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国龙教授讲道德经第三十一章

道医阁  2023-09-18 23:47:01

卢国龙教授讲道德经第三十一章

卢国龙教授讲《道德经》第三十一章

来源:赤城宾馆微信作者:卢国龙时间:2016-07-23 21:26:00 繁體中文版

原文: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不可得志于天下。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处左,上将军处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众多,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注解:接着上章讲,立了军功的人为什么不能居功自傲?或者换一种问法,为什么不能崇尚军功、美化战争?《道德经》的回答很简单,战争是要杀人的,只能作为迫不得已的选择,作为政治的非常手段。如果崇尚军功、美化战争,就可能养成社会的暴戾之气,像现在的美国,枪击事件遍地开花,社会上“潜伏”着许多战斗英雄,随时露一手,让人受不了。美国的政治家不读《道德经》,还以为枪击事件频发都是枪械惹的祸,以为控住了枪就能管得住人,不知道美化战争必然诱发社会的暴戾之气,暴戾之气既支撑着发动海外战争所需要的“民意”,也鼓荡出动辄拔枪相向的民风。所以,美国的国家战略虽然很高明,很得意,战场都弄到了美国之外,但不经意之间,却也将暴戾之气留在美国的社会之中。对于这种文化偏失之弊,中国的古典传统也许是一剂良方,不仅有老子这样的圣哲,见微知著,轻声警醒,而且还有一个礼乐文明体系,从文明价值上制约着好战的异常冲动。

《道德经》所说的“吉事尚左,凶事尚右”,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礼仪制度,也就是日常礼仪以左为尊,包括军战在内的凶险的事情反过来,以右为尊。这样将日常生活与军战之事分隔开,一左一右,一吉一凶,在礼仪上就给军战之事贴了个标签,是不同于日用常态的。所谓吉事、凶事,涉及中国古礼的分类,历史上的演变很复杂。清初人秦蕙田的《五礼通考》,系统总结古礼演变,是一部考据较为翔实的著作。我们就依据这部著作,对古礼的分类做一点常识介绍。

中国的古礼分为五大类,分别为吉礼、嘉礼、宾礼、军礼、凶礼。

吉礼的主要内容是祭祀,包括国家祭祀天地日月、山岳河海,地方祭祀境内山川、先贤勋烈,民间祭祀祖先、土地神等等。祭祀是社会共同体的信仰载体,所以居五礼之首,称吉礼。

嘉礼的主要内容是政治礼仪,包括皇帝即位改年号,观星象、定时令以布政,行政区划的体国经野,政府系统的设官分职等等。民间的婚礼、教学礼仪、加冠礼、宴饮聚会的礼仪等,也属于嘉礼。

宾礼是社会交往的礼仪,通俗地讲可以分为待客之道和为客之道两个方面,具体内容包括天子接受诸侯和蕃国的朝觐,天子遣派使者访问诸侯国或蕃国,诸侯之间的会盟,民间的相互走访等等。

军礼可以顾名思义,就是建军养兵、行军打仗的礼仪。具体内容则包括军队建制,出师的文檄和仪式,检阅,誓师,田猎,行军过境的祭献活动等等。

凶礼是应对灾荒、丧亡的礼仪。丧葬用礼,很容易理解,所谓慎终追远,寄托哀思,凝聚情感,都可以通过丧葬之礼体现出来。至于灾荒,都是急茬儿,也要弄那些繁文缛节的礼仪吗?在这个问题上,或许正显现出中国传统礼乐制度的思虑之周延。如“备荒之政”,也就是防范灾荒的预警机制,又如“散利”,也就是赈灾,都力求在日常生活中,以礼仪的形式养育成从容应对的习惯,不至于出现赈灾者摆出救世主的姿态、灾民哄抢赈灾物资的场面。

五礼中,吉礼、嘉礼、宾礼都是《道德经》所说的“吉事”,而军礼、凶礼则是《道德经》所说的“凶事”。美化吉事不美化凶事,可以理解为由《道德经》所揭示的中国传统礼乐的价值取向。这种价值取向在淑世善民、蕴养温和社会等方面的优势,大概毋须怀疑。但遭遇西方文明的“船坚炮利”之后,这套礼乐文明似乎太软弱了,许多人都忧虑,一个怯战而不崇尚英雄的民族,只是一个不足以自卫、没有前途的民族。

其实,将中国传统的礼乐文明理解为不好战固然是对的,但理解为怯战而不崇尚英雄就显然片面了。即使按《道德经》来理解,对于“果”也显然是推崇的,而“果”,正是英雄不怯战的特质。《道德经》所要警示的,只是不要将造就英雄的战争状态当做社会常规秩序的基础。至于广义的传统礼乐,历来都将捍卫国家和人民的英雄尊奉为神,并且以祭祀的形式来表达敬意和怀念。这也就是《国语》所说的,“夫圣王之制祀也,法施于民则祀之,以死勤事则祀之,以劳定国则祀之,能御大灾则祀之,能扞大患则祀之。非是族也,不在祀典”。以死勤事、御大灾、扞大患的,都包括卫国战争的英雄。在古代,遍布全国各地的先贤先烈祠,就是后人向这些英雄表达敬意和怀念的场所。直到近现代才被“变革”、被废弃了。如果我们能够将传统的先贤先烈祠与现代的英雄纪念碑、英雄纪念馆结合起来,彰显出崇尚卫国英雄的民族传统,那么对于效仿这个传统的日本“靖国神社”,也就看得透彻了。由中国礼乐文明所开创的传统,崇尚御灾扞患的英雄,蔑视嗜血侵略的变态。这个价值取向,根本目的不是要自我标榜如何高尚,而是要为正常的社会秩序提供精神上的保障。

附《诗译道德经》

(图文转载自赤城宾馆微信)

道教哲学的相关书籍

拼音题名 dao jiao zhe xue
其它题名
并列题名
ISBN 978-7-5080-4122-3
责任者 卢国龙著
出版者 华夏出版社
出版地 北京
出版时间 2007
中图分类号 B958 目录
导论
上篇 从“神道设教”到“道教”
第一章 “神道设教”中的人文精神
第二章 礼俗之间的“统同”与“辨异”
第一节 “统同”与“辨异”是因果互动的整体
第二节 风俗民情之“辨异”是礼乐“统同”的基础
第三节 礼乐“统同”建立在百家融合的理论高度上
第四节 礼乐“统同”的两种表现形式
第三章 汉代礼俗、信仰与道教的形成
第一节 礼学规范与礼仪实际的分别
第二节 封禅的仪式及信仰问题
第三节 道教的形成及其文化涵蕴
第四章 斋醮科仪的古今之变
第一节 斋醮科仪之本旨
第二节 斋醮科仪的分类结构
第三节 科仪形式的增衍及其原因
第四节 清整科仪的常规性方式
中篇 从“玄道”到“重玄之道”
第一章 汉魏晋“玄道”及其根旨
第一节 “玄道”——汉魏晋道教思想的主题性概括
第二节 “玄道”的根旨
第三节 本根论思想
第二章 “重玄”的产生及其思想背景
第一节 两个孙登
第二节 从孙盛的诘难看玄学《老子》之困境
第三节 支道林的回应
第四节 历史的疑问
第三章 南北朝道教义学与重玄学
第一节 南北朝道教义学之开展
第二节 有无通贯的道体论
第三节 清虚自然的道性论
第四章 隋唐重玄的精神哲学
第一节 佛道论争中的理论问题
第二节 《本际经》和《海空经》的道体、道性思想
第三节 成玄英追求超越的精神哲学
第四节 李荣志在虚静的精神哲学
第五节 王玄览的道性论和心性论
第五章 重玄思潮下的道德性命之学
第一节 司马承祯的修性养命之学
第二节 吴筠的性情修养论
第三节 唐玄宗《道德经注疏》的“摄迹归本”论
第四节 《清静》诸经论的性命学说
下篇 从方仙道到内丹道
第一章 方仙道的精神旨趣与道家的贵生思想
第一节 方仙之“道”及其精神旨趣
第二节 贵已重生的道家思想
第二章 《参同契》与唐五代道教的外丹理论
第—节 佛教对元气生成论的冲击
第二节 《参同契》的思想史价值
第三节 “鼎室中自是一天地”的丹道理论
第四节 “推度效符证”的思想逻辑
第五节 修丹与天地造化同途
第三章 《参同契》与唐宋道教的内丹理论
第一节 内丹的道与术两个层面
第二节 道术结合与隋唐内丹道的形成
第三节 两宋内丹道及《悟真篇》之丹道渊源
第四节 唐宋内丹道的理论内核——理气“本然”论
第四章 内丹道中的心性学
第一节 唐宋内丹道的心性学
第二节 金元全真道的心性学

重玄简介

重玄,道教义理概念,也称「又玄」,源自《道德经》第一章「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语句。「重」字意为再次、重复,「玄」字的本意则为幽暗、深远、玄妙。在道教学说中,「玄」又多被等同于「道」,用以表示宇宙万物之根源、本体。在重玄概念中,玄的意思则多为遣(否定)。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一部分道教学者基于《道德经》的上述语言形式,融合魏晋玄学和佛教义理的部分思想内容,形成了具有独特思维形式和思想内容的新的道家理论,是谓重玄学。持重玄思维形式来看待事情、讨论问题的道教学者,则多被称为「重玄学家」或「重玄学派」。「重玄学」的发展有过不同的阶段,其思想内容也不尽相同。但是,「重玄学派「的思维形式却大致是相同的,其根本特征即「玄之又玄」或「遣之又遣」,亦即今天通常所谓「否定之否定」,其所「遣」(否定)之对象为「执」(执著、偏执)。在重玄学家看来,人们以万物为「有」或「无」都犯了偏执之病,故需要以「非有非无」的中道来对治之,这种对执著的破除就属于「玄」(遣),又称「一玄」。但是,人们却不可停滞于此「玄」之上,而是还需要「遣之又遣」,继续以「重玄」或「又玄」来破除此「一玄」,这样就非但不滞于「滞」,而且也不滞于「不滞」,亦即所谓「二偏之病既除,一中之药还遣,唯药与病一时俱消」。更有一些「重玄学家」认为,如果能「玄之又玄」或「遣之又遣」,则人们就可以达到一种「境智双泯」、「能所都忘」(泯灭客观外界与主体心智的存在)的完全虚空的「重玄」境界,进而得道成仙。此外,「重玄」一词也可作为修炼术语使用,乃「大洞」修炼的较高阶段,如《大洞玉经疏要十二义》认为:以道而论,性命相合谓之「玄」,性初归命、混沌之基为「太玄」,性命双修、建其有极则为「重玄」。

卢国龙:《中国重玄学:理想与现实的殊途同归》(北京:人民中国出版社,1993)。 中国道教协会、苏州道教协会编:《道教大辞典》(北京:华夏出版社,1994)。

道德义渊(拟)简介

道藏综合索引 书名:道德义渊(拟) 编著:宋文明 卷数:二卷 正统道藏: 字号 涵芬楼本第册 新文丰本第册 三家本第册 道藏提要:编号 中华道藏:三洞真经三洞经教 第5册 ?道德义渊,南朝梁代道士宋文明撰。《三洞珠囊》引用此书。原书有上下二卷。《正统道藏》未收。敦煌抄本S1438、芥字97号,两件首尾均残缺,合计约存二百一十七行。抄本原无标题,大渊忍尔《敦煌道经图录编》据其内容拟定书名为《道教义》。卢国龙《中国重玄学》考证此本当即宋文明所撰《道德义渊》卷上。本书为南北朝道教重要理论著作。其体例与隋唐道书《玄门大义》、《道教义枢》类似。先开列出道教重要义理名目,然后引经据典,条分缕析,逐条疏解其旨义。原书篇章数已难详考,现残存部分有:第一为无为之义,第二浇淳之义,第三缺,第四自然道性义,第五积德福田义,第六功德因果义等。从思想内容看,本书大抵以老子《道德经》为立论之本,又吸收儒家及佛教思想,发挥重玄理趣。其道性自然,修道即修心,复归自然道性之说。对隋唐道教亦有影响。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15053971836@139.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推荐文章
易经系传别讲上传11章,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04)在线学习
2023-09-19
易经系传别讲上传11章,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04)在线学习
性命圭旨42.坐禅图修炼详解
2023-09-20
性命圭旨42.坐禅图修炼详解
怎样才能“气沉丹田,声贯于顶”
2023-09-16
怎样才能“气沉丹田,声贯于顶”
许真君宝诰(注解)
2023-09-18
许真君宝诰(注解)
易经系传别讲下传05章,憧憧往来,朋从尔思(11)在线学习
2023-09-19
易经系传别讲下传05章,憧憧往来,朋从尔思(11)在线学习
易经系传别讲上传08章,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17)在线学习
2023-09-19
易经系传别讲上传08章,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17)在线学习
梅花易数序入门详解
2023-09-20
梅花易数序入门详解
太平经的“天医”“神药”“天父地母”说
2023-09-18
太平经的“天医”“神药”“天父地母”说
道德经简读第八十一章
2023-09-19
道德经简读第八十一章
易经证释离卦详解
2023-09-19
易经证释离卦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