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道术源流之早期丹道术的周易参同契

道医阁  2023-09-16 17:24:38

丹道术源流之早期丹道术的周易参同契

秦汉时期,以秦皇汉武等统治者为首,掀起了阵阵寻仙求不死药的高潮。同时,黄老之术和俊纬神学相继成为汉代的主要意识形态。神仙信仰连同其炼丹术、炼金术、占验术、导引术、行气术以及各种医术养生术等成为世人追逐的热门。一种新的生命炼养体系革命开始孕育。

东汉时期,中国古代科技史、人体科学史和炼丹史上公认的划时代圣典(周易参同契)在伟大的丹学理论家魏伯阳手中创生了。

《周易参同契》的诞生,奠定了包括内外丹在内的巾国古代炼丹学的理论基础及基本术语符号体系,因而被尊为“万古丹经王”,受到历代丹家的高度推崇尊奉。宋张伯端《悟真诗》云:“叔通受学魏伯阳,留为万古丹经王。”元陈致虚《周易参同契分章注)..说:“丹书多不可信,得真诀者要必以(参同契)为主。”元代的俞淡(周易参同契发挥道:“(周易参同契)乃万古丹经之祖。”北宗真宗祥符间高先(金丹歌》赞道:“又不见叔通从事魏伯阳,相将笑入无何乡。准连山作(参同契),留为万古丹中王。”在内外丹发展史上,(周易参同契)的地位及影响有如’(道德经)之于道家,《论语》之于儒家,《内经》;之于医家。

(周易参同契)是怎样一部书?自古伊.始便众说纷纭,其说各异。元代道士陈致虚《周易参同契分章注)指出:“此书解者,百有余人,少能深造其奥。…:’’彼见‘周易’,则指为卜v纳甲之书,又恶知同类得朋之道乎?彼见‘鼎器’之说,则猜为金石炉火之事;·:彼闻‘采取’之说,则猜为三峰探战之术;彼闻‘有为’,则疑为旁门邪径;,彼闻‘无为’,则疑是打坐顽空;彼闻‘大乘’,则执为禅宗空性。”但实际上,’早在西晋时期,较早接0到魏泊阳著作《参同契五相类》与(魏伯阳内经)的葛洪已慧眼独具,一语道·破《周易参同契)的本旨:

“伯阳作(参同契五行相类》,凡三卷,其说是(周易),其实假借艾象,以论作丹之意。而儒者不知神仙之事,多作阴阳注之,失其奥旨矣。”(《神仙传·魏伯阳传))

后世的丹家及有识之士亦在(周易参同契》的主旨方面逐渐形成共识。朱熹《周易参同契考异》指出:梦伯阳《参同契),恐希夷(陈传)之学有些是其源流。”又说:“邵子发明(先天图》,图传自希夷。希夷又自有所传。盖方士技术,用以修炼,《参同契》所言是也。”《参同契赞序》说:“故为立法,以传后贤。惟晓大象,必得长生;强己益身。为此道者,重加意焉。”陈振孙(书录解题)说:“(参同契)因易以言养生,后世言修炼者祖之。”仇兆鳌(周易参同契集注序》说:“《参同契》一书,魏真人为养性延命而作也。”

当今国内外科学史学界都公认《周易参同契》是世界现存最古的炼丹著作。关于这本书的内容和范围,经过多年的讨论之后,大多数学者看法逐渐倾向一致:即《周易参同契》既非卜4&AIL纳甲之书,亦非单纯的气功或炼丹术的简单技术记录,而是一部以神仙不死信仰为动机,黄老道家学说为指导,借《周易)交象卦辞为语言符号体系来营构阐发内外丹生命炼养理论的古典科学专著。换言之,它是一部古代神仙方士研究如何延长人类寿命,长生不死的书,其内容涉及古代宗教、哲学、生理学、养生学、医学、化学、数学等领域。

《参同契》的作者魏伯阳正史无载。葛洪作《神仙传·魏伯阳传》第一次披露了他的生平情况:

“魏伯阳者,吴人也。本高门之子,而性好道术。后与弟子三人,入山作神丹,丹成……伯阳作《参同契五行相类),凡三卷。其说是(周易),其实假借交象,以论作丹之意。”

葛洪在此明确指出了三个要点:其一,魏伯阳系吴人;其二,他曾著(参同契五行相类》(即《周易参同契))三卷;其三,(周易参同契)是一部丹经。五代著名丹家彭晓在《周易参同契分章通真义序)中更进一步记载:

“真人魏伯阳者,会稽上虞人也。世袭答据,唯公不仕。修真潜默,养志虚无,博赡文词,通诸纬候,恬淡守素,唯道是从,每视轩裳如糠批焉。不知师授谁氏,。得(古文龙虎经),尽获妙旨,乃约(周易》,撰(参同契)三篇。又云未尽纤微,复作(补塞遗脱)一篇,继演丹经之玄奥。所述多以寓言借事,隐显异文。密示青州徐从事。徐乃隐名而注之。至后汉孝桓帝时,公复传授与同郡淳于叔通,遂行于世。”

彭晓在以上论述中进一步指出:①魏伯阳为会稽上虞人,此地原属楚国之地;②魏伯阳师承不明,但又说其说出自《古文龙虎经);③魏伯阳(周易参同契)传授给了徐从事与淳于叔通二人。

彭晓所说的(古文龙虎经》是后人因《参同契》中有“左记题龙虎”句,遂伪托作《金碧古文龙虎上经)以附会之。彭晓不察,遂信以为真。但是,魏伯阳(周易参同契)的师承的确是一个事关内丹术源流的大间题。对这一问题,古人有多种说法与猜测。其中最值得重视的是阴长生授受说。

阴长生,东汉和帝、安帝间人。(神仙传》载:“阴长生者,新野人也。汉皇后之亲属。少生富贵之门,而不好荣贵,惟专务道术。闻马鸣生得度世之道,乃寻求之,遂得相见。便执奴仆之役,亲运履之劳。鸣生不教其度世之法,但日夕别与之高谈,论当世之事,治农田之业。如此十余年,长生不懈。同时共事鸣生者十二人,皆悉归去。惟长生执礼弥肃。鸣生告之曰:子真能得道矣!乃将入青城山中,煮黄土为金以示之。立坛西南,乃以(太清神丹经》授之。”

马鸣生、阴长生相授受的(太清神丹经)即现存(道藏)中(太清金液神丹经》。其经早于西汉末即问世,是岷山丹道系统的最早丹经。东晋华侨《紫阳真人周君内传》载周义山曾在西蜀鹤鸣山“遇阳安君受(金液丹经》、‘《九鼎神丹图》”。’此鹤鸣山系青城山余脉,同属氓山山脉。后汉时张陵创天师道于此,亦得到此经。今道藏中《太清金液丹经》卷上有正一天师张道陵序,卷中又道,:“故书二君(马鸣生、阴长生)神光见世之言,自汉灵以来,称说故事,附于丹经。”并明确指出该经文及作丹法出自阴长生。

魏伯阳作(周易参同契》,最重要的特点是假借(周易)交象卦辞来将炼丹与行气在理论上统一起来。因而他必然在行气与丹法上有所师承。陈致虚(周易参同契分章注)指出:“盖仙翁(魏伯阳)初授(受)真人阴长生之旨,后复师事徐从事,由是备悉玄微,仙传甚详。”清人仇兆鳌也说:“契修金丹,仙传谓魏公丹法,传自阴、徐二人。·考阴君长生,在东汉之季,与魏公先后同时。徐真人则不可考。”近代著名学者王明先生根据阴长生(自叙》中述其仙术云:“不死之要道在神丹。行气导引,倪仰屈伸,服食草木,可得延年,不能度世,以至于仙”,将其与(周易参同契)的仙道重金丹而轻呼吸导引及服食草木的主张相比较;同时认为阴长生仙诗三首的文字类于《参同契》,因而得出结论说:“然则阴长生者,其为魏伯阳之前辈软?诗三篇,其为(参同契)之噶矢软}··…据今之所考,阴君(自叙)及诗,盖为(参同契》思想之渊源乎,!”(王明.(周易参同契考证))

但是,仅仅是行气与炼丹还并非魏伯阳写著(周易参同契)的本意。因为无论行气或炼丹都还只是技术层次上的展开。而魏伯阳却是要“假借交象”,通过(周易》这徉的天人符号体系统一丹道,创造一套包容夭人宇宙的价值系统。什么叫做“参同契”?五代彭晓(参同契通真义序)指出:

“《参同契)者:参,杂也;同,通也;契,合也。谓与诸丹经理通而契合也。”

宋朱熹(周易参同契考异》黄瑞节附录前序说:“参,杂也;同,通也;契,合也。谓与《周易)理通而义合也。”

俞淡(周易参同契发挥》说:“参,三也;同,相也;契,类也。谓此书借大易以言黄老之学,而又与炉火之事相类,三者之阴阳造化殆无异也。”

上述各家解释指出,“参同契”之意在于融贯参合各家之学以明作丹之理。但是,最权威的解释来自《参同契)本身。这就是:

“大易性情,各如其度。黄老用究,较而可御。炉火之事,真有所据。三道由一,俱出径路。”

在其中(自叙启后章)中又说:“罗列三条,枝茎相连。同出异名,皆由一门。”

据此可证,所谓“参同契”,是指大易、黄老、炉火三者的通同契合,三道由一。近人王明先生就此指出:“参谓三,三者何?大易、黄老、炼丹是也。”((周易参同契考证))

“三道由一”,通同契合,而并非仅仅是炼丹实践,这才是魏伯阳作《周易参同契》的本意。应该指出的是,也正是大易、黄老和丹道的有机整合,·才是中国古代内丹的本质。(周易》之卦交符号体系,黄老道家的信仰及思想、内气炼养与金丹炼制的实践,三者相互融契配合,形成一个包容夭人宇宙及生命奥秘的阐释与操作系统,这就是《参同契)所开创的内丹的真正本质和价值。下面分别简述此“三道”。

①大易

所谓“大易”,是指汉代孟喜、焦延寿、京房等人依据(周易》所阐发的阴阳象数派易学。据《汉书·京房传》,焦氏易说长于灾变,“分六十卦更直日用事,以风雨寒温为候,各有占验”,这就是所谓“卦气说”。汉时淡纬神学大行,以阴阳占候为主旨的焦氏京房易学于是应运而生,并杂同黄老图等在两汉学者中竞相研习。这种汉易虽然是占验神学,但其中却内涵有以(周易》为门径追究天人宇宙关系及变化规律的动机及用心。魏伯阳借用了汉易的学说和成果,用以构筑自己的天人丹道系统。据陈国符先生(中国外丹黄白木考》,凡早于《参同契》的古丹经皆不用易理,而西晋葛洪(抱朴子·黄白篇)亦不用易理。因而,用易理以释丹道实为魏伯阳之首创。其贡献诚如王明先生所指出的:“汉人学京氏(易),(易纬),只能推究天人讲说灾异与占候凶吉而已。魏君假(周易》以论作丹,成一家言,开一说之先河,为‘万古丹经之祖’,是其特色。”((周易参同契考证))

②黄老

(周易参同契》中“较而可御”的“黄老”,是指两汉广泛流行的“黄老之学”。其内容包含了两个层次:一是先秦道家学说以及因其漫衍而出的论天人、治国、医学、养生诸方技家言,如(黄帝内经)等;二是集合于黄老旗帜下的神仙方士的各种实践技术,如医、卜、养生等,亦即所谓“黄老道”或“黄老之术”。两汉方士一方面以黄帝和老子为号召及标志,另一方面,更以道家清静、无为、守雌、贵柔、自然等为立世及方术理论实践准则。魏伯阳亦是如此,在(参同契)中以黄老道家思想为舟道基本指导思想和原则,强调“引内养性,黄老自然。含德之厚,归根返元。近在我心,不离己身。抱一毋舍,可以长存。”。魏伯阳将道家思想与学说确定为丹道的基本指导思想和原则,历史地确定了内外丹修炼的文化属性界域,使丹鼎仙学与道家道教在内涵上联缘,从而开了丹鼎道教的先声。

③炉火

炉火即《周易参同契)的内外丹实践。内外丹的称谓区别,晚在隋代。而魏伯阳称之为“护火之事”。

关于(周易参同契》所论是内丹亦或外丹,古今学者一直有分歧。这是由于(周易参同契》本身“词韵皆古,奥雅难通”所造成的。近年来学术界意见和看法渐趋一致,大都同意该书所论“护火”为内外丹兼修。也就是说,魏伯阳“炉火之事”包括了行气与炼丹两个方面。

(周易参同契)的内丹是察承先秦(行气玉铭)内炼法。其特点是通过引内养性,归根返元,近在我心,不离己身,抱一无舍等静功方法步骤来炼己身之“药”,促使人体内部精气之流循行运动,“庶气云雨行,.淫淫若春泽,液液象解冰,从头流达足,究竟复上升,往来洞无极,fofo被容中。”这种行气法与吐纳、导引、存思等方术都不同,重在意念功夫和内炼体内精气,其炼法过程确与外丹炼制过程有某种类似,因而能够较贴切地借外丹术语和过程来阐释其理,并与外丹共向假借(周易)交象卦辞与‘·天道”形成统一理论。

(周易参同契》的外丹是承青城丹士马鸣生、阴长生的太清神丹法,尤其是黄帝九鼎神丹法。陈国符先生曾指出:“黄帝九鼎神丹简称九鼎丹。”又说:‘·第一神丹(丹华)用丹砂升华。《太清金液神丹经)之金液,与此第一丹相同。”(陈国符(中国外丹黄白术史略))根据(参同契)易理和文字考察,一可知魏伯阳是反对当时服食雄黄、入石诸杂药修仙的,也不主张以这类杂药炼丹。这样,只有(黄帝九鼎神丹经)的“第一神丹(丹华)”可取。《参同契》亦说:“名曰‘第一鼎’兮,食如大黍米”,这就明白无误地确证,魏伯阳的“还丹”是“九鼎丹”中的“第一鼎”,即铅汞饶炼术。《参同契》中记载了这类铅汞术的反映过程。如:

“太阳流珠,常欲去人,卒得金华,转而相因。化为白液,凝而至坚。金华先倡,有倾之间,解化为水,马齿阑干。’

这是指汞(Hg、水)易挥发,但能与铅(Pb、金)反应生成铅汞齐。先化为白液,后凝固起来,当温度升高后,又熔化液体(解化为水),继续加热,则氧化为“玄黄”:

“以金为堤防,水火乃优游。金数十有五,水数亦如之。临炉定株两,五分水有余。二者以为真,金重如本初。其三遂不入,水(火)二与之俱。三物相含受,变化状若神。下有太阳熙,伏黑须臾间。先液而后凝,号日‘黄舆’焉。”

所谓“黄舆”就是玄黄,即HgO(氧化汞,内含大量玄色HgO2氧化汞)及Pb((黄色之氧化汞)的混合物。由于铅的氧化物为强氧化荆,故可伏汞,使之迅速氧化而不飞走。

(周易参同契》的诞生,标志着内丹作为一种独特文化体系的正式形成和确立。以大易、黄老、炉火“‘三道由一”的丹道体系突破了一般的养生术或方技之术的意义。它确立了一种与以往完全不同的新的天人宇宙及生命阐释体系和实践体系。虽然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该书因秘传而不为世人所知。‘但这一全新的理论实践体系却因其内在结构的严密性和完整性注定要在历史上充当重要的文化角色,并开创道教史和人体科学史的新的历史篇章。

古代炼丹共持续了多少年?古人何时知道丹是有毒的呢?

中国的炼丹术兴起于秦汉时期,冶金与制陶技术的飞速发展,与长期使用矿物类药物的丰富经验成为炼丹术兴起的两大物质条件,而古代方术与社会流行的阴阳五行思想的神秘化结合,则成为炼丹术发展的理论源泉。

两汉时期的炼丹术发展很快,而且已经影响到了当时的医学发展,尤其是在本草学著作中,出现了大量的与炼丹术相关的知识。在《神农本草经》中记载有丹砂能化为汞,石胆能化铁为铜成金银,空青能化铜铁铅锡为金,水银能杀金银铜锡毒等很多内容,这些都是炼丹家们通过实践所得到的认识。

已知现存最早的一部炼丹学专著是东汉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该书主要讲内丹,部分涉及外丹黄白术。书中认为,《周易》的思想与理论反映了事物的客观规律,可以统御一切。于是,作者依据《周易》的理论,从哲学高度对炼丹家的经验进行了概括与总结,并且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一整套系统的炼丹术理论,对炼丹的目的、药物、设备和方法均有详细的论述。《周易参同契》在理论与实践上都对中国炼丹术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被尊为“万古丹经王”。

葛洪是晋朝的一代名医,有《肘后备急方》一书传世。而他的《抱朴子》则是继《参同契》后的又一部重要的炼丹学著作。该书分为内、外篇。其中内篇中的“金丹”、“黄白”、“仙药”三篇集中讨论了炼制金银与丹药,其内容较《参同契》更加详细,化学知识丰富,文字也较为浅显易懂。葛洪对炼丹极为推崇,认为“服草木之药及修小术者”虽然可以“延年迟死耳”,但却无法成仙,只有服用“金丹”和黄金,才能“炼人身体,故能言人不老不死”。并且葛洪自己也亲身参与炼丹活动,积累了很多经验,其对古代化学发展的贡献也是多方面的。比如单质砷的炼制等。而其创制的“饵雄黄”方,则成为唐代火药发明的前身。

魏伯阳、葛洪等人从事的炼丹活动,虽然其主要目的是为了炼制长生不老药,但却从客观上促成了制药化学的开端。他们在无数试验中,得到了一些新的发现,也扩大了化学药物的应用范围。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炼丹术的日益盛行,各种汞制剂得到了广泛应用。葛洪在《肘后备急方》中就记载了以猪油为润滑剂的水银软膏。而《肘后备急方》记载的“胡恰水银万丸”,则是一种作为利尿药的汞制剂。而且当时对于汞的毒性也有了相当的认识,采用逐渐增量的循环进药方式,以预防汞毒蓄积,“服如大豆丸,日三服,日增一丸,至十丸,更从一起。”主要含有氧化汞的红升丹与主要含有氯化汞的白降丹,则是中医有名的外用药,可以消肿溃脓、祛腐拔毒、生肌长肉,有着良好的疗效。

此外,后世医家也曾从炼丹术中得到了启发,如出自《道藏》的中药名方“紫雪丹”,其配方中有火硝、玄明粉、朱砂、生磁石、生石膏、滑石等多种矿物药,此与《抱朴子·内篇·金丹》所载“金液方”颇为相似。因而,很多研究者认为,“金液方”很可能就是“紫雪丹”的历史根源。

古代炼丹家所炼制的丹药,其主要成分是有毒的汞、铅、砷、硫的化合物,因此,历代因服食丹药而中毒的事故屡有发生,隋唐以后,人们逐渐丧失了对炼丹术的信仰,至宋代,以气功导引为基础的“内丹”学说开始盛行,而被称为“外丹”的炼丹术则逐步走向衰落。然而,炼丹家们取得的化学成就,却作为中国科技史上辉煌的一页而永载史册。而炼丹术在医学上的贡献同样是巨大的,尤其是以外用丹药治疗外科疾患,其疗效与安全性都得到了越来越充分的肯定。后世一些外科著作中,大量记载有丹药的制备方法与临床运用。从而古代盛极一时的炼丹术,在内服丹药没落之后,其外用丹药的支流作为中医外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直流传至今。

谁有关于古代炼丹术的资料?

炼丹术

中国古代的一种特殊方术。又称金丹术、炼金术、点金术、黄白术。其内容非常复杂,中心目标是用人工方法制作既可以使人“长生不死”,又能用点金的神丹点化铜、铁等普通金属以转变为黄金和白银。由于中国古时有“成仙”的说法,所以炼丹术最先在中国诞生。炼丹家认为,人的肉体可以借助于某种神奇的药物而获得永生。“丹”原来指丹砂(即硫化汞),后来泛指被认为是“长生药”或“点金药”的各种药物。

炼丹术的产生有其社会背景,当封建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生产力有了较大的提高,统治阶级对物质享受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皇帝和贵族自然而然地产生了两种奢望:第一希望掌握更多的财富,供他们享乐;第二希望长生不死,使他们的统治一劳永逸。

中国炼丹活动起源于公元前3世纪,到了东汉,方士们的神仙思想发展成为道教,炼丹的风气便深入民间。东汉魏伯阳所著《周易参同契》是现存的世界上最早的炼丹术的理论著作,书中提到当时的炼丹家有《火记》600篇,可见当时火法炼丹已积累了大量经验性知识。晋代炼丹家葛洪所著《抱朴子内篇》,对汉晋以来的炼丹术作了详细的记载和总结,他的炼丹术分为3个互相关联的部分:①炼制万应灵丹,以为“仙道之极”。②采集并加工制作长生药。这些药物包括矿物、动物性、植物性药物,认为它们能起到“令人身安命延”、“养性”和“除病”的作用。③点化金银。用铜、铁等普通金属点化为黄金和白银,实际上是使用化学方法制成各种与金、银外貌相似的合金。

除了中国发展炼丹术以外,8世纪,阿拉伯也出现了称为al-kimiya(据考证可能是由汉语“金液”两字的古音kim-ya演变而来)的炼丹术,追求一种叫做阿尔伊克西尔的万应灵丹,指望用它来使人长寿,其他内容包括炼金和制药。约12世纪,阿拉伯炼丹术随着伊斯兰教的势力传播到欧洲。

炼丹家的指导思想是唯心的,因此,他们的本来目的全然没有达到。但是炼丹的实践毕竟使炼丹家们接触到种种自然现象,从而提高了对自然界的认识,例如,他们日日夜夜地在实验室工作,积累了丰富的实际经验,从而提出了一种可贵的思想:“物质之间可以用人工的方法互相转变”,而唐朝末年出现的火药则是炼丹术实践的产物。最后,炼丹术成了欧洲近代化学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从而由alchemia和alchimia等代表炼丹术的名词演变为代表化学的Chemie(德文)、chimie(法文)和chemistry(英文)。

炼丹术

引言

尽管理、气、数的原理应用在炼丹术上或者比应用在天文学上较为隐晦和难以捉摸,但中国的炼丹术家凭着他们对阴阳五行和数的知识,尝试把铜、铅等金属炼成黄金,以求达到长生不老的目的。《参同契五相类秘要》是一部重要的炼丹理论书籍,它的开端便有下列一个表:

阳 一 二 三 四 五

水 火 木 金 土

阴 六 七 八 九 十

这个表对于阴阳、五行和数字的分配,与"河图"是一致的(参考本书第一篇),可见理、气、数的原理和炼丹术有密切的关系。炼丹失败固然可以归咎于炼丹过程的疏忽,但也可以归咎于命运,而命运就是数的另一面。因此,一个人必须命中注定与仙有缘才能炼成金丹,否则必定失败。

炼丹术的起源

中国炼丹术的发明源自古代神话传说中的长生不老的观念。如后羿从西王母处得到不死之药,嫦娥偷吃后便飞奔到月宫,成为月中仙子。我们没有确切的纪录知道古代的服药者吃甚么丹药以求长生,但若根据晋人编纂的《列仙传》,他们所服食的包括丹砂、云母、玉、代赭石、石、松子、桂等未经制炼的矿物和植物。

"驺衍"此方术已于战国时萌芽,秦始皇、汉武帝亦好神仙和长生之说。诸方士如李少君、栾大等在朝廷服务,武帝时刘安也是著名的炼金丹人物,其著作《淮南子》曾提到汞、丹砂、雄黄等药物。至景帝炼金风气流行,西汉末的王莽也喜神仙思想和炼丹术。另外,道教亦与炼丹术扯上关系,道教创办者张陵亦被称精通此术。

东汉前炼丹术有两个不同传统:一是致力寻找长生不老药;二则试造黄金。东汉时两个传统汇合为一,炼丹术家尝制长生不老药,而促成两个传统结合的因素实与医药发展有关,因此许多著名炼丹家如葛洪、陶弘景等同时是大医药家。葛洪对炼丹术和早期的化学贡献保留在《抱朴子内篇》内,纪录了许多长生不老药(如太清丹、金液)及它们的制炼方法。

以上是一种流传已久的信仰,更指出凡人也能脱胎换骨成神仙,此变形可用阴阳五行的理论作解释

中国炼丹术的黄金时代

葛洪时代后长生不老药的故事继续吸引了许多皇帝,如此魏道武帝拓跋珪于京师设仙坊炼药,太武帝拓跋焘召韦文秀问方士金丹之事和命人入山访仙,徐謇采营炼丹为孝文帝制金丹,实现"延年法"等。右图为(丹房须知)所载火炉。

后晋末至晚唐期间中国炼丹术进入黄金时代。著名炼丹术家、医药家和药物学家贡献至极,他曾为梁武帝萧衍炼丹,传有《道藏》中《三十六水法》的书,对研究化学中以水为媒介的无机反应颇有帮助。与此同时,炼丹术家楚泽编订了苏元明的著作《太清石壁记》,记载了各种丹药的成份和炼制方法,如九鼎丹法,苏在"金英丹方"中也解释当时化学家所用的隐名。

许多皇帝因服食丹药中毒身亡,如晋哀帝、唐宪宗、唐穆宗等,因此许多专家均提出方术丹药不可尽信的警告。如金英丹含水银和砷,含有毒素,但中国人仍坚持炼丹,因不是所有丹药都是有毒的,有人亦以金丹毒为戒,改用其它方法追求长生,而且中国人"以毒攻毒"的观念在现代医学上是成立的。

丹道的介绍

丹道修炼源自黄老列庄养生思想,丹道的修炼在战国时期已然盛行,是人们在自我意识的觉悟下,对自我生命把持的一种修持方式。下面是我为专门您整理好的:丹道的介绍。

丹道

丹道修炼源自黄老列庄养生思想,丹道的修炼在战国时期已然盛行,是人们在自我意识的觉悟下,对自我生命把持的一种修持方式。即是人的潜意识最深层处理性与感性的觉悟,对人命运的根本改变,由之长生久视是最终极的追求与向往。丹者,单也,一者,单也。惟道无对,故名曰丹。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谷得一以盈,人得一以长生。

《道德经》、《文子》、《列子》、《庄子》、《内业》、《心术》、《楚辞?远游》和《阴符经》以及黄老学派作品可是说是所有丹经必本的祖经,后世一切丹经均从其中发挥而来,一直是内丹法诀的纲要。
?

丹道的基本资料

通过烧炼[金丹],服食来达到长生的外丹术已逐渐没落。现修真界主要以[金丹大道]的内丹学,即丹道为主流,讲究修炼[神][气]。

老子道德经曾云[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丹道即三返二,二返一,一合于道。其名词为[炼气化神] [炼神还虚](后又增添[炼虚合道][虚空粉碎]一说)即精气神的返还过程。又因人精气不足,又创出补足精气的[[练精化气] ,使人从后天补亏达到先天,以便开始修炼。

丹道释名

1、丹者一也。以纯阳为本,归一为用,修持内景功夫,内炼气脉,以结内丹者,不离大道大法,故曰丹道家。

2、丹家朱也。以阳火为本,阴质为用,所炼丹药,属于纯阳,名曰外丹。炼外丹亦不离大道大法,故曰丹道家。

世有称为丹灶家,盖从采炼外丹,立炉安鼎而言,曲解为丹灶家耳。

可知修持?内景?以结内丹,以藉外丹为助,具有各种法门者,谓之丹道家。

故丹道家以修持内景结自身内丹为主,炼外丹为辅,以医药度人间苦厄,则为修积外功,在次第上属次要者也。又,丹法属?有部?的?小乘法?。

故各宗各派,不能离此传统次第。苟能超其次第者,在宗教界而论,则为地上菩萨,非丹道家小乘法所能望其项背矣。

然因其立法属于?有部?,故具有物质基础,所谓祛病延年者,皆医药之用。

3、丹道家各宗各派之内容及其讹传。丹道家自晋后至于唐时符节不能统一,派别纷起,其大者以五岳为代表,现在所知者,武当派及青城派二派,为金莲正宗,具备心法药法各种法门,较得丹道之全。

武当派居位最尊,为五岳之首,其余各派于心法心药,性功和命功,各有所偏。其余小宗派中之修命功者,流而为武功,炼药物者,局限于治伤,虽有丹道之名,而无其实矣。

4、武当派。命功与性功之修持,俱甚高明,其教下之证得成就者甚多,丹药中用于性功尸解坐化之大还丹在元婴未成之前,用于转世夺舍移居坐死关之固魄胶(无此胶之助,不能成就,相当于佛家所说之四果徒,惟四果徒中无坐死关一门),各宗派于需要时,皆往拜请。

又用于命功中,武功治伤科之八步回生丹和铁扇散,亦著称于各宗派。

5、青城派。性功与命功之修持,以专修少阳脉为基本功夫,修持有得者,长年仅着单衣或夹衣一件寒暑不侵,教下之证得成就者极多。

丹药以五行丹为各宗派所景仰的,外功上,用毒龙丹,有二十四候之传授,是为精到,其法是根据一百二十种病,以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分为二十四候以统摄之,盖其作用,因人身之病,不能离天地阴阳气机的?升降开合?之作用,合乎其疾之气机者,必能有益无损。

例如春生时,阳陷于阴者,其阳亦必因之有升,以升药从其性而治之,其效大彰,虽阴虚火炎者,投以此药,则从其性而发越之,亦可无害也。故其门下以之治病者,皆能有功。

6、华山派。武当派传自华山,因邱祖故,符节之传,归于武当,故其内容及修炼法诀,与武当派完全相同,药物中以松针不老丹为最,非他派所能及,盖得地利与遍山皆松之利耳。炼气士之坐茅蓬者,皆往请为服饵,其次为各种花露,亦著称于各派。

a.松针为初坐茅蓬者,辟谷时必要之服饵,于清明春分间炼之,共炼七次(一般只炼三次),法以初生松针,用水鼎配合桑柴灰炼之,先将松针内之血水炼出,再将余味炼尽,至秧黄甘淡为度。

b.松针得木火之精,为纯阳之物,以阴中之阳为大用,又能耐寒,三冬不凋,色青中空,而炼出之汁其红如血,将此种阴质炼出后,方能以阴中之阳为用,在修炼上善伏三尸虫,可耐饥渴;治病用于内科,可通经活血;用于痹症,可外用内服;用于外伤,可止血生肌;用于服饵,可耐饥寒。白龙丹青菜汁能解之。

7、峨嵋派。性功与命功之修持,以《黄庭内景经》、《黄鹿外景经》、《阴符经》和《清净经》的功法和劝理来炼修气修脉。

丹道的起源

远古即产生

气功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有关气功的内容在古代通常被称为吐纳、导引、行气、服气、炼丹、修道、坐禅等等。在古书记载中很少有?气功?二字,偶尔出现?气功?的提法,亦无完整的解释。而内丹是气功修炼的一种形式,内丹是以天人合一思想为指导,以人体为鼎炉,精气神为药物,而在体内凝练结丹的修行方式。其理论思想与中医思想不谋而合,经过丹能在经络里的不断疏通,从而达到?经络全通、百骸俱暖?高质量生活状态,大多数门派的修炼步骤是?炼精化炁、炼炁化神、炼神还虚、炼虚合道?。(筑基炼己:?炼精化气、练气化神,其中的这个过程便是伴随着筑基炼己,明心见性的过程?必须同时进行,否则道理不明,身体不行,根本无法修得炼精化气,练气化神之阶段,更别说之后的炼神还虚,聚虚合道)。从中华道家宗祖轩辕黄帝求道于广成子记载算起,内丹已经经历了五千年的发展历程。可见远古时期,先民们就已经开始修炼气功内丹术。气功内丹术不是东汉道教的产物。而是中华民族自古有的产物,是对我们民族养生的眷顾,由此产生的中医学皆是由此出。

基础

气功丹道修炼术的理论基础是《周易》、《道德经》,这两部经典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源。

中华道家修炼,源远流长。相传自中华道家宗祖轩辕黄帝求道于广成子开始,经历了五千年的发展历程。可

自然 丹道

见,黄帝之前,先民们就已经开始修炼气功了。"河图"、"洛书"正是这一时期光彩照人的金丹大道起源的历史记录。开天地人三才整体观模式,也是贯通古今"易学"的原始模型。《周易》是我国最古老的经典。"易"告诉人们:一切事物都在变化,但变化是有规律可循的。"易"的原理就是一阴一阳的变化,它是宇宙中对立统一规律的精辟描述。易理是金丹大道的理论基础。掌握阴阳规律,掌握宇宙旋律,掌握人体的节律,是修炼气功及金丹大道的诀窍。

中华道家的老子、列子和庄子,都精于修养之道。司马迁《史记》载:?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说明老子很长寿。庄子在其著作之中 ,己述有坐忘、心斋、导引、吐纳、缘督、踵息等修养方法。列子之学,本于黄帝、老子为宗.相传他曾向关尹子问道,拜壶丘子为师,后来又先后师事老商氏和支伯高子,得到他们的真传,而友伯昏无人.修道九年之后,他就能御风而行.《述异记》中说,列子常在立春日乘风而游八荒,立秋日就反归?风穴?,风至则草木皆生,去则草木皆落.(列子修养方法是后世真一内丹的渊源,后人并有所发展)《吕氏春秋》说:?子列子贵虚?.他认为?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从中华道家到道教,虽在形式上增添了宗教仪式等内容,然其修炼主旨却始终贯穿,成为中华道家的优良传统。历代中华道家人士皆以自己的身心作为试验,进行人体生命的可贵探索,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气功修炼学,形成了完整的理法体系。

老子的《道德经》把金丹大道的理论推向发展史的第一个高峰。他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无为自化,清静自正","无为而无不为"是他道德观的根本,又是古典道生术(高功能气功)理论的高度概括。尤其是他的"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得其一,万事毕。""孔德之容,惟道是从。"等精辟的论述,为修炼金丹大道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和丰富的经验。

早期丹家

东汉时为道教气功内丹学奠基的著作,当推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被后世尊为"万古丹经王",开创出"丹道"修炼体系,是我国第一部金丹大道理论专著。把人体当作炉鼎,以体内精、气为药物,运用神去烹炼,使精、气、神凝聚互结,产生真种,结成金丹。。《参同契》用《易经》的卦爻来描绘人体真炁周天运行的规律,并提纲挈领地讲述了炁功功法的要领。《参同契》的出世标志著内丹学的形成,也被认定为世界炼丹史上最古老的理论性著作。分上、中、下三篇,下篇附《鼎器歌》,内有提到:?真阳自动,元精出炉,下至会阴穴,以手法逆回鼎中,化为甘露。?魏伯阳将人体真炁运行的规律同天地间日月运行、阴阳消长的规律统一起来,又首次把金丹术和炁功纳入一个理论框架之中,这实际上为炁功比附金丹术(外丹)而称为内丹开了先河。《参同契》的内丹系性命双修而较重性功,为内丹学奠定了一整套理论框架和名词术语,被后世内丹家尊为?万古丹经王?。

秦汉时期成书的《黄庭经》,是道教上清派的早期经典。上清派擅长于存思气功,借存想身神(发神、脑神、眼神、心神、肝神等)调动人体器官的功能,通过咽津固精、积精累气进行气功修炼。《黄庭经》中指明了三丹田的部位,论述了它们在真炁运行中的作用,并将元炁称为?玄丹?,说明经中包含了早期的气功功法。《黄庭经》是继《参同契》之后又一部为气功学奠基的经典著作,这部书至今仍是必须诵习的珍籍。

早期的气功功法,在葛洪的《抱朴子内篇》中也有记载。这种丹功都是由存思、行气和咽津相结合,以意引元炁在三丹田之间运行。葛洪称它为?真人守身炼形之术?,其功法是:?夫始青之下月与日,两半同升合成一。出彼玉池入金室,大如弹丸黄如橘,中有嘉味甘如蜜,子能得之谨勿失。既往不追身将灭,纯白之气至微密,升于幽关三曲折,中丹煌煌独无匹,立之命门形不卒,渊乎妙矣难致诘!?值得注意的是,葛洪《内篇》中已详言三丹田的位置,在这段口诀中又有?中丹?之称(?中丹煌煌独无匹?),再加上《黄庭经》中?玄丹?、?子丹?(?子丹进馔肴正黄?)的提法,说明在晋代道教中已将炁功看作炼丹了。

继承发展

自南北朝,道教中各类气法并出,五花八门,其中以上清派的存思、守一气功最著。陶弘景编著的《真诰》、《登真隐诀》、《养性延命录》中就有服气、内视、导引等多种内炼功法。至南朝时,僧人大量引道入佛,如名僧昙鸾、智顗、密宗等等。慧思?为护法故求长寿命?,称?借外丹力修内丹,欲安众生先自安?(《南岳思大禅师立誓愿文》,《大正藏》卷四六),内丹、外丹之名遂见于史籍。佛教密宗之说多类道教,包括有道教所擅的服气、服石、炼药、外丹、符祭等方术,追求长生成仙,其与道教的渊源关系,可能早在善无畏、金刚智等人唐弘密之先。据印度传说,1500年前(当中国南北朝初),有华人塔哈乌江至孟加拉一带传授中国密宗(即道教仙术)。印度教密宗经典《度母秘义经》、《摩诃支那功修法》、《风神咒坦特罗》、《须弥山坦特罗》等,皆称印度密宗的?支那功?来自中国。根据泰米尔文密教经典,南印度密教的十八位?成就者?(修行完成了的人)之中有两位来自中国,其泰米尔名字为博迦尔(Bogar)与普里巴尼(Pulipani),这两位大师写过许多关于梵咒、医术和炼丹术的著作,他们于西元3世纪到印度伽耶等地传播道教的医学与化学思想,在印度的化学史与密教史上有重要地位。佛教密典中类似道教仙术之说,大概间接地渊源于印度教密宗,或直接源于道教。

南北隋初时期,《周易参同契》在社会上公开传布,促进了内丹学的发展。据《罗浮山志》载,青霞子苏元朗于隋开皇中 . 来居罗浮,归神丹于心炼,?自此道徒始知内丹矣?。唐代丹家以张果与司马承祯对内丹学之发展贡献最著。

隋代道士苏元朗将《龙虎经》、《参同契》、《金碧潜通诀》纂为《龙虎通玄要诀》,以人身为鼎炉,精、气、神为药物,模拟金丹术的炼制过程,套用外丹术语,归神丹于心炼。然而不管哪种丹道,其基本特点都是不着相不落顽空,离四句,越百非,而超终究涅槃。在以此为基础,最终清虚无为,破迷明道。

唐代高道司马承祯著《服气精义论》以及《天隐子》、《坐忘论》等,主张?收心?、?守静?,将道家的清静止水的思想融汇入道教气功中来。司马承祯将道、儒的炼养理论融入道家炁功,在内丹学发展史上有着重要意义。

孙思邈著《千金要方》、《千金翼方》、《摄养枕中方》等书,讲行气、仙药、金丹、养性、房中、炼养诸术,极为丰博,代表著我国唐代道教修炼方术的空前繁荣。道教中出现了一批内丹家,如刘知古、吴筠、罗公远、叶法善、张果、陶植、羊参微等。内丹著作亦大量出世,如《日月玄枢篇》、《通幽诀》、《上洞心经丹诀》、《大还丹金虎白龙论》、羊参微《元阳子金液集》、《还丹金液歌》、林太古《龙虎还丹诀颂》、张果《大还丹契秘图》(《云笈七签》卷72还收有草衣洞真子《真元妙道修丹历验抄》)、吴筠《南统大君内丹九章经》、陶植《还金述》和罗公远、叶法善注的《真龙虎九仙经》等,可知内丹学在唐代已发展到较高的水平。

唐末五代,是内丹学渐步完善成熟的时期。迨至金宋,内丹学逐渐排斥外丹在道教修炼方术中占据统治地位,使道教修持方术脱离开葛洪《抱朴子内篇》的框架,为之一变。因而方维甸《校刊抱朴子内篇序》云:?迨及宋元,乃缘《参同》炉火而言内丹,炼养阴阳,混合元气,斥服食胎息为小道,金石符咒为旁门,黄白玄素为邪术,惟以性命双修,为谷神不死,羽化登真之诀?。自此以后,内丹学不断汲取儒、释、道传统文化的精华,在发展中又分宗分派,相互促进,经过一千多年逐步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

相传唐时,钟离权、吕洞宾、刘玄英以内丹度人,奉《周易参同契》为丹经之祖,为道教南北之金丹派开宗立基。施肩吾撰《钟吕传道集》阐发他们的内丹学说。陈朴著《陈先生内丹诀》,将钟吕丹法在自己的修炼实践中重新去体验、创造。另有道教学者崔希范,著有《入药镜》,为内丹史上颇有影响的著作,相传吕洞宾有?因看崔公《入药镜》,令人心地转分明。吕洞宾著有《采金歌》,清代傅金铨作《济一子道书》,《采金歌》便为其中《道书五篇注》的一卷。

内丹史上的关键人物,是五代末宋初著名道教学者陈持。相传陈抟得钟离权、吕洞宾丹法,和谭峭相师友,?自号扶摇子,著《指玄篇》八十一章,言导养及还丹之事?(《宋史*陈抟传》)。他还刻《无极图》于华山石壁,著有《三峰寓言》、《高阳集》、《钩潭集》等。

《无极图》奠定了?顺则生人,逆则成丹?的原理和?炼精化炁、炼炁化神、炼神还虚?的基本步骤,成了内丹学的骨架。中国道教内丹学?数千年间,有(魏)伯阳以导其流,有钟、吕以扬其波。?至陈抟而后,被张无梦、陈景元、刘玄英(又名刘操,号海蟾子)所继承,将内丹学发展到高峰,分化出一些各具特色的门派。

各派要旨

道家修真之法,总不外三元丹法,即天元、地元、人元是也。丹经中以修清静者为天元丹法,修服食者为地元丹法,修阴阳者为人元丹法。要以前述之分法为普遍。

大道渊源于黄帝,而集大成于老子。一传尹文始,即关尹子。尹传麻衣(即李名和),李传陈希夷,陈传火龙真人,是为文始一派。一传王少阳,开全真教一派。王少阳传钟离权,钟离权传吕纯阳。吕祖首传王重阳,重阳传邱长春,开北宗,又称龙门派。吕洞宾又传刘海蟾,海蟾传张紫阳,开南宗,是为紫阳一派。(按海蟾亦曾以丹法传陈希夷,递传至张三丰,开一新脉。)至若晋之抱朴子葛洪,梁之陶隐居宏景,均抱高世之学,怀王佐之才,对于丹道学术,多所述著,传世不绝,惟非此脉脉相传承内者也。

人元内丹,以文始派最高,以少阳派最大。文始派直修虚无大道,以无为法而兼学有为法,顿超直入,了性而自了命者也。少阳派则以阴阳大道为本修,自有为法而上修无为法,积功渐晋,了命而性亦因得了也。文始派曲高和寡,修者日希。少阳派则平易近人,尽人可修,尽人可证,故得大行于世。其最著者为南北两派,其后又有东派、西派、中派、青城派、崆峒派、三丰派、伍柳派,要皆可以南北两宗范畴之。余则不足道矣,且亦皆可并入两宗之内也。

北宗始祖,则均尊称重阳真人王喆。世常称北七真者,即邱长春处机,刘长生处传,谭长真处端,马丹阳处钰,郝广宁太古,王玉阳处一,孙清静不二(马丹阳之妻)。七真又称七祖,皆重阳弟子。七祖中广开法派,奠定北宗之基者为长春真人。此派上采易理,旁涉禅宗,而一归之于道。微妙玄通,广大悉备。要在以清静单修为主旨。此派经典之最著者,除七真之著述语录外,即为金盖山(闵小艮真人)刊行之《古书隐楼藏书》。

世常称南五祖者,系由张紫阳开其法派,张传石杏林,石传薛道光,薛传陈泥丸,陈传白玉蟾。总是南方人,是称南五祖。张祖又传刘永年,玉蟾又传彭鹤林,均为不世之杰出人物,故又合为南七真。此派修为,以阴阳双修为主,故其丹法重在命功,回阳换骨,采铅接命,太乙归真,片晌工夫可成。中老年人破体之身,修此较宜。又北七真中,马真究为阴阳所成,故另开一支,马传宋德芳,宋传李双玉,李传张紫阳,张传赵友钦(缘督子),赵传陈观吾(上阳子)。至南宗始祖,则均尊海蟾真人刘操。大张法门则始于紫阳真人。此派以张紫阳之《悟真篇》为圣经。而《白玉蟾全集》,亦名重道林。白著全近禅理,尤切清修,为世所尊。(按陈撄宁曾言:?白玉蟾则自幼出家,终身云水,未闻如道光禅师之还俗也。?认为白系清修证果。)

东派则为陆潜虚所创始,亦称为吕祖亲传。著有《方壶外史》丛编,传其法乳。嗣后傅金铨又大张门庭,并编著有《证道秘书十七种》广行于世。纯主阴阳双修丹法,要可属于南宗。潜虚翁之最高最秘诀要,在清修百曰后,用鼎一次即成。综考东派道脉与双修诀法,深有过于密宗无上瑜伽双身修法之欲乐大定,实为上乘大法。惟后世借附其说,下者流于房术采战,亦殊深可惜也。

西派则为李涵虚所开,亦称为吕祖亲传。曾有《道窍谈》、《三车秘旨》、《太上十三经注释》等行于世。虽亦为阴阳二品大丹,然较之东派,则又略有逊焉,以其丹法较为严繁也。惟仍可统属于南宗,其所分全在用鼎成丹之工程法,及其接命之术,略有异耳。

其次,世又有三丰派丹法,为张三丰所开。盛行于世,此又称丹家之新派,以其介于文始与少阳之间也。由其《玄谭全集》与《大道指要》等可见其要旨,系主清静阴阳双修者。坊间流行之《张三丰全集》,复渗杂另一张三峰之房中法入之,致失其本来面目,惟明眼人,则一见可别真伪。

至若世称中派者,则为尹真人师弟一派,有《性命圭旨》一书为其修持准绳,主三教合参。次如李道纯、黄元吉,亦为此派翘楚,此二巨匠,类多以儒说道,(着毅一子之杨毅廷亦然)彻入精微,而不落窠臼也。惟究其实际,亦可归入北派之清静丹法。崆峒派丹法亦如之。

复有伍柳派,系明万历时伍冲虚柳华阳师弟所创。理论以道佛为基,方法以修气修脉,锻炼精神为主。浅近而指明白,故世之奉修者极众。伍之《天仙正理》与《仙佛合宗》,柳之《金仙证论》与《慧命经》等书,几与北派经典,同等畅行。二人均系由禅转道者,实则二门均未得究竟。(按柳祖固以禅师而修丹法,伍祖则自幼好道,以禅作印证者。文中称二人于禅道二门均未得究竟,实非允论。盖伍柳二真,于禅虽未可说超佛胜祖,于道则功参化育,极证无上果位。二真之功德智慧,不容妄议。)其法且极繁琐,防走丹一事,上夹下塞,尤为奇谈。(按伍柳一脉丹法,纯以自力修行,实修实证,而即身成就,其法至简至易,至圣至神。?繁琐?二字,论之不允。至若防走丹一事,上夹下塞,实为法诀之善巧方便,亦即伍柳派实修实证之殊胜。)惟以其纯主清静修为,故尚不失正途,其丹法则可列入北派之范畴。(按此段文字评论伍柳法脉,有失偏颇。)

次如青城派,则系以南北双修为主,与三丰派近似,惟更有文始派之精髓。创始者为青城丈人,继起者为李八百等,丹法系先北修以奠其基,而后再南参以宏其功,双证以张其用。旨奥而诀幽,法简而功速,正如东派陆祖之法,有一鼎一次即成,可保无穷逸乐之功。惟门法最严,向不轻传。方内散人之江西派,衡岳真人之湖湘派可入之。青城派有《青城秘录》、《大道玄指》等秘笈,江西派有道书四种,湖湘派有《崆峒微传》、《文始秘要》等经籍,均系以南北两宗双修同运为主者。

至若三峰派,乃朴阳子张三丰所创,属东派旁枝,世人常将其与张三丰混淆,实则非一人。其丹法则纯以泥水丹法为主,事阴阳采战,即世所谓左道旁门是也。惟?正人行邪道,邪道亦归正;邪人行正道,正道亦归邪。?故余常谓:左道,道也;旁门,门也。只要能心正意诚,并不止于入门,而复能升堂入室,则又未始不可一述以存之也。

迄乎清代,道学鼎盛。如刘悟元、朱云阳。尽群经微旨,拨迷归宗;彻诸家指要,循流达渠,故又均能以学术鸣于世。朱之《参同契阐幽》与〈悟真篇阐幽〉两著,会心别出直彻真源。刘之《道书十二种》,显露玄微,博大精深;其《修真辨难参证》一书,尤可视为丹道指南。二真享誉极盛,历久不衰。

迨黄元可出,则又综罗儒道,会归一致;独标正鹄,体用不遗,有如揭灯去暗,拨云见曰者。其《乐育堂语录》,与老子《道德经精义》二书,说理谈经,无不彻达上乘,极高明而达中庸,极博大而尽精微,实当之无愧。惟以其修炼授受,概主清静,故亦可列入北宗中也。近世四川尚有刘门,为刘止唐所创,又有罗门,为罗春浦所传,均为盛极一时者。

丹道中千百门派,诀法实难尽述,口诀亦不易得全。故曰:?丹经万卷,重在心传;天机口诀,须有师授。?至此煞住,以上各门派之修炼要者,容后再为简述之。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15053971836@139.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推荐文章
易经系传别讲上传11章,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04)在线学习
2023-09-19
易经系传别讲上传11章,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04)在线学习
性命圭旨42.坐禅图修炼详解
2023-09-20
性命圭旨42.坐禅图修炼详解
怎样才能“气沉丹田,声贯于顶”
2023-09-16
怎样才能“气沉丹田,声贯于顶”
许真君宝诰(注解)
2023-09-18
许真君宝诰(注解)
易经系传别讲下传05章,憧憧往来,朋从尔思(11)在线学习
2023-09-19
易经系传别讲下传05章,憧憧往来,朋从尔思(11)在线学习
易经系传别讲上传08章,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17)在线学习
2023-09-19
易经系传别讲上传08章,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17)在线学习
梅花易数序入门详解
2023-09-20
梅花易数序入门详解
太平经的“天医”“神药”“天父地母”说
2023-09-18
太平经的“天医”“神药”“天父地母”说
道德经简读第八十一章
2023-09-19
道德经简读第八十一章
易经证释离卦详解
2023-09-19
易经证释离卦详解