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72章,民不畏威译文,注释,评析,解读
《道德经》72章,民不畏威
译文注释引语评析
民不畏威①,则大威至②。无狎③其所居,无厌④其所生。夫唯不厌⑤,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⑥,自爱不自贵⑦。故去彼取此⑧。
当人民不畏惧统治者的威压时,那么,可怕的祸乱就要到来了。不要逼迫人民不得安居,不要阻塞人民谋生的道路。只有不压迫人民,人民才不厌恶统治者。因此,有道的圣人不但有自知之明,而且也不自我表现;有自爱之心也不自显高贵。所以要舍弃后者(自见、自贵)而保持前者(自知、自爱)。
①民不畏威:威,指统治者的镇压和威慑。此句意为,百姓们不畏惧统治者的高压政策。②大威至:这个威是指人民的反抗斗争。③无狎:狎通狭,意为压迫、逼迫。无狎,即不要逼迫的意思。④无厌:厌指压迫、阻塞的意思。⑤不厌:这个厌指人民对统治者的厌恶、反抗斗争。⑥不自见:不自我表现,不自我显示。⑦自爱不自贵:指圣人但求自爱而不求自显高贵。⑧去彼取此:指舍去“自见”、“自贵”,而取“自知”、“自爱”。
上一章讲自知之明,是就一般情况而论的。本章着重讲统治者要有自知之明,反对采取高压政治,反对肆无忌惮地压榨百姓。他认为,老百姓一旦不畏惧统治者的残暴统治,那么可怕的反暴力斗争就要发生了。他希望统治者不要自居高贵,而要自知、自爱,抛弃自见和自贵,这样,他就不会遭到人民的反抗。此章讲“不自贵”,与十三章讲“贵身”、四十四章讲“名与身孰亲”的内涵不同。“贵身”讲维护人的尊严,自重自爱,不以荣辱优患和其它身外之物损害了自身的尊贵;“名与身孰亲”则说人的价值比虚名和货利更可宝贵,不要为争夺身外的名利而轻生伤身。
有的学者认为,“这一章可以看出老子对人民压迫斗争的敌视”(《老子新译》)。当然,我们认为老子不希望暴乱,不管是统治者的高压暴政,也无论人民的反抗斗争都极力加以反对,这是因为暴乱将给社会造成严重灾难。那么,只要仔细加以分辨,我们就会得知,老子重点反对的是统治者的高压政策和自见、自贵的政治态度。因为人民的反抗斗争必须有一个前提,这个前提就是只有当统治者对人民实施暴政,压迫和掠夺人民的时候才会发生。所以老子警告统治者,对待人民必须宽厚,“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如果只是凭借恐怖手段,使人民群众无法照旧生存下去的话,那么老百姓就会掀起巨大的暴动,反抗统治者的暴政。然而,老子对当世的统治者们失去了信心,而把希望寄托在理想中的“圣人”身上,只有“圣人”才懂得这个道理。圣人有自知之明,有自爱之心。他不会自我显示,不会自我抬高,这样就可以取得人民群众对他的拥护和支持。由此,我们感到,老子这一章的内容,正是表达了人民的愿望,而就不仅仅是对人民反压迫斗争的敌视了。
道家医学经典daoyixue.Cn
《道德经》第72章
曾老讲解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无狎③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
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老百姓不害怕威权,不害怕威势,不害怕受逼迫,他就形成一股很大的威胁,就威胁到君王,敏,他通常是怕威胁的,你威势一来他就怕你,否则你怎么管他?可是到了有一天,他完全不怕的时候,这就形成一股很大的威,去威胁君王,大威就叫天威,因为天子就是天的儿子,最怕的是谁?就是天嘛,天子最怕的就是天威,天威是最难测的,因为风云会变色,晴雨不定不可琢磨,天威就是民威,帝王最怕的就是老百姓造反,就是官逼民反,
你弄得他走投无路的时候,他怕也没有用的时候,他就开始不怕了,物极必反,怕到连怕也活不下去的时候,那我就不怕了,老百姓一定是怕官的,因为民不与官斗,这自古以来没有一个敢唱反调的,历代朝之所以会亡,就是因为民反,
无狎③其所居
狎:轻视看不起,其:人民,居:内心世界
你在上位的人,你完全,无视老百姓内心的感觉,所以我们为人民服务,要重视人民的内心感觉,你对他很好,他没感觉,这就,糟糕了,赶快去调整,怎么会没感觉呢?我们出台了很多,很好的政策,这当中有什么原因?这才是我们要追疚的
无厌其所生
厌:玩弄
你不要玩弄老百姓的生存之道,其实各有其生存之道,鸟有鸟的生存之道,猫有猫的生存之道,人也有人的生存之道,而人的生存之道更复杂
我们常常讲这个商人你满脑子都是钱,这种话也不太公道,他不满脑子是钱,他怎么算商人?所以当官的你怎么公事公办?那当然要公事公办,不然怎么叫官呢?
所以我们有时候讲话很随便,总是以为自己很有道理,都经不起考验
你为了避免帝王遭遇到很大的老百姓的反弹,
后三句释意:圣人内怀天道,外人而内天,遵循天道而行!有道德之人,自然而然的反应就是自爱,自爱必贵生!圣人为天下贵而不自贵,乃为内怀天德所在。所以圣人唯有怀德,才可天下贵。故去彼取此乃为去人德而存天德!
道德经第七十二章——民不畏威
这一章,老子告诫统治者们要自知自爱,不要压迫老百姓。
先贴下原文: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人民不畏惧的时候,则大难至,不要压迫老百姓的生活,不要断掉老百姓的谋生之路。
对于中国的老百姓而言,但凡有口饭吃,几乎不会造反,只有连饭都吃不上,甚至无以为继的时候,则毫不无惧。
有道的统治者,有自知之明,有自爱,不会自见自贵,不会压迫老百姓,也就不会被老百姓厌弃。
周厉王时期,老百姓道路以目,意思是在路上见到了,不敢说话,于是眼对眼望向对方,一眼传话。为什么不敢说话呢 ,因为周厉王禁止人民说他的坏话,于是老百姓道路以目。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最后老百姓暴动,推翻了周厉王,民不畏威,则大威至,不是没有缘由的。
放到一国如此,放到一个公司也是如此。老子在告诫统治者,要有自知之明,不必过于表现。
老子说的这些是对的,但也都有前置条件,有一个数值,比如压迫到什么地步,民不会反,现代一些工厂包括一些公司,都在去逼向这个值,以达成利润最大化。
所以,老子回到现代,也会高呼,这些人算盘打得真好。
但明显,这些人是在术上做手脚,不听老子的道,在道上已经输了,即使术在某个时刻看起来是有效的。
道德经第72—75章 论罚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无押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解读:人民一旦不害怕统治者的威势,则更大的祸乱就会随之而来。因此执政的人,不要逼迫人民的生存,使他们得不到安居,不要压榨人民的财货,是他们无法安身,能如此,人民才不会厌恶你,才不会带来莫大的祸乱,所以圣人虽是自知技能,却不自我显扬,虽自爱己力,也不自显高贵,只有采取“无为”,“处下”的态度顺民而已,取此舍彼,有怎会陷民与不安呢?
道德经第73章? 论罚二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是以圣人犹难之天之道,不争而善战,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禅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解读:用于表现刚强的人,必不得善终,勇于表现柔弱的人,则能保全其身。这两者虽同样是“勇”,但勇于表现刚强则得害,用于柔弱则受利,天为什么厌恶勇于表现刚强的人?没有人能知道为什么。所以圣人以知天为难,何况一般人呢。
天之道是不争而善与得胜,不言语而善于回应,不召唤而万物自归,宽缓无心而万物筹策,这就好像一面广大无边的天网一样,它虽是稀疏的,却没有一样东西会从中漏失。
道德经第74章 论罚三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是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斲。夫代大匠斲者,稀有不伤其手矣。
解读:人民若饱受虐症苛刑到了不怕死的地步,以死来威胁他又有何用?假使人民怕死,已有作奸犯科的人就抓来杀死,那么还有谁敢再敢做坏事,触犯刑法?但事实并不如此,天下刑罚何其多,犯法的人却并未止步,万物的生死,早操在冥冥中司杀着的手中,又和别人去参与其谋?
但是,世上一般的执政者,往往凭自己的私意妄杀人命,替代冥冥中厮杀着的职责,还自以为是替天行道,这就好像不知技巧而去替木匠将砍伐木头一样,凡是代木匠砍伐木头的人,很少有不砍伤自己手的。
道德经第75章? 论罚四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解读:人民为什么饥饿?因为在上的人聚敛太多,弄得人民无法自给,所以才饥饿。人民为什么难治?因为在上的人多事妄作,弄得人民无所适从,所以难才治。人民为什么不怕死?还不是因在上的人奉养过奢,弄得人民不堪需索,所以才轻死。
假使在上的人,能够看清自己的权势,恬淡无欲,清静无为,那么比起贵生厚养,以苛政烦令需索来压榨人民,就要好多了,这种情形也就不会产生了。
《道德经》第七十二章有感
第七十二章
?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 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 ?本章以因果原理为基础,首先告诉人们现实生活中随时都面临着巨以大的威胁,而这些威胁正是因为人们不惧怕威胁,我行我素,随心所欲所招致的结果。
? ? 世上一切事物的出现都不是偶然的,都在前因后果的互为承继中。人的行为也是如此,无论是好还是坏,因怎么种果就怎么收。每个人做任何事,都不能只图一时的快意,不要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而是应该十分清楚自己所做事情的性质,看到后来将会产生的结果。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15053971836@139.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