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21章,孔德之容译文,注释,评析,解读

道医阁  2023-09-19 06:42:27

道德经21章,孔德之容译文,注释,评析,解读

《道德经》21章 孔德之容


译文注释引语评析

孔①德②之容③,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④。惚兮恍兮,其中有象⑤;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⑥,其中有精⑦,其精甚真⑧,其中有信⑨,自今及古⑩,其名不去,以阅众甫⑾。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⑿。

大德的形态,是由道所决定的。“道”这个东西,没有清楚的固定实体。它是那样的恍恍惚惚啊,其中却有形象。它是那样的恍恍惚惚啊,其中却有实物。它是那样的深远暗昧啊,其中却有精质;这精质是最真实的,这精质是可以信验的。从当今上溯到古代,它的名字永远不能废除,依据它,才能观察万物的初始。我怎么才能知道万事万物开始的情况呢?是从“道”认识的。

①、孔:甚,大。②、德:“道”的显现和作用为“德”。③、容:运作、形态。④、恍惚:仿fo、不清楚。⑤、象:形象、具象。⑥、窈兮冥兮:窈,深远,微不可见。冥,暗昧,深不可测。⑦、精:最微小的原质,极细微的物质性的实体。微小中之最微小。⑧、甚真:是很真实的。⑨、信:信实、信验,真实可信。⑩、自今及古:一本作“自古及今”。⑾、众甫:甫与父通,引伸为始。⑿、以此:此指道。

从本书第一章起,老子就指出“道”是宇宙的本原。但这个本原“道”,是精神的还是物质的呢?对此问题,学术界的解释不同,就出现“道”是唯心主义的和“道”是唯物主义这两种观点。本章中,老子进一步发挥第十四章关于“道”是“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的观点,明确地提出“道”由极其微粘的物质所组成,虽然看不见,无形无象,但确实存在,万物都是由它产生的。在本章里,老子还提出“德”的内容是由“道”决定的,“道”的属性表现为“德”的观点,集中地描述了“道”的一些特点。一章、四章、十四章、本章和二十五章,是研究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道的性质问题的重要篇章。

学术界一派观点认为老子的“道”不是物质实体,而是绝对精神之类的东西,这种观点有待商榷。我们的观点是倾向于“道”具有物质性的这种意见。因为老子说了“道之为物”,又说“道”中有物、有象、有精,这显然不属于观念性,而是属于物质性的东西。在以后的章节里,还将遇到此类问题。

此外,关于道与德的关系问题,老子的意见是:“道”是无形的,它必须作用于物,透过物的媒介,而得以显现它的功能。这里,“道”之所显现于物的功能,老子把它称为“德”,“道”产生了万事万物,而且内在于万事万物,在一切事物中表现它的属性,也就是表现了它的“德”,在人生现实问题上,“道”体现为“德”。


道家医学经典daoyixue.Cn

孔德之容是指

孔德之容是指大德的运动。

孔德之容出自《道德经》第21章:孔德之容,唯道是从。道之物,唯恍唯忽。忽呵恍呵,中有象呵。恍呵忽呵,中有物呵。幽呵冥呵,中有情呵,其情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顺众父。吾何以知众父之然也,以此。

‘孔’可理解为大的意思,指大的德具有‘容’的特征。心不虚,则不能容。关于‘容’,我们在第16章里对‘容’做过详细的解读。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何谓‘常’?得之曰‘常’,知常明也,明则道也,所以知常就是知‘道’。

道能容万物,而没有私心,所以“容乃公”。但是要做到‘容’,还得有一个前提,那就是‘虚其心’,也就是没有私心。这样就是大公无私,所以‘容乃公’。

‘大公无私’才能凸显‘有容乃大’,大则曰王,所以‘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所以,‘容’即是符合道的特征。

这几句说到底就是一个‘容乃道’,一个‘容’字其实就将道讲完了,能容天下万物,自然是与万物一体。这就是无我、无为的自然之境。必须做到没有分别心,没有私心才行。

道德经精讲第二十一章

章旨

本章河上公《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命名为“虚心”,熊春锦《<老子德道经>校注》也命名本章为“从道”。本章主旨是集中描述“道”的状貌,以使人体悟道,以道为本始来认识万物。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忽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孔,甚,大。德,得者得道也,《道德经》中的“德”一般指“道”的显现与作用。容,动作、样态。孔德之容,即大德的动作、样态。惟,通“唯”,只是顺着道。大德的形态,是遵从道而变化的。这两句简洁地表达了“道”和德”的关系。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道之为物,帛书田、甲乙本作“道之物”。恍惚,仿佛,若有若无不清楚的样子。意思是说,“道”作为一种存在物,它是若有若无、闪烁不定、模糊不清的样子。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 ; 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象,迹象、形象、具象。吴澄说:“形之可见者,成场:气之可见者,成象。"意思是说,那样的惚惚恍恍,其中却有迹象,那样的恍恍惚惚,其中却有实物。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窈,深远,微不可见。冥,暗昧,深不可测。窈兮冥兮,形容道的昏昏昧昧、深不可测。其精甚真,这最微小的原质是很真实的。信,信验、信实。意思就是说,道是那样的深远暗昧啊,其中却有精质:这精质是非常真实的,其中也是可以信验的。

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 :众甫,帛书本作“众父”,“甫”与“父”通,引伸为始,指万物的起始。以阅众甫,即根据那极微的精气,才能认识万场的起始。《王弼注》:“众甫,物之始也。”张舜徽说:“《老子》所云'众父',以喻道也。言其为万事万物之本,故曰众父。以父喻道,犹以母喻道耳。”张松如说:“我怎么知道万事万物的终极原因是什么样子呢?就是根据其显现为道的运动变化的规律性。”

翻译为现代汉语的意思就是说:从古至今,它的名字永远不能消去。根据它,才能认识万物的本始。

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此,指道。我怎么知道万物本始的情形呢!就是根据“道”认识的。

【延伸发挥】

本章一开始就说:“孔德之容,惟道是从"。这就涉及到“道”与“德”的关系,引用古代和现代一些学者的论证,让大家进一步深刻理解道和德的关系。尊道贵德,道和德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根据由古至今一些代表性的学者讲法,使大家能够得以理解。

从古至今,论者颇多:《庄子·天地》说:“物得以生,谓之德。”德指万事万物获得道而具有的特性。《管子·心术上》说:“德者道之舍,物得以生生。”德是道的载体,万物因此而生生不息。《韩非子·解老》说:"德者,道之功也。”德是道的功用。苏澈说:“德者,道之见也。"德是道的显现。杨兴顺说:“德者是道的体现。道因德而得以显现于物的世界。”

严灵峰说:"德就是道的形式,道就是德的内容。两者是相万依存的。"陈鼓应教授认为,这里说明“道”与“德”的关系是: 道是无形的,它必须作用于物,透过物的媒介而得以显现它的功能。道所显现于物的功能,称为德,:一切物都由道所形成,内在于万物的道,在一切事物中表现它的属性,亦即表现它的德;形而上的道落实到人生层面时,称之为德。这就是古今代表性学者的总结。

总结:我们知道,《道德经》是以“道”为核心之核心,道的本义是人走的道路,可进一步引申为事物运动变化所必须遵循的普遍规律、法则或万物的本源、本体等。万事万物皆由“道”而生,《道德经》的“道”是超越宇宙万物的本原,但它又体现在万物中。

体现于万物之中的道,也就是老子的“德”。《道德经》中“德”的含义主要有三重含义:一是道之德,即与道同体之德,是道的本性的显现;二是物之德,就是事物的本性,是事物之所自得;三是人之德,人的本性,指素朴之德。

在《道德经》中概括起来,“道"和“德”的关系是这样的:道本身看来,道是体,德是用。道是德之本体,德是道的发用。就道、德与万物的关系来看,道、德是本,万物是末。有体用关系和本末关系,所以“尊道贵德”是《道德经》的基本思想。

总结:

上一章老子批判社会上背离大道的病态现象,挺立“我”的人格独立,彰显得道者的精神自由。但他并不是要遗弃人世之事,他还是要引导人们学道,修道,所以本章又集中描述“道”的状貌,可分三层意思:第一层,道和德的关系是分不开的。

道本无形,可由德的功用中体现。第二层,道虽无名,却在恍惚冥冥之中,通过事物可以显现,确是“有物”“有象”“有精”,说明了道存在的真实可信。第三层,大道运化不息。正因为这个原因,它才能尽阅万物的起始。

《道德经》第二十一章 孔容之德

《道德经》第二十一章原文:
孔德之容,唯道是从。道之为物,唯恍唯惚。惚兮恍兮,中有象兮!恍兮惚兮,中有物兮!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兮!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顺众父。吾何以知众父之然也?以此。

孔德之容,唯道是从。

孔:大
容:动,动起来的意思。《庄子》里边,有这样一句话:《天下》篇里讲,(与心之容,命之约,心之形,心之容谓心之动也,这“心之容”就指“心之动”,“容”就当“动”讲。
大德的运动,按照道的规律运转。德是按照道制定出的法则,道的形式,道是内在运行的规律,德的内容。
王阳明,我讲过这个故事,王阳明当年一个人,用了40多天的时间,一个人的力量平定了宁王叛乱,他把整个一场危及大明王朝的叛乱给平定了,然后皇帝南巡,皇帝南巡以后的这些武将和宦官们都很恼火,为什么?刚出了涿州,就听说王阳明一个人把这战争搞定了,这些人一想,我都想给我儿子孙子留点功名呢,靠这战争我捞取点地位,升官进爵呢,您一个人给搞定了,我们白玩了,很恼火。所以,当时一些武将、将领,到了江西以后,就让自己的属下,这些兵痞们上门去骂王阳明,叫骂。您想,您一个人为公司立下汗马功劳,完成了这么大一个项目,把一个公司的危机给平定了,结果这些其他部门的领导不但不向公司董事长说你好话,还都来整您,派别的员工来骂您,您窝火不窝火?所以有的人会讲我要抗争,我要跟他斗。

王阳明人家是悟道之人,我就按照心中的善念做事,这是德的内容懂了,所以我不在意大家夸我或是打击我,我不在意它。所以您看德就做到了,人家不去跟你骂,不去跟你对抗,您来骂我,王阳明出来看,这么热的天,你们这么费口舌,骂了一上午了,问问,你们领导给不给奖金?这么辛苦的工作不给奖金哪行啊?来,拿钱,分钱,给奖金,骂了这么渴,口渴吧,江西天这么热,你们太阳底下骂这么半天了,一定渴了,来,上酒,喝,喝足了再骂不着急,杀猪吃肉,谁有病了,有病了来请医生看病,治好病接着骂,不要着急,着什么急?吃饱了,喝足了,拿了奖金,慢慢骂,千万注意,身体是第一的,您看人家为什么德行这么好?因为人家悟道了,不在意大家在做什么,我跳出来只看大家很辛苦,所以他的角度完全不同,他德行做的好,这些北军的士兵一听,这王大人是真正爱我们的人,我们有病了,被太阳晒的晕倒了,王大人派大夫给我们治,告诉我们治好了接着骂,别着急,这是让我们感动,还能骂动吗?不骂了,对不起,对不起王大人,实在对不起,您是真爱我们的,我们真骂不了,得,走,全都撤了。所以,把那些武将、将领给搞的直晕,我的士兵怎么回来了,骂不动了,了不得,这王阳明这人真没法跟他斗。

所以,您看王阳明为什么不跟人争、斗呢?因为人家看清这世界的本质了,没什么好争斗的,争斗没结果的,所以我就按照心中的善念做事,不在意回报。所以这种大的德行,您说他为什么德行这么大?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他心里悟道了,他懂得道的原理,有了这个道的原理在心里边,你做事就不计较得失了,您就不在意别人是夸你还是骂你了,无所谓的,我还照常每天去这么做。这种人,就是符合老子的“孔德之容、唯道是从”。所以,今天这句话,老子讲的是道和德的关系,说这大德是从何而来?它是怎么运转的?它一定是追随着道去运转的,道是它的内在核心,我们只有明白了道的原理,才能在外边的行为中体现出大的德行来,这是老子这句话告诉我们的道理。

道德经:第21章到第30章

第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道之为物,惟恍(huǎng)惟惚(hū)。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yǎo)兮冥(míng)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fǔ)。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第二十二章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是以圣人执一为天下式。不自见(现xiàn),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jīn),故能长(zhǎng)。

夫(fú)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第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

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

同于德者,道亦德之;同于失者,道亦失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第二十四章

企(跂qǐ)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现xiàn)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cháng)。

其在道也,曰:余食赘(zhuì)形。物或恶(wù)之,故有道者不处(chǔ)。

第二十五章

有物混(hùn)成,先天地生。寂兮寥(liáo)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第二十六章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zī)重(zhònɡ)。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shèng)之主,而以身轻天下?

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第二十七章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zhé);善数(shǔ)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jiàn)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第二十八章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傒)。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tè),复归于无极。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榖(谷gǔ)。为天下榖(谷gǔ),常德乃足,复归于朴。

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zhǎng)。故大制不割。

第二十九章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故物或行或随,或嘘(xū)或吹,或强或羸(léi),或培或堕(duò)。

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第三十章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hào)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

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

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15053971836@139.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推荐文章
易经系传别讲上传11章,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04)在线学习
2023-09-19
易经系传别讲上传11章,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04)在线学习
性命圭旨42.坐禅图修炼详解
2023-09-20
性命圭旨42.坐禅图修炼详解
怎样才能“气沉丹田,声贯于顶”
2023-09-16
怎样才能“气沉丹田,声贯于顶”
许真君宝诰(注解)
2023-09-18
许真君宝诰(注解)
易经系传别讲下传05章,憧憧往来,朋从尔思(11)在线学习
2023-09-19
易经系传别讲下传05章,憧憧往来,朋从尔思(11)在线学习
易经系传别讲上传08章,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17)在线学习
2023-09-19
易经系传别讲上传08章,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17)在线学习
梅花易数序入门详解
2023-09-20
梅花易数序入门详解
太平经的“天医”“神药”“天父地母”说
2023-09-18
太平经的“天医”“神药”“天父地母”说
道德经简读第八十一章
2023-09-19
道德经简读第八十一章
易经证释离卦详解
2023-09-19
易经证释离卦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