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法融道长注解道德经之第六十九章
任法融道长注解《道德经》之第六十九章
来源:任法融道长作者:佚名时间:2016-03-24 14:20:18 繁體中文版原文:
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仍无敌,执无兵。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则几丧吾宝。故,抗兵相加,哀者胜矣。
注解:
“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
主:无故兴师,首先主动出兵。客:不得已而应战。
对于用兵之道,古人说过这样的话:“不可恃其强暴而贪图好杀,以佳兵利器而凌加于人。妄动兵戈必败。”“兵者不祥之器,不得已而用之”。如敌人无故用兵于我,则以自卫应之。我用兵虽出于不得已,但仍不敢恃勇妄进。宁愿后退一尺,不敢妄进一寸。
“是谓行无行,攘无臂,仍无敌,执无兵。”
“攘”:用力伸臂。“仍”:临敌就敌。“兵”:刀枪剑戟。
有道的圣君明王,怀仁慈之德于苍生,看不出行兵的行迹,而四海自然宾服。没有伸出打人的胳臂,但人人畏威,临敌没有杀人之心,而敌人必败。没有操持杀人的刀枪剑戟,但敌人必怕。
“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则几丧吾宝。”
恃勇轻敌而好杀,其致祸不浅。如轻敌好杀,无故用兵,恃强妄进者,是丧失了道的“慈”、“俭”,“不敢为天下先”的自然体性。若心不怀好生之德,天道必以灾祸惩罚。
“故,抗兵相加,哀者胜矣。”
两军对阵,在兵力相当的情况下,谁胜谁负,其结果只能是心怀仁慈、哀民痛命、体恤苍生的哀兵获胜。
放下执念,尝试践行无我利他——听罗大伦博士讲《道德经》有感
2019年1月18日 星期五 晴
简美路上
在喜马拉雅上看到罗大伦博士的《道德经》讲解,就点开来听了。
其实,我对《道德经》关注不是一天两天了,听过曾仕强教授对《道德经》的讲解,也读过《傅佩荣解读老子》这本书,甚至在白云观捐赠出刊处获得了任法融道长著的《道德经释义》。可以说,我对道德经已经有了一定粗浅的认识,但罗大伦博士的逐字解读还是吸引到了我。一则因为,他一再强调,《道德经》宣讲的不是普通大众如何去消极避世,而是领导者的行为法则;二则因为,根据中医理论,他认为调理身体要先从调理心情开始,《道德经》正是他开出的一剂调心良方。
01罗大伦博士关于道德经的重要观点及自身体会
罗大伦博士认为,《道德经》主要阐述了天之道和圣人之道,而圣人之道是遵照天之道而逐渐形成的。天之道是冥冥之中自有法则存在;而圣人之道是管理的行为法则。在这其中,他特别讲了“道”的以下三个内涵:
道的这个内涵,正好可以和“万里长城今犹在, 不见当年秦始皇”相互印证。变化是生活的常态,我们应该用坦然的心态面对生活中起起落落的变化,既能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苦难,也能以平常之心看待出现的富足与盛名。
关于这一点,我脑海中蹦出的是自己曾经读到过的打工皇帝唐骏的父亲立志为三兄弟盖房子的故事。唐骏的父亲在儿子们还是少年时,就认定要先盖好房子,以便三兄弟成家时有地方住,于是拉着兄弟三人在一穷二白什么都缺的情况下,通过艰苦的劳作盖好了房子。但之后,三兄弟都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大学,出门读书并在外地成家,两代人辛苦努力盖好的房子最后不曾住过哪怕一次。
随着唐骏三兄弟的成长,父辈花费毕生心血建造的房子,到了子辈手中时,变得无关紧要和不值一提了。这让我不由想到林则徐的名句,“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
钱财只是生活的工具,而非生活本身。放下心中的执念,坦然面对生活中的风风雨雨,才是应对生活之疡的上上策。
非常著名的“蝴蝶效应”,应该就是“道”的这个内涵的体现吧!
罗大伦博士讲了他母亲的一个故事:罗母非常喜欢养花,罗博士就花200元钱给母亲买了一盆母亲喜欢却舍不得买的花。罗母家住一楼,为了更好地让花吸收阳光,就将花放到了屋子外面的空地上。没有想到的是,一天晚上,花不知道被谁拿走了。此前,罗博士出于安全考虑,给母亲家里装了监控录像,一查看,发现花是被邻居家八十多岁的老妈妈拿走的。经历过困难时期,平时省吃俭用的罗妈妈,在手中握有证据的情况下,并没有向邻居讨要花,而只是隐晦地点了对方一下,说自己家装了录像,可以看到门口的所有动静。
花不见了之后,罗妈妈考虑的不是自己花的失而复得,而是对方已经八十多岁的年纪,不要因为二百元的一盆花而有个三长两短。罗妈妈的这种善良、这种从对方角度考虑问题的处理方式,最终维持了良好的邻里关系,充满了人生的智慧,让我印象深刻。这个事情也让我不断思考,自己占理,是否就应该得理不饶人?怎么做,才是处理事情的圆润方式?
我们要做到无我利他。无我,就是要尽量放下一切私念;利他,就是要为众生奉献,不计回报。
作为普通人的我们,做到这样的境界是非常不容易的,但是罗大伦博士不仅仅在讲解这样的道理,也正在践行着这样的道理。
罗大伦博士讲了自己在雍和宫里的发愿,他想要发扬我国中医药文化。正是这个志存高远的善念,让他的境遇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在他发愿之后的两小时之内,先是北京电视台邀请他做《养生堂》节目的编导,之后是中央电视台邀请他做《百家讲坛》的老师。
最让我动容的是,在知识变现时代的今天,别人精心制作音频,都是为了通过形成课程来收取费用,罗大伦博士却免费逐句讲解《道德经》347讲,讲解达一年多的时间。而且,每次讲解完课程后,还非常真诚地感谢大家的收听。
罗大伦博士还提到了我们对待各种宗教应该持有的态度,佛教也好,道教也好,基督教也好,不应该是相互打架的状态,而应该是相互包容的状态,因为它们都是劝人向善的,无论我们信哪一派,都是好的行为。可能的话,我们可以多参加一些特定的宗教仪式,这样可以净化我们的内心,让我们尽量多的发出善的意念。对于这一点,我是深深认同的,无论是佛家的寺庙,还是道家的道观,只要进入其内,我就会升出一种纯净之感,感觉自己的整个身心都在参拜之中得到了净化和重生,出来之后顿感神清气爽,从内心深处愿意友善待人。
02我自己的几点学习心得
持续收听《道德经》讲解带给我最大的变化是,心态变得越来越平和。对于写作的焦虑,对于未来出路的焦虑,一定程度上都得到化解。我现在只想努力过好当下的每一天,只想今天好于昨天,而不再去想太多。我想起大学期间自己摘录的《圣经》中的句子:“你们看那天上的飞鸟,也不种,也不收,也不积蓄在仓里,你们的天父尚且养活它。你们不比飞鸟贵重得多吗?”我不再对未来、对生活有太多的焦虑,而是坚定且脚踏实地地努力着。
对于发愿的重要性,我非常认同罗大伦博士所谈的,不过,自己达不到罗大伦博士宣扬中医理论那样的高度,我的发愿还只限于自身的提升。但即使只是针对自己的发愿,当你相信自己能够实现,并愿意不断坚持的时候,梦想一定可以成真。最开始时,我的学历只是一名中专生,在大部分同学处于玩牌、谈恋爱兼带着学习混到文凭时,我觉得这不是我要的生活,坚信自己的未来不是这个样子的,继续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去学习。因为坚持,最终,我走入了大学的校门。随后,为了解决夫妻两地问题,我坚信自己可以考取研究生。虽然过程艰难,我还是实现了。等到找工作时,面对大龄女性在工作场所毫无优势的现实,我依然坚信自己可以找到工作。虽然曾有过上一秒在哭、下一秒擦干眼泪去笑的难,但最终在坚持与努力之下,我找到了工作。我感觉,只要你的发愿是正当的,并且肯于不断地努力,你所向往的,终会实现。
同时,我们应该保持一颗感恩之心。我能够走过人生的很多艰险,化解掉生活中的很多问题,正是因为一直保持着一颗感恩之心。虽然因为自尊心太强和嘴巴比较笨拙,我表达的比较少,但因为我能怀着感恩之心站到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让我能够最终跳脱出面临的困境,将负能量化解殆尽,让善与爱的正能量不断传递。
无我利他,对于我们普通人而言,践行起来难度大了些,但是多去理解他人,善待身边的人,却是容易做到的。我们大多数人可能没有稻盛和夫先生那样的抱负和发愿,在年仅27岁时就决心为员工的物质和精神提升而努力,但即使是作为普通人,我们也是可以做普通人顺手就可以做到的无我利他之事的,比如替腿脚不便的邻居开门,比如为老幼病残孕人群让座,等等,这样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道德经》,听一遍是不够的,我正在第二遍去听罗大伦博士对此的阐述,可能这依然不是最后一次的聆听。
无戒90天第四期写作成长营
《道德经》解读的文章
近数日来,看到关于《道德经》的一些文章。也拣来看了一些,说起来倒还真是有不少收获,感谢这几位朋友的帖子,感谢他们的劳动。而也有不少的文章使我不禁在心里阴暗地想:这人的目的和动机不纯洁啊。。。。。。我没有打击谁的意思,自己有多少料,还是有数的。只是把心里边的话,一吐为快罢了。
于是记起很久以前看到的一个故事:有一位中医,在他年轻的时候,得到一个任务,校订两本古代药方集。他选择了其中一本——且称为甲本吧——后来行医的日子里,他穷尽一生的时间来校对这本错漏百出的药方集,而当他在生命中最后的时刻终于将这药方集甲本校订完之际,人们在一座古墓里发掘出一本药方集,与他校订出来的几乎完全一致。故事到此,我认为应该结束了,后面的几段话,便没有留心——那无非是讲故事的人的一些感慨罢。哦,讲故事的人还提了一个假设:假如他当初选择校订的,是另一本呢?由这个假设来看,这个故事定位了一个悲伤的调子。
看完这个故事,当时想了些什么,现在是完全记不清了,总是些伤感之类的,应该很为他抱不平的。假如,他当初选择了校订另一本,那么,在古墓出土了那本没有错误的甲本药方集之后,这两本药方集都将以正确的药物来为人们服务,这是一种幸运。
现在回想起来,却大有余味:他用一生的时间证明了:1、药方集是有用的;2、他自己的水平和能力;3、还需要有这个三么?也许还有更多吧——他没有因为校订这药方集而误了行医,在他行医的过程中,他不断的检验这药方集中的药方,这有着很多错误的药方集救了很多病人。。。。。。他是个可敬的人,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新出土的药方集证明了他的价值,他是幸运的。
以上只是一个故事,一个关于幸运的悲伤的故事。
行文至此,这个故事应该是完全可以结束了,而我要说的才刚刚开始。
《道德经》流传两千余年,在这两千多年中,没有哪一本书与它一样,数千个版本,且各个版本都是不尽相同的。自从汉末道教兴起之后,这本书与它的作者老子都被奉上神台,也越加扑朔迷离起来。
老子究竟在这五千言里说了些什么?
有人说,老子讲的是哲学;有人说老子讲的是治国之道;有人说老子讲的是权谋;有人说老子讲的是兵法;有人说老子讲的是养生。。。。。。解读《道德经》的人,有平民,有官员,还有皇帝;有儒家,有道家,还有佛门弟子。。。。。。从流传的典籍来看,在先秦的时候就有人开始进行解读了。 看上去都说得挺在理的,细想想,却多数让我更加疑惑了。
人们对于《道德经》一次次的解读,想要得到些什么?是了解老子的思想,还是借老子的这本书来表达自己的思想?
看过几个版本的《道德经》,也看过前人解读大军中一些影响较大的人的观点,更多的是在各地的书店里看今人的解读。我讶于这些解读的丰富多彩,这些解读让《道德经》更加广为人知,也更增加了若干扯皮——无数的人想在这短短五千字中发现些什么,他们的确发现了;更多的人想要借这五千字的解读来表达自己的观点,他们也做到了。无论是持哪种观点的人,他们的解读文章的字数远远超过五千字,尤其是今人的解读文章,都有厚厚的一大本——所有的解读文章加在一起,这字数应该是在五千后面添一个万字才能勉强够用吧。
然而,这所有的解读,是否真的是从《道德经》中得出来的?我不敢妄下结论,但从《道德经》几个版本(王弼本、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甲乙二本、郭店楚墓竹简本)相比较来看,我所能确定的是,《道德经》不讲养生。
至于权谋,兵法,我想,是个人都多少会有点这方面的聪明吧,若是一本书里有几个字有几句话讲到杀人,那就是讲杀人的书么?显然这样的逻辑是不成立的。假如成立,那有相当多的书和文章都要顶上教唆犯的罪名了。
什么是哲学?很惭愧,到现在这定义我都没弄懂。第一没上那么多学,没老师教过这个名词的定义,第二自己也实在是捉摸不透这两个字凑在一起究竟是表达了什么意思。从人们用到这个词的频率来看,还挺高的,什么处世哲学,什么电影哲学,什么读书哲学,什么经商哲学,什么战争哲学。。。。。。由此揣测,哲学这个词里,有道理这样的意思,也有怎么样的意思。那么,作为老子来讲,写一本书,做一篇文章,里面透出点道理,透出点怎么样,也就透出哲学了。那么说《道德经》讲哲学,没什么可说三道四的罢。
那么,老子的这本《道德经》是讲治国的吗?我的看法:是,但不全面。主要讲的是如何管理天下。老子所讲的天下,与我们现在所讲的天下,这个范围是很不同的,老子讲的天下,是周天子统治的地盘,在这个天下里,有数百上千的国,至于实际数目,对不住,还请大家去看历史书。
这只是个人的一点看法,但上面这些话有不少跑题了,现在扯回来,说正题。
我们应该怎么样来解读《道德经》?
首先,态度。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前提,必不可少的。个人认为,有两种态度:其一,弄清楚《道德经》要告诉我们些什么;其二,借《道德经》来表达自己的一些看法和观点。而第一种态度是正确的。
第二,字义。看书,有不认得的字和不明白意思的字和词是正常的,尤其是《道德经》成书于两千多年以前,而这两千多年里,汉字不断地发展丰富着,大多数字的意思都是随着年代的增加意思也有增加,而同一个字也是难免不同的时代用不同的意思。这字书的选择,《说文解字》是必不可少的,其余的什么《古代汉语字典》《现代汉语之典》《辞海》啦等等都是可用的。那么,《道德经》里的字都应该采用哪些意思呢?个人认为:应该首先考虑字的本义,解释不通,才考虑引申义,且这引申义出现的时代不能晚于老子生活的时代——这是个难办的事情,有的字无论用哪个意思也解释不通。那么,考虑这些个字是不是通假字,是不是借字——这又是难办的事情,没有相当的水平是无法作出判断的,没有相当高的水平是无法作出正确判断的——很坦白地说,我只能看专家们的判断来自己选择是不是通假借字,其本字应该是什么。尤其是楚简本于我而言直接天书一般。
第三,句读。众所周知,标点是从外国引进使用的,没多少年。古代中国人写文章不怎么用标点的,有的文章会有一些符号,来意思意思,但远不如现代这套标点明了。因此,那一大堆不带标点的字句,要靠个人根据个人理解来选择停顿,而不同的断句会出现不同的意思——这也是《道德经》引起这么多争论的一个原因。个人读《道德经》都是忽略其中的标点的,根据自己的理解来断句,当然,不是全部都要重新断句的,只是其中很少一部分因断句引起歧义(个人观点)的句子。并且,还有一些断句并不能确定下来。这很有意思。
第四,版本。有句老话“近古多存真”。虽然不是绝对正确,但却是一个可以指导的方向,也是一个极可能最为正确的方向。从《道德经》以外的别的文献来看,越早的越接近真面目,直到原本。所谓的正本清源,也就是这个意思了吧?
第五,在《道德经》之内寻找答案,而不是之外。旁证始终是旁证,不是直接证明。
第六,尽量撇开别人的解读所带来的影响。尤其是名家大家的观点。这里所说的不是对字义的理解和争论,而是对句段乃至于全文的观点。
第七,也可以只针对一个版本,弄清楚这个版本的《道德经》都说了些什么。上面这六点,也同样适用于某一个版本的解读。
第八,所谓的校堪、复原,都是瞎扯淡。连原来是什么样子都不知道,怎么能确定校堪的标准是什么?怎么能知道所“复”的是不是“原”?在没有出土年代更早的《道德经》完整版本之前,所做的一切都是徒劳的无用功,都是极不负责任的。
说了这么多,跟开头的那个故事能沾上边的,也就这个“第八”了。
故事里的那位中医的校订药方集,他之所以能够做到成功,离不开他的努力,而更重要的是他有一个标准,而这个标准是可行的——药方是不是能治病,就这么简单。
而《道德经》呢?根本是两码事。我不清楚搞古文献研究的都有些什么样的标准和准则来作为校堪和复原的依据。估计是根据出土文献的年代来的。向年代早的文献上靠拢应该是指导方向吧?那么,到目前为止,能看到的年代最早的《道德经》文献是郭店楚墓出土的竹简本。总计约不到三千字,整理者分为甲乙丙三个部分,这些竹简内容有重合。竹简文献与年代晚一些的帛书甲乙本还有王弼注本,内容有相对应的,但从文字解读来看,有不一样的地方,也就是说,应该重新进行理解,那么,要做校堪复原的话,应该如何来做呢?这种令人头疼的事情,是专业人员应该操心的,跟咱没啥关系。
以哪个版本为底本?简本?帛本?王本?河上公本?。。。。。。这是一些年代较早的版本,而我也不能说以后不会出土年代更早的版本,没准谁家的箱子底下就藏着一本原本的《道德经》。。。。。。
每个人读一本书一篇文章都会产生一些感想和看法,这是不可避免的,不能成为指摘和攻击的理由,正相反,这种感想和看法的交流会有助于别人。但自己订一些标准且这些所谓的标准还没有说清楚道分明就来搞什么校堪复原之类的活计,是在制造新的版本,这叫添乱,不象话嘛。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15053971836@139.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