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国龙教授讲道德经第八章
卢国龙教授讲《道德经》第八章
来源:赤城宾馆微信作者:卢国龙时间:2016-06-30 09:34:30 繁體中文版原文: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又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其。
注解:第八章由水的哲学讲到“不争”的人生智慧,对于各行各业的人生实践,都极具启示意义,所以这一章会让许多人读起来亲切,体会到奥妙处,甚至会禁不住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在我们的生活中,水像空气一样,是与我们日常需要相伴随的,离不开的。但另一方面,除非空气被雾霾了,水被工业污染了,否则我们不会特别珍惜水和空气,也不会特别关注它们。生活往往这样,越是常见的,越容易忽略,我们的关注和珍惜,总是迟到在失去之后。好在这世上还有哲学家、思想者,他们总能在我们所忽略的地方发现神奇,在我们渐渐麻木的时候唤醒关注。
这里所说的“他们”,当然是个薪火相传的历史性群体,真正的哲学家、思想者,很难,因此也很少成群结伙,拉帮结派,例如庄子,终身只有惠施这一个朋友,而且还是词锋针对的辩论对手。不结伙,并不意味着一定孤独,因为他们可能遇到千古之音,如庄子自谓其“吊诡”之言,“万世之后而一遇大圣知其解者,是旦暮遇之也”,只要智慧的真实性没有问题,时空穿越就不成问题,所以真正的哲学家、思想者,总能在跨越历史的某一个时期找到知音。这一章里,我们就分享一些他们穿越的故事,不为他们,只为我们这个时代放在历史长河中的离奇孤独。
按照现存的文献记载,最早从水的特性中受到智慧启迪的,是大禹。故事记载在《尚书·洪范》里,相传那是周武王向箕子请教长治久安之策的记录。故事里的箕子告诫周武王说,要想取得长治久安,就必须遵循“洪范九畴”,也就是为政的九项原则,而首当其冲的,就是五行,“我闻在昔,鲧陻洪水,汨陈其五行。帝乃震怒,不畀洪范九畴,彝伦攸斁,鲧则殛死。禹乃嗣兴,天乃锡禹洪范九畴,彝伦攸叙”。鲧治洪水,采用的是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一招,违背了水润下的本性,所以弄得“彝伦攸斁”,社会秩序很混乱;大禹汲取鲧的教训,采取疏导的办法以顺任水的本性,所以取得良好的社会治理效果,“彝伦攸叙”。父子两代人为政,结果会如此不同,一个导致灾难,一个洪恩济世,可见由水进而认知五行的自然本性,该是何等要紧。这段历史记忆,不管是否带有远古神话的色彩,都在事实上开启了华夏民族以五行来概括万物之理的思维进程,而五行学说的流衍,发源于认识水性的历史经验和教训。
水性润下是自然的,随时随地都可以观察得到。而从水性润下的自然属性中感悟到人类智慧的培养途径,将大禹治水的五行自然之理引申到人格和哲学的层面以发畅其玄思,则是《道德经》的一大发明。正是这项发明,才使水被赋予了人格的意义——上善、利万物、不争,被赋予了哲学的意义——几于道。所以历史地看,如果说《尚书·洪范》的“五行”所揭示的是物理之本然,是自然法则,那么《道德经》所谓“上善若水”,则由自然法则推演出人文精神,是文明新精神对更古远历史智慧的回应。下面我们举些例证,以便更舒展地理解《道德经》的思想内涵。
《论语》载孔子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这两句话正可谓传诵千古,不知被多少人引为名言。但何以知其然?是由于水的特性富于变化而近乎智?而山峦兴云布雨的功能近乎仁?孔子未曾解释,我们也就找不到原本题目的答案,不过,我们可以为孔子补充两条例证,以见仁者确实好山居,而智者对水有更深邃的理解。
“仁者乐山”的典型例证,是商周之际的伯夷、叔齐兄弟。此二人是孤竹国国君的儿子,因不忍见武王伐纣,以暴易暴,所以义不食周粟,最后饿死在首阳山上。他们当然是彻底和平主义的仁者,厌倦暴戾,慈悲及物。而最能够诠释“智者乐水”的恰当例证,截止孔子时代,无疑要首推老子,老子代表了理解水的一个历史制高点。此前没有谁那么懂水,没有谁像老子那样从水中读出无限丰富的精神含义,此后不断有知识精英围绕水展开人格和哲学的阐发,但思想内涵都滥觞于老子《道德经》。
例如汉初问世的《韩诗外传》,就曾围绕孔子所谓“智者乐水”,展开过饶有趣味的引申发挥,“夫水者,缘理而行,不遗小间,似有智者;动而下之,似有礼者;蹈深不疑,似有勇者;障防而清,似知命者;歴险致逺,卒成不毁,似有德者。天地以成,群物以生,国家以寜,万事以平,品物以正。此智者所以乐于水也”(卷3)。孔子才说了一句,《韩诗外传》却说出一堆,似乎发挥得很淋漓尽致。但与《道德经》一比较,我们就会很轻易地发现,《韩诗外传》所列出的“似有智者”五条,大义不出《道德经》“居善地”七句。例如“缘理而行”的智,盖即“居善地”的题中固有之义;“动而下之”的礼,含义不出“心善渊”之外;“障防而清”的知命,可以从“动善时”中见其端绪;如此等等。所以,《韩诗外传》关于水性品质的这些阐发,形式上是在解释孔子的“智者乐水”,而思想内涵则继承《道德经》,是将《道德经》与儒家伦理结合起来的重新解读,其中包括德、礼等儒家伦理的核心概念,但这些概念的新内涵,却是从老子的水哲学里引申出来的。
当然,《韩诗外传》的重新解读对我们也有所启发。例如说水“缘理而行,不遗小间,似有智者”,意味着水对其所流经的各种地形地貌环境,无不适应。据此以解悟《道德经》所谓“居善地”云云,意思就不是选择某个好地方居住,而是居住时要与所在环境相适应,如果找不到这种“善于”的适应感觉和协调方式,那么即使住在天堂里,也总会有许多别扭的地方。以此类推,“心善渊”意即心思善于沉静,深邃而安详;“与善仁”不是说付出时要故作仁爱秀,而是说付出受自我仁爱之心的支配,不可造成对他人的道德挟持,否则就不算“善仁”;“言善信”之言,当然不是多诺寡信的夸海口,也不是数言或中的胡诌,而是像水流必至一样的契合自然之言;“政善治”则上下无抑抗,治理社会的措施与社会的主体特性、需求等等相适应,而非从某个设想的先验模式出发,鲁莽灭裂,不得不强行“恶治”;同理,“事善能”是善于发挥固有的能力去做事,既不能强努着,也不能无视潜力潜能;“动善时”的意思当然不是伺机而动,而是因应时势,适应不同的时空环境以动用不止。按照这个思路静心品味《道德经》由水所生发的智慧,会有无穷余韵像暗泉一样,从我们的精神世界中冒出来。
(文章图片转载自赤城宾馆微信)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15053971836@139.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