其三类似庄子,既追求精神拔越,逍遥一世之上,睥睨天地之间,又真切感受到万物的羁縻,因此产生剧烈的冲突。如说,“一受其成形,不亡以待尽,与物相刃相靡,其行尽如驰,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追求精神拔越是人类自由意志的必然要求,而人与万物的普遍联系性,又注定人的精神只能随着肉体在与万物的相互摩擦、相互羁绊中,消磨殆尽。这样的冲突既可能让人悲哀,随缘去就的人生一世,恰似草木一秋;也可能让人升华,在感受到“通天下一气”、万物一体之后,领悟当下即是永恒、“我”永恒存在于万物之中的真谛。
从道体运用万物的这五个方面中,我们能如何“袭明”?如何学到处世做事的奥妙呢?《道德经》说,正是通过学习道体的善行、善言、善数、善闭、善结等等,成就了其大无外的圣人境界。这种境界,也许不是我们寻常人轻易能够学得来的,但记住凡事从对面看过来,当我们按照自己的意志要排斥什么人或者事和物的时候,不妨试着问问自己,站在道体“五善”的角度,应该如何处理与这些人和事、物的关系?无论如何,精神上多了面镜子,总能让我们将自己看得更清楚些。
附《诗译道德经》
(图文转载自赤城宾馆微信)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15053971836@139.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